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济增长减速及其国际效应_新经济论文

美国经济增长减速及其国际效应_新经济论文

美国经济增长减速及其国际效应,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经济增长论文,效应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信息等高技术产业部门带动下,美国经济经历了10年的快速增长。然而近期公布的各种统计数据表明,美国经济已存在诸多不利因素,经济“软着陆”可能被破坏性很大的“硬着陆”代替。最新公布的经济数据表明,消费者信心指数、房屋销售和工厂定单都继续大幅下挫;经济以出人意料的速度下滑,经营者和消费者的信心严重受挫。美国经济的持续滑坡,使越来越多的人对其未来走势持悲观态度。美财政部长奥尼尔2001年2月8日表示,同意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最近对经济的估计,美国经济可能出现零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最新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说,定价过高的股市、近年来家庭储蓄率急速下滑乃至出现负数、过高的企业资本开支、严重依赖国外储蓄以及偏高的美元汇率等等,都将导致供应紧张和经济失衡。报告认为,为了防止国内通货膨胀压力上升和抑制经常项目逆差扩大,美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必须放慢。

对于美国进入新经济时期以来出现的第一次减速,经济界众说纷纭。一种观点认为,当前的增长速度降低是暂时现象,美国经济很快会在2001年下半年强劲反弹,经济增长轨迹呈V字型走势。 另有一些研究人员认为, 复苏不会很快到来, 美国经济将在谷底徘徊, 最快也要在2002年才能恢复,据此推测,美国经济增长的轨迹呈V字型走势。 最为悲观的看法是,美国经济可能陷入长期的萧条或准萧条, 经济增长呈L字型走势。

本文的目的是试图搞清楚美国经济增长突然减速的原因,及其可能产生的国际影响,以便为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找到更加有效的途径。

一、美国经济增长减速的原因

按照一般看法,20世纪90年代美国出现的经济高速增长,源于高科技、信息技术的创新与发展,这当然是无可厚非的。问题在于,为什么90年代的经济增长如此强劲,在快速增长10年后却出现突然减速。对此,我们必须从美国经济增长的基本面与金融面加以分析。

(一)美国经济增长的基本面。20世纪90年代推动美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基本面因素是信息技术的创新,问题在于当时发生在美国的这种技术创新究竟属于什么级别?弄清楚这一点对于理解美国的新经济是至关重要的。根据英国萨塞克斯大学所做的经验性研究(多西,1998),技术创新或技术进步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增量创新。 这一类创新的发生不是任何深思熟虑的研究和开发活动的结果,而是工程技术人员与相关的生产活动人员通过“干中学”或“用中学”对已有技术加以进一步改进的产物。这一类创新的意义主要在于提高已经使用的各种要素的生产率。(2)基本创新。 这种创新属于一种不连续的事件,通常是在企业、大学以及政府实验室中深思熟虑的研究与开发活动的结果。比如,尼龙是不可能通过人造纤维厂或毛纺业改进生产工艺生产出来的, 只能是实验室创新的产物。 正如Mensch (1979)指出的,这类创新经常表现为一种联合的,包括产品、工艺和企业组织在内的创新,而且总是集中发生在与已建立的企业市场价格暴跌有关的极度衰退时期。(3)技术体系变革。 这是一种对若干经济领域产生影响,同时导致全新部门出现的影响深远的技术进步。它在性质上经常表现为增量创新与基本创新的组合。(4 )技术经济模式变革(也可称为“技术革命”)。这种类型的技术创新不仅包含很多组基本创新与增量创新,而且包含若干新技术体系的创新,这种创新的最重要之点在于对整个经济的渗透效应。

从以上四种技术进步类型看,发生在美国的新经济显然属于第四种类型的技术进步。这是因为,美国的新经济不仅改变了整个社会的技术基础、社会经济增长驱动要素与生产经营活动的工具体系,而且导致企业组织、企业产权结构和社会生产与交易方式的变化(华民,2001),以致可以这样说,美国新经济给整个世界经济带来如熊彼特所说的“创造性的破坏风暴”。这场风暴源于上一个以汽车为主导产业的康德拉季耶夫长周期,并在上一个长周期出现下降趋势的阶段开始显出明显优势,进而造就了一个以信息产业为主导产业的新周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新经济周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美国经济的近10年高速并且是有效的增长。

