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新加坡通识教育的适应性改革与发展_教育论文

21世纪新加坡通识教育的适应性改革与发展_教育论文

新加坡普通教育面向21世纪的适应性改革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普通教育论文,新加坡论文,适应性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1年3月,新加坡教育部回顾委员会(Review Committee )发表《改进小学教育》制度报告,建议新加坡政府为每个儿童提供至少10年的普通教育,即6年小学教育和4年中学教育。

《新加坡教育法》明文规定,“新加坡教育制度为儿童提供10年至11年的普通教育,即6年小学教育和4至5年中学教育。 教育体系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梯形结构,使家长和他们的孩子有广泛的挑选余地。”教育的宗旨是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力,培养每一个学生健康的道德价值观,使学生具备雄厚的基本技能以适应飞速发展的世界的需求。以此为基础,从1992年开始,新加坡着手从普通教育进行改革与发展,使普通教育追求卓越,走向优异。

一、完善教育分流制度,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能

1、小学四年级开始语言学习分流

在小学三年级进行语言学习分流的实践导致了儿童随后转班的现象较普遍,而且儿童在三年级10来岁时能力倾向还没有完全定型,所以从1992年开始分流推迟至四年级进行。在三年级末时,学校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倾向进行初步评估,并通知家长评定适合他们的教育途径和升学方向。正式的分流在四年级末进行,根据学校组织的分流考试的成绩,把学生分流进三种语言学习课程班就读五、六年级:①一级语言流,英语和母语为第一语言;②二级语言流,英语为第一语言,母语为第二语言;③三级语言流,英语为第一语言,母语要求达到会话水平。

2、修改小学离校考试(PS LE)标准

为了使更多的学生能接受中等教育,特别是照顾到20%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回顾委员会建议修改小学离校考试以使之标准多样化和富有弹性,从而把后者也“过滤”进入中学继续学习。修改的PS LE 考试中,这大约20%的较低能力水平的学生仅仅参加把英语、数学和侧重口语检测作为第二语言的母语的考试。对于另外80%中等及以上学习能力者,修改的PS LE考试与以前标准保持不变,他们仍然参加英语、母语、 数学和科学四门学科的考试。

3、中学普通课程流分为学术性和工艺性课程

学生在中学教育阶段根据学习能力分别进入特别课程、快速课程和普通课程三种课程流中继续学习,其比例分别为约10%、50%和40%。

特别课程流为有学术能力和语言才能的学生提供具有高级水平的英语和母语的教育,同时补充大量的课外阅读材料以拓宽知识面和加强阅读理解能力。快速课程流为具有学术倾向的学生提供中级英语和母语的教育,其中英语为第二语言。为了使学生能按照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志趣特长对课程有更大的选择范围,普通课程流中再细分为学术性课程流和工艺性课程流,二者学生比例为约20—25%和15—20%。前者学习4 年后参加中学普通教育证书的“N”级水平考试(初级水准), 合格者再学一年参加普通教育证书“O”级水平考试(普通水准)。 后者在原PSLE考试中没有机会接受中学教育,现在在普通工艺性课程中接受英语和数学的学习,并同时接受职业技术训练和职业——工业局的培训,少数优秀者仍有机会参加和学术流的学生一样的“N”和“O”级考试。

另外,以学生在相应课程流的学习是否有利于成功和是否充分适应他们的潜力发挥为基本原则,中、小学校保留学生在课程流之间转换的可能性。在这种新的教育体制中,将几乎不存在失败者,更多的学生可以享受到10年的教育,直至中学毕业。

二、实施特别教育计划培养精英与天才

最近几年,新加坡教育部在中学内实施特别教育计划,设置专门课程进行专门教育,力求把有天赋和特殊才能的学生潜力更快地、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计划包括:

1.天才教育计划(Gifted Education Program)

天才教育计划是在中、小学实施的、旨在为那些智力超常、学术性倾向明显和接受知识能力很强的学生提供专门课程,以使他们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的一项特别教育计划。这些学生除了要学习基本的必修课程外,学校还要提供大量的相关补充性材料让他们学习。由人文学科和理工学科的专家授课,主要以自学和个别辅导相结合,注重使学生掌握独立进行研究的技巧和方法。

2.科学研究计划(Science Research Program)

科学研究计划主要是为初级学院一年级中那些对科学研究有着极大兴趣的学生提供研究机会的计划。辅导教师来自科学、医学和工程师院、系统科学研究所和新加坡分子细胞生物研究所。该计划为学生们提供了解当今科学技术发展近况的机会,提供设备齐全而先进的研究环境,让学生们自主地从事自己感兴趣问题的研究;每星期和辅导教师见一次面,汇报研究计划及进展情况并听取教师意见与建议;阶段性的研究工作完成后,学生要交出一篇研究论文,其中质量上乘者有机会在科学会议上宣读和整理出版。

3.特别课程选择计划(Special course selecting Program)

