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外语教学的冷思考_英语论文

小学外语教学的冷思考_英语论文

小学外语教学的冷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外语教学论文,小学论文,冷思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中国加入WTO,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掌握英语是与世界沟通的桥梁,社会上因此掀起了一股英语学习热。反映在教育领域,在小学阶段开设外语课成为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的热点。全国各地尤其是城市中小学都在积极进行外语教学的改革与实验研究,甚至有些学校还在进行双语教学的尝试。

然而,正在学校教育领域如火如荼开展的外语教学改革与实验也引发了不少的争议,虽然人们都一致肯定外语学习的重要性,但对于“小学要不要开设外语课?”“几年级开设比较合适?”“双语教学要不要搞?”等问题还存在不同的看法,尤其是考虑到目前“哑巴英语”“聋子英语”等“费时低效”的英语教学现状,更有不少人对从小学就开设外语课表示出强烈的反对,认为那是劳民伤财,得不偿失的。

笔者认为,对于一种新的教育改革举措有争议是正常的,也是有益的,因为它可以促使人们对有关问题作更进一步的思考,有助于深化认识,及时矫正工作中的偏差,保证改革能取得最佳效果。在此,笔者不揣冒昧,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以求教于同行。

一、小学阶段应以母语教学为主,双语教学应慎重推行

双语的英文是“Bilingual”,直接的意思就是“Two Languages”(两种语言),是指在某个国家或某个地区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民族同时存在,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文化的历史背景条件下,可能或必须运用两种语言进行交流的情景。这两种语言中,通常有一种是母语或本族语,而另一种语言往往是后天习得的第二种语言或者是外国语。如在中国大陆双语是指西藏、新疆和内蒙古等地区的少数民族同胞能够运用本族语和汉语两种语言进行交流;在美国双语主要是指能熟练使用英语和西班牙语;在加拿大主要是指能熟练使用英语和法语。而所谓的双语教学原本就是多元文化国家或一些移民国家为了使少数民族或外来移民更快地融入主流或当地社会,解决他们就业、教育上的语言障碍问题而采取的一种语言政策,主要是指在学校内同时使用母语和第二语言进行教学,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学习和掌握主流语言,最终能用主流语言顺利地进行各科的学习。

而目前在我国沿海城市和内地一些大城市的中小学里开展的以英语和汉语为主的双语教学试验,主要的目的是想通过让学生多接触语言的方式提高英语学习水平。这种以学习英语为目的的双语教学是在各地比较重视英语学习,但又没有很好办法的情况下产生的,在一些经济条件比较好、外语师资力量比较强的学校进行的试验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的。但是这种以学习英语为目的的双语教学绝不适宜大面积推广,这是因为:首先,中国不是像美国那样的移民国家,中国绝大多数人口是汉族,汉语是中国社会的主流语言,英语在中国只是一种外国语,从语言教学的类型上来说,中国的英语教学只能是一种外语教学(TEFL,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不适合进行双语教学。进行以英语学习为主要目的的双语教学,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也是违背语言教育教学规律的;其次,进行双语教学对师资的要求很高,原则上必须有外籍教师的参与和辅导。鉴于我国目前多数学校的财政状况,还不可能大量聘请外籍教师。而本国的教师在可预见的将来,也不可能个个都是获得专业和外语双学位的大学毕业生。因此就师资条件来说,目前除个别学校或少数教师外,很难在较大的范围内开展双语教学。尤其是在小学阶段,主要的教学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熟练掌握母语,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果将母语弃之不用,代之以半生不熟的外语作为教学语言来开展课堂教学,其结果必然是教得吃力、学得费劲,甚至还可能是教不清楚、学不明白,容易出现母语学不好,英语也学不好的局面。所以小学阶段应以母语学习为主,在学好母语的基础上,可以早点学习外语,母语和外语的重要性不能本末倒置。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一旦为了学习外语而把自己的母语丢了,这样的人是一个不健全的人。

