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BC集成框架的国内动态能力研究综述_相关性分析论文

基于ABC整合框架的国内动态能力研究评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框架论文,能力论文,国内论文,动态论文,ABC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研究背景

       探寻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一直是战略管理研究的核心主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以及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企业经营中所面临的环境变得愈加充满动态性和复杂性,使得企业竞争优势的可保持性受到严峻的挑战。在此情境下,TEECE等[1]提出了动态能力理论,并指出企业只有具备了“对内外部的竞争能力进行整合、构建或者重置以适应动态环境的能力”,才能在愈加动态变化的环境中取得持久竞争优势。在此之后,对动态能力的研究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新热点,并不断在管理学的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促进了管理学理论的发展以及对企业实践的指导。

       目前,国内外学者都曾对动态能力的相关理论进行了阐述和分析。例如,国外学者中,WANG等[2]澄清了动态能力的概念内涵与3个构成维度;BARRETO[3]从动态能力的本质、角色、相关情境、产生和演化机制、引起的结果、异质性假设以及目的等方面对以往文献进行了论述。国内学者中,罗珉等[4]基于以往动态能力的研究成果。用聚类分析法,对动态能力进行了理论分维,并揭示了动态能力的构成要素;许晖等[5]总结了动态能力理论在营销研究中的新进展。

       从以往学者的研究结果来看,目前学术界主要是从动态能力的概念和发展历程两个方面进行了文献回顾,相关研究领域的进展较为清晰明确,但是缺乏对动态能力最新研究特点和趋势的文献归纳。鉴于此,本研究以国内文献为样本,对动态能力在当前国内管理学领域中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文献评估,并从动态能力形成的影响因素、战略行为及其绩效3个方面提出一个整合分析框架,厘清目前国内研究进展,并对今后动态能力理论在中国情境下的研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动态能力的相关理论及其战略管理实践提供参考。

       2 样本选择

       学术期刊是学者们发布和交流研究成果的主要平台。由国家基金委管理科学部于2006年评选的30种重要期刊在国内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学科代表性。鉴于此,本研究以2000~2014年为时间点,以上述30种期刊在此期间发表的论文为初始样本,从中筛选出符合本研究要求的文献,对当期的研究趋势加以分析。

       为了确保研究结果的相对客观、有效及避免错漏,本研究按照2个步骤对初始样本进行筛选。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1 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中采用专业检索模式,以“动态能力”作为关键词分别对30种期刊逐一检索。经过筛选一共得到145篇符合条件的论文。

       步骤2 鉴于经过步骤1的筛选后所得到的结果中仍然会包含与本研究目的不相符的论文。经过研究小组的讨论,采用相关性、实用性、学术性和权威性等原则[6]进行再次筛选,共得到63篇文献,作为最终分析样本(见表1)。

      

       由表1可知,关于动态能力的文献数量基本上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到2013年已达15篇,虽然在2014年回落到10篇,但仍可见动态能力研究正在受到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也同当前企业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因素增大,迫切需要相关理论进行指导的现实相符。

       3 基于ABC整合框架的文献回顾

       在管理与行为科学研究领域中,前因(A)-行为(B)-结果(C)分析范式,即ABC分析范式是一个较好地综合某个构念的特征及其前因后果的分析框架[7]。鉴于此,本研究基于ABC分析范式,构建了研究框架(见图1)。由图1可知,首先,在前因(A)方面,主要包括环境、组织和管理者个人3个方面,其原因在于:①动态能力是企业为了应对外部动荡、复杂和不确定的环境而发展起来的,其形成和作用机制中必然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②由于动态能力是嵌入在组织的日常流程中的,因此,诸如组织学习、社会资本(社会网络)、组织资源等组织因素会对动态能力的形成产生影响;③管理者个人因素(如管理者认知和管理者社会关系等)也会对动态能力的形成产生影响。其次,在行为(B)方面,这3种因素会作用于动态能力,并影响动态能力的形成。最后,在结果(C)方面,动态能力又会进一步影响企业的战略行动(如创新战略和战略选择),而这些战略行动又会与动态能力一起影响着组织的绩效表现(包括财务和非财务绩效)。

