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气分析与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关系论文_戚明

(德州市中医院内二科 山东 德州 253000)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气数据和血浆D-二聚体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从2013 年1 月至2015 年3 月来我院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中选出110 例,将其分为两个小组,每组55 例。对其中一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法,作为对比组;对另外一组患者则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入低分子肝素小剂量治疗方法,作为研究组。分别在治疗前后采集两组患者的空腹血样,对其进行血气分析和D-二聚体含量检验。结果: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其血氧分压明显提升,但研究组患者提升情况明显低于对比组。同时两组患者的二氧化碳分压和D-二聚体含量明显下降,其中研究组下降趋势明显优于对比组。两组数据存在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二聚体的含量可以作为判断人体内是否存在无损伤性创伤的重要依据,其含量与二氧化碳分压呈正比,与氧分压呈反比,说明这一数据能够表示人体内缺氧程度和二氧化碳潴留情况,有利于医生对患者病情的判断。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血气分析;D-二聚体含量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7-0254-02

在临床检验学角度看,D-二聚体是一种由凝血酶和相关因子作用后产生的纤维蛋白,最终经由纤溶酶降解所产生的产物,这一物质在人体内异常升高表明其血管当中可能形成了血栓,可以将其视为血栓形成的指导数据。当患者病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时,其本身具有慢性缺氧和酸中毒症状,血液处于高凝结状态,就会使得D-二聚体的含量发生异常变化[1]。本文即是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气分析和D-二聚体含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具体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是从2013 年1 月至2015 年3 月选出的110 例,将其分为两个小组。其中对比组中男性29 例,女性26 例,患者的年龄从53 岁至78 岁不等,平均年龄为(64.27±7.16)岁,患者的病程从6 个月至5 年不等,平均病程为(2.03±0.62)年。研究组中男性31 例,女性24 例,患者的年龄从55 岁至76 岁不等,平均年龄为(63.89±7.11)岁,患者的病程从8 个月至5 年不等,平均病程为(2.17±0.71)年。两组一般资料没有较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将110 例患者随机分为每组55 例的两组,对对其中一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法,作为对比组;对另外一组患者则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入低分子肝素小剂量治疗方法,作为研究组。

1.2.1 治疗方法

其中常规治疗主要包括持续性供氧治疗、抗感染药物治疗、血管解痉挛治疗、化痰处理等,具体治疗方案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而定。低分子肝素则采用注射治疗方法,每次使用剂量为0.4ml,在患者腹壁采用皮下肌肉注射方式,每天治疗1 次,以7d 为一个疗程[2]。

1.2.2 血气分析和D-二聚体检查方法

分别在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采集相应的血液样本,采集时间均为凌晨,采集条件为空腹。选择所采血液样本3ml,将其放入试管当中,并添加约血液样本1/10 体积的抗凝剂进行混合,要求混合后的血液样本在室温下不出现任何凝固、浑浊的情况。将血液样本放入离心机当中,以每分钟3000r 速度离心约10min,弃去沉淀部分,取上清液放于零下20℃的恒温冰柜当中进行保存,采用发色底物方法对血清当中的D-二聚体含量进行检测。

对患者血液进行气血分析时则需要在凌晨空腹状态下采集动脉血,选择1ml,利用肝素进行抗凝处理,然后采用同样的时间和速度进行离心,使用血气分析仪进行检测。分别记录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以及D-二聚体的含量[3]。

1.3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采用的是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采用x ± s 来表示计量数据,并利用t 对数据进行检验,以 P<0.05 代表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两组患者治疗数据进行整理,并汇总制成如下表格: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气分析和 D-二聚体含量对比表( x ± s )

从上表当中可以看出,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氧分压明显上升,但研究组患者的上升趋势明显优于对比组;而二氧化碳分压和D-二聚体含量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其中研究组下降趋势明显优于对比组。两组数据存在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由上表可以看出,D-二聚体的含量和二氧化碳分压呈正比,和氧分压成反比,患者在缓解期D-二聚体含量下降更为明显。

3、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炎患者最为显著的临床表现极为慢性肺部损伤,使得人体呼吸功能严重下降,体内可脏器和组织均处于长期低氧状态,二氧化碳浓度不断提升,引发酸中毒症状,加之纤维复合物的沉淀和附着,会在肺部动脉和静脉内形成血栓。尤其是在急性加重期阶段,患者体内的血红细胞会异常增高,导致血液粘稠度异常升高,进一步引发高血压症状。同时,血栓的形成还会对血管的内部造成损伤,而损伤后的细胞功能发生了转变,导致炎症介质释放量提高,人体自我防御机制就会增加凝血效果,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4]。当血栓形成之后,人体就会产生纤维蛋白溶解症状,使得交联纤维蛋白的降解速率大幅度增加,而D-二聚体属于纤维蛋白的最终产物,因此这类物质的含量也会异常上升。这种小分子的二聚体能够准确反映人体内纤维蛋白溶解酶的敏感度,其含量升高也就说明了体内纤维蛋白溶解度大幅提升[5]。在本次研究当中可以看出,患者处于发病期阶段,其体内D-二聚体的含量明显高于缓解期,同时采取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后,D-二聚体的含量明显降低。这说明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时,患者体内D-二聚体的含量会随着病情的变化而改变,当病情好转时,这种物质的含量就会降低。另外,在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氧分压明显升高,而二氧化碳分压则明显下降,这说明患者体内组织的缺氧状态正在逐渐好转。D-二聚体的含量与二氧化碳分压呈正比,二氧化碳分压提升说明人体内二氧化碳潴留情况严重,会引发高碳酸血症和低氧血症等疾病,而这也就说明了D-二聚体含量的检测能够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血气功能异常类疾病提供诊断依据,其变化程度与患者自身凝血程度和血气变化有着直接的关联。

参考文献:

[1] 吴进,刘漪,李丽,等.慢性肺心病患者D-二聚体测定的临床意义及其与二氧化碳分压的相关性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10,14(10):1332-1333.

[2] 李燕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气血分析与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的相关性研究[J].重庆医学,2010,39(12):1592-1594.

[3] 吕元文,姜正华,汤艳,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二氧化碳分压与血浆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相关性[J].江苏医药,2012,32(06):518-519.

[4] 张静,刘庆玲,熊德栋,等.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和血气分析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相关性探讨[J].中国医疗前沿,2010,05(16):73-75.

[5] 李晶,孙俊生,卓宋明,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不成比例肺动脉高压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测定及分析[J/CD].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2013,06(03):242-245.

论文作者:戚明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5年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5

标签:;  ;  ;  ;  ;  ;  ;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气分析与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关系论文_戚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