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斯卡·里昂认知发展机制理论述评_帕斯卡论文

帕斯卡—莱奥内的认知发展机制理论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认知论文,机制论文,理论论文,莱奥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新皮亚杰学派诸位代表人物当中,加拿大、北约克、约克大学的帕斯卡—莱奥内(Juan Pascual-Leone)不仅成名最早,而且在新皮亚杰学派创生过程中也处于同样的领先位置。

众所周知,皮亚杰的理论体系庞大而缜密,一般人只能够却步称奇,少数学者或能登堂入室、略窥一二,真正能籍着对理论本然的热忱和坚韧的理性把握其来龙去脉的人少而又少,更不用说要在这位伟人思考过的问题中挑刺了。而一种理论一旦因知者甚少而被神秘化,在后继者或沿用者手中就难免会沦为一种强加的分析单元或不问究竟的解释模式。皮亚杰为心理学提供的新范式对于他的大多数追随者(包括一些新皮亚杰派代表人物)来说,也具有同样的同化效力,使他们不知不觉中以他的核心概念为出发点,在他的思想中思想。

在帕斯卡—莱奥内之前,也有学者指出过皮亚杰经典实验在变量控制、情境因素等方面的纰漏,但是,谁也没有从根本的心理结构和发生机制上考察皮亚杰的立论原则及其背后的个人学术倾向;更没有人试图对皮亚杰已经自圆其说的理论提出重要的“不应忽视的”补充。虽然帕斯卡—莱奥内始终将自己的理论视为对皮氏理论大厦的修缮,将自己视为一个无论在追随皮亚杰还是在否证其理论时都受到其思想巨大影响的后人,但是,帕斯卡—莱奥内对心理逻辑结构的描述性模式的批评、他所提出的以M—空间为核心的心理注意能力发展机制,确实从壁垒森严的发生认识论心理学中创出了一条新思路,为后来学者进一步怀疑皮亚杰、补充皮亚杰、深化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做了可贵的第一人。

一、疑心理逻辑原则

皮亚杰以双向建构来解释所有知识的获得机制,但是这种建构论的本质是同构论而不是反映论。主体通过认知结构和机体规则/因素建构他们自己的经验世界,作为观念形态的关于客体的知识是主体认知结构对客体经验的外化建构的产物。而他用于描述不同水平的结构及其建构特征的,是一套逻辑数学的形式化语言。

帕斯卡—莱奥内60年代曾去日内瓦发生认识论国际研究中心参加皮亚杰领导的研究工作,他当然非常了解皮亚杰对逻辑分析和逻辑描述性模式的热衷。在他看来,最早提出心理——逻辑原则的是莱布尼茨,此观点认为,有机体是一种逻辑数学的生物机器,具有逻辑—数学功能和结构,它们组成了使机体认知、学习和发展的过程;皮亚杰只是将这一原则从被遗忘的哲学角落中重新找回到心理学中来。直到今日,仍有许多学者大致上承认此原则为自己的立论前提,如分析哲学家、生成转换语法学家和一些认知科学家们;认为逻辑—数学语言是有机体内在的语言,是大脑各组成部分籍以互相交流的信息加工“语法”的纯粹形式。如果说乔姆斯基的句法分析是为了找出符合普遍语法向具体语法再向特定语言体系内所有句子转换的生成规则,那么皮亚杰对儿童作业方式的观察的目的则在于,通过观察儿童作业方式随年龄、随经验而在情境内和跨情境间的变化,去发现心理逻辑结构的本质形式。如果说皮亚杰有什么实验设计时的前提假设的话,那应该认为是:当任务选择合适时,正常年龄组样本所特有的、在多项任务间存在一致性的作业方式,应该能够反映儿童内在语言的逻辑结构所达到的水平。

然而,当在接近哲学的意义上似已摆得四平八稳的发生认识论以发展心理学的面目出现时,帕斯卡—莱奥内敏锐地指出了皮亚杰经典研究方案中的若干问题:

