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论文_王玲燕1,李文艳2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论文_王玲燕1,李文艳2

山东博瑞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山东济南 250000

摘要: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有很大比重,随着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农村生活环境受到较大影响,甚至呈现恶化趋势,因此对于农村居住环境开展综合整治工作,势在必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已成为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出发的一项重大工作任务,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加快村容村貌治理、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有利于农村居民生存安全与健康,有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政府各职能部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共同打造美丽乡村、改善乡村生活环境。

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环境

引言

生态环境保护是保障耕地产量和质量,促进耕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区域发展离不开环境保护,土地整理也离不开环境保护。近年来我国政府在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和实现耕地动态平衡上展开了一系列工作,增加耕地依旧要作为主要目标攻克,要发展相关技术工程措施,改变人们对土地的传统认知,方能真正达到在土地整理过程中做好环境保护的目标。

1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1.1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尚未形成

我国农业生产模式依旧粗放原始。灌溉用水浪费巨大,同时对地力消耗缺少节制,随意使用化肥造成水土污染,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壤板结、大气污染。水产养殖模式不精细,高密度养殖,过量投饵投肥导致水体恶化。广大农民尚未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农民对环保观念的接受程度低,环保意识弱,养成了污水随意倒,垃圾随意扔的习惯。

1.2对保护生态环境的投入力度小

制约农村环境改善的根本因素之一是对环境建设的投入不足。农村提供环保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的能力非常薄弱,使得环保基础设施供应不足。加之缺乏有效的公共服务投资和融资机制、政策,使得农村在防治生活和生产污染方面的环境投资普遍处于空白状态。一些农村甚至连最基本的环保设施都没有,不仅严重缺失垃圾桶、中转站等生活垃圾收集转运设施,而且缺乏简单的垃圾填埋场、焚化炉和垃圾收集,化粪池、污水净化池、人工湿地、埋地等其他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未得到配置。正是由于对保护生态环境的投入力度小,对破坏环境的行为听之任之,生态环境质量才会下降。

1.3生态环境管理体系薄弱

众所周知,长期以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在城市,农村环境保护没有引起政府和人们的足够重视,农村环境管理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没有起到重大的作用。因政府对农村环境保护的重视度不足,大部分农村都没有建立专门的环境保护机构、管理制度,自然也没有配备环境保护工作人员,而且技术设备、资金匮乏,因而搁置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根本无力应对农村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问题。

2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2.1加快构建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

建立农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耕地休耕轮作、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制度。出台水域滩涂养殖规划,科学划定禁止养殖区、限制养殖区和养殖区。制定治理农村垃圾污染的相关法律法规,填补农村垃圾处理监管法律上的空白。探索创新农村污水治理体制机制,加快制定地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维护管理办法,明确设置管理主体,建立资金保障机制。

2.2加大资金投入

第一,加大对农业污染治理、农村居住环境整治的资金支持,提议以奖促治,有针对性、有目的地处理农业废水和生活废弃物。第二,政府应积极探索创新制度,顺应经济发展,加大对农村居住环境综合治理的财政支持力度,积极争取财政专项支出,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和涉农环保资金,统筹安排、形成合力,科学合理运用财政补助资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第三,加强项目管理和资金使用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满足整治工作的资金需求,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运用市场机制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保证环境整治的可持续发展。

2.3完善法规制度,科学引导乡规民约

目前,我国关于农村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在数量、深度上仍显得有限,法规制度的欠缺对于在环保推进工作中实现“有法可依”形成了巨大的困难,这对于建立农村环境保护长效管理机制十分不利,甚至妨害了新农村建设的推进进度。除了等待最高院完善扩充农村环境保护的立法体系,政府尤其是与农村联系最为密切的乡镇一级政府应发挥好桥头堡作用,因地制宜,在充分严密调查本地农村地区生产、生活与环境相关情况的基础上,科学建立和完善与环境保护相适配的规章制度,尤其在生产污水、农药化肥、生活垃圾等方面要做出尽可能细化且可行性强的制度约束。

同时,鉴于我国农村地区的人际关系处理和社会秩序形成传统特点,乡规民约对村民行为的调控作用也应得到重视。例如在许多农村地区,村里的水井或水源河卫生是被乡规民约所严格保护的,这一公序往往能普遍地被村民所遵守。因此,在健全农村环境保护长效机制,也可以利用好这一农村地区传统特征,引导乡规民约将环保精神、任务吸纳其中,形成约束村民制污排污行为的另一股力量。

2.4发挥财政力量,为环保长效机制提物质支持

近年来,生态补偿机制的应用领域逐渐从过去的自然保护区、天然植被保护、重要生态功能区等地域,逐渐扩大到江河流域、区域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以及一部分诸如生态农业、节水工程等有利于生态环境建设的工程等方面。作为一个耗资庞大、牵涉多方利益主体的项目,要确保科学规划和顺利实施,一方面要从立法入手,为生态补偿机制提供制度保障和方向性引导;另一方面更要充分发挥财政作用,保障好生态补偿的资金供给。在法律法规的制度层面,要明确生态补偿的原则、范围和补偿标准,规范生态补偿实施的监督和评估机制。而在生态补偿机制的融资渠道方面,首先,应发挥好上级财政的转移支付作用,为生态环境保护的农村地区提供必要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支持和经济发展损失补偿;其次,这一事业也应在政府引导下发展成为由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和生态环境保护地区居民共同参与的共建事业,以此将融资渠道多元化,提高生态补偿机制的可持续运作力和多方面保障力。

2.5改善治理技术,提高其在农业农村领域的适应性

建立完善的垃圾分类收集处理管理体系。改善垃圾处理工艺,选择垃圾处理的最佳方式。制定较详细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技术规范,提高各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业化水平。推进水产生态健康养殖技术及化肥减施增效技术。大力发展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加强地膜的处理利用。

2.6合理规划布局农村建设

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兼顾环境保护问题,必须做好农村经济的顶层设计,合理规划布局农村建设,统筹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之路。在具体做法上,合理规划布局农村建设,就是要统一规划居住区、开发区,从农村发展的整体性进行考虑,做好农村建设用地、农业用地和生态用地的分区规划,坚决摒弃传统的掠夺式资源开发。

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不仅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更是农村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需要,是突破发展瓶颈制约、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促成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孟旭彤,宋川.河北省北部山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及绩效评价[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8(10):57-61.

[2]王晖.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现状及策略[J].农业工程,2018(8):72-74.

[3]刘君.基于改进农村生态环境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策略[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8(7):27.

论文作者:王玲燕1,李文艳2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7

标签:;  ;  ;  ;  ;  ;  ;  ;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论文_王玲燕1,李文艳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