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重点积极推进两大转变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抓住重点积极推进两大转变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抓住关键积极推进两个转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两个转变论文,关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是一个跨世纪的宏伟纲领。《纲要》提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是宏伟的、令人鼓舞的。而实现《纲要》的关键,在于积极推进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我们必须加深理解实行这两个转变的重要性,自觉付诸于行动。

一、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纲要》要求,要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并强调,“九五”期间,要切实把经济工作的着重点放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取得明显成效。

(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势在必行

众所周知,建国以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经济基本上是一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其主要特征是,依靠上新项目、铺新摊子,大量增加生产要素投入,以实现经济的增长。这是一种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质量的经济增长方式。这种经济增长方式是由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所决定的,有其客观必然性。但当经济达到较大规模和总量水平后,仍实行这种增长方式,就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主要有:

1.投入多、产出少,经济效益低。据测算,我国每增加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当年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六五”期间平均为3.2亿元,“七五”期间下降到2.2亿元,“八五”前四年与“七五”大体相同。独立核算的工业企业资金利税率,1980年为25.2%,1993年下降到10.3%。虽然有些因素发生变化,统计数字有不可比的成分,但企业经济效益下降是明显的。

2.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环境问题突出。我国社会产品中物耗比重过高。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能耗,为日本的6倍、美国的3倍、韩国的4.5倍。钢材、木材、水泥的消耗强度,分别为发达国家的5—8倍、4—10倍和10—30倍,比印度也高出2.5倍、2.8倍和3.3倍。能源利用效率仅为30%,比发达国家低20个百分点。水、耕地、森林、煤炭、石油等重要资源被加速消耗,一些地区水土流失和沙化加剧,环境污染严重。全国500多个城市中,大气环境质量全面符合一级标准的不到1%。

3.技术进步缓慢,生产工艺设备落后。目前我国企业的技术装备大多处于世界60、70年代水平,工业企业设备近1/5老化,超期服役率达40%。机电行业中主要机械产品达到世界70年代末、80年代初水平的只占1/3,达到目前世界先进水平的只占5%。冶金工业中部分技术装备水平比国外先进水平落后10—20年以上。一些主要行业的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主要靠进口,而且消化、吸收和创新能力差。

4.结构不合理,产品质量差,附加价值低。目前一般加工工业生产能力过剩与基础产业的“瓶颈”制约并存。棉、毛纺织生产设备利用率只有75%;电视机、电冰箱、卷烟、汽车和普通机械等生产能力闲置1/3~1/2。一些行业的生产集中度过低,达不到规模经济标准。工业发达国家炼油企业生产规模年均500万吨,最大炼油厂年产3000万吨,而我国116个炼油企业平均规模仅为167万吨。我国80%的汽车厂年产量不足1000辆。而日本、美国以及韩国等,一家汽车厂年产量就是几十万辆。另外,我国产品质量差。近几年一次产品合格率仅为60%左右。产品加工深度不够,附加价值低。

从以上问题可以看出,多年来虽然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于以粗放经营为主,付出的代价太大,而且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没有得到相应提高。因此,要改变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现状,迫切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从实现《纲要》提出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的要求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也势在必行。今后15年,要实现经济长期持续较快增长,如果按照目前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需要增加大量的资金投入以及能源、原材料消耗。这样,无论是资金还是能源、原材料都会出现较大的供需矛盾。据测算,“九五”要实现经济年均增长8%左右,按目前的能源弹性系数,能源供需差率达20%左右。能源和重要原材料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而我国耕地、水和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拥有量不足,继续大量消耗下去,不仅建设所需投资难以保证,而且将造成资源的过量开采和耗费,加剧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显然,靠高投入、高消耗支撑经济增长的路子再也不能走下去了。缓解资金、资源供给制约的矛盾,出路在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因此,《纲要》明确要求,今后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经济效益要有所提高,并提出“九五”期间,国民经济投入产出效益提高的具体目标是,按可比价格计算的资本系数由“八五”的3.6降为3左右;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平均每年提高6.5%;万元国民生产总值消耗的能源由1995年的2.2吨下降到2000年的1.7吨,年均节能率为5%;基建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提高到70%以上;工业流动资金周转次数达到2次。