(1)对皮亚杰而言,所谓好的任务是指那些它们所引出的反应的发展顺序恰好与理论家的建构逻辑分析相一致的任务。而另一方面,他又用这些任务去检验儿童心理的发展。

(2)他的经典理论很容易被视为一种将—逻辑数学模式指派给依据古典分类而划分出的各儿童年龄组(婴儿、学龄前儿童、初小儿童、中学儿童)的努力。

(3)皮亚杰知道在任务作业情境中的许多因素,如构成“图形陷阱”、“场效应”或其它干扰因素,以及被试的某些机体因素,如迷惑性的学习因素或诸如场依赖性之类迷惑性的素质,它们不仅存在,而且确实对作业产生影响。但他只是统称之为特定因素(an hoc)。对他来说,有必要解释的只是那些能产生逻辑反应的机制。

(4)皮亚杰关于心理发展的模式最清晰的部分是对各水平结构的描述,与此相对照,关于由量向质的转变、由一阶段向次阶段的过渡却没有清晰的心理学意义上的解释。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理论是描述性的,而不是从过程分析着眼解释儿童作业的因果性理论。

(5)60年代末70年代初,皮亚杰以一位较纯粹的结构论者(排外地关注于结构范畴,理论采取一种范畴性建构论的形式)演变为一位辩证的建构论者。他不仅表现出对阶段间过渡的新的关心,将这种过渡解释为以人为中介的建构学习的结果——但这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帕斯卡—莱奥内称为“学习悖论”的问题——;并且试图进一步描述机体与情境的相互影响。但是,柏氏并不认为皮亚杰后期的哲学式的补充说明真正改变了其理论范畴性建构论的特性。柏氏认为,真正辩证的建构论在解释认知的机能范畴时必须说明经验的发展,主体建构的内在世界只有当反映了真正发生于环境中的客体、事件和转换时才是真实的。以这一标准来衡量,皮氏经典研究对于环境因素的重视显然是不够的。

(6)柏氏以对任务的过程分析为依据,指出:在有些情境下,由于某些知觉因素或学习因素,任务情境在促发与任务相关的格式的同时也会促发与任务不相关的格式。有时,不相关格式反而在力量上强过相关格式。根据皮亚杰关于格式是有积极的自我推进力的推论,在上述认知冲突情境(柏氏又称之为迷惑性情境)中,较强的不相关模式甚至会干扰或压制相关格式。除非引进一种皮氏理论所没有的注意因素,否则无法解释被试在此类情境下克服情境因素影响的选择激发能力。而这一新引入的因素就是柏氏理论的核心概念:心理注意智能,M—智能(capacity)。

柏氏称,弗洛伊德的“精神投入”、斯皮尔曼的“g因素”、雅内的“心力”、巴甫洛夫和鲁利亚的中枢神经系统的“能量水平”等等,都是对M—智能所指的这种非特化的、能促进有限数量局部心理加工的机制而做的某种描述。他的M—智能可以被形容为一种加工空间,即它能决定特定发展阶段能够被激发的用以控制被试作业的格式总数。它本质上是一个量的概念。柏氏认为它构成了与皮氏理论完全不同的出发点:皮氏理论以质的、心理逻辑的结构差异作为发展阶段的原因,而柏氏理论则认为心理加工能力在量上的变化在与其它机体因素的相互作用中构成了质的发展阶段的直接原因。

M—智能,心理注意智能,是帕斯卡—莱奥内的首创,也是新皮亚杰运动的开始。

二、静运算子和心理注意模式机制

帕斯卡—莱奥内模式中最关键的结构概念是M—智能(M-capacity),他是在严格区分能力(ability)和智能(capacity)的意义上使用这个词的。他认为,智能是一种无特化内容、无特化目标的脑资源,能力是干预复杂作业成就产生的加工成分,如知觉、运动或智慧的。另一概念,技能(skill),是与任务密切相关的概念,技能的成就是由文化内的标准结果来定义的,比如读写,在语词—命题技能中任何类语言问题的概念化,驾车沿指定线路快速安全地行驶,等等。技能是能力的有组织的复合体,技能和能力都是可以由学习改变的信息过程,而且都有直接的社会承认的结果。

与此相对照,柏氏的智能概念则接近于斯皮尔曼的g因素(后称流体智力),指一种能增加并综合特定(比如说,与任务相关的)技能和能力的激活以达到复杂任务所需的综合、创新作业水平的“心理能量”,它不因具体文化特性的任务领域而被划分为特定区域,也并不表现出与社会承认直接有关的成就,是一个随发展而成长的智慧整体。

