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城乡互动与发展的综合评价_灰色关联分析法论文

我国区域城乡互动与关联发展综合评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互动论文,城乡论文,综合评价论文,区域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关于城乡互动与关联发展问题的研究尽管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大多局限于定性的分析与描述,很少见到计量分析方面的成果。即使是定量分析,也多为统计数据的罗列,缺乏系统的、广泛认可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方法。近年来,该领域又有了一些新的进展,主要体现在开始注重从系统的角度、多因素综合的角度和采用计量的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1~2]。不同学者出于不同的目的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计量研究所设置的指标体系和选用的评价模型也不一样。可以说,到目前为止,关于地区城乡互动与关联发展的系统计量评价问题,尚缺少统一的规范和普遍认同的评价体系,仍需要众多研究者的共同努力。本文试图对城乡互动与关联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目标、原则、设计、评价模型选取与评价方式等问题进行一些探讨,期望能对城乡互动与关联发展的分析计量有所促进。

1 综合评价的理论基础

发展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认为,发展的前提是人们之间以商品和服务、信息和符号为形式的交往,并强调“为一切人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3];人类学家Guldin认为,城市化并非简单地指越来越多的人居住在城市和城镇,而应该是指社会中城市与非城市地区之间的交往和相互联系日益增多的过程[4];英国学者Gould认为城乡互动关系可以看成是城乡之间人、财、物、技术、信息和观念的双向互动[5];英国地理学会发展中地区研究小组,曾于1984-1985年专题研究了“城乡相互作用网络”;还有较多学者从微观层面上对城乡企业网络化关联互动发展、城乡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网络型关联组织及其关系等课题进行过研究[6~10];我国学者曾菊新认为城乡网络化的本质是空间关联,这种关联不仅体现在城乡之间物质联系上,而且还表现在城乡之间历史、文化及政治等无形联系上[11]。综合佩鲁的新发展观、Guldin的城市化新概念和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城乡关联发展的认识,我们认为,城乡互动与关联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实际上是城乡之间因社会、经济、技术、文化等多种交流与联系而形成的一种空间互动的地域关系。这种交流、互动与关联构成了城乡这一有机巨系统。

2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2.1 构建原则

要准确地反映城乡互动与关联发展的状况,关键是要从城乡系统的各种错综复杂关系中寻找到城乡互动与关联关系表现的方式以及影响关系发展的主导因素。基于城乡互动与关联发展内涵的广泛性及其系统的复杂性,构建城乡互动与关联发展指标体系应遵循如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指标体系一定要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能够科学、客观、真实地度量和反映城乡互动与关联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程度和发展趋势、发展潜力,以利于指导城乡互动与关联发展战略实施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2)系统性与层次性相结合原则。城乡互动与关联发展系统是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其中又可分为若干子系统,指标体系主要为各级政府的决策提供信息,而解决城乡发展问题是由政府在各个层次上进行调控和管理,因此应在不同层次上采用不同指标。

(3)整体完备性原则。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能够使入选的各个指标作为一个整体,从各个层次、各个角度反映和测度城乡互动与关联发展系统运行状况及特征。

(4)简明性与可操作性原则。指标体系要全面但不包罗万象,指标内容应简单明了,具有较强的可比性和可操作性。

(5)动态性原则。城乡互动与关联发展系统是一个动态过程,其评价与衡量只有通过动态指标来描述才能对系统的发展做出长期的动态评价。多元性、立体性、复杂性结合起来,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实现空间和时间的统一。

(6)空间性与时间性相统一原则。城乡互动与关联发展是一个时空概念,是在一定时间段内和一定区域状态下发生的连续过程。因此在建立城乡互动与关联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时,要充分考虑不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多层次性。

2.2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城乡互动与关联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同时考虑区域城乡发展的共性特征,本文构建了宏观区域的城乡互动与关联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框架(见表1)。该指标体系具有如下显著特点:

表1 城乡互动与关联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Tab.1 The evaluating indicator system of the urban-rural interaction and conjunctional development

目标层

功能层 次功能层

指标层指标含义或计算方法

A1人均水资源量(m[3]/人)(0.024%) 水资源总量/区域总人口

A自然禀

A2人均土地面积(hm[2]/人)(0.01012) 区域土地面积/区域总人口

赋条件

(0.03918) A3山地面积比重(%)(0.00410)

区域山地面积/区域土地面积

B11城市化水平(%)(0.067 71) (总人口-乡村人口)/总人口×100%

B1城市化水平 (当年城市化水平-前一年城市化水平)/

B12城市化速率(%)(0.01706)