       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构建的动态能力研究框架,除描述了动态能力的前因与后果外,还有助于对这些要素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的厘定。正如GINSBERG等[8]所言:“要想从众多差异较大的研究成果中系统地辨识出主要研究模式,并对特定研究贡献做出评价,必须有一个适用于分析的综述框架。”换言之,清晰的研究框架本质上也是一个非常具体的模型,可以用来指导未来的研究发展。

      

       图1 动态能力在战略管理领域的应用:一个整合的框架

       由图1可知,该研究框架包含了动态能力的3种前置因素(环境的因素、组织的因素、管理者的个人因素)和两种结果(战略行动和绩效)。在对样本文献进行分析时,笔者将3种前置因素的研究分别称为脉络1、脉络2和脉络3;将动态能力与结果变量之间的关系称为脉络4。具体如下:①脉络1的研究(联系1-4,2-1-4、4-1-5以及4-1-6)。主要涉及环境的因素和动态能力之间的联系。关注点在于环境的因素(如环境的动态性)如何影响动态能力的形成。②脉络2的研究(联系2-4-5和2-4-6)。主要考察组织因素(如组织学习、社会资本、组织资源等)如何影响战略动态能力的形成。③脉络3的研究(联系3-4)。重点关注管理者个人因素(如管理者认知和管理者的社会关系)与动态能力之间的联系。④脉络4的研究(联系4-5和4-6)。主要考察动态能力与战略行动/绩效之间的关系。基于此,本研究将采用图1中所显示的各种联系方式来对每个脉络的研究结果进行分类和综述。①

       3.1 脉络1:环境的影响

       如前所述,环境因素对动态能力的形成以及动态能力的作用过程会产生重要影响。这一脉络的研究大体上分为两类:①考察环境作为前因变量对动态能力的影响;②关注环境对“组织因素与动态能力”以及“动态能力与战略行动/绩效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

       3.1.1 联系1-4:环境对于动态能力的影响

       虽然企业的动态能力是在动态环境下产生的、借以应对快速变化环境的能力[1]。但在63篇样本文献中,考察环境因素对动态能力的影响的文章数量仅有6篇(占9.5%)。其中,有两篇文章将环境因素作为前因变量。例如,邓少军等[9]认为,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下,企业战略转型并获得成功的前提与企业动态能力密切相关,李大元等[10]认为,企业所感知到的来自环境的压力会随着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提高而增大,这就要求企业具备相应的动态能力来应对环境的不确定性。

       3.1.2 联系2-1-4、联系4-1-5和联系4-1-6:环境因素作为调节变量

       样本文献中,有4篇论文将环境因素作为“组织因素与动态能力”,以及“动态能力与战略行动/绩效之间关系”的调节变量。这一联系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展开。

       (1)探讨环境动态性在动态能力的形成中所起到的调节作用 具体而言,知识以及对于知识的学习在动态能力的演化过程中发挥了决定的作用,但该过程受到环境动态性的调节:当环境动态性较低时,环境对企业变革的要求也较低,因此,企业对获得新资源、构建新能力的需求也就不高,企业通过对现有的资源和能力进行适当的整合,就可以应对外部环境的挑战;而当动态性较高时,企业则需持续地通过学习新知识来形成动态能力,以应对环境的变化。

