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工程稳定性在施工中的探究论文_俞叶军

新旧工程稳定性在施工中的探究论文_俞叶军

浙江省三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结合具体的工程实例,针对一期、二期工程的稳定性要求,我们选择了安全可靠的设计方案,并阐述了具体的施工保证措施,从而确保了一期工程的稳定性要求。

关键词:沉降;降水;围护;监测

1、工程概况

本工程华东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办公业务用房及附房项目二期工程,一期工程已竣工并投入使用。因此本工程必须考虑二期地下室施工所造成的沉降不得影响一期地下室及地上办公楼的正常使用。

1)主体结构概况:华东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办公业务用房及附房项目二期工程位于位于杭州九堡,东临规划兴安路,南靠规划兴稼路,北侧与德胜快速路相邻。规划用地面积约2300m2,总建筑面积9498m2。地下室一层,层高5.7m;地上12层,建筑总高度48.2m。

2)基坑规模:该工程基坑开挖面积2300m2

3)基坑挖深:根据周边地形及基础埋深,基坑挖深分5.75m—7.45m

4)环境概况:本工程场地场地地形地貌为钱塘江近代漫滩相沉积平原地貌单元,场地浅部地下水为孔隙潜水,主要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补给,地下水水量较少,水位动态随季节性变化较大,年变幅1m,勘察期间测得地下水埋深在地表下1.15~1.40米之间。

2、沉降措施

1)基坑降水

(1)基坑降水系统:基坑周边间距约15m设置深井降水(共设置32口深井降水),如果单纯采用坑边降水无法满足降水要求,必要时坑内也设置11口深井降水。

(2)基坑外排水:地表处的雨水、施工用水,采用地面排水沟截流,引至城市下水管道的方法解决。具体做法:在基坑周边地面处设置贯通的300×400的砖砌排水沟,并在沿排水沟30m的距离处设置500×500×1000mm集水井。将地面雨水、污水集中后,排入城市下水管网。

(3)基坑内排水:基坑内根据现场情况设纵横向排水沟,并每隔20m左右设坑底集中排水井,做好基坑内有组织排水。排水沟与基坑下坎线的距离应不小于1m。

2)支护方案

(1)基坑东段:采用双排水双轴深层搅拌桩+轻型井点降水+土钉墙支护结构,坑底加设双轴深层搅拌桩暗墩。

(2)基坑南端:采用1:0.5放坡+双排双轴深层搅拌桩+轻型井点降水+土钉墙支护结构,坡脚采用木桩加固。

(3)基坑其余段:采用1:1放坡+双排双轴深层搅拌桩+轻型井点降水+挂网喷混凝土支护结构。

(4)坑内采用明排水+轻型井点降水。

3)变形缝实施要点

根据工程实际情况,新旧地下室之间的变形缝应具沉降缝、抗震缝和伸缩缝三缝合一的功能,同时由于建筑物地处沿海城市,常年地下水位较高,地下室经常处于湿润状态,因此地下室的变形缝必须有较强的防水、止水能力,才能满足地下室的使用要求。

(1)预留槽口

正确的槽口是确保安装效果和安装效率的前提,对于不符合要求的槽口,则需将多余部分凿除,缺少部分用LB7氯丁胶乳水泥砂浆找平。

(2)安装产品产品的选用应严格符合产品质量要求,对照图纸与工程的实际位置,以确定变形缝内各种材料、装置的安装位置,并按要求设置固定装置。遇水膨胀橡胶棒、填缝板(料)、密封料三者的相对位置、关系及其在混凝土结构中的正确位置是变形缝发挥其功能的关键。

(3)细节部位的处理良好的细节处理是保证安装质量的关键。安装时从材料的剪裁、粘贴,搭接和收口以及灌胶压力等各项技术要求都应满足,做好每道工序,各工序间的衔接要紧密,安装要到位。

3、监测方案

本工程重点做好支护结构自身的变形观测、地表沉降观测、周边建筑物变观测,使得各项变形信息处于受控状态之内,确保工程自身安全,确保周边建筑物及管线安全,确保工程顺利进行。