二、从小学一年级就开设外语课是可行的,但应注意遵从语言学习的自然规律,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接触纯正的英语

国内外的儿童心理学家一致认为:学习外语的最佳年龄是12岁以前,此时儿童的发音器官柔软,记忆力强,善于模仿,喜欢表现自己,喜欢接受新鲜的东西,在这一年龄段学习外语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大量的外语教学改革实验研究也表明:只要不违背基本教学规律以及孩子的年龄阶段特征,两种语言间的学习是可以相互促进的。我国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就在北京的景山小学进行过实验,学生们从一年级开始学习英语。虽然这个实验性教学后来因某些原因中断了,但那一批学生现如今都是我国最出色的外语人才。

然而,在儿童英语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是要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和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英语与汉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系,汉语是重形不重音,而英语是建立在语音基础上的语言体系,正确的发音方式对学习英语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儿童英语教学应注意从一开始就让孩子接触纯正的英语。语言没有好坏之分,但是有标准与否之分,如果课堂上教师讲一口不标准的劣质英文,会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英语学习,而且学生不标准的口音一旦形成,以后很难纠正。

三、语言是一种交流的工具,使用是语言习得的重要保证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英语只是一种语言工具,而不是学问,英语只有在使用中才能得到提高,才能体现它作为语言交流工具的本质。因此学习英语只要能够达到交流的目的就可以了,没有必要过分地追求和母语达到同一水平。我们应该关注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说错了没有关系。一般而言,语言习得过程中出现病句是必须的过程,不经过错误,就不可能对正确的语法有深刻的体会。

熟练地掌握一门语言需要大量地实践和反复操练。为此,学校应注意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来为学生学习英语提供实践和操练的机会,如组织学生收看英语影视节目和收听英语广播;组织英语故事会、朗诵会、演讲比赛、英语文艺演出、英语文化节等,通过这些活动来强化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

同时,学校还要充分利用环境的教育作用。可以通过精心设计校园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使校园里的每一面墙、每一件物、每一句口号、每一个标记都能给学生提供相应的外语刺激,让学生一走进校门,就感到像换了一个语言环境,时时、事事、处处看到英语,听到英语,使用英语,鼓励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运用英语进行交际,从而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外语的氛围,使整个校园成为一个“英语村”,让学生在愉快的校园生活和轻松的学习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提高英语运用的水平。

四、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

目前我国的外语教学普遍存在“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的现象,很多学生经过8年或12年的外语学习,却不能较熟练地阅读外文原版书籍,尤其是听不懂、讲不出,难以与外国人直接交流。一般认为主要的原因还是教学方法问题。因此,要提高外语教学的效果,改革教学方法是一条重要的途径。从目前来看,近几年随着人们对外语学习方法研究的不断深入,各种新颖的英语学习方法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作为学校来说,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加以运用,并要注意在实践中不断创新,进一步推动外语教学的改革。

五、语言也是一种文化,外语教学应引导学生多做中外文化之间的比较,博采众长,形成宽广的文化视野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其意义不仅在于交流使用,还在于通过语言这种载体,了解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思维习惯。尤其是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中,世界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不同文化之间的交融不断深化,要求人们以开阔的胸怀接受多种多样的文化。而要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首先必须掌握作为文化符号的这个国家的语言。从这一意义上说,外语教学实际上是为学生打开了一个观察、了解世界的窗口,通过外语学习学生可以多了解一种文化,多了解一个国家,眼界更高一些,视野更远一些,可以更早、更多、更直接、更深刻地了解世界上最新的、最先进的东西。因此在外语教学中我们应避免使英语学习异化为考试和升学的工具,要注意引导学生在继承和发扬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多做中外文化之间的比较,深入了解中外文化的异同以及各自的优缺点,从而使英语学习(或任何一种外语学习)真正成为我们丰富心灵、汲取世界精华、开发自身潜力的途径,成为我们与世界平等互动的交流和认识媒介。

标签:;  ;  ;  

小学外语教学的冷思考_英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