       (2)探讨环境动态性对“动态能力与战略行动/绩效”之间的调节作用 鉴于动态能力是在动态环境下产生的,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组织绩效。由此,环境动态性越高,动态能力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越强的观点得到了学者们的研究支持。在战略行动方面,学者们主要选取了创新作为变量,研究环境动态性对于“动态能力与创新”之间的调节作用[11]。值得一提的是,环境动态性对于“动态能力与创新”之间的调节作用还取决于不同的创新类型。具体而言,环境的动态性对“动态能力和探索性创新”之间的关系起到正向的调节作用。这是因为探索性创新需要更多的新资源和新能力,面对外部动态的环境,只有较强的动态能力才能保证这些资源和能力的获取。但环境对“动态能力与应用型创新”之间的调节作用并不明显。这可能是因为应用型创新对新资源以及新能力的要求均不多,通过适当调整现有资源以及能力便能够满足,而无需构建很强的动态能力。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在该脉络的研究结果中还包含着一个相互矛盾之处,即环境因素的作用到底是前因变量还是调节变量。李大元等[10]的研究同时假设了环境不确定性(环境动态性和环境敌对性)的驱动作用和调节作用,其研究结果表明,环境不确定性不是“动态能力与企业经济绩效”之间的调节变量,而是驱动动态能力形成的前因变量。他们认为可能的原因是,环境越不确定,动态能力越强的企业越能够开展频繁但有效的整合、重构以及变革活动,以使得企业本身与环境动态匹配,进而更加容易的取得持续的优势;但与此同时,构建和维持动态能力须花费一定的财力、人力和物力,从而抵消了动态能力带来的优势增加,使得调节效应无法显现。对此,本研究认为,上述矛盾之处可能是由于学者们选取的是衡量绩效的不同变量所造成的,那些选取短期绩效变量(如利润增长率、销售收入增长率等)作为衡量绩效结果的学者可能会得出环境因素在“动态能力与企业绩效”之间不具有调节作用,而那些选择长期绩效变量(如声誉、市场份额增加速度等)作为衡量绩效结果的学者可能会得出环境因素在“动态能力与企业绩效”之间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通过上述对现有关于脉络1所做研究进行的回顾,本研究还发现了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例如,现有将环境因素纳入讨论的研究,其关注点往往只集中于环境的一个方面,即环境的动态性。但实际上,还有另外两个环境维度需要考虑:环境的复杂性(即要素的数量及其相互间的联系)以及资源的丰裕度(即环境所能提供的资源支持)[10]。现有研究缺乏对环境复杂性的考察,原因可能如下:①动态能力中的“动态”二字将学者们的注意力固定在了对环境动态性的考察上;②环境的复杂性是与环境的动态性相关联的一个概念,但目前,学术界对于环境复杂性维度所做的深入研究还不多见[10],尚不足以应用到实证研究中。

       除此之外,动态能力的形成和作用过程还会受到资源丰裕度的影响。具体而言,资源丰裕度是指外部环境提供资源以支持企业运营的能力[12]。从罗珉等[4]整理提出的“动态能力的理论架构与构成要素”中可以推断,同处于资源较丰裕环境下的组织相比,处于资源较匮乏环境的组织可能更倾向于从组织内部的角度,即通过组织学习的吸收能力和沟通协调的整合能力来改善组织的动态能力。但现有研究并未对环境的复杂性以及资源的丰裕度进行足够关注和研究,尽管它们对于企业的运营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此外,学者们还应该考察环境的这3个维度同时存在时对企业运营造成的影响。相应的,动态能力的构建过程,以及动态能力对绩效和战略行动的作用也可能会因为上述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以上研究关注的都是组织的任务环境,但对于中国这样的新兴和转型经济体而言,更应关注制度环境,尤其是制度环境的不确定性对动态能力的构建以及动态能力的作用机制所产生的影响。不同于面对任务环境时,企业遵循效率逻辑的战略行为,当面对制度环境时,企业可能更多地遵循合法性和多重制度的逻辑。由此,可以得出,在中国这样制度不完善以及制度不确定性较大的经济体中,企业建立动态能力的途径可能会有所不同。根据文献[6]的研究,企业更可能倾向于通过社会网络的关系能力来构建动态能力。

       3.2 脉络2:组织因素的影响

       动态能力受到多种组织因素的影响(即联系2-4)。主要的组织因素包括社会资本/社会网络;组织学习、组织资源、组织柔性等。但单纯研究组织因素与动态能力之间的关系并不多,联系2-4更多地镶嵌在联系2-4-5和联系2-4-6之中。具体而言,这一脉络的研究主要将动态能力作为“组织因素与战略行动/绩效”之间的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进行研究。下面基于社会资本/社会网络;组织学习、组织资源、组织知识和其他5类组织因素的分类进行阐述。

       (1)社会资本/社会网络。不同学者针对“社会资本/社会网络通过动态能力,影响组织绩效和战略行动”所做的研究均表明,组织的社会资本/社会网络对动态能力的形成有正向影响,并能够通过动态能力的中介作用来影响组织的绩效和战略行动。所不同的是,学者们是从社会资本的不同构成维度,研究动态能力在社会资本与组织的绩效和战略行动间的中介作用。例如,曾萍等[13]将社会资本划分为业务社会资本、制度社会资本和技术社会资本3个维度,并发现不同维度的社会资本对企业创新的间接影响程度不同,从大到小依次为企业创新、制度社会资本,企业创新。曾萍等[14]还从社会资本中的政治关系的维度,研究了政治关系通过动态能力的中介作用影响企业绩效。杜建华等[15]则将社会资本划分为结构维度、关系维度以及认知维度,并发现动态能力中的创新能力在社会资本中的认知维度和创业绩效之间没有中介作用。

