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模式下城市地下综合管廊项目风险分担研究论文_王成君

PPP模式下城市地下综合管廊项目风险分担研究论文_王成君

中铁十局集团第八工程有限公司 天津 300100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在我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发展探索阶段引入PPP模式融资,能够有效激发综合管廊快速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市场。通过系统总结分析国内外综合管廊和PPP模式的发展经验和研究动态,指出风险管理是制约综合管廊PPP模式发展的关键因素,为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文中采用HHM法识别出综合管廊PPP模式融资的八大主要风险因素,并利用RFRM法结合改进层析分析法、熵权法和贝叶斯决策对风险因素进行初步过滤、多视角过滤和量化过滤。根据风险因素的定性和定量过滤的结果,提出了有关完善法律政策体系、规范合同条款、重视运营管理和构建风险分担机制的风险防范和风险规避的相关建议,以期为综合管廊PPP模式的风险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地下综合管廊;风险管理;PPP

引言

我国城镇化水平逐年提高,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也不断加大。单凭政府有限财政资金难以满足快速增长的建设资金需求。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有利于创新投融资机制,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进而解决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但城市地下综合管廊项目普遍投资规模较大,合作期限一般较长,不确定性因素多,因此做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PPP项目的风险管理是项目成功实施的关键因素之一。

1基于HHM的风险识别

1.1政治风险

政治风险指在一定程度上由国家政府控制而不是私人企业或个人控制而造成综合管廊项目损失的风险因素。国内PPP模式发展不够健全,政府一般起主导作用,政府的对政治、社会、经济的各种调控和指导都会对综合管廊的财产和收益带来影响。

1.2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指由于国家的法律法规的制定、修订、缺失等引起的变更引起的法律上的纠纷或诉讼而造成项目损失的风险。

1.3金融风险

金融风险主要指由于一些项目发起人不能控制的金融市场的可能变化而对项目财务产生的负面影响的风险。综合管廊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国内外金融市场变化迅速、波动大,尤其是引进外资时,汇率风险、利率风险就成为最为敏感的风险。

1.4建设风险

建设风险指项目在质量、工期、成本等无法达到预定标准的风险,涉及项目建设的启动、计划、执行、控制和收尾过程。综合管廊建设复杂,项目技术、承包商的开发能力、资金统筹能力、承包商法律履行能力等都会直接产生建设风险。

1.5运营风险

运营风险指项目在运营过程中,经营者的能力不足导致项目不能按预期效益和功能运营的风险。综合管廊建成之后,选择运营商的失误、或者管线单位的不配合,都将影响综合管廊的运营效益。

1.6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指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率和其他市场因素的不确定性引起项目运营获利能力降低的风险。前期可行性分析时综合管廊的截面形状设计、截面空间大小、内部空间规划等的估计失误,后期运营时政府对价格和利润的调控都将影响综合管廊的经济效益。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7不可抗力风险

不可抗力风险指超过政府和社会资本所控制的范围,无法通过技术、经验、预判而导致负面事件发生的风险。综合管廊建设为地下施工工程,地震、战争、罢工等自然灾害或紧急事件都将影响工程施工进度、施工人员的安全和设施设备的完整性等。

1.8绿色环保风险

绿色环保风险指因需满足国家环境保护和社会公共环境需求以及国际标准而使得项目减低生产效率、增加生产成本等的风险。国内对绿色施工要求十分严格,建设期降噪、减排、治污方面不达标将面临罚款甚至停工的风险。尤其综合管廊是地下施工,其道路开挖和建筑垃圾规划处理不当都对居民出行和生活环境造成重大影响。

2风险对策

2.1贷款利率变化对策

贷款利率的变化可能直接或间接地造成项目价值降低或收益受损,可采取的措施有:①争取与银行签订长期的固定利率贷款合同,将利率风险转移给银行;②利用套期保值工具降低利率风险。

2.2工程质量风险对策

应对工程质量风险,可采取的措施有:①促使项目公司加强项目管理,精心组织施工;②限额设计,并履行有关设计审查手续;③加强监理工作;健全工程监督机制与责任机制;④严格按法定验收程序组织竣工验收评审,加强绩效考核激励;⑤适时投保,规避不可预见的相关风险。

2.3市场收益不足风险对策

面对市场收入不足的风险,PPP双方要认真做好项目前期论证工作:①科学预测、合理制定政府补贴机制;②建立弹性价格调整制度;③建立健全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等。

2.4不可抗力风险

不可抗力风险包括自然灾害、社会异常现象以及在合同签订前无法合理遇见、发生时无法克服和难以避免的情形,应对不可抗力风险可采取的措施有:①项目参与各方事先准备应急方案和应急款项;②适时投保,将风险转移。

2.5重视运营管理,建立合理收费机制

我国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在运营过程中对管线单位使用综合管廊采取何种收费机制的问题,以及制订各方费用分配比例的问题。国内已有相关研究,但是涉及的管廊里程较短,而且融资模式主要是政府出资,收费机制不适宜PPP模式下的运营管理,因此可借鉴世界现有综合管廊运营收费机制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创新性建立有效的收费机制。

2.6构建有效的风险分担机制

如何分担各方所承担的风险,是风险管理的重要步骤。应深入理解PPP模式的融资结构,将风险分配给最适合承担此风险的参与方,各参与方应主动承担风险。风险分担的目的不是使得某一方的满意度最大,而是使得项目的整体满意度最大。

2.7完善合理的法律政策体系

城市地下管廊在我国尽管已经有成功案例,但是配套的法律政策仍不完善,存在很多盲点,因此必须在逐渐完善和优化综合管廊和PPP模式的法律法规结构,法律范围应涉及项目识别、项目准备、项目采购、项目执行和项目移交等全过程,以此来保障融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8建立规范的合同条款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PPP模式融资,整个过程涉及合同条例众多,且综合管廊建设属于隧道建设一类,涉及风险众多复杂,极易引起争端变更。而规范的合同不仅是项目各方履行权利和义务的基础,更是解决争端问题的基本保障。在合同制订与签署时,应该尽量保证合同的规范性和法律性,尤其是针对项目的物有所值评价、特许权变更、利润分配等方面。

结语

我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正逐步迈向快速发展的阶段,资金需求量巨大,各级政府积极鼓励社会资本以PPP模式参与建设,随着参与方的逐渐增多,制约综合管廊PPP模式顺利运行的风险因素就越复杂,风险管理就成为了综合管廊发展至关重要的环节。本文通过HHM和RFRM等方法定性定量识别出地下综合管廊PPP模式融资的关键风险,并提出关键风险的防范、规避和管理的相关措施。值得注意的是,PPP模式在综合管廊中的应用还处于试点探索阶段,因此对应的风险管理应建立在国内外既有的成功经验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基础上,以保障风险管理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参考文献

[1]齐娜娜.PPP模式下综合管廊项目风险评价研究[D].山东大学,2016.

[2]张明凯.PPP融资模式应用、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商论,2016(03):80-82.

[3]李鹤.探讨PPP模式在综合管廊项目中的风险管理[J].山西建筑,2016,42(30):227-228.

[4]张明.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顶层技术设计———业务流程、经济波动和产业发展调节[J].地方财政研究,2016(12):27-31.

论文作者:王成君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23

标签:;  ;  ;  ;  ;  ;  ;  ;  

PPP模式下城市地下综合管廊项目风险分担研究论文_王成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