(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要求

李鹏总理在《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报告》中指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要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注重结构优化效益、规模经济效益和科技进步效益。这就为怎样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出了明确的方向。从根本上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辅新摊子、追求数量,转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其基本要求有以下几点:

一是正确处理上新项目与利用现有基础的关系。今后扩大再生产必须依靠现有基础,充分发挥现有企业的作用。我国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仍有必要集中一定的财力物力建设一批新的骨干工程。随着新兴产业的兴起,以及某些重要行业与地区填补空白,也需要新建一些具有现代化水平的骨干企业。但是,各行各业都应坚决地把建设重点放在现有企业的挖潜、改组、改造上。凡能够以现有企业为依托,通过改革、改组、改造提高生产能力的,就不要再铺新摊子、上新项目。新建项目一定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提高技术起点,注意经济规模。要较大幅度地提高技术改造投资的比重,加大对现有企业和老工业基地的技术改造力度。

二是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实行全面节约战略,在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等各个领域,都要狠抓资源节约,千方百计节水、节粮,节约土地、能源和原材料,减少资源的占用与消耗。各行各业都要切实加强管理,制定节约和综合利用资源的目标与措施,大幅度提高能源、原材料的利用效率。同时,着眼于实施资源节约型发展战略。要把节能降耗、保护环境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方针,创造一个有利于节能降耗和综合利用的社会环境,促进企业尽快形成节能降耗、注重效益的机制。

三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紧密结合。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首先,通过深化改革,加快经济科技一体化进程,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其次,特别要重视广泛采用现代技术武装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加速实现经济和社会管理的信息化、自动化,努力缩短高新技术商品化、产业化的周期。同时,切实抓好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创新,着力提高自主研究开发和创新能力,大力推进企业科技进步,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要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各行各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四是大力加强宏观经济管理,实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综合配套政策和法制措施。要充分运用税收、信贷、利率、价格、折旧等经济政策和手段,利用利益机制限制粗放经营、鼓励集约经营。继续完善国家产业政策,明确提出需要鼓励、支持、限制、禁止发展的产业、产品,引导结构的调整优化。制定区域经济政策,促进各地区发挥优势,各展所长,选准重点,合理分工,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引进、重复建设和产业结构雷同化。要围绕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健全法制,通过立法限制粗放经营、鼓励支持集约经营。必须更新发展观念,正确处理速度与效益、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坚持把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

二、继续深化和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加快经济体制改革,转换经营机制,理顺基本经济关系,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党的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基本框架。十四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今后15年的战略任务。这次《纲要》明确提出了今后15年改革的分阶段目标、主要任务和部署。1996—2010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必须努力实现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

(一)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今后15年的战略任务

《纲要》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必须按照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的要求,围绕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坚决、积极地推进改革,进一步理顺各方面的经济关系,健全新的经济运行机制和经济秩序,以适应生产力迅速发展的需要。

应该看到,加快改革步伐,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是未来15年的战略任务,又是实现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必由之路。近几年,按照党的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基本框架,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加快了步伐,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以分税制为核心的新财政体制,以增值税为主体的新税制体系,已经基本建立并正常运行,同时在运行中进一步完善。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初步分开,汇率顺利并轨。新的宏观调控体系的框架初步建立,价格改革迈出重大步伐,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企业和农村的改革,以及计划、投资、流通、社会保障体制、住房制度的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等,都取得新的进展。目前,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已经形成,国民经济市场化、社会化程度明显提高,经济活力显著增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也为本世纪末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基础。虽然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性成就,但是我国目前经济生活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在许多方面仍然是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的问题,改革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为了实现《纲要》提出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坚持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坚持“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基本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只有继续深化改革,才能解决妨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今后15年,改革要在一些长期困扰我们的难点问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特别是要解决国民经济深层次的结构性、机制性的矛盾问题,健全新的经济运行机制和经济秩序,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搞好国有企业改革

《纲要》把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放在突出的位置上,继续把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在奋斗目标和指导方针中,都强调要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目前,国有企业资产占全社会企业资产总额的65%以上,国有单位就业人员占城镇就业人员的67%。搞好国有企业,对改革、发展和稳定都有重大意义,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关系社会主义前途的政治问题。10多年来,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涌现出一批搞得好的企业。但是,企业改革仍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薄弱环节,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十分迫切。

