种下文化种子升腾振兴希望论文

种下文化种子 升腾振兴希望

文_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 李思瑾

毕节5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探索实践被国家验收组认为:“在全国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尤其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1)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该段河道水面约150 m,且河床平整,两边大堤顶高程约12.00 m。勘察期间水深约1.50~3.00 m,水面高程约6.00 m。

今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公布了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名单,贵州省毕节市成功入列。

2018年9月份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验收集中评审中,毕节市获得西部第二的好成绩,其中“讲习所”、“三云互补”、“三双”考核、文旅融合等五项探索实践被国家验收组认为:“在全国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尤其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山村盛开“文明花”

“龙潭建设新农村,关了家灯亮路灯。乡村旅游富百姓,青山绿水出黄金。”天气转暖,惠风和畅,夜幕降临,织金县三甲街道龙潭村的文化广场就成了村里最热闹的地方,村民汇聚在此,载歌载舞。

黔西县大关镇七里村村民简成忠2017年以前一直在外务工,“家里有老小需要照顾,就想回来创业,可是干什么好呢?”心里没底的简成忠,没事时就去村里听文化讲习,寻找创业就业“金点子”,“听老师们介绍,生态土鸡投入少、见效快、场地要求也不高,我一想,正适合我家的情况,就尝试去做了。”

施学会常常带领队员练习舞技,为春节、中秋、荷花节等节日的文艺活动做准备,“我们把国家方针政策以歌舞、民谣、民乐等表演形式融入文艺节目,大伙喜欢看,我们也很有动力”。

4年前,龙潭村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评为“美丽乡村推荐旅游目的地”乡村旅游景点。每年夏季,站在宽阔平坦的文化广场,可看见摇曳的莲叶、荷花与风格独特的乡间院落、错落有致的亭台楼阁、花砖镶嵌的林荫小道。“好地方,正适合跳舞。”村里的舞蹈爱好者施学会动心了,她鼓动9位村民成立了舞蹈队,现已发展到近30人。

“过去只有一块光秃秃的空地,哪有什么文化娱乐活动?想要读书,也找不到借处。”尚正贤说,现在除了文化广场,农家书屋也是村民们爱去的地方。

“农家书屋免费开放。”图书管理员张吉祥介绍,老人们喜欢看故事类、保健类书籍,搞种植养殖的年轻人则喜欢借阅种植养殖、防疫技术的书。村里还不定期组织群众在农家书屋学政策、学法律、学农技,“农家书屋是村民们增智增技的‘精神乐园’”。

自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工作开展以来,毕节市以公共文化服务精准扶贫作为公共文化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新建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34个,新建、改扩建、整合设置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383个,实现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新建文体广场1106个,乡村文体广场覆盖率达82.3%。

上世纪80年代,赫章县海雀村村支书文朝荣说:种树,是海雀的希望。如今,种下文化的种子,升腾起乡村振兴的希望。

脱贫有了“源动力”

早在8000多年前,埃及人就掌握了依靠亚麻纤维制作衣物的技能。公元前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国人便已经知道采用苎麻作为纺织原料。我国浙江湖州钱山漾文化遗址中,出土了距今4700多年的苎麻织物残片;湖南省长沙马王堆汉墓中也有精细的苎麻布料……现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对麻认识的逐步深入,人们发现——原来麻全身都是宝。

“这景象真让人欢喜。”年过花甲的龙潭村村民尚正贤深切地感受到了近年来村里文化生活的巨大变化,“唱山歌是农村民俗,是农家人流露感情的方式。日子好了,环境美了,我们常通过唱山歌来赞美家乡、感恩国策。”

两年来,简成忠积极参加各种讲习活动,上网查阅相关养殖和防疫技术,现在已成为当地的养殖大户。2018年,他养了5000羽鸡,计划2019年要扩大到10000羽以上。“最近我又下载‘毕节文化云’手机APP,很快就能找到自己需要的养殖技术书籍。哪里有文化活动,也能第一时间知道,很方便。”

除了文化产品的开发与创建,毕节市也注重制度建设,结合脱贫攻坚实际,先后出台了《“十三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精准扶贫实施方案》等文件19个,文化主管部门配套印发了公共文化服务群众反馈机制、业余文艺团队扶持管理、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等方面的制度性文件8个。

