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胃淋巴瘤的CT和MR影像表现对比研究论文_盖风

原发性胃淋巴瘤的CT和MR影像表现对比研究论文_盖风

山东省烟台市莱阳中心医院 放射科 山东烟台 265200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原发性胃淋巴瘤CT和MRI影像学表现。方法:方便选择2014年10月—2017年10月期间该院收治的38例原发性胃淋巴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该组患者术前均先行CT扫描,再行MRI扫描,对比分析CT和MRI影像学表现。结果:CT和MRI对病变位置、范围、与邻近胃壁的关系、周围组织器官侵犯及淋巴结转移情况诊断效果均较好。在累及黏膜、黏膜线中断和淋巴结转移检出率方面,CT和MRI诊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0.337,P=1.000,0.337);MRI对累及浆膜层检出率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04,P=0.021)。结论:原发性胃淋巴瘤CT和MRI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根据影像学表现为临床诊断提供确切资料,必要时可联合检测,以提高临床诊断准确性。

关键词:原发性胃淋巴瘤;CT;MRI;影像学表现

引言

原发性胃淋巴瘤属于结外淋巴瘤,是一种发病率相对较低的胃原发恶性肿瘤,以非霍奇金淋巴瘤为主,组织病理学分型较多上,弥漫大B细胞型等相对较多,T细胞型淋巴瘤等相对较少。原发性胃淋巴瘤预后多不良,且与胃间质瘤等胃部肿瘤相似性较高,临床误诊率高,需进一步提高其诊断水平。CT和MRI是腹部恶性肿瘤的常用诊断手段,为进一步探明两者对于原发性胃淋巴瘤诊断价值,该次研究方便选择2014年10月—2017年10月期间该院收治的38例原发性胃淋巴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CT和MRI影像学表现,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方便选择该院收治的38例原发性胃淋巴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因腹痛等不适症状入院,经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为原发性胃淋巴瘤。38例患者中,男21例,女17例,年龄43~66岁,平均(54.02±11.53)岁,病程1个月~3年,平均(1.53±1.41)年。该组患者均自愿参与该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该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该组患者术前均先行CT扫描,再行MRI扫描。

1.2.1 CT扫描

采用SIEMENS Defini toon Flash双源CT,先行平扫(自膈顶至肾门水平),管电压125kV,管电流100~500mA;再行增强扫描,重建层厚及间隔1.25mm,采用高压注射器,肘前静脉注射80~95mL非离子型对比剂(碘帕醇注射液,意大利BRACCOIMAG-ING ITALIA SRL进口,注册证号:H20091010,30g(I)/100mL/瓶)和30mL生理盐水,注射速度4mL/s,延迟期和静脉期间隔90s,行肝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扫描。

1.2.2MRI扫描

采用SIEMENS Verio 3.0T核磁共振扫描仪,检查前,肌肉注射氢溴酸山莨菪碱注射液(国药准字H51021970,1mL:10mg)20mg,口服750mL温开水;指导患者呼吸训练。MRI扫描范围为膈顶至肾下极,采用呼吸门控Asset Cal序列,T1WI采用屏气序列;三维容积内快速梯度回波序列增强扫描,采用钆喷酸葡胺对比剂(钆喷酸葡胺注射液,国药准字H19991368,20mL:9.38g;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采用Rtr序列,扫描后采用配套软件处理图像数据。

1.3观察指标

CT和MRI扫描后,由配套工作站处理图像,并由2名资深影像学医生共同阅片,观察病变位置、范围和数目,分析黏膜及浆膜情况,总结肿瘤与邻近胃壁的关系、肝脏、脾脏及淋巴结侵犯情况等共同出具诊断报告。

1.4统计方法

该次研究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所有数据,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结果

2.1原发性胃淋巴瘤病变一般情况

CT和MRI诊断均能够清晰显示原发性胃淋巴瘤病变范围、部位以及周围淋巴结情况。原发性胃淋巴瘤患者,3例近累及胃体,7例累及胃体和胃窦,6例累及胃底,3例累及胃体、胃底和胃窦,3例累及贲门和胃底。患者均出现胃壁增厚情况,11例为弥漫性增厚,9例为节段型增厚,2例为局限型增厚。

2.2手术病理结果

38例中非霍奇金氏淋巴瘤26例,弥漫型淋巴瘤12例;均出现伴有胃壁增厚,弥漫性增厚19例,节段型增厚14例,局限型增厚5例;累及胃体、胃底和胃窦6例,累及胃体和胃窦14例,累及贲门和胃底6例,仅累及胃体7例,仅累及胃底5例;胃周淋巴结肿大11例。

