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西方女装造型演变的艺术哲学论文_张贞

浅谈中西方女装造型演变的艺术哲学论文_张贞

(东北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0117)

摘要:服装是一面镜子,是人类所处地理环境、气候物产、民族性格、文化特点、历史风貌诸多元素的综合反映。中西方女装造型从连体式,各自向宽、窄衣造型发展,到20世纪中西方女装造型相互学习与借鉴三个阶段,深入了解在不同阶段,哲学思想、美学观念、技术工艺对女装造型发展的影响。

本文结合中西方女装造型发展进程,探讨中西方服饰文化的内在理论和外在形式,集中探讨中西服饰文化的共同点和各自的特殊性,帮助我们更深入把握世界服饰文化发展趋势,使中国设计更加现代化。

关键词:女装造型;哲学思想;美学观念;技术工艺;中国设计

Abstract:Clothing is a mirror, which is a comprehensive reflection of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climate products, national character,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historical features of human beings.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women's styles are from the conjoined style, each to the wide and narrow clothing style, to the three stages of the 20th century Chinese and Western women's style learning and learning from each other, to understand in depth the different stages, philosophical thoughts, aesthetic concepts, technical craftsmanship for women's wear The impact of development.

This paper combine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women's styling, explores the inner theory and external form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lothing culture, and focuses on the commonalities and special featur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lothing culture, helping u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world apparel culture and make Chinese design More modern.

Keywords: women's modeling; philosophical thinking; aesthetic concepts; technical crafts; Chinese design.

引言

中、西方服饰因文化状态之间的差异,形成这种差异有深刻的原因。20世纪以来,中、西方服饰文化不断交流、碰撞,相互间的影响益发深刻,这在某种程度上已经预示了未来国际潮流的走向。因此,对女装造型发展演变过程的研究,充分了解中、西方服饰发展过程中的哲学思想,为中式女装设计提供新的思路。

一、中西方女装造型连体式哲学

中西方女装造型相似历史阶段为连体式服饰造型,从中国周代的礼服、春秋战国的深衣、汉代的袍、唐代的衫、宋代的背子;西方古埃及的丘尼克、古罗马的丘尼卡、拜占庭时代的达尔玛提卡、罗马时代的布里奥。均属于服装整体感很强、直线裁剪平面造型的女装。

本质上,这是由特定条件下经济文化生产力决定的。气候上,中国黄河流域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西方地中海地区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两地温度适宜,宽松离体的样式适合当地的生活方式。形式上,西方女装造型发展中,不仅有物质材料的限制和实用功能的考虑,宗教、哲学和审美心理的影响也较为重要。

在中国女装造型形成上,儒家、道家、佛家三家学说影响较为深远。礼,在儒家学说中具有崇高地位,而衣冠服饰正是礼的重要内容。儒家认为服装是规范等级尊卑“礼”的标志,是社会政治伦理秩序的表现,可以作为教化人群,维护正教理纲的重要手段。衣冠服饰完备,可以维护等级秩序,主国运兴衰,稳定社会。衣冠服饰风格,强化伦理观念、人格修养,提升道德境界。周代女子连裳制礼服,寓意“德贵专一”;深衣形制,是“不忘祖训”,传承民族传统审美意识的建设;背子采用直领是“理学秩序”意识的体现。佛家、道教更多地是对女装造型的服装机能和视觉审美的影响。道家主张“天人合一”,追求人性自由、不受任何意识形态束缚,直线裁剪、宽衣大袖的服饰形态使衣物与人体、环境、自然和谐并存;佛教通过服饰对人体的掩盖,表达超凡脱俗、抑情节欲,视人体为“臭皮囊”的观点,不会通过服饰造型表现人体。中国女装造型以方正、严肃、井然有序、崇祖重义“礼”的喻义为服饰美感,在宗教、哲学思想影响下,表现出儒家理性美与道家感性美相融和的结果,体现服饰含蓄、朴素、以及天人合一的情感追求。在审美观念方面,中国人平静含蓄,注重精神修养;对艺术和美的观念,同伦理道德联系在一起。在审美观念中,更多地具有象征、表现的意义;艺术状态接近于音乐和诗;意象地表现世界和妙悟超脱的理想境界,是中国人的审美趣味。

受基督教文化的巨大影响,西方中世纪前期和中期受古代东方文化、古罗马文化影响的北方日耳曼文化尚未占主导地位,因而在西方思想观念中存在着浓郁的宗教色彩。西方女装造型表现为否定肉体、人的价值、物欲、性欲,追求女装的单纯结构和遮盖效果。是因为基督教认为人类生来有罪,肉体是邪恶的,特别是女性肉体诱人犯罪,必须对身体进行遮掩。西方哲学思想以个体为中心,崇尚个人价值,倡导自我中心主义、个性自由发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审美方面,西方从自然科学中数的角度来看美,将美当作一种基于数值关系的节奏和谐,精密计算出“黄金比例”,探索出比例、对称、均衡、节奏、对比、统一等形式规律,美近似于真。西方人的审美观念,则更多地具有写实、再现的意义。

二、中西方女装宽衣、窄衣造型发展哲学

中西方女装造型的分道扬镳主要介绍中国连体式女装造型的继续发展,包括元代的袍、明代的水田衣、清朝的旗袍。而西方连体式女装造型发生了转变,包括窄衣文化形成阶段、窄衣文化发展阶段、窄衣文化巩固阶段。