       还有学者从社会网络的规模、密度、异质性等网络特征角度,研究社会网络结构特性对动态能力的影响。例如,董保宝[16]提出动态能力在网络强度与竞争优势之间、网络密度与竞争优势之间均能起到完全的中介作用,而在网络中心度与竞争优势之间只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尽管学者们在如何划分社会资本/社会网络上的认知不尽相同,但相关研究结论均表明社会资本/社会网络对动态能力的形成有正向影响,并能够通过动态能力的中介作用来影响组织的绩效和战略行动。其作用机制在于:企业的社会资本和网络嵌入性为企业提供了来自组织外的信息、资源和知识。这些信息、资源和知识将有助于企业克服环境的不确定性[17],促进企业动态能力的形成,并通过动态能力作用于企业的战略行动和绩效。

       (2)组织学习。组织学习被视为动态能力形成的基础[18]。由此,学者们将组织学习作为影响动态能力的前因变量也就不足为奇。例如,许晖等[19]将组织学习划分为以下两个维度:①利用式学习,有助于企业修正策略和行为以适应市场的变化,这一过程促进了动态能力中协调整合能力维度的形成;②探索式学习,有助于企业在高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通过获取新知识和资源,根本性地改变现有的组织流程,这一过程促进了动态能力中重组转型能力维度的形成。周玉泉等[20]则把组织学习划分为外部学习和内部学习,并认为组织的内部学习可能产生“学习陷阱”,真正提高组织动态能力的,应该是组织的外部学习,即广泛接触那些来自于其他组织以及市场的知识和技能;同时,组织进行的外部学习还会伴随着业务的嵌入和人员的交流,这样不仅可以帮助组织获得新知识,还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利用其已有的内部知识。总之,学者们的研究均表明组织学习正向作用于动态能力的形成。

       (3)组织资源。资源基础观强调,资源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尽管学术界对于资源静态性特征的批判导致了动态能力概念的产生,但资源依然作为企业动态能力的基础而被学者们所接受。例如,林萍[21]认为,企业的资源,包括信息资源、人力资源以及技术资源,需要通过动态能力才能作用于企业的绩效。但是,资源是静态的,它对动态能力的影响是存在缺憾的[2]。葛宝山等[22]认为,动态能力在资源开发、整合过程和企业绩效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

       (4)组织知识。ZOLLO等[23]认为,经验累积、知识编撰、知识编码3种学习机制的协同演化是动态能力的基础。NIELSEN[24]认为,动态能力会跟随知识的演化而产生变化,其变化的过程也就是追求新知识的过程。由此,组织知识会对动态能力的产生和发展造成影响。例如,林海芬等[25]从静态的角度,认为动态能力是在组织固有知识的基础上获得提升的,这些固有知识包含组织所拥有的技能、知识以及经验。与之相反,曾萍等[14]则是从动态的角度,认为动态能力是随着知识的传导和知识创新的过程而加以提升的。这一点也与组织资源对动态能力的影响类似,即静态的知识和资源对动态能力的影响都是存在缺憾的,应该从动态的“过程”视角来探究组织知识对动态能力的影响。

       (5)其他组织因素。目前,同其他组织因素(如战略导向、组织结构、组织沟通等)相关的研究还比较有限。在有关研究中,胡望斌等[26]考察了动态能力在创业导向和企业成长之间的中介作用;卫武等[27]考察了动态能力在企业的可见性与对利益相关者压力反应之间,以及紧迫性和可管理性认知与利益相关者压力反应之间的调节作用;李非等[28]考察了动态能力在创业拼凑对新企业绩效的影响路径中起部分中介作用。总的来说,针对上述组织因素的研究还十分匮乏,难以得出一般性的结论。

       纵观脉络2的研究,本研究识别出了一些具有重要意义但却一直被忽略的组织因素(如战略导向和组织结构等因素)。“导向”与组织适应特定的外部环境相关,可反映出组织能在多大程度上调整自身以便适应外部的环境,从而达成组织目标[1]。组织的不同战略导向可以决定其动态能力的类型和动态能力中不同维度的强弱水平。由此,战略导向也可以被看作是动态能力的一个重要的前因变量。