但是,在任何一个以技术经济模式变革为基本特征的康德拉季耶夫长周期中,都存在着繁荣与衰退两个不同的周期演进阶段,起源于美国的新经济并不能改变长周期的这种发展与演进的逻辑。因此,当新经济的技术经济模式一旦建立,除了增量创新外,无论是基本创新、技术体系革新,还是技术经济模式的变革都会趋于衰减,直至完全消失。于是,长周期的衰退阶段就会到来。如果说繁荣阶段的特点是创新丛生,那么衰退阶段的特点就是成本竞争。所以,从基本面讲,美国经济增长减速乃至衰退,就是因为美国新经济正在经历由创新高频阶段向成本竞争阶段的转型。

(二)美国经济增长的金融面。美国经济增长减速不仅反映为实际经济增长率的下降,而且反映为美国股票市场价格的持续下跌,特别是曾经孕育了新经济,并使其得以迅速成长的纳斯达克股票市场,更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暴跌。美国股票市场的持续下跌清楚地表明,由新经济崛起推动的一轮强劲的投资浪潮开始退潮。

为了准确把握美国金融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对美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我们有必要对纳斯达克市场与美国新经济的关系加以分析。

人们对于股票市场功能的认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最初,人们认为股票市场的功能在于为企业提供一种便捷的融资渠道;后来,人们发现股票融资可以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当绝大多数居民拥有金融资产,从而具有证券投资能力时,人们又发现股票市场具有收入再分配的功能,即那些生活在经济增长率相对较低地区的居民,可以通过购买经济高增长地区公司的股票而分享该地区的经济繁荣;更进一步的发现是,在一个大多数居民具有证券投资能力的国家,股票市场的财富效应可以成为政府进行总需求管理的一个工具,即由股价上扬带来的财富正效应可以导致总需求的增加,由股价下跌带来的财富正效应可以导致总需求的下降,而这正是世界各国政府如此重视股票市场运作过程的原因所在。回顾美国新经济的发展过程,我们对于股票市场的功能又有了一个新的发现,那就是股票市场独有的分配社会资源的前瞻性功能,这种独特的功能在美国的纳斯达克市场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

股票市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功能?这需要我们对股票价格的性质加以分析。股票市场与一般商品市场的一个基本差别在于,商品市场价格传递的信息是关于商品数量与质量的信息,股票市场价格传递的则是关于企业未来收入流量的信息,正是这种区别,决定了股票市场价格传递的信息具有预期性,而一般商品市场价格传递的信息大多属于即期性。机构投资者可以借助于股票市场价格的预期性,在对世界经济周期变动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造市推高那些可以导致技术经济模式创新的公司股票。随着股价的提高,一方面降低了公司进行投资创新的成本,另一方面给其他中小非机构投资者一种信息,股价不断上扬的公司未来预期收益看涨,导致场外资金不断进入市场,公司经理层则利用廉价资本进行大规模的技术创新与企业创新。假如这样的投资是成功的,股票市场由机构造市“吹起”的泡沫是可以被填满或充实的,从而股票市场的泡沫是可持续的(Dow and Gorton,1997)。

在美国新经济创新的高频阶段,我们看到美国纳斯达克股票交易市场大致就是按照这样一种机制在运作。结果在过去10多年里,全世界大概有1万亿美元左右的现金进入美国股市, 这些资金通过高科技公司的上市与增资募股流向各种各样的创新企业或创新项目,先后掀起了美国新经济的三次投资高潮。其中,第一次是计算机硬件制造业的投资高潮,第二次是计算机软件开发业的投资高潮,第三次是IT产业与电子商务的投资高潮。经过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这三次投资高潮,美国新经济的技术经济模式最终确立。随着新经济技术经济模式的确立,带有不确定性的风险投资项目开始显著减少,预期也就随之变为现实,股票市场的信息逐渐开始变得对称和完全,于是机构造市吸引人们进行股票投资的机制不复存在。

更为重要的是,在新经济的技术经济模式确立过程中,新经济的新产品也在迅速普及。因此,随着新经济技术经济模式的最终确立,来自于一般均衡的市场出清要求也会导致投资的中止与股市的下跌。其具体的机理是这样的,来自于全球的大量资金通过美国股票市场流入创新企业或高科技公司,这些企业与公司通过项目投资和规模扩张形成强大的新经济产品的生产能力。当社会的产品需求与人力资本供给不能适应创新企业与高科技公司的这种投资扩张时,就会出现新经济产品生产过剩和拥有很高技术水平或知识水平的人力资源(也就是人力资本)供给不足的失衡现象,即一般均衡将会因为资金过多流入新经济部门而遭到破坏。