(0.095 53) 前一年城市化水平×100%

B13建成区面积比重(%)(0.01075)建成区面积/区域土地总面积

B城市化

B21城市密度(个/万km[2])(0.045 22) 区域城市数/区域土地面积

与城镇体系

(0.19105)B22小城镇密度(个/万km[2])(0.018 89) 区域小城镇数/区域土地面积

B2城镇体系

B23建制镇数(个)(0.01889)

(0.09553)

B24建制镇占全部乡镇比重(%)(0.007 68)

建制镇数/全部乡镇数×100%

城乡互动区域大中小城市辐射覆盖面积/

B25区域城市辐射覆盖率(%)(0.004 849)

与关联发区域总面积×100%

展评价指C11铁路网密度(km/万km[2])(0.050 10) 铁路运营里程/区域土地面积

标体系(1.0) C1交通条件C12公路网密度(km/万km[2])(0.022 41) 公路运营里程/区域土地面积

(0.190 23)

C13内河航道网密度(km/万km[2])(0.010 47) 内河航道运营里程/区域土地面积

区域单位面积线路长度×100

C14交通便利度(0.107 25)

×区域货运量/区域货物周转量

C区位与

C21邮局密度(所/万km[2])(0.016 45)

区域邮局所数/区域土地面积

基础设施

C22邮路网密度(km/万km[2])(0.008 33) 区域邮政线路长度/区域土地面积

(0.298 65)

C2邮电通信

C23万人邮局数(所/万人)(0.016 45)区域邮局所数/区域总人口

条件(0.077 13)

C24农村投递线路网密度(km/万km[2])

区域农村投递线路长度/区域土地面积

(0.005 95)

农村居民每百户电话机数/城市居民每百

C25城乡信息化对比指数(%)(0.029 95)

户电话机数×100%

C3能源条件

C31人均供电量(kw·h/人)(0.031 27)区域供电总量/区域人口数

(0.031 27)

目标层

功能层次功能层 指标层指标含义或计算方法

D1经济发展与 D11人均GDP(元/人)(0.14729)GDP/区域总人口

结构(0.17675) D12GDP非农比重(%)(0.02945)

非农GDP/GDP

D2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百万元)

D2市场发育与

(0.08470)

经济外向性

(进出口总值/GDP×0.5+外商直接投资/

(0.11293) D22经济外向度(%)(0.02823)

GDP×0.5)×100%

D31农业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

农业财政支出/全部财政支出×100%

(0.00270)

D32社会劳动力非农人员比重(%) 社会劳动力非农人员/全社会劳动力

(0.00647) ×100%

D33乡村从业人员中从事非农业人数比例 乡村从业人员从事非农

业人数/乡村从业人员×100%

D3乡村发展水 (%)(0.00647)

D经济技

平(0.04954)

术联系 D34劳均乡镇企业产值(元/人)(0.01008) 乡镇企业增加值/乡镇企业从业人员

(0.39406)

乡镇企业出口产品交货值/乡镇企业营业

D35乡镇企业进出口比重(%)(0.00197)

收入×100%

D36农村居民平均每人全年家庭总收入

(元)(0.021 83)

城乡互动 (区域一产产值比重×区域一产劳动力比

D41区域二元结构指数(0.03289) 重)÷(区域非一产产值比重×区域非一

与关联发

劳动力比重)

标体系(1.0)

D4城乡差别水

平(0.05483)D42城乡消费水平对比指数(城市居民

=100)(0.01096)

D43城乡收入水平对比指数(%) 农村居民平均每人全年总收入/城市居民

(0.01096) 年均每人全年总收入×100%

万人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数/万人中

E11人口文化素质(0.027 35)

文盲半文盲人口数

E1人口素质与E12文盲半文盲人口(人)(0.01142)

卫生 E13大专以上人口数(人)(0.01142)

(0.05778) E14外来人口比重(%)(0.00464) 外来人口数/本地人口数×100%

E社会文化关

E15万人拥有医疗床位数(张)(0.00293)

联与互动

1.067-20.22(I/A)-0.89LnA,A表示

(0.07704)

E21基尼系数(0.01101)

GDP

E2城乡差别

E22农村恩格尔系数(0.00550)

农村居民收入用于食品消费的支出比重

(0.019 26)

E23城乡恩格尔系数对比指数(0.002 75) 城市恩格尔系数/农村恩格尔系数

注:圆括号内数字为通过AHP方法确定的权重。层次总排序的一致性指标CI=0.117 290 846,层次总排序的随机一致性指标RI=4.604770 723,层次总排序的随机一致性指标CR=CI/RI=0.025 471 593<0.1,通过一致性检验。

(1)涵盖面广,综合性强。涉及与城乡互动与关联发展目标有关的资源、人口、经济、城市、交通、教育、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系统反映了城乡互动与关联发展目标与指标体系之间的支配关系。