在思想意识方面,中国虽然不断经历王朝更替,但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发展,封建制度日益巩固,封建“礼”制未受到冲击,中国女装造型方式仍以平面直线裁剪造型为主,离体宽松样式、遮盖效果更能缜密表现出封建王朝的雍容气度。西方女装从二维平面裁剪向立体造型发展,因受古希腊美学的影响,在西方哲学、美学体系下,人文主义思想深入人心,个人主义膨胀,女装造型逐渐摆脱遮盖禁欲的连体式款式。

在造型意识方面,中国女装造型特色是平面的、抽象的、写意性的发展;西方人文主义盛行,主张自我价值,批判禁欲主义价值观。女装造型逐渐摆脱遮盖形式,突出表现女性人身曲线魅力。西方女装造型从二维平面向三维立体裁剪转变,且将立体裁剪和曲线美发挥到极致。这是对古希腊美学思想的延续和发展,也是对西方哲学思想、西方美学体系中以人为本,追求人性自由、人性欲望的产物。

在造型细节方面,中国女装造型表现为衣片平直、无省道、无分割线、衣片相连,浑然一体的直线裁剪方式,属于非构筑性服饰。领型多为立领与Y型交领,上衣与裙子、肩与袖、前后片无接缝地相连,衣服边缘多以贴边和滚边处理。西方女装造型按人体构造裁剪,以曲线为主,衣片分离,有肩省、胸省、腰省等多个省道;有分割线,注重立体的造型性,属于构造型服饰。领型及袖型变化丰富,局部夸张,用服饰显示性别,突出个性,表现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与重视。

在公元13—19世纪中、西女装造型显著不同的表象之下,却有着极其相似的地方:生产力发展,物质生活水平提高,衣料加工技术不断更新,服装风格趋于华丽、繁琐;等级观念依然存在,服饰仍是区别身份的工具;明显的性别歧视,男尊女卑思想依旧存在中西方服饰中,男权社会,女装服饰缺乏机能性。

三、中西方女装造型相互借鉴发展

20世纪中、西方女装造型发展向相互学习和借鉴的服装文化发展。20世纪中、西方女装从束缚肉体的造型状态中挣脱出来,回归自然状态。女性服装发展摆脱束缚四肢活动的装饰,向便于活动、符合快节奏工作的现代生产方式的轻装样式。服饰样式朝着现代化、机能化、轻便化、民主化、多样化方向发展;服饰发展过程中也逐渐消除了服饰之间的性别差异与等级差异。20世纪中期,国际文化同化趋势加快,流行速度加快,周期不断缩短,范围不断扩大,世界各地服饰文化相互碰撞、相互影响,而又相

互并存;流行趋势也相应变得丰富、复杂多样。服装造型同样在这一国际化趋势中体现,不同国家、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服饰造型被再设计使用,国际循环潮流席卷着中、西方。服装变化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社会变化带来新的生活方式,改变了人们的着装观念;服饰作为社会风尚的一面镜子,极为敏感地根据社会各要素变化做出反映。

服装作为人们心理活动外现的载体之一,与人类文明进程相伴,从纵向看,每个历史时期,都反映着人们的生活状态、精神状态,体现着一个时代风貌。从横向看,每一个国度、每一个民族、每个人的服装也都以变化多端、缤纷绚灿辉映着它的物质、文化、心理。服装作为一种符号,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徽,代表着个人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服饰也是构成一个民族的外部特征,各民族服饰反映着差异的文化特征;服饰是社会文化的现象,是区分族群的标志。如郭沫若先生所言:一个民族的服饰文化史就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史。

由于中西方文化深层结构中宗教、哲学、美学观念的不同,造成中西方女装造型不同的根源所在。不同的生存环境促使各民族在面对世界、处理事物各自形成对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看法,他们据此去实践、去创造,并拓制出了为其所独特的文化体系。这一体系从根本决定和制约着民族各个时期的文化形态,自然包括服饰文化形态。深入把握一个民族的文化深层结构,是把握它的表现形式之一的服饰文化的前提。

21世纪中国正处于信息科技迅速发展时期,物质文化提高的同时服饰文化亟需赋予中国特色符号。在西方服饰为本位的现在,中国待需有自己的“新中装”,将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代文化相适应元素提取,与当今的服饰文化、审美需求和流行时尚相融合。设计既传统又现代,既是中国的又是国际的新服装。

对“中国风”的认识,大致可以分三个阶段:第一是纯粹模仿、复原阶段;第二是传统与现代结合型阶段,形式传统,功能现代;第三是中国元素范围和内容创新阶段,首先在程式上它现代,使用现代的款式、材料、工艺、结构和现代理念,但它又表达着中国常见的习俗和符号;中国时装设计首先做到现代的,然后中国的。这样的时装其存在的生命力强,而且具有延续性、普及性。中国时装是一种感觉,似有似无之间,不是具体的中国式样。它需要建立在世界流行时尚文化体系之中,是国际化的中国风格,而不是单纯的中国式样的服装产品。“中国风”时装要控制中国元素的使用比例不要过多,要在款式、纹样、材质、装饰等元素之间保持合理的平衡。要做优秀的中国时装,我们仍需努力。

参考文献

[1]许才国,臧迎春编著.《中西方女装造型比较》.[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43、110、205页.

[2]贾玺增编著.《中外服装史》.[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16年1月版.第11—14页.

作者简介:张贞(1993年—)女,汉,河北曲阳县人,硕士在读,单位为东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为服装设计。

论文作者:张贞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8

标签:;  ;  ;  ;  ;  ;  ;  ;  

浅谈中西方女装造型演变的艺术哲学论文_张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