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教师何为论文

立德树人,教师何为论文

立德树人,教师何为

黄乾玉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贵州 都匀 558000)

摘 要: 教育是强国之本,教师是立教之本,教师的使命是立德树人。立德树人要有德行修养,立德方能树人。本文论述教师必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融合自己的学识和修养、倾注对学生的爱、体现家国情怀。

关键词: 立德树人 教师 使命

一、问题的提出

历史上各个时代的教育家、思想家都强调通过对人的德化以保证教育方向和性质。如《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载:“大上有立德,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在《资治通鉴》中司马光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指出:“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圣德立于上代,惠泽被于无穷。”“树人”出自《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荀子·修身》说:“以善先仁者谓之教。”《学记》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宋代朱熹说:“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在他看来,教育不是沽名钓誉,记忆章句,而是修身养性。明代王阳明认为教育之旨归乃“修己治人,而成大人之德业”。

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到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报告乃至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一再明确要“坚持立德树人”,指明教育旨在培养人。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在教育大会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教育是强国之本,教育需要教师。教育的重要使命在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师的使命是培养人——培养“肩负起民族复兴时代重任的人”。

汉语词汇中的“使命”指出使的人领受的任务和应负的责任。马克思说:“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1]一百多年前,蔡元培先生说:“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社会学家潘光旦认为:“教育的理想是发展整个的人格。”[2]教育为了人,着眼于人的未来,必须把学生当“人”,一切从人出发,把学生看作有价值、有尊严、有个性和自主性的主体。通过教育,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教师只有理解教育的使命和目的才能扭转工具性与功利性的教育观念,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担责。意味着教育关切“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即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3]“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教育决定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教育立德树人。立德树人是教师的使命。师者何以立德树人?要把学生造就成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

二、教师做什么样的人

(一)做“有学识”的人,当学问之师。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教师首先得“有学识”。当今时代,国际竞争实质是人才和知识竞争,现代人需要丰富的知识。教师因此在学校通过传递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知识是属于人的一种对象性的具有客观内容的意识形态”[4],知识论以人生作为认识对象,获得关于人的知识,未必理解人的价值。倘教师仅仅传承知识,做知识的搬运工,教育就不能为人类美好发展做出积极贡献。陶行知先生有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师除了教学生求真,还要担负教学生做人的责任;学生除了读书求知识,还要学习人生之道。赫舍尔说:“我们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我们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5]教师的全部工作在于引导人理解、创造人的价值。教师非教书的机器,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和考试的机器。教师树人必得以“有学识”为基础和前提。因此,教师首先要“有学识”,做学问之师。

《宋词互见考》:“案此黄庭坚词,见《彊村丛书》本《山谷琴趣外编》。《能改斋漫录》云……即此词也。并有陈后山同韵和词。据此则为黄词明甚,《淮海词》收之,毛本《山谷词》删之,并误。”[7]271

二是心中有信仰,教育有力量——立德垂范,敬业爱生。对党的教育事业有坚定的信仰,才会对学生充满爱心、信心和耐心。因为爱是无条件地给予[9]。爱蕴含责任、给予、尊重、欣赏等积极的人性因素;爱引导“我”认识自我并守护自己的灵魂,更为了爱护学生的心灵;爱建构“我”和学生的心灵联系,使师生对彼此心灵沟通充满内在的渴求。在充满教育爱的工作中,教师会看到自己热诚付出带来的学生积极反馈,从中体验到付出和给予的欣慰。因为“爱的本质是为某种东西付出‘劳动’及‘使某种东西成长’”[10]。 教师工作的对象是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等正在形成中的独特生命个体,个体的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等只能唤醒、点燃和影响。“人,只能自己改变自身,并以自身的改变来唤醒他人”[11]。因为教育是灵魂的唤醒,是生命的相互影响。在灵魂的唤醒和生命的影响下,师生获得的是彼此生命意义的共同丰富与完美个性的共同成长。

(二)做“有信仰”的人,有理想信念。

如何成为有学问、有信仰、有情怀的人?

(三)做“有情怀”的人,有仁爱之心。

当今,人类已进入AI时代,教师若不学习,有可能被淘汰出局。不过,目前AI再强大,只能回应已知,难以应对未知;它能辨识是与非,但没有价值观、荣誉感,更没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它不具有人类特有的心理和情感,没有“人味”,这是真正的教育不可或缺的。因此,AI时代,一名教师还能站在三尺讲台上靠的是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和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第斯多惠)。这是AI不具有而教师具有的优势。因此,教师要“志于学”“精于学”“恒于学”。将“学”作为生命的常态,以“学”分享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以开放进取的态度不断学习、终身学习。