(2)指标体系突出了与城乡关系发展密切相关的城市化与城镇体系、区域基础设施、经济技术联系方面的指标,并始终把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城乡融合以及贯彻城乡统筹、区域统筹政策理念的发展思想贯穿于指标体系的各层次之中。

(3)指标体系注重运用综合性指标和相对性指标。如区域二元结构指数、交通便利度、人口文化素质、经济外向度、基尼系数、城乡每百户电话机数对比指数、城乡思格尔系数对比指数等,这些指标分别是由若干指标通过复合计算得到,具有较强的可比性、可测性和可操作性,同时也增大了评价指标的信息量。

3 多种评价方法

3.1 基本思路

在对城乡互动与关联发展水平进行评价时,不论采用什么评价方法,其最后结果总是按照某一得分顺序进行排序以划分优劣等级。例如,主成份(因子)分析是按主成份(因子)得分进行排序,灰色关联度分析是按照其关联度进行排序等等。由于每一种评价方法都有其可取的一面,也有其缺陷的一面,因此,在对城乡互动与关联发展进行评价时,可考虑分别用几种不同的评价方法同时进行评价和排序,然后利用Kendall's W协和系数检验对其评价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若检验结果符合一致性,则说明所采用的几种评价方法得到的评价结果具有一致性。此时,我们可将各评价方法的评价结果序列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求其标准分的汇总值并按其排序,即可得最后评价结果。如果在检验中出现不一致性,则说明评价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针对不同情况进行具体处理。

3.2 基本步骤

(1)选用3种评价方法分别对我国各省区城乡互动与关联发展水平进行评价。这3种方法是主成份分析法、AHP综合评价法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

(2)对各评价方法所得的评价结果分别进行排序,然后采用Kendall's W协和系数对结果序列作一致性检验。

Kendall's W协和系数检验是考查k个评判者(此处为k种评价方法)对N个对象的评价结果之间是否一致的一种统计学方法。它是通过讨论协和系数W这一指标显示出样本数据中的实际符合与最大可能符合之间的分歧程度来判定的。Kendall's W协和系数的计算公式如下[12]:

W=S/(1/12)k[2](N[3]-N)

式中:S为评价对象样本j在k种评价方法下的秩和R[,j]与其平均值之差的平方和。

即S=(R[,j]-(R[,j])/N)[2]R[,j]=R[,ij]

式中:R[,ij]-对象样本j在i方法评价中的秩;k-所用评价方法的种数;N-待评对象的样本数。

(1/12)k[2](N[3]-N)为最大可能的平方偏离和,即当k种评价方法所得的秩完全一致时的S。

W的检验,假设H[,0]∶k种评价方法所得的秩评不具有一致性。

当N>7时,检验统计量X[2]=k(N-1)W近似服从自由度为N-1的X[2]分布。当x[2]≥X[,α][2](α为置信水平)时拒绝原假设,认为k种方法所得的秩评之间具有一致性。否则需要针对不一致性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3)将每种评价方法所得的各样本评分值标准化。

用极差法进行标准化。以X[,ij]代表第i区域第j种评价方法的得分值,则计算公式如下:

X[,ij]=(X[,ij]-min{X[,ij]})/(max{X[,ij]}-min{X[,ij]})

式中:X[,ij]—第i区域第j种评价方法的标准分;[,j]—第j种评价方法各区域得分的平均值。

(4)汇总各评价方法的评分值(规整化为百分制)。汇总公式为:

T[,i]=1/kX[,ij]×100

式中T[,i]—第i区域k种评价方法的评分总合;

X'[,ij]—第i区域第j种评价方法的标准分。

(5)按照T[,i]大小顺序重新排序即得最后评价结果。

4 评价结果分析

根据上述3种评价方法和一致性检验模型对我国大陆地区城乡互动与关联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为了研究我国整体和各省区与全国的对比情况,本文把全国也作为一独立样本参与评价)(其结果见表2)。

表2 我国区域城乡互动与关联发展的综合评价结果

Tab.2 The result of the evaluation of urban-rural interaction and conjunctional development of china