简成忠所说的“毕节文化云”,是毕节市财政拨款600万元专项建设资金打造的文化大数据平台,与省级的“多彩贵州文化云”相互连通。此外,还有广电云“户户用”,把各级文化服务直接连通群众家庭屏幕终端,打破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使百姓通过直播、点播等形式享受到毕节市乃至全省、全国优秀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

“强化顶层设计,制定相关制度,是深入贯彻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要求,也为加快推进毕节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和政策遵循。”毕节市文广局党委书记陈如新说。

DT时代,田径教学也需要与时俱进,通过大数据平台处理课堂过程中的相关因子,得到更利于优化教学效果的科学、精准数据。在大数据环境下的田径教学开展就需要利用大数据,利用互联网,让教学质量提升。让科技感融入到田径教学中来,为培养学生田径项目爱好走出重要一步。

深挖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毕节打造了“索玛花开”“大梦织金”等一批留得住乡愁、接地气的演艺产品,提升了“火把节”“跳花节”等一批民俗活动,推出了《奢香夫人》《文朝荣》等一批能激发乌蒙儿女干事创业热情的影视作品。截至目前,毕节共有文化个体工商户5547个,文化企业2113个,规模以上文化企业88个。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乌蒙地区群众拿出“乌蒙磅礴走泥丸”的气势,正奋力翻越贫困这座大山,其“源动力”离不开毕节市各级“新时代农民(市民)讲习所”的开设以及各项文化服务的精准化。

文旅融合在路上

黔西观音洞、赫章可乐、威宁中水等考古遗址彰显出中国南方古人类文化发祥地的独特魅力和夜郎文明的辉煌灿烂;以奢香墓博物馆、贵州宣慰府等文化遗存为品牌的彝族文化再现了水西古彝文化的繁盛之境;中华苏维埃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鸡鸣三省”等红色遗址丰富了长征史诗的精彩内涵……历史的文化之灯照亮了毕节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路标。

爷爷一无所有,我们相依为命,靠政府的救济金生活。但愚蠢的爷爷仍然希望我读书。他固执地认为,只有读书,有了知识,才能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

毕节市新时代农民(市民)讲习所通过开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讲习,鼓励广大群众解放思想,发展特色产业。图为威宁脱毒马铃薯产业园区万亩优质马铃薯生产基地。(苗麒麟 / 摄)

为更好地推进工作,毕节市把公共文化工作纳入“双考双评双挂钩”动态跟踪考核管理体系,出台《毕节市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考核办法》,充分引入约谈、批评、预警、诫勉谈话惩戒机制,“软文化”有了“硬抓手”。

标题幻灯片背景图案设计是课件制作中最难、花费时间最长的工作,需要开动教师的创新创意思维,从课程名称的主题思想入手,规划背景图案的画面结构和色彩方案。

毕节还将丰富的“文化大餐”端上了旅游“餐桌”,大力推进文旅融合,让文化生态与自然生态协调发展——

七星关区亮出了“三省红都”文化名片,倾力打造“鸡鸣三省”红色旅游景区;大方县抢抓国家实施“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机遇,以慕俄格古城、奢香博物馆为主线,打造奢香文化古镇,建设奢香文化公园;黔西县围绕水西文化遗迹,加快古城、古镇、古街、广场、场馆建设项目……

这当然是教学重点,包括词汇、语法的讲解和学习。但由于该文主要涉及思政教育内容,因此传统的语言教学在这里就不做重点介绍和分析。

3月底,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支持毕节市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提出要支持毕节市加快培育文旅融合精品旅游线路,打造磅礴乌蒙古彝文化经典旅游线,南接安顺、六盘水的西部“瀑+洞+花”高原休闲避暑养生和黔西北民族文化体验旅游精品线,西融滇东、北靠川南的藏、羌、彝文化走廊旅游精品线等。

此时正值毕节百里杜鹃盛放的季节,乌蒙大地的文旅融合,在2019年这个生机盎然的春天又开启了新的征程。

毕节的山水间,文化的种子在滋长,乡村振兴的希望在升腾。

在对信息化教学进行反思过程中,从最初对信息化教学的盲目崇拜到理性思考,再到跳出媒体的框框,关注整个教学过程,再到关注师幼互动及其情感交流。在不断地应用和反思中对信息化教学的认识也更加深入。具体如下:

(责任编辑 / 袁燕 )

标签:;  ;  ;  

种下文化种子升腾振兴希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