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和基本方针,在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五中全会的《建议》和江泽民总书记1995年在上海、长春的重要讲话中,已有了全面、系统的阐述。这次《纲要》又作出了明确具体的规定,提出在“九五”末,要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继续抓好中央和地方确定的企业试点工作,务必在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上取得突破,并提出了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些重要思路和政策措施。主要有:

1.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转换国有企业内部经营机制。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法人财产制度;确立资产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规范的权力、责任和义务,以及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机制。

2.国有企业改革,要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要把国有企业的改革同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结合起来,通过存量资产的流动和重组,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搞好大的,放活小的。据全国清产核资初步统计,现有国有企业共30.9万户(不包括金融业)。其中,特大型企业426户,大型企业7033户,中型企业4万户,小型企业26.2万户。在国有资产中,特大型和大型企业资产的比重占50.7%,中型企业占27.5%。“九五”期间,国家要集中力量抓好1000户国有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的改革和发展。据分析,这1000户中的800多户工业企业资产占国有工业总资产的63%,销售收入占70%,利税占74%。各省区市也要抓好一批国有骨干企业。搞好了这些企业,也就抓住了大头。同时,对国有小企业,要进一步放开放活,区别不同情况,采取改组、联合、兼并、股份合作制、租赁、承包经营和出售等多种形式,加快改革步伐。

3.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按照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企业自主经营的原则,建立责权明确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营运体系。建立和完善包括产权登记、资产评估和统计报告等国有资产基础管理制度。

4.创造条件,解决国有企业过度负债问题。对历史包袱重、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在主要依靠企业自身增加资本金、提高效益和偿债能力的同时,国家采取措施,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有步骤地减少企业债务。同时,利用企业、社会和政府的力量,多渠道分流富余职工,分离企业承担的社会服务职能,创造条件逐步形成社会化服务体系。

5.强化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所有企业都要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严格管理,加强产品开发,搞好市场经营,提高经济效益。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长期亏损、资不抵债的应依法破产。

(三)积极推进其他各项配套改革

除了国有企业改革以外,《纲要》对其他方面改革的基本要求是:

1.以生产要素市场为重点,积极发展和完善市场体系。一是发展和完善商品市场。巩固和完善主要由市场形成商品价格的机制,除少数产品和服务价格由政府管理外,其他产品和服务价格由市场决定。国有商业企业和供销合作社要转换经营机制,在竞争中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同时,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引导下,积极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形式的流通企业,活跃市场。二是积极培育和规范金融市场和土地、劳动力、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要素市场的发展,既要积极,又要稳妥。第一,要根据经济发展和改革进程,突出重点、循序渐进;第二,要在试点基础上逐步规范、推广,并注意发挥国家政策的引导作用;第三,必须与企业改革和财政、金融等改革配套推进。三是加强市场管理,规范流通秩序,制止不正当竞争,保护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发展和规范市场中介组织,严格资格认定,发挥好服务、沟通、公证、监督作用。

2.转变政府职能,增强国家宏观调控能力。一是各级政府都要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认真转变职能,提高管理水平。二是进一步转变计划管理职能,通过制定与实施发展战略、宏观调控目标和产业政策、区域规划等,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促进经济结构优化。三是健全财政职能,提高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逐步实行比较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四是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强化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调控功能和对金融机构的监督职能,转变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方式,提高资金使用的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五是要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着手制定进一步改革和调整政府机构的方案。六是要建立权责明确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营运体制,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3.改革投资体制,实行资本金制度。一是改革投融资方式,将建设项目划分为竞争性、基础性和公益性三类,分别采用不同的投融资方式。二是实行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和资本金制度。三是加强和改善建设资金的宏观调控,国家根据不同的资金来源分别实行计划配置、总量规模管理和通过产业政策加以引导的宏观调控办法。四是培育投资市场体系。

4.规范和完善初次分配与再分配机制。一是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二是国家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调节高收入。三是运用法律、分配政策等手段,以及社会保障等措施,协调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分配关系。

5.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加快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初步形成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相结合的多层次社会保障制度。

6.加快经济立法,推进和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和法制建设的统一,并把经济立法放在重要位置。

今后15年,在国有企业改革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完成《纲要》中提出的改革任务和目标,我们就能实现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

标签:;  ;  ;  ;  ;  ;  ;  ;  ;  ;  ;  ;  

抓住重点积极推进两大转变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