这样,我们对于美国股票市场自2000年下半年以来一路狂泻的解释是:新经济进入收益确定的成本竞争阶段导致人们预期的崩溃;过多的资金流入美国新经济部门,不仅使市场的一般均衡遭到破坏,而且也使投资于新经济部门的资本边际收益率急剧下降。以上两个因素的叠加,使得美国股市朝着实际经济给出的均衡水平下滑,迄今为止,任何人都没有能力阻止这样的演变趋势。正如马克思(1973)早就指出的,虚拟资本的价值最后总是要由实际资本的价值来决定。在新经济时代的今天,虚拟资本独立运作的空间尽管越来越大,最终还是要受制于实际资本。当实际资本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时,虚拟资本泡沫化对于促进实际经济的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一旦由基本面给定的实际资本发展的空间变得非常有限时,由虚拟资本的过度扩张产生的泡沫会崩溃。近一年来美国纳斯达克股票市场的走势证明了这一点,并且泡沫已经崩溃,人们的预期将会逐渐变得悲观起来,而这正是金融层面对美国经济的未来发展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一个不存在预期和泡沫的股票市场是不会激发人们投资激情的(包括股票投资者和公司经理层),因此,美国股票市场的持续走坏将会加重美国经济的衰退。

(三)美国经济调整的性质。美国经济增长减速确凿无疑。随之而来的美国经济的调整究竟属于何种性质,人们则有不同的看法。按照一般的分类,大致有属于V型反转的短期调整说;属于U型结构的中期调整说,以及属于L型结构的长期调整说。综上所述, 我们认为美国经济的调整,不可能是短期调整,至少是属于U型结构的中期调整。 至于会不会变成一种旷日持久的长期调整,还需做进一步的观察。主要理由在于:(1)从基本面看,美国这次经济增长减速是发生在造就了新的、 与康德拉季耶夫长周期相关的技术经济模式的变革之后的一次经济增长减速,而不是那种发生在增量技术创新或基本技术创新之后的经济增长减速,因而从技术创新的等级看,不大可能出现V型反转的调整走势。 (2)从金融层面看,美国的纳斯达克股票市场已经进入熊市, 看不到有增量资金进入这个曾经孵化和养育新经济的创业板市场,看到的只是这个市场存量资金的不断退出。

后续资金不再愿意进入纳斯达克股票市场,那么新经济部门的继续扩张也就不再可能,由新经济推动的这一轮经济调整在所难免。考虑到基本面和金融面给出那样悲观的信号,以至于要想在短期内改变人们的预期,激发新的投资浪潮几乎是不可能的。

二、美国经济增长减速的国际效应

(一)美国经济高速增长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在美国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一方面在人们对新经济部门高收入预期作用下,大量国际资本急于进入美国股市和其他金融市场,对美元的需求不断增加,必然造成美元名义汇率的不断升值,形成强势美元格局;另一方面,在新经济部门迅速发展,并且不断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情况下,美国的实际汇率也是趋于提高的。

在美元的名义汇率与实际汇率双双提高的情况下,美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对世界经济产生的影响是矛盾的:从金融角度看,由强势美元造成的各国资本向美国的集中,造成了世界各国资金的短缺与投资的衰减,这不仅使得以德、法为核心的欧洲大陆国家与日本等其他发达国家的新经济难以获得有效的发展,而且还使这些国家传统经济部门的发展投资不足;从贸易角度看,美元实际汇率的升值造成美国进口需求剧增,美国对外贸易的持续逆差给世界其他国家提供了一个无比巨大的外部市场,从而给世界各国传统经济部门的持续增长以有力的刺激。

综合以上两种效应,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美国经济高速增长对世界其他国家产生的影响具有利弊参半的特点:“利”主要来自于美国进口增加引起的正向增长效应;“弊”指的是全球资金向美国高度集中造成的各国用于技术创新、发展新经济的资金高度匮乏,以致在最新的经济周期中缺乏国际竞争力,在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中都输给了美国。

(二)美国经济增长减速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美国经济增长减速对世界经济产生的影响可能是弊大于利。

