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碍性贫血应用骨髓检验的意义分析及研究论文_许世明

(汉寿中医院 湖南常德 415900)

摘要:目的 探究再生障碍性贫血应用于骨髓检验的意义分析与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间收治的5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作为观察组,50例非血液病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分别进行骨髓检验,比较两组患者之间的检查结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白细胞数量、血红蛋白含量以及血小板数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白细胞数量、血红蛋白含量以及血小板数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一级和二级占比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一级和二级占比,观察组患者的三级、四级和五级占比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三级、四级和五级占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再生障碍性贫血应用于骨髓检验具有突出效果,可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进行广泛的推广工作。

关键词: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检验;临床分析

再生障碍性贫血(AA)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患者的骨髓造血功能出现衰竭,近些年来发病率逐年增加。因此对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研究也在不断地深入。本文旨在研究骨髓检验对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诊断效果,特此选取5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和50例非血液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对比研究,现有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间收治的5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作为观察组,50例非血液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均严格符合我国再生障碍性贫血病的诊断标准,其中包括35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15例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观察组中的患者年龄23~78岁,平均年龄为(35.56±4.34)岁,平均体重(62.35±5.12)kg,其中男性30例,女性20例;对照组中患者年龄23~76岁,平均年龄(36.12±3.45)岁,平均体重(63.41±3.45)kg,其中男性29例,女性21例。

两组患者的平均年龄、平均体重以及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实验方法

对照组患者与观察组患者均采用骨髓穿刺和骨髓活检进行检查。

(1)术前两组患者的常规检查均正常,以及对患者做普鲁卡因皮试;

(2)骨髓穿刺,选取两组患者的髂前上棘处进行穿刺手术;

(3)在骨髓活检中制作骨髓涂片,首先抽取骨髓液2ml,之后利用40%的甲醛20ml和冰醋酸5ml与75ml的饱和苦味酸水溶液进行混合后,对组织块进行固定,固定时间为35~60min;

(4)对血涂片依次进行脱水、包埋、切片以及染色处理;

(5)两组患者分别抽取2ml的静脉血,摇匀后进行抗凝操作;

(6)采用瑞氏染色法对血涂片进行染色;

(7)显微镜下观察血涂片;

(8)另抽取两组患者的外周血适量,进行外周血的常规检查。

1.3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并分析两组患者的白细胞数量、血红蛋白含量、血小板数量以及骨髓的增生情况。

我院对于不同患者进行骨髓增生情况的分组,共分为5级,一级表示骨髓内成熟红细胞与有核细胞数量比极度活跃,二级表示骨髓内成熟红细胞与有核细胞数量比明显活跃,三级表示骨髓内成熟红细胞与有核细胞数量比活跃,四级表示骨髓内成熟红细胞与有核细胞数量比减低,五级表示骨髓内成熟红细胞与有核细胞数量比严重减低。一级占比为1:1,二级占比为10:1,三级占比为20:1,四级占比为50:1,五级占比为300:1。

1.4数据处理

本次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临床白细胞数量、血红蛋白含量、血小板数量等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使用卡方进行数据检验比较。当p<0.05时,表示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各项资料数据对比具有明显差异,统计学具有意义。

2.结果

2.1外周血的血常规检查结果

通过下表一可知,观察组患者的白细胞数量、血红蛋白含量以及血小板数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白细胞数量、血红蛋白含量以及血小板数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骨髓增生情况

对照组患者的一级为20例,二级为26例,三级为1例,四级为2例,五级为1例,其中一级和二级占比92.00%,三级、四级和五级占比8.00%;观察组患者的一级为2例,二级为1例,三级为15例,四级为15例,五级为17例,其中一级和二级占比6.00%,三级、四级和五级占比94.00%。

观察组患者的一级和二级占比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一级和二级占比,观察组患者的三级、四级和五级占比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三级、四级和五级占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再生障碍性贫血病[1]简称再障,主要表现为骨髓造血功能降低,全血细胞减少,出现贫血、出血以及感染等症状。主要发病范围包括15~25岁的青壮年以及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且男性多发病率高于女性。由于目前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但已有研究显示可能与药物的使用、化学毒物、病毒感染、电离辐射以及遗传等因素有关[2]。再生障碍性贫血根据发病时间的快慢可分为慢性再生障碍贫血和急性再生障碍贫血两种[3],其中慢性再生障碍贫血多以贫血为主要表现,而慢性再生障碍贫血多以出血和感染发热为主要表现。

目前可通过两种方式进行检查,一是骨髓检查,另一个是全血细胞计数、网织红细胞计数以及血涂片的检查[4],也可理解为“一高三低”即淋巴细胞含量高,红细胞、白细胞以及血小板的含量低[5]。临床上常采用骨髓穿刺和骨髓活检来进行确认。传统的常规检查为检查白细胞数量、红细胞数量以及血小板水平降低[6],但通过外周血的常规检查可知观察组患者的白细胞数量、血红蛋白含量以及血小板数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白细胞数量、血红蛋白含量以及血小板数量,可知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白细胞数量、血红蛋白含量以及血小板数量均明显降低。另外本次实验还通过观察组患者的一级和二级占比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一级和二级占比,观察组患者的三级、四级和五级占比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三级、四级和五级占比,显示出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骨髓增生能力减弱即造血功能衰竭。

本次实验可知再生障碍性贫血应用于骨髓检验具有突出效果,可反映骨髓内细胞数量以及骨髓增生情况,可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进行广泛的推广工作。

参考文献

[1]胡天廉.再生障碍性贫血医院感染特点与危险因素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3):97-98.

[2]姚磊.56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5,25(17):57.

[3]张萌,韩卓燕,赵兰君等.王祥麒教授论治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经验[J].中医研究,2016,29(10):35-37.

[4]宋燕华.骨髓细胞学检验在贫血病因诊断中的价值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18):168-169.

[5]周以华.骨髓检验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价值[J].临床研究,2016,24(11):197-198.

[6]曾强,常红.IL-2-330T/G基因多态性与再生障碍性贫血遗传易感性和免疫抑制治疗效果的关系[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6,24(5):1500.

论文作者:许世明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21

标签:;  ;  ;  ;  ;  ;  ;  ;  

再生障碍性贫血应用骨髓检验的意义分析及研究论文_许世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