       另一个值得研究的组织因素是组织结构。具备分权化、扁平化以及本土化特征的组织,由于信息在其内部或层级之间能够顺畅地流动,便于管理者及时获取。由此,管理者能更容易的感知外部环境发生的变化,并能够从中识别出创新的机会[1]。组织的正式化制度和标准一方面可以提高知识获取效率,从而促进动态能力的形成;另一方面,正式化又带来了组织刚性阻碍知识转化和利用,从而阻碍动态能力的形成[23];同机械式结构能够适应稳定的外部环境相比,有机式结构更能适应动态的环境,从而更能在动态的环境下提高组织的创造力。鉴于此,不同的组织因素变量也会影响到不同类型的动态能力的形成,应当建立组织结构与动态能力之间的匹配关系,这一点值得后续研究者关注。

       3.3 脉络3:管理者的影响

       在个人层面,动态能力还会受到组织的管理者的影响。关于这一脉络的研究相对较少,样本文献中仅有4篇文献涉及了管理者个人因素对动态能力的影响,主要包括管理认知、管理者的社会关系、企业家导向以及领导风格等。罗彪等[29]的研究表明,在企业的成长期和成熟期,领导力均会对动态能力的形成产生正向影响。林海芬等[25]提出管理者的认知、社会网络、企业家导向以及领导风格会对动态能力的形成和提升产生影响,但并未进行实证检验。郭海等[30]经过实证研究提出管理者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资源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受到动态能力的调节。刘烨等[31]的研究表明,动态能力在企业家资源和创业绩效之间能够起到中介的作用。

       在为数不多的相关研究中,也有学者识别出了管理者的社会关系的重要影响。如前所述,现有涉及社会资本/社会网络与动态能力之间关系的论文,均是着眼于企业层面。但在企业层面的社会资本与管理者层面的社会资本可否等同这一问题上,尚有争议。有学者提出,由于嵌入主体和嵌入层面的不同,个体水平上的社会资本很难代替组织水平上的社会资本而对组织经营行为产生影响,否则会发生所谓的“还原谬误”[32]。由此可见,不能简单地以组织层面的社会资本/社会网络代替管理者个人层面的社会资本/社会网络,除非研究样本是小型企业[33]。鉴于此,未来关于社会资本/社会网络对动态能力的影响的研究,应增加从管理者个人层面的研究设计。

       3.4 脉络4:绩效影响

       提高绩效是战略管理的核心任务。鉴于此,有大量的研究对动态能力与绩效结果之间的关系进行考察。虽然,在本研究对于脉络1、脉络2、脉络3的评述中,包含了一些有关绩效的研究,但归类于脉络4的文献,主要是侧重于探讨动态能力与战略行动或/和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

       3.4.1 联系4-5:动态能力与战略行动之间的联系

       相对于动态能力与绩效之间的联系(联系4-6),以及动态能力在战略行动与绩效之间的联系(联系5-4-6),动态能力与战略行动(联系4-5)之间的联系更加直接且不易受外部因素的干扰。在样本文献中,主要涉及的战略行动包括创新、战略过程、企业转型升级等。研究的主要着眼点是动态能力的“流程”视角,以及动态能力的不同维度与战略行动的不同维度间的匹配。

       (1)创新。创新是最受动态能力影响的最主要的战略行动。现有研究主要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①从动态能力的“流程”视角出发,探讨不同维度的动态能力在创新的不同阶段所发挥的作用;②分析不同维度的动态能力对不同维度的创新所产生的影响。在前一个方面中,林海芬等[25]将创新划分为机会识别、方案创造和创新实施3个阶段,并实证分析了在创新的3个阶段上,动态能力的不同维度的重要性存在差异;苏敬勤等[34]将企业的创新国际化划分为起步、发展和高级阶段,并使用案例研究的方法证明了在不同的阶段上,动态能力的不同维度的重要性存在差异。在后一个方面中,焦豪[35]的研究分析了不同维度的动态能力对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的影响;胡钢等[36]实证分析了动态能力对于基于创新的多元化的影响,其中,知识整合能力对基于复制的多元化有显著正向影响。这些研究,为企业在不同创新阶段以及不同的创新类型下应当着重培养哪些动态能力指明了方向。