首先,从金融角度看,美国经济增长减速将对国际金融市场产生冲击,造成世界主要货币的不稳定。美国经济增长速度放慢,以及由此导致的美国经济基本面的进一步恶化,会产生以下问题:(1 )已经流入美国的国际资本虽然很难从美国股市与其他金融市场全身而退,但是,新的增量资金将不再继续流入美国市场。(2 )为了防止美国经济从增长减速演变为经济衰退,美联储正在接二连三地采取降低美元利率的减息政策。(3)降低利率的要求不仅来自于实际经济部门, 而且还来自于金融部门,为了防止股市的进一步下滑,进一步的减息是不可避免的。所有这些意味着强势美元将难以维持。随着对美元的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以及由于美国利率的不断下调引起的美元利率平价的调整,都要求美元贬值。然而,美元一旦贬值,必将产生世界性影响,因为美元是一种世界货币。

美元贬值对世界其他主要货币来说,可能产生以下两种不同的影响:对于那些经济基本面比美国还差的国家来说,比如日本,美元贬值将会引起这些国家的货币进一步贬值,否则,将会面对汇率高估的本国货币而进一步失去国际竞争力;对于德国与法国这样的国家来说,经济的基本面大体好于日本,在美国经济增长减速之后,有可能情况要好于美国。正如我们看到的,爱尔兰已经成为软件出口大国;法国经济保持着长期的景气(赖藤澄彦,2001);德国的新兴股票市场迅速发展,整个欧洲经济正因为体制转型和市场力量的发展而发生深刻的变化(肖明,2001)。这样,当美元贬值之后,欧洲货币就会有汇率升值的压力。世界主要货币可能发生的这种变化,将会引起整个世界货币体系的混乱和动荡,从而增加整个国际金融领域的风险。

其次,从实际经济角度看,美国经济增长减速和随之而来的进口需求的下降,将会引起世界总需求的下降。美国进口需求的下降虽然有助于减少美国的贸易赤字,但是世界其他国家的出口将会受到巨大的冲击。结果,美国经济高速增长这个对世界经济增长比较有利的因素,将会因为美国经济增长减速而转变成为一个不仅对美国自身不利,而且也对整个世界不利的消极因素。难怪在美国经济增长减速之后,世界各个主要国际经济组织大幅度地调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期,比如,联合国发表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就认为,全球经济增长率将从2000年的4 %下降为2.4%。

由此可见,美国经济增长减速与经济高速增长的效应是不同的。美国经济高速增长产生的效应既有消极的一面,又有积极的一面。但是,美国经济增长减速对整个世界经济产生的影响则主要是消极的。

(三)美国经济增长减速对亚洲经济的影响。长期以来,亚洲国家一直利用美国提供的第一顺差市场实现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亚洲国家推行这样的经济发展战略,必然造成对美贸易的严重依赖,可称为“市场依赖”。自1997年东亚金融风暴以来,亚洲国家对美国的这种“市场依赖”进一步加强。据日本贸易振兴会统计,泰国、韩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的出口依赖度(出口占名义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比金融危机发生前的1997年都有大幅增加。不仅如此,近年来,亚洲经济对美国经济的依赖,正在由传统的、单一的“市场依赖”逐渐转变为包括“结构依赖”在内的双重依赖。这种双重的依赖源于亚洲国家发生金融危机之后的结构调整。亚洲国家在受到1997年金融风暴的打击之后,开始意识到经济基本面存在的严重问题,这种问题产生于较高的人均收入与较低层次的国际分工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样的矛盾,很多亚洲国家自金融风暴之后开始进行结构调整,力图通过参与美国新经济的国际分工提升产业结构和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经过这样的调整,越来越多的亚洲国家成为美国信息技术公司的海外生产基地,亚洲国家借助于这样的结构调整与美国新经济的持续发展,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后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经济得到了“V”字型的恢复(雅各布,2001 )。但同时也造成了它们在经济结构上对美国经济的高度依赖。

在双重依赖下,美国经济对亚洲国家经济的影响力更大。其结果是,亚洲国家经济的周期波动开始与美国经济的周期波动高度同步,以至于当美国经济开始出现增长减速时,亚洲经济的增长也将必然放缓。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们认为美国经济增长减速受到打击最大的可能是对美国经济存在双重依赖,从而经济增长与美国高度同步的亚洲国家和地区。