在柏氏看来,此概念最早源自比纳的测验和斯皮尔曼的因素分析。他们最初都认为,智慧是一种不同于技能和能力的资源,在发展中充当一种因果因素。但是,也许是唯一地运用纸笔测试而不能使用实验的发展研究方法的结果,在目前的因素分析和心理测验领域内,有关智能概念和技能、能力概念之间的区别常常被忽视,与任务密切相关的技能和能力常常被用来说明内容非特化的智能。柏氏还认为,在皮亚杰理论发展过程中也有同样的演变过程。皮亚杰一开始也认为智慧是统一的,随发展而成长,且不同于技能和能力。但逐渐地,他转而将智慧定义为若干不同质的作业水平(阶段),而不再是定义为一种因果过程,并且,实质上认为智慧源自由技能和能力组成的主体结构。

为此,柏氏提出了他的量的心理注意智能,又称心理加工空间,以一个无特化内容、与任务不直接相关的一般智能机构,对心理发展作出因果性解释。柏氏用计算机构成来比拟智能的特性。他说,技能和能力犹如计算机软件,可由学习而重新编码,并适用于直接的社会性任务;而智能则是非信息的,是纯粹的机体过程,不受经验导致的直接变化,更象计算机的硬件部分。一方面,智能是某种神经生物性的机能建构,受到脑神经发育(髓脂化)的生物规律的制约,作为一种一般目的(general-purpose)心理注意机制,独立于其内容(它所参与激活的格式和结构)而存在,是相当于计算机硬件的静运算子(silent operater);另一方面,脑不同于计算机,在从未学习过也并非天生即能解决的作业上能表现出一种高度适应性的对已有格式的创造性综合,作为经验的结果又能够学习和修正自身机能结构,这种选择性增强、抑制、综合各格式激活状况的机制同样可以由独立于具体格式的心理注意机制来作出解释——阶段性的过渡正是皮亚杰理论未能在过程分析意义上作出充分解释的。

柏氏的心理注意模式由四个关键的心理加工过程组成,它们是M-I-F-E四运算子。(1)M—运算子,用于激活或促进贮存于长时记忆中的与任务相关的信息过程,使其在迷惑性情境中达到足够的活跃水平以真正控制主体的作用。柏式的M—运算子常被称为工作记忆(working menory),但他本人倾向于将它定义为一种源于脑的某一机能系统的心理能量;(2)I—运算子,用于积极地制止或阻断与任务不相关的格式的激活,防止它们在作业产生过程中干扰与任务相关的格式的激活;(3)F—运算子,在可能有若干不同的结构(知识片断)共同决定作业的情况下,用以产生一个单一、整合的整体行为;(4)E—运算子,包括M、I运算子移动的全部执行格式,主导M、I运算子的移动并且帮助它们分配到适当的行为格式。心理注意最终表现出来的现象性内容就是由此四因素的协同工作及相互关系组成的。M和I成分的活动导致与任务有关的各行为格式(此处行为格式区别于E—运算子的执行性格式,指与任务直接有关的格式,如运动的、知觉的、概念的,等等,是执行性格式计划加以控制的具体格式)的促进或抑制,从而使心理注意的内容和范围不断得到调整;F成分则将一组被激活了的格式转化为—统一的质的连续体,成为真正注意的现象内容。

柏氏曾用图示例举了迷惑性情境存在和不存在时各运算子协同作用的具体情况,见下图:

(1)是迷惑性情境的情况,即,情境中包含能引发被试有关与任务不相关的格式的线索。图中的方框表示被试长时记忆中全部被激活的知识结构,E[,I]表示当前计划,包含执行性格式。预先设定方框中心是当前计划,越靠近中心的格式与主导策略的关系越密切。各方框代表激活的不同阶段。Ii先抑制了那些与主导的执行格式不相关的格式,M再增强作业完成所必需的格式的激活,最后,为保证相关格式不受干扰,Ii再次抑制了余下来被选择参与作业的格式。柏氏认为,大多数皮氏经典实验都可以此分析。