       (2)战略选择。在样本文献中,主要有两篇文献探讨了不同维度的动态能力与不同战略选择之间的匹配。例如,许晖等[5]的研究从动态能力的“流程”视角出发,将企业在国际市场的营销动态能力划分为跨国的产品研发管理、供应量管理、市场信息管理和跨文化管理等流程,并分析了不同企业在不同流程上积累的能力与其战略选择(低成本和差异化)之间存在匹配关系。

       (3)其他战略行动。针对战略过程、国际化投资、企业转型升级、操作常规变化、跨国并购以及多元化的研究分别各只有一篇。曹红军等[37]指出,战略过程在动态能力与不同绩效指标之间的中介效果存在差异;宣烨等[38]的研究表明,不同维度的动态能力的强弱组合对企业的转型升级模式和转型升级行动特征之间存在匹配关系;李彬等[39]的研究表明,在高市场动荡性下,管理型动态能力产生操作常规的渐变,而创业型动态能力产生操作常规的突变。胡钢等[36]则探讨了不同维度的动态能力对不同类型的多元化战略的影响。

       3.4.2 联系4-6:动态能力与绩效之间的关系

       绩效可以被划分为财务绩效和非财务绩效。前者主要反映企业的短期绩效,后者则主要反映企业的长期绩效。在考察动态能力与财务绩效关系的文献中,相关研究均表明动态能力对提升财务绩效有正向影响[35,40];在考察动态能力与非财务绩效的文献中,有关研究则发现,动态能力对提升非财务绩效也有正向影响[35,40]。这表明动态能力对于企业的长短期成长均有益处。但是,动态能力对于企业的短期绩效和长期绩效的影响路径可能是不同的[35]。一些学者认为,动态能力与绩效直接正相关[1,13],还有学者则认为二者是间接正相关[18,23,41],甚至还有学者认为动态能力与绩效负相关[41]。事实上,在本研究的样本文献中,有6篇是以实证方式研究了动态能力与绩效之间的关系。其中,有两篇只考察了动态能力与绩效的直接关系,并得到支持的结果,剩余的4篇中,都加入了中介变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中介变量均可以在动态能力与绩效之间起到部分中介的作用。由此,基于样本文献的情况,不管是从现有研究的数量上还是从研究设计上,都不足以对上述争议做出回应,未来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考察动态能力与绩效之间的关系。

       3.4.3 联系5-4-6:动态能力在战略行动与绩效之间的调节作用

       在样本文献中,关于这一联系的研究比较少,只有两篇,且都是考察动态能力在多元化战略与绩效之间的调节作用。例如,赵凤等[42]与胡钢等[36]的研究均表明,动态能力正向调节多元化战略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原因在于动态能力较强的企业,可以通过整合内外部资源或通过自主创新的方式获取支撑多元化战略的资源和能力,并能够重新调配企业的资源和能力,使其形成一个具有合适规模的新整体,支持多元化战略的实施。如果企业的动态能力较弱,将很难获得多元化战略实施所需的资源和能力,即使获得了这些资源和能力,也会由于不能很好的加以组织和管理,而使多元化战略的实施受到阻碍,进而影响多元化战略实施的绩效。

       4 结论与建议

       4.1 研究结论

       本研究得到以下结论。

       (1)环境因素与动态能力关系方面(即脉络1)。现有研究主要聚焦于环境对动态能力形成的直接影响和环境对企业组织因素与动态能力以及动态能力与战略行为和绩效之间的调节作用上。但在具体的环境因素上,主要关注的是组织的任务环境,而对转型期制度环境尤其是制度环境不确定性关注较少。

       (2)组织因素与动态能力关系方面(即脉络2)。现有研究主要将动态能力作为组织因素与战略行为和绩效之间的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来研究。所涉及的组织因素主要包括社会资本/社会网络、组织学习、组织资源、组织知识等,但对战略导向和组织结构两个方面的组织因素的关注较少。