2.3 CT和MRI影像学表现

CT可见胃体部后壁向腔外生长的稍低密度软组织肿块,胃壁厚度增加明显,病变与周围组织对比明显,并见粗大的肿瘤血管,黏膜线连续完整或中断,平扫密度均匀31例,不均匀7例。MRI平扫T1WI及T2WI图像与CT图像相似,瘤体形态一致,DWI显示肿瘤及转移淋巴结高信号,DWI消除伪影后可清晰显示肿瘤组织和边界,均出现胃壁增厚情况,信号不均匀,T1及T2等信号10例,稍长T1信号12例,DWI信号不均匀16例。强化方式比较:CT可见4例肿块不均匀明显强化,34例患者轻度不均匀强化;MRI扫描可见34例均匀轻度强化,4例中度均匀强化。

2.4CT和MRI诊断肿瘤侵犯及淋巴结情况比较

在累及黏膜、黏膜线中断和淋巴结转移检出率方面,CT和MRI诊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0.337,P=1.000,0.337);MRI对累及浆膜层检出率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χ2=5.204)。

3讨论

原发性胃淋巴瘤起源于胃黏膜固有层和黏膜下层的淋巴组织,该病误诊率高,预后多不良,早期手术治疗及术前明确诊断,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必须进一步提升原发性胃淋巴瘤水平。近年来,多层螺旋CT在胃部肿瘤诊断及分期中应用较多,成为了该类疾病的首选影像学手段,而MRI应用相对较少;但是,原发性胃淋巴瘤影像学诊断难度较大,有必要进一步分析CT和MRI影像学表现,从而找到更为准确、可靠的影像学检测手段。

CT在原发性胃淋巴瘤诊断中应用较多,依靠现代多层螺旋CT的薄层重建功能,可以清晰显示病灶区域及其三维结构,空间及密度分辨率均较高。MRI在胃肠道检查中应用较少,针对原发性胃淋巴瘤诊断的报道也较少,虽然图像能够清晰显示大部分病灶情况,但是层厚相对较厚,部分病灶显示不清晰,且时间长、需要患者密切配合,故临床应用收受到了一定限制[1]。近年来,DWI成像逐渐成熟,临床文献报道显示,可对正常背景进行抑制,消除对显示主体的干扰,肿瘤组织信号与周围对比明显,其对于MRI诊断准确性提升明显,可作为CT检查的补充/辅助手段。该次研究分析CT和MRI影像学表现也发现,CT和MRI对病变位置、范围、与邻近胃壁的关系、周围组织器官侵犯及淋巴结转移情况诊断效果均较好,CT和MRI图像均可见胃壁厚度增加明显,而MRI平扫T1WI及T2WI图像与CT图像相似,瘤体形态一致;DWI显示肿瘤及转移淋巴结高信号,但平扫对累及器官、淋巴结侵犯情况显示不佳,DWI消除伪影后可清晰显示肿瘤组织和边界,均出现胃壁增厚情况;在肿块密度方面,MRI具有一定特征性,可见DWI信号不均匀、T1及T2等信号或稍长T1信号;CT和MRI均能有效的反应肿块病理特征。同时,两者在强化方式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性,该次研究对比强化方式发现,CT可见4例肿块不均匀明显强化,34例患者轻度不均匀强化;MRI扫描可见34例轻度均匀强化,4例中度均匀强化,主要与增强扫描方式差异相关,但均能有效反应病理组织学特征[2]。

此外,该次研究还发现,在累及黏膜、黏膜线中断和淋巴结转移检出率方面,CT(21.05%,26.32%)和MRI(21.05%,28.95%)诊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诊断相似;但是,需注意在浆膜层病变诊断中,MRI对累及浆膜层检出率(21.05%)高于CT(7.8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知CT扫描对累及浆膜层诊断漏诊率较高,主要原因可能为CT扫描软组织分辨率较低,对累及病变部位和水肿等微小改变显示不佳,难以有效显示浆膜面模糊,而MRI强化后能够消除尾胃部宏观运动伪影,软组织分辨率明显提高,浆膜面显示清晰,肿瘤累及浆膜表现出高信号,而正常组织则为低信号,故漏诊风险相对较低;为此,对于CT检出疑似浆膜面模糊或病变者,建议进一步MRI强化及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以保障术前诊断准确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原发性胃淋巴瘤CT和MRI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两者具有各自的影像学特征,可根据影像学表现为临床诊断提供确切资料;DWI成像可以CT和常规MRI扫描对浆膜侵犯诊断的不足,诊断优势性明显,故必要时可联合检测,以提高临床诊断准确性,避免漏诊和误诊等情况发生。

参考文献:

[1]曲博,李海明,张翔辰.原发性胃淋巴瘤的CT和MR影像表现对比研究[J].中外医疗,2018,37(09):187-189.

[2]薛鹏,马秀华,张伟,等.原发性胃淋巴瘤的CT与MRI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3,29(1):60-63.

论文作者:盖风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8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4

标签:;  ;  ;  ;  ;  ;  ;  ;  

原发性胃淋巴瘤的CT和MR影像表现对比研究论文_盖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