1 )信息化施工和组织措施

施工监测是施工决策的信息来源与施工管理的控制对象。通过测量收集到必要的数据,绘制各种时态关系图,进行回归分析,对支护的受力状况和施工安全做出综合判断,并及时反馈于施工中,调整施工措施,使施工过程完全进入信息化控制中。

根据本工程规模和监测任务,甲方应委托具有相关资质的第三方,明确检测要求,确定具体的检测工期安排。成立专业监测组,负责监测点设计、布置和量测操作以及数据处理,并将监测信息及时反馈给项目总工程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变形监控值及预警值

(1)沉降观测累积值的监控值,根据《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13)》,确定沉降监控值,预警值取监测值的2/3,具体数值如下:确定为27mm;对于速率监控值,确定为3mm/d。

(2)水平位移累积值的监控值,根据《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13)》,确定沉降监控值如下,对于速率监控值,根据经验确定为3mm/d。

3)监测点布置

(1)土钉墙位移的监测

3.1.1监测点的设置

①监测点包括观测基点和观测点。监测点的设置采用“视准线法”,即在土钉墙坡顶散水或护坡桩冠梁上设置一条视准线,监测点布在视准线上。

②观测点距离宜为15~20m;观测基点包括下视基点和远视基点分别位于视准线的两端,距基坑距离宜为3~5m。

③观测点应保证其位置固定。下视基点可采用长钢筋垂直击入地面,周围用混凝土硬化固定;远视基点可用设在地面(同下视基点)或稳定的建筑物上;观测点可用水泥钢钉钉在散水混凝土中。

④监测点应用红油漆圈出标示,在施工过程中加强对监测点的保护,不得随意扰动或破坏,以保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连续性。

3.1.2 监测方法周期

①监测方法

A、采用电子经纬仪来进行观测, 监测方法亦采用“视准线法”。

B、测量读取视准线与钢钉的垂直距离,定为初始值(一般用经纬仪正倒镜4次读数取中数,初始值应测2次以上,以保证无误)。

C、以后每次测值(即视准线与钢钉的垂直距离)与初始值的差值即为基坑边坡水平位移量值。

②监测周期

基坑开挖前建立监测点,确定初始值。开挖过程中,每天定时观测1~2次。如发现位移量较大或有突变时,应每隔数小时观测1次。基坑开挖至槽底1月后基坑位移变化不大,可每周观测一次。

③位移监测预警

发现坡顶位移与当时基坑开挖深度之比超过下列数值时及时采取措施处理:2‰。

本工程基坑土钉墙的水平位移预警值为35mm;支护桩水平位移预警值为20mm。

(2)地下水位观测

①测点设置

基坑的四角点布置测点,测点距基坑围护结构距离为3~5m左右,测管用Ф40mm的无沙井管。测管的外面用过滤布裹好,在观测井四周用0.5mm的碎石填充。测管的上端要设立封闭盖。

②测量方法

用水准仪测量出观测口的高程。观测时,将钢卷尺或测绳沿测管缓慢下放,记录读数。

③观测频率

每2天观测1次。

④ 数据处理

根据观测收集到的资料,及时绘制每个观测孔的水位---时间的变化曲线;水位---工作面距离的变化曲线。

(3) 周边环境描述

观察记录开挖后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支护间隙和拱架支护状态、临近建筑物及地面的变形和裂缝等。根据这些状态分析沉降来源和处理措施。

监测频率为基坑开挖后1次/1天

4、结束语

通过华东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办公业务用房及附房项目二期工程的施工,我们掌握了新旧地下室之间的连接技术要点、维护一期工程稳定性的措施、沉降监测技术,从而保证了一期工程在二期工程地下室施工期间的稳定性要求。施工质量得到各方好评,施工过程中未出任何安全事故。

参考文献:

[1]朱伟丽.试论建筑施工中的基坑降水技术[J].2013(05)

[2]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J].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1.17-25

[3] 《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J].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07.32-52

[4]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J].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09.8-30

论文作者:俞叶军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7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8

标签:;  ;  ;  ;  ;  ;  ;  ;  

新旧工程稳定性在施工中的探究论文_俞叶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