AHP法

主成份

灰色关联 汇总

地区 标准分

秩 标准分秩 标准分秩 秩

得分

法得分法得分 得分

上海1.6484 100.0000 11.6718100.000010.6736

100.00001100.000

1

北京1.4967 93.3868

21.029770.3854 20.574173.4241279.0652

天津0.8422 64.8441

30.761558.0145 30.457142.1860355.0153

江苏0.6382 55.9506

40.663653.4999 40.437837.0472548.8334

广东0.4412 47.3581

60.384040.6046 60.455241.6763443.2135

浙江0.5099 50.3523

50.481545.0997 50.405628.4425741.2986

全国0.3036 41.3562

70.361139.5504 70.396726.0747835.6607

重庆0.3034 41.3477

80.101918.1948150.418831.9660630.5038

辽宁0.2830 40.4610

90.168730.6749 80.373119.76171030.299

9

山东0.1185 33.2846 100.060825.6985100.380521.7465926.91010

福建0.1116 32.9856 110.095427.2927 90.356615.37071125.216

11

河北-0.0991 23.7987 15-0.0334

21.3542110.343211.79321418.982

12

山西-0.0278 26.9057 12-0.1115

17.7513160.340411.04301518.567

13

黑龙江 -0.1032 23.6202 16-0.0442

20.8567120.339110.67671618.385

14

湖北-0.0823 24.5283 14-0.1013

18.2215140.343811.93851318.229

15

吉林-0.0812 24.5780 13-0.0999

18.2883130.337610.27691817.714

16

湖南-0.1556 21.3345 17-0.2789

10.0330250.345912.51611214.628

17

河南-0.2464 17.3734 18-0.2430

11.6863190.337010.13081913.063

18

海南-0.2540 17.0424 19-0.2508

11.3273210.338110.43051712.933

19

安徽-0.2902 15.4616 20-0.2502

11.3560200.32547.0280 2211.282

20

江西-0.3235 14.0130 22-0.2227

12.6218180.31965.4846 2410.706

21

宁夏-0.3457 13.0418 23-0.2726

10.3247240.32035.6732 239.68022

四川-0.4183 9.8791 27-0.2703

10.4273230.32998.2142 219.51623

内蒙古 -0.4046 10.4763 26-0.2017

13.5932170.31414.0043 299.35824

青海-0.2905 15.4494 21-0.41973.5386290.33138.6175 209.20225

新疆-0.3483 12.9278 24-0.31158.5286260.31875.2351 258.89726

陕西-0.3964 10.8312 25-0.2687

10.5008220.31424.0348 288.45627

云南-0.4253 9.5734

28-0.48720.4275310.31684.7468 264.91628

广西-0.5430 4.4416

29-0.33187.5939270.30712.1407 304.72529

甘肃-0.6052 1.7287

30-0.39694.5911280.29910.0000 322.10730

西藏-0.6115 1.4534

31-0.48340.6026300.31464.1525 272.07031

贵州-0.6448 0.0000

32-0.49640.0000320.29970.1720 310.05732

注:统计资料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3)和各省统计公报(2001-2003)。

将3种评价方法的评价排序结果输入计算机,调用SPSS软件中的Nonparametric Test→K Related Samples模块,选择Kendall's W协和系数法检验。结果如下:Kendall's W=0.001,显著度为Asymp.Sig.=0.962,所以在保证可信程度为95%的情况下,3种方法评价排序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将3种评价结果综合得到最终汇总结果及其排序,如表2所示。

3种评价方法及其汇总的评价结果,都显示我国城乡互动与关联发展水平地域不平衡性和空间差异显著,并呈现东中西地带性区域分布规律,这种空间分布特点与我国总体区域经济地带性差异基本规律相一致。我国东部地带区域经济比较发达,区位优越,交通通信条件好,人口总体素质和技术水平较高,相应地城乡互动与关联发展水平也较高。汇总得分前12名中(全国除外),除了西部直辖市重庆外,都是东部沿海省区,但东部的海南排名比较靠后,居19位,算是东部地区城乡互动与关联发展水平较低的省份,比中部、西部的许多省区的发展水平也低。

中部地带区域社会经济技术水平明显低于东部地带,但好于西部地带,其城乡互动与关联发展水平也大多居于中等水平,且排序分布上也比较集中,中部的8个省份排名在13~21之间,中间仅夹有海南省。此外,其得分差异也没有东部地带内部那样显著。西部地带区域经济技术水平总体不高,属欠发达地区,其城乡互动与关联发展不平衡也相应落后于中部地带,与东部地带相比更是差距明显。除重庆因直辖市的优势排名比较靠前外,最后11名都属西部省份。可见,城乡互动与关联发展受区域经济技术联系与区位和基础设施条件的影响较大。区域经济技术联系与区位和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区域,其城乡互动与关联发展水平也较高,如东部沿海的大部分省区就属于这种情形;反之,区域经济技术联系与区位和基础设施条件较差的区域,其城乡互动与关联发展水平也比较落后,如西部的大部分省区可归于此类。

5 结语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较为完整的城乡互动与关联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涵盖了城乡发展的各个领域,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采用了多种评价方法,克服了以往城乡互动与关联发展评价中仅采用单一方法所带来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是对城乡关联发展评价方法的尝试,较好地反映了我国区域城乡互动与关联发展水平,结合各地区城乡发展实际,将有助于不同区域城乡互动与关联发展决策的探讨。

标签:;  ;  ;  ;  ;  ;  ;  ;  

我国区域城乡互动与发展的综合评价_灰色关联分析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