(2)、(3)是非迷惑性情境的情况。这时,所有的相关格式都不应被抑制,比如词汇测试及大多数自由回忆形式。所不同的是,在(2)策略中M并未从一开始就起作用,这往往适用于被试对所需回忆或注意的相关内容并不十分了解的情况,一直至被试确定了特定内容之后才使用M运算子;在(3)情境中M从一开始就被用于促进所有相关内容的激活,此策略适用于被试已知注意内容的情况。

无论是哪种情况,在迷惑性情境中运用I运算子积极地抑制不相关格式是柏氏心理注意模式区别于其他新皮亚杰派学者有关工作记忆加工空间模式的特色,也是后者不尽完善的方面。

柏式理论认为,发展是M—智能在量上连续增长的结果,但M增长表现于对格式的促进激活作用却是不连续的。实质上,M的每一增长只有体现出为个体提供一额外的加工通道时才能在测量中表现出来。所以,对于M的连续测量表现出一梯级样式:在一段时期内表现出明显的高原期,而在两个高原期之间有明显的落差。柏式用e+k的总和来描述M智能的测量模式,即,在任一给定时间,被试能用其M智能(本质上是连续发展的)同时促进激活的知识结构的最大数目(表现为不连续的整数)。其中,e是一常量,代表2岁末时已有的智能,K则每隔二年增长一单位,代表一个额外的知识结构可被同时注意。以这一巧妙的区分,柏氏实际上解决了用他的量的心理注意模式解释心理发展的质变这一质量互变的关键问题。有相当一部分研究的测量结果有力地支持了柏氏根据其理论模式预言的这种梯级样式。

三、辩证构成论

在大致了解了柏氏心理注意模式对发展结构、机制、过程的观点之后,我们已有足够的知识背景来理解其辩证—构成论(即因果—动力观)了。柏氏批评了皮亚杰的心理逻辑原则,指出它在解释阶段间过渡及学习悖论时的捉襟见肘:既然被试总是通过将晶体结构的逻辑形式运用于具体例子以解决问题,则除非主体技能中已存在有结构,否则全新的创造性问题解决作业将无从发生。即使干预者(教导者)设计出特殊的利于学习的情境为学习者提供帮助,也须由主体自己将之内化到主体结构中去,而这种内化将需要一结构上同构的运算结构先于被内化的结构存在于主体认知结构中。

为解释这种创造性建构,柏氏引入了辩证法的三个假设:质量互变、对立统一和否定之否定。根据质量互变原理,个体用于问题的静运算子总量决定该问题的操作样式。在柏氏的理论中,M智能的发展是以量变的连续方式进行的,但M智能有关的神经通路的髓脂化只有达到全部通路完成状态后才能在机能上(即M智能具体运用于加工)表现出来,这种非连续的增长即是由量变达到的质变成果。柏氏的e+k描述恰能对应修改过的皮亚杰阶段描述。对立统一原理适用于存在迷惑性因素的情境,它较好地解释了此类情境中导致正确和错误反应的各因素的相互作用。柏氏发现,皮亚杰定义的“好的作业模式”的任务情境,那些最能区分不同心理发展水平(阶段)儿童作业的任务情境,都是些迷惑性情境。正是那些能引发错误反应的任务情境最能揭示机体因素具有质的差异的作用。根据否定之否定原理,一特定阶段的逻辑策略的干扰因素通常是先前阶段的自动化反应或同一阶段其它作业的格式塔变形,但这些干扰因素反过来会被更高阶段更有力的策略所克服,并可能被合并为更高阶段解决过程的一部分。

柏氏在批评皮亚杰的同时也不忘公允地指出:皮亚杰的平衡原则与他的辩证原则在很多方面显然具有相似性,只是许多新皮亚杰派学者未能追随皮亚杰后期有关辩证理论的指引。

柏氏常说他的理论只是对皮亚杰理论的修正和补充,但是作为一种独立于具体格式的心理智能发展机制的首倡者,这一评语包含同样多的明智和自谦。

标签:;  ;  ;  ;  ;  ;  ;  ;  ;  ;  

帕斯卡·里昂认知发展机制理论述评_帕斯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