三、美国经济增长减速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美国的经贸关系发展迅速,相互依存度趋于提高。因此,美国经济增长减速的影响也将波及中国。对来自于美国经济增长减速的这种影响,我们也可以从基本面和金融面加以分析。

从基本面看,美国经济增长减速将会通过贸易的传导作用对中国经济的增长产生不利影响。按照一般规律,美国经济增长减速或走向衰退,其货币迟早是要贬值的。美元贬值,显然对中国的贸易是不利的。在中国的出口依赖度,尤其是对美国出口的依赖度很高的情况下,美国进口需求减少与货币贬值势必会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带来不利的影响。这是因为,自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靠两大力量推动:一是靠政府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引起的政府支出的增加;二是靠对美国等国的出口增加(注:据统计, 中美贸易近年呈快速增长态势,1996—1999年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2.8%。1999年中国对美国的进出口总额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17%。 目前美国已成为中国第一大出口国,1999年中国对美国出口额为419亿美元,占总出口量的21%。 如考虑经香港特区转口美国的贸易,中国对美国的出口比重可达到25%左右。)。中国居民消费仍然没有得到真正的启动,而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需求来源,可能是与中国目前存在的各种结构性问题有关,以致在一部分人首先富起来的同时,并未达到共同富裕。收入分配上的这种悬殊差别,在引起储蓄增加的同时,消费却会相对下降,这是因为收入较低的社会阶层本来就没有消费能力,收入较高的社会阶层则会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作用下,倾向于增加储蓄。

从金融层面看,中国是一个至今还没有实行金融自由化的国家,外汇是管制的、汇率基本上是由官方根据储备多少决定的、资本项目也是不对外开放的。因此,国际市场上的金融波动对中国的金融体系影响较小。所以,假如美元贬值,对中国的影响将主要集中在以美元持有的海外净资产的损失与经常项目收入的减少上。

面对这样的冲击,中国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政策措施?本文认为,中国应当抓住美国经济调整的极好机会,采取更为开放的经济与金融政策:

(一)根据美元可能贬值,人民币可能升值的发展态势,调整出口结构,适当增加进口,避免持有过多外汇造成过高的持汇成本。中国目前很多出口品是属于收入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在美国经济增长减速,居民收入水平下降的情况下,短期内,这种商品仍然会有出口机会,但是,从长期看,迟早是要被替代的。因此,抓住美元贬值机会,从美国进口资本品来实现出口产品的结构调整,不仅可以达到出口替代的目标,而且还可以大幅度降低中国大量持有外汇的成本。

(二)在直接投资方面,应当利用美国经济增长减速的机会,吸引美国信息产业中的大跨国公司到中国来投资,以便使中国有机会参与信息产业的国际分工,尽快形成信息产业国际分工的新格局,即美国搞研究(R),日本搞开发(D),中国搞制造(M)的新格局。 参与这样的国际分工,至少可以得到以下的好处:(1 )可以缩短中国经济与世界先进国家经济在增长周期上的差距;(2 )有利于中国充分发挥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中国参与这样的国际分工的可能性在于新经济已进入成本竞争阶段,而这也正好是造成美国经济增长减速的原因所在。至于中国参加这样的国际分工,会不会重蹈东亚国家的覆辙,造成对美国市场与结构的依赖,回答应当是否定的。这是因为,中国是一个大国,一旦加入信息产业的国际分工,市场就会成为内生的,中国与美国和日本的经济关系就会从单方面的依赖逐步变为相互依存。再从动态的角度看,随着中国信息产业制造业的发展,“干中学”效应就会发生作用,中国最终会从信息产业的制造业分工朝着开发与研究的分工层次演进。

(三)积极做好开放资本项目的准备。中国开放资本项目不仅是进行国际融资的需要,也是加入WTO 后采取更为灵活的汇率政策对国际收支进行调节的需要。为防止开放资本项目时资本外逃风险,最好是在本国的利率水平高于国际利率水平的时候实施这样的开放政策。今天,美国经济增长减速与利率下调为中国资本项目的开放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机会,所以,中国应当毫不犹豫地抓住这样的机会,尽快推进金融自由化的改革。

标签:;  ;  ;  ;  ;  ;  ;  ;  ;  ;  ;  ;  ;  

美国经济增长减速及其国际效应_新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