“信仰是知识和实践行为的中间环节,不单纯是知识,充满人的意志、感情和愿望”[6],信仰“是一个人的基本态度,是他全部体验中的性格特征,信仰使人毫无幻想地面对现实,并依靠信仰而生活”[7]。对党的教育事业有坚定的信仰,才能 “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教师有理想信念才能用自己的理想点燃学生的理想,用自己的信仰影响学生的信仰。对党的教育事业的信仰还原到教师的教育生活中则转变为对学生的爱。“教育植根于爱”。教师深信只有爱的教育才能真正有效地培养肩负起民族复兴时代重任的人。因此,在其教育生活中,他用教育之爱开启学生的心扉,激励学生奋进。正是对学生的爱和欣赏成为师生情感相融的触点,使自己与学生共同成长为一个“肩负起民族复兴时代重任的人”。

随着“数字化工厂”概念的提出和发展,数字化交付的方式逐渐得到认可,越来越多的石化项目开始应用三维模型技术。三维模型技术可以模拟生产装置原貌,真实表现设备、管道的外形尺寸、空间位置,并且将相关数据信息集成融合,使实体装置数字化,对装置的建设和生产管理极为有利。

教育过程中教育的基本手段与教育者融为一体,教师是学生的直接榜样,他的思想、行为、求知精神、科学态度、思维方法等都对学生起示范作用,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具有模仿性和向师性。这种影响恰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师身体力行地影响学生成长、成人、成才。因此,教师立德树人,势必要精心备好每一堂课,上好每一堂课,力求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审美需要、尊重的需要、表现自我的需要……曾记得一次课间笔者意外收到学生的小纸条,上面写着:“老师,我一定要认真努力,像您那样说好普通话……”笔者自忖,教师的工作态度、治学态度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乃至将来工作态度、做事态度会有多么重要的影响。

情怀,《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含有某种感情的心境”。有心情、情趣、胸怀及情致等含义。教师要做“有情怀”的人。一是有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是对自己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这情怀恰如艾青在诗里的诉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杜甫“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对家的眷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林则徐的担当;秋瑾“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是其报国之志;“振兴中华”“天下为公”是孙中山先生的情怀;“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毛泽东对历史的叩问。国难当头,家国生死存亡之际,前辈们勇担责任,寻求民族未来之路。时至今日,每一个炎黄子孙无不希望祖国强大,憧憬生活美满。教师要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拥有“家国情怀”,才能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将这种文化心理密码代代相传,凝聚成岿然不倒的中华民族精神。二是有教育情怀、有生活情趣。教育情怀是一种持久、深沉、难以割舍的教育情感,这种情感源于教师深信“爱是教育的先机”,因此他用心研读学生、尊重学生、热情关注学生并时时保有童心,他不会忘记自己曾经也是个孩子。他会把每一堂课都当成师生共度的独特的生命成长旅程,是一种生命成长的渴求。他是教育的“信徒”,无论现实如何喧嚣,始终对教育抱以满腔的热情,做教育的守望者。若教师除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外,对其他事物毫无兴趣,或许是个称职的学科教师,但对学生的影响力不会太大。正如帕克·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中所言:“(你)留在学生内心的一定是关怀和爱,学生或许记不住当年你曾教给他的知识,但你对他的关怀和爱,却让他刻骨铭心。”

一是学而不厌,终身成长——业精善学。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在于渊博的学识。渊博的学识是教师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保证。“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滋养它。教师时常要读书,平时积累知识越多,上课就越轻松”[8]。教师的知识储备越丰厚,学养越深厚,视野愈广阔,科学素养、人文素养愈全面,教学效果就愈好,对学生的影响力就越大。

本步骤对学习者的思维水平要求较高,可由学生提出与本实验相关的问题并解答.在实验教学中大部分学生在圆满完成实验题目后提出了直方图的理论是否适用于彩色图像的问题.这使学生对进一步学习彩色图像处理理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

三是拥有家国情怀——位卑未敢忘忧国。当今时代,在许多追求实惠的人眼里,教师是一种“位卑”且清贫的职业。可是,谁都深知“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的确,每个教师极其普通而平凡,但微小可以蕴藏博大,短暂可以孕育永恒。“泰山不辞细土方能成其高,江河不择细流方能成其大”。在每一个有学养、有爱的信仰、有情怀的教师默默无闻的工作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这种能量最终凝聚成中国教育的希望和力量。

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以德树人

(一)精心教学,构建师生学习和成长的共同体。

面批面改,教师一定要涉及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对象按需重点指导,这样不仅有利于克服教师 “时间不足”等问题,而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这是因为:

今天,身处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一代经历的种种变化,使得没有任何一代能像他们这样“了解、经历和吸收在他们眼前发生的如此迅猛的社会变革”[12]。费孝通先生曾言:“牛顿花了一生才发明的物理定律,现在的大学生一星期就学会了。”[13]雅斯贝尔斯说:“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14]美国社会学家玛格丽特·米德认为:“真正的交流应该是一种对话。”[15]对话双方地位平等,但他们对未来具有的意义并不等同。当下的后喻文化传递方式决定对话中的年长一代应是虚心接受教益的一方。不想落伍于时代,就得努力向年轻人学习,因为今天的他们代表着未来。今天的教师正受到来自后喻时代的教育挑战,教师势必勇于并善于向年轻一代学习。因为“只有通过年轻一代的直接参与,利用他们广博而新颖的知识,才能建立一个富于生命力的未来”[16]。故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构建师生学习和成长的共同体。

(二)赏识学生,倾注爱。

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人,是独特的生命个体,都有其特点。有的学生向学心强而有的却缺乏学习动力;有的学生缺乏学习目标而迷茫,有的学习目标太功利而目光短视;有的学生学习态度端正而积极努力,有的则随波逐流而无所用心,如此等等。每个学生总有其闪光之处,需要教师的赏识。赏识学生源于相信每个学生在爱的滋养下都能成长为 “肩负起民族复兴时代重任的人”。记得一次课后,一个性格极其内向的学生默默留下来,主动与笔者倾心交谈其苦恼和困惑……当听到他说:“从没有老师关注过我……”笔者深受触动:因为信赖他才会诉说,因为老师耐心倾听他才愿说。可见当教师用热情的目光关注和赏识学生时,学生沉睡的心灵就会被唤醒。

需要注意的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蛋鸡补栏量开始增多,虽然目前受到季节性波动、饲料成本、瘟疫、期货等多重因素影响,蛋价依然稳步增长,但长远看,仍有下跌的预期。

(三)以教育人格之光点亮学生的心灵。

教育是把灯点亮,而不是把篮子装满。当学生学习动力不足问道:“努力读书并不能保证一定成功,为什么还要努力读书呢?”以此为契机,笔者在课堂上让学生对该问题各抒己见。有的学生说:“虽然努力读书未必能保证成功,但还是要努力读书。因为通过读书拓宽我们的视野,开阔我们看问题、思考问题的视角,使人不偏激。”有的说:“读书虽然不能保证我们一定成功,但能提高我们的思想修为。”有的说:“如果不读书,内心就会空虚、迷茫,焦虑不安……”最后,大家认为:读书,读经典,读那些能改变生命轨迹的书,是当我们离开校园,不论走到何处,不论走到哪个领域都能比别人走得稍微远一点的逻辑保证。因为,那些书不是字,是生命,是引领人的生命,能形塑人的生命。正如纪伯伦在《论教育》里所言:“那在殿宇的阴影里,在弟子群中散步的教师,他不是在传授他的智慧,而是在传授他的忠信与仁慈。假如他真是大智,他就不命令你进入他的智慧之堂,却要引导你到你自己心灵的门口。”的确,教育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不止于传授知识和本领。理想、信念、思想认识等不能通过灌输塞给学生,只有当教师自身有理想信念,有思想认识之后才能激励、唤醒学生的理想信念,引导学生思想成长、认识提高。是“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让我们站在讲台上,教师只有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融入自己的学识和修养、倾注自己对学生的爱、体现自己的家国情怀和教育情怀,才会产生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给学生心灵以震撼的影响和冲击,使学生心悦诚服,于潜移默化中形成人格、志趣,乃至影响其人生选择。“能够迫使每个学生检点自己,思考自己的行为和管住自己的那种力量,首先就是教育者的人格,他的思想信念,他的精神生活的丰富性,他的道德面貌的完美性”。成功的教师无不是用自己的真心换得学生的真情,用自己的人格影响学生的人格,以崇高的德行影响、感染学生,使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感和价值观,从而赢得学生的信任、尊重。学生耳濡目染,有样学样。当他们踏入社会,仁心友爱的火种就会继续传递。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师者,必得用自己的学识、理想信念、仁爱之心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做学问之师,做品行之师,以自身教育人格之光烛照学生的心灵才能引导学生成长为 “肩负起民族复兴时代重任的人”。唯此,教师方能做好学生的“筑梦人”“系扣人”“引路人”“大先生”。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29.

[2]潘光旦.潘光旦选集(第3集)[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459.

[3][11][14]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4,12,3.

[4]夏甑陶.知识的力量[J].哲学研究,2000(3):3-12.

[5]赫舍尔.人是谁[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7.

[6]柯普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导论[M].上海:三联书店,1988:270-271.

[7]埃·弗洛姆.为自己的人[M].上海:三联书店,1988:193.

[8]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145.

[9]朱智贤,主编.心理学大辞典[K].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5.

[10]埃·弗洛姆.爱的艺术[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23.

[12][15][16][美]玛格丽特·米德.文化与承诺[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11.12.12.

[13]费孝通.美国与美国人[M].上海:三联书店,1985:85.

标签:;  ;  ;  ;  

立德树人,教师何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