在一些前期中学和初级学院开设音乐、艺术和语言方面的课程,系统培养有这方面天赋和特殊爱好的学生,从而科学地尽早地使其潜能得到开发而早日成才。

三、实行差生护理计划和补偿教育,最大限度地减少教育损失

八十年代末,新加坡教育部为了照顾地处乡村、办学条件差的学校,推行了差生护理计划,与所学课程结合起来,满足学生发展的社会与情感需求。1989年在新加坡教育学院设立了“差生护理”专业文凭课程,同时为那些“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师提供咨询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实施这一计划。

进入90年代以来,新加坡教育部为了充分照顾20%的学习能力差的小学一至四年级学生,倡议在各学校开设差生特别课程补习班进行补偿教育,给他们安排有经验的教师重温所学知识、解决疑难,针对知识重点和接受上的难点,讲解与练习相结合,各个击破。同时给非英语背景的学生提供接触时间(Exposure Time)和表达机会来克服语言障碍, 提高英语水平。

现在,新加坡许多中小学都专门设置心理咨询室,由有经验的教育心理工作者负责对因胆怯、自卑、焦虑和孤僻等因素导致学习障碍的学生进行开导、分析,帮助他们找到学习障碍的心理原因与人性的弱点,以良师诤友的角色帮助他们树立自信,鼓起勇气,以良好的心理状态去克服学习中的重重困难。另外,学校还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差生们在群体的欢乐中体会到集体气氛的温馨和培养全体同学互助合作的精神。1993年底建成的一个探险中心已成为中小学生们课外活动计划中的一个颇具吸引力的目标。在那里,通过克服新奇刺激的障碍和接受种种挑战,发挥出体力和潜能,同时培养学生在逆境中战胜艰难险阻以及发扬团队精神的优良品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四、扩大学校自主权,鼓励学校发展优势和办出特色

新加坡政府在推进教学上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设立自主学校。自主学校拥有收费标准、招生标准、校长及教师的聘任与选择以及课程设置等方面的权力。现在,这些学校根据国家教育政策,比如双语教学、公民和道德教学法及国家考试标准,自行决定教学计划。

为了帮助自主学校的发展,新加坡教育部拨款以资助那些因贫困而不能就读自主学校的学生,使他们顺利完成学业而无后顾之忧。自主学校的管理由教育部认可的校董事会负责,教育部保留对自主学校聘用教师、提升教师和学生入学资格等方面的审查权。

新加坡教育部希望通过设置自主学校来使学校参与市场竞争,不断优化内部管理从而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同时为新加坡未来学校发展模式提供一个试验场以便查明新加坡学校应拥有多少自主权才能最大限度地适应家长和学生的期望与要求。

新加坡教育部还有意向将办学质量较好的学校改变为自主学校。到80年代末已有五所学校变成了自主学校。1990年,莱佛士学院成为第一所走向自主的政府学校。

五、试行全日制学校计划,使教育走向优异

长期以来,因为新加坡中小学入学人数的不断增加,校舍一直处于紧张的“超负荷”状态,所以一直采用“双班制”(double sessions),即学校每天分两批学生轮流上课,第一批学生从上午7∶30至下午1∶00上课,另一批则从下午1∶00至6∶30上课。

为了使教育“走向优异”,80年代末,新加坡教育部决定先从中学开始推行全日制学校计划,6—7年内完成所有半日制学校向全日制学校的转制。到1995年已有50%的中学改为全日制。从1992年1月开始,教育部在南洋小学、培华小学等学校推行全日制小学实验计划。最近,教育部宣布,到1999年,所有中小学改成全日制学校;上课时间调整为上午7∶30至下午1∶00,其后的时间用于课外活动和其他教学计划。

现在,全日制小学的开放时间从上午8∶00至下午3∶30。学校还正在实行一项选择性的学校课余托管计划,从下午3∶30至6∶00。这项计划所提供的活动包括让学生们在老师监督下完成功课和参加一些进修课程,以及给成绩差的学生补习功课。进修课程由全日制小学自行选择,包括音乐、书法、美术、舞蹈等。

这几年的实践表明,全日制学校不仅在时间的组织上拥有很大的灵活性,而且更能根据不同学生的能力、兴趣与特长组织更广泛的项目。同时,一天在校时间长,就能充分利用学校各种设施与设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接触就更紧密了。上课认真的学习和课外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了学生对学校归属意识和认同感,同时学校也越发具有磁石一般的吸引力,从而使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在欢乐的校园中健康成长。

六、推行“教育储蓄计划”,使宏伟的目标变成现实

1990年,吴作栋就任新加坡总理并向国人承诺,新政府要使教育更上一层楼,新政府将把教育拨款从原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提高至5%,大力推行“教育储蓄计划”。

新加坡“教育储蓄计划”先由政府拨款10亿新元作为启动基金,以后政府根据经济发展情况逐年增加拨款,该基金最终目标是50亿新元。这笔基金只用来投资,以取得收益,然后将这部分投资收益分配给学生以帮助他们支付教育费用。