       (3)在管理者个人因素与动态能力关系方面(即脉络3)。目前的相关研究较少,主要考虑管理认知、管理者的社会关系、企业家导向和领导风格对动态能力形成的影响,且该方面的研究对动态能力与战略行为和绩效之间关系影响机制的研究较为鲜见,这也是未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4)动态能力与企业战略行为与绩效方面(即脉络4)。现有研究主要关注动态能力对企业战略行为和绩效的直接影响,以及动态能力在企业战略行为与绩效之间的调节作用。

       4.2 建议

       (1)厘清动态能力的概念、构念和维度。由文献[2,3]可知,目前国外动态能力的研究重点倾向于对动态能力概念界定、维度划分和微观基础分析等基本理论问题研究上,大样本的实证研究相对较少。究其原因在于学者们对动态能力的概念、构念和维度等各方面尚未达成一致意见,一些学者更是认为动态能力的概念存在套套逻辑之嫌[3]。一般而言,概念内涵与测量维度的清晰厘定往往是大样本实证研究的前提,因此,国外学者在对动态能力方面的大样本实证上相对谨慎,但这并未影响国内学者从实证的角度探究动态能力及其效用。由于各个学者在动态能力的概念、构念及其测量维度上的不清,也造成了研究结果的不一致性。鉴于此,有必要结合中国的情境,厘清动态能力的概念、构念和维度,提高研究的信度和效度,以及与国内外相关学者对话。

       (2)将多种前置因素加以整合。在本研究所识别出的3种前置因素(环境因素、组织因素、管理者因素)中,不能认为其中任何一种比其他因素更重要。基于样本文献,目前大多数学者所做的研究都只是关注某一种因素。虽然将多种前置因素加以整合进行研究会给研究的设计增加复杂性,但这样确实能够为研究不同因素对动态能力所产生的交互影响提供洞见,为企业构建动态能力提供更广泛的思路。

       (3)扎根于现实,从管理实践中选题,将研究“情境化”。从中国的情境现象出发,进行情境化的研究。情境化的研究分为两类[43]:①情境嵌入性研究,指“将国家层面的一些特征(如文化、政治或经济系统)上的差别作为前因变量或调节变量来解释不同国家中的组织或个人现象的差异”[43]。其关注的是为什么相同的构念和理论模型在不同的情境下可能存在差异性。例如,在理论视角方面,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在制度环境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异性日益得到学者们的重视,但学者们将制度理论与动态能力理论相结合所做的研究却并不多(仅有6篇),而动态能力对企业战略行动和绩效的影响是否会受到制度环境差异性的影响?现有研究也未对此做出很好的回答。②情境特定性研究,指着眼于新情境下的现象,通常会以一个国家或地区作为研究背景,要解释的现象和理论当中隐含着情境[43]。动态能力的情境化研究更多的是指情境特定性研究。例如,在研究内容方面,一方面,学者们应用动态能力理论对创新的研究较多,但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制度环境不确定性较高的背景下,企业需要具备哪些维度的动态能力才能推动创新?更进一步,具备不同程度的政治关联的企业,所需的动态能力在维度上有哪些差异?对于这些问题都有待进行深入研究;另一方面,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日益加速,但不同资源禀赋以及具备不同国际化动机的企业,其国际化战略成功实施所需的动态能力的维度是否会有不同?这些不同又体现在哪里?这些研究议题不仅对动态能力理论的解释力极具挑战,也是拓展和深化动态能力理论情境化的好机会。

       (4)加强动态能力理论对企业战略行动的内在机理研究。从本研究可知,在学者们所做的现有研究中,更多地以财务绩效或非财务绩效作为结果变量,而对动态能力对不同战略行动所带来的影响关注不多。从现有研究来看,国内外学者均支持动态能力对公司绩效(财务绩效和非财务绩效)产生的积极作用,但是这种作用更多的是间接的而非直接的,即动态能力决定了公司的战略行动,战略行动创造和形成了公司的资源地位和能力,这些资源地位和能力又进一步决定了公司的绩效[2]。由此,应加强对动态能力与不同战略行动之间关系的研究,以此打开动态能力与企业绩效之间的黑箱。

       注释:

       ①由于篇幅所限,对各个研究脉络具体文献内容的总结表格暂略。有兴趣的读者,请与笔者联系。

标签:;  ;  ;  ;  ;  ;  ;  ;  ;  ;  ;  ;  ;  ;  

基于ABC集成框架的国内动态能力研究综述_相关性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