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急性期重性精神病的疗效蔡艳论文_蔡艳

湖南省脑科医院 湖南长沙 410007

摘要:目的 分析评价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急性期重性精神病的疗效。方法 纳入的对象为2013年3月至2015年7月我院100例急性期重性精神病患者,根据治疗方式进行分组,药物组以药物进行治疗,物理组以无抽搐电休克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安全性,并比较干预前和干预后两组患者的阳性症状评分、阴性症状评分、精神症状总分差异。结果 干预后两组患者阳性症状评分、阴性症状评分、精神症状总分均明显下降,但物理组下降更为显著,跟药物组对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物理组治疗效果更高,物理组副作用明显更少,跟药物组对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急性期重性精神病的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且安全性高,患者耐受性好,值得推广。

关键词: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急性期重性精神病;疗效

在精神病科中,重性精神病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偏执性精神障碍等,患者容易出现暴力攻击、妄想症和兴奋躁动、木僵等[1]。重性精神病治疗难度大,为了探讨其有效治疗方案,本研究分析了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急性期重性精神病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的对象为2013年3月至2015年7月我院100例急性期重性精神病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重性精神病诊断标准[2],且均处于急性发作期,均可耐受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纳入患者包括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家属均知情同意本次研究。排除标准:(1)合并肝肾功能异常者;(2)头颅CT、心电图或胸透检查、血尿常规检查异常者;(3)合并严重躯体疾病者。

根据治疗方式进行分组,药物组(50例)包括男性22例,女性28例;年龄18岁~67岁,平均年龄(42.57±5.12)岁;体重40kg~81kg,平均体重(65.34±11.29)kg。病程4个月-15年,平均(5.51±1.52)年;其中,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分别为22例、16例、12例。

物理组(50例)包括男性24例,女性26例;年龄18岁~68岁,平均年龄(42.15±5.57)岁;体重40kg~81kg,平均体重(65.17±11.78)kg。病程4个月-15年,平均(5.29±1.45)年;其中,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分别为24例、15例、11例。

两组基线资料包括年龄、体重、病程和疾病类型行对比统计无显著差异,可比性高,P>0.05.

1.2方法

药物组以药物治疗:药物均为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如:

利培酮4-6mg/d,起始剂量1mg,每日2次,逐步加量,每日总量不超过6mg。

喹硫平0.5-0.7g/d,起始剂量0.1g,每日2次,逐步加量,可根据病人的临床反应和耐受性将剂量增至0.7g。

奥氮平10-20mg/d,起始剂量为5mg,每日1次,逐步加量,一般每日总量不超过20mg。

和/或使用丙戊酸盐0.5-1.0g/d,起始剂量为0.25,每日2次,逐步加量,根据个体的疗效和耐受情况,调整药物剂量。

物理组以无抽搐电休克进行治疗,应用多功能电休克治疗仪和配套麻醉剂、监护仪,术前8小时禁食和禁水,通过静脉通道建立,静推0.5mg阿托品,再推注80-120mg丙泊酚,直到患者睫毛反射消失后经面罩加压吸氧,并快速推注40-60mg琥珀胆碱,全身肌肉抽动结束后根据患者情况调整治疗电量,通电3-4秒,在第一周和第二周每周的周一、周三、周五上午进行治疗,在第三周和第四周每周的周 一、周五上午进行治疗,治疗8次-10次为1个疗程。

1.3评价指标

比较干预前和干预后两组患者的阳性症状评分、阴性症状评分、精神症状总分差异(应用PANSS量表标准进行评估)和治疗效果、安全性。

其中,治疗效果根据PANSS总分降低幅度进行判断[3]。PANSS总分降低幅度达到75%及以上为基本痊愈;PANSS总分降低幅度达到50%以上为显著进步;PANSS总分降低幅度达到25%以上为进步。PANSS总分降低幅度低于25%为无效。总有效率为基本痊愈率+显著进步率+进步率。

1.4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录入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t检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录入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χ2检验分析。P值<0.05时表示组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阳性症状评分、阴性症状评分、精神症状总分比较

干预后两组患者阳性症状评分、阴性症状评分均明显下降,但物理组下降更为显著,跟药物组对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见表1.

2.3副作用比较

物理组副作用明显更少,跟药物组对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物理组出现1例恶心呕吐、1例头晕、1例头痛和1例肌肉酸痛,发生率8.00%;药物组出现4例恶心呕吐、4例锥体外系反应、2例窦性心动过速和3例坐立不安,发生率26.00%。两组心电图、血常规、脑电图等均无异常。

3.讨论

重性精神疾病病程长、病情发作反复、病情重,存在公共安全风险,对患者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社会对此类患者采取歧视和回避等态度[4],给患者和家庭带来极大的负担。以往对重性精神病的治疗多根据不同类型疾病选取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虽然有一定作用,但起效缓慢,且容易出现锥体外反应等多种副作用,患者无法耐受,依从性低下,疗效不理想。因此,关于急性期重性精神病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成为临床研究重点[5-6]。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为常见精神科现代物理疗法,是在抽搐电休克基础上发展和改良而来的,即在通电治疗前,先注射适量的麻醉剂和肌松剂,然后用适量的电流刺激大脑,引起大脑皮层广泛性的脑电发放,从而达到无抽搐发作而控制精神症状的一种治疗方法[7],与传统抽搐电休克治疗对比,其安全性更高、适应范围更广、且并发症少,有利于避免传统抽搐电休克治疗中患者恐惧感增加、容易并发骨折或关节脱位等不良事件的缺陷[8]。

本研究表明,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急性期重性精神病的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且安全性高,患者耐受性好,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余勇.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严重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及护理观察[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3,34(12):225-225.

[2]杨丽蓉.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急性期重性精神病的疗效[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16(3):332-334,335.

[3]楼丹丹,况利,李大奇等.抑郁症患者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疗效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多态性[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25(2):93-97.

[4]刘媛媛,闵苏,董军等.无抽搐电休克对抑郁大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及其突触可塑性机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0,36(2):70-74.

[5]胡蕊,赵宏文,王冉等.丙戊酸钠注射液与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老年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疗效的对比[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16(5):1158-1159.

[6]王有斌.喹硫平合并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女性难治性精神分裂症对照研究[J].当代医学,2012,18(22):133-134.

[7]李小新,刘秋丽,付黎彬等.氟伏沙明辅助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2015,24(12):90-90,91.

[8]王有斌,刘宏伟,夏静等.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分裂症木僵行为对照研究[J].当代医学,2012,18(16):79-80.

论文作者:蔡艳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3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20

标签:;  ;  ;  ;  ;  ;  ;  ;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急性期重性精神病的疗效蔡艳论文_蔡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