通过“教育储蓄计划”,每个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到中学四年级都可获得一笔钱以保证他们都能完成普通水准教育或职业技术教育与训练。如果学生在完成普通水准教育后,其教育储蓄户口中仍有余款,他们还可以以此来用作继续初级学院和大学深造的教育费用。

吴作栋指出,政府制定和推行“教育储蓄计划”的根本目的就是继续加大教育投资力度,为新加坡保持发展强劲势头提供动力和源泉;“教育储蓄计划是对孩子的一项投资,也是对新加坡未来的投资”;通过“教育储蓄计划”逐步实现新加坡未来20年的教育基本目标:加强国民教育的根基,使每一个年轻人都有机会享受到至少10年的高质量基本教育,使所有合格的学生都有机会享受到更高水准的教育,从而使新加坡成为一个“国民受过良好教育的社会”,使新加坡成为“素质”、“可靠”与“卓越”的同义语。

启示与借鉴

据1990年新加坡统计资料显示, 新加坡的全民识字率由1980年的84%提高至1990年的90%, 具有中学或中学以上教育水平的人口从1980年的21%提高至1990年的39%,6—16岁青少年的在校率从1980 年的90%提高至1990年的98%。随着普通教育的不断发展与加强, 国民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在1994至1996年连续三年的全球竞争力排行榜上,新加坡在“全民素质”一项上高居榜首。不断追求优异的新加坡普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对我国普通教育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无疑是巨大的:

①新加坡的教育制度精英与大众兼顾,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教育分流,通过不断优化的教育,力求把每一个人都培养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小国寡民”的新加坡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国际角逐场上求生存与发展,就必须要培养出一批世界级的政治家和科学家来导航、来创新,创造出具有新加坡特色的无与伦比的优势,从而为新加坡的发展开拓出空间,否则的话,一个自然资源贫乏、庸才充斥的弹丸之地只会被世界发展的汹涌大潮所吞没,所以新加坡要参与国际竞争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争当第一”和“追求卓越”。“第一”和“卓越”需要一流的人才来创造,一流的人才只有通过精英教育来培养,因此新加坡保留了宗主国英国精英主义教育思想的精华。90年以来的特别教育计划以及中小学开设的一级语言课程班和特别课程班,就是专门为培养精英而设置的。但是同样因为新加坡是“小国寡民”和“除了土地和人口之外,其他一无所有”的特殊国情,使得新加坡不可能象其宗主国和其他大国那样实行精英教育,因为弹丸之地经不起大面积的教育损失,必须兼顾大众进行全民培养,从而使每一个人都通过教育而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罗马俱乐部(Rome Club)前主席佩切伊(Partridge)断言,“未来社会的发展,不仅要依靠某些杰出人物的素质,而且更取决于全民的素质:不仅未来人的命运决定于教育,未来社会的兴衰也愈来愈依赖于有多少人接受过教育。”也正是在这意义上可以说,新加坡精英与大众兼顾的教育制度是在其特殊国情下做出的唯一的、同时也是明智的选择。在中小学同时开设的二级、三级语言课程班和普通课程班以及近年来推行的差生护理计划、特别课程补习班,连同对小学离校考试(PSLE)的修正都是面向大众的;进行教育特别是针对那些学习能力差的普通学生而实行的补救措施,目的很明确:把教育浪费降低到最低限度,把每一个人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从而使每一个人都能为社会所用,从而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努力把新加坡建设成为一个所有“国民都受过良好教育的社会”。②新加坡实行双语教育政策,既维护了国内多民族之间的团结和政治稳定,又加强了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从而加快了新加坡经济的腾飞和现代化的进程。新加坡号称是“世界语言、种族、宗教和文化的大观园”,因此新加坡政府充分尊重这一国情,明智地提出英语为第一语言、母语为第二语言的双语教育政策:强调各民族的学生学习母语,可以帮助各民族保留和发扬自己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同时因为英语为国际通用语,故强调英语学习并以之为官方语言,这既有利于接收世界发展的最新信息,吸引外资和参与国际间的竞争,又有助于国内各民族的沟通与认可,最后实现民族一体化,从而形成兼具各民族文化之长的新加坡文化。③新加坡在社会发展规划上坚持教育先行,充分保证了教育目标的实现,为社会培养了大量合格人才,增强了国力。建国以来,新加坡的教育经常性开支从1960年的5,730万新元增至1990年的16.59 亿新元,40年内增长了28倍,而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则从21.22亿新元增至570.16新元,40年内增长了25倍。1991年教育支出又比1990年增长15.6%至19.20亿新元。最近几年,教育开支仅次于国防开支, 位居第二位,真正实现了教育先行。

标签:;  ;  ;  ;  ;  ;  ;  ;  

21世纪新加坡通识教育的适应性改革与发展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