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语境下英语财经新闻汉译之译者认知分析论文

新媒体语境下英语财经新闻汉译之译者认知分析论文

新媒体语境下英语财经新闻汉译之译者认知分析

王婷婷 李泽星

(华中农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摘 要: 翻译活动反映语言与认知的关系,人的认知是复杂且多面的,本文主要探究英汉翻译过程中译者对自己翻译能力的认知、对英语财经新闻文本的认知、对汉译的信达雅要求程度的认知和对新媒体语境下翻译质量的认知这四个方面。

关键词: 新媒体语境 英语财经新闻 认知阐释

中国翻译界已经开始重视翻译的认知研究,在新媒体语境下,翻译认知过程更是复杂,译者对自己翻译职业能力的认知表现在译者的双语语感、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与翻译经验。从认知层面看,人的心智系统中存在两类心理空间:言语心理空间与非言语心理空间。翻译是在原语音频文本或普通文本的言语构式的刺激下,译者以自己的言语心理空间与非言语心理空间为参照,接续以内在听觉或视觉的方式参悟隐含于原语文本中作者的非言语心理空间,同时不断调整目标语言语构式,使之动态映射匹配作者的非言语心理空间对应元素的过程与结果。译者对自己的认知处理对译文有极大的作用。

一、源语解读

翻译是翻译意义;翻译是意义的再创造,即把用A形式构成的源语所表达的意义通过B形式目的语重新表述出来。在意义的第二次表述过程中,有很多因素会影响意义表达,如:(1)目的语表达法是否和源语相同;(2)目的语中的词语在内涵和外延上是否与相应的源语词语对等;(3)译者理解和操纵目的语和源语的方法是否一致。因此,译者对原文的解读及对目的语的操纵直接对目的语的表述效果产生影响。

建立规范,增强监督履职能力。当前,由于缺乏具体规范的监督制度、流程设计,导致许多农商行纪检监察部门实施监督的方式方法差异较大。建议进一步加大监督方面的制度建设力度,尽快建立行业统一的纪检监督工作操作规范和行为准则,明确监督责任,突出监督重点,制定免责监督条款,以保证监督人员正确履职、规范履职、尽责履职,切实提升农商行纪委的监督履职能力。

根据我国清末新兴启蒙思想家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翻译是在准确(信)、通顺(达)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它是将一种相对陌生的表达方式,转换成相对熟悉的表达方式的过程。其中,英译汉和汉译英是最常见的翻译,“翻”是指的这两种语言的转换,即先把一句甲语转换为一句乙语;“译”是指这两种语言转换的过程,把甲语转换成乙语,在译成当地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明白乙语的含义。简单地说,翻译就是将源语转换化目标语。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种文化无时无刻不在进行交互与碰撞,英文成为世界上最常用的语言,而中文则成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中英文之间的翻译成为必不可少的过程。译文的质量成为一个重要的关注点,目前,我国学者对翻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科学理论的研究,缺少一些对译者的人文关怀研究,目前我国并没有一个标准的翻译衡量方法,比较著名的包括严复的“信达雅”,奈达的功能对等论等,除了这些理论支撑以外,译者的认知也是影响翻译的一个重要因素。翻译不是机械地将一种源语转为另一种语言,而是经过译者在将源语加以自身情感的输入之后,再输出为另一种语言。这就要求我们准确理解中英文两者在语篇、结构及语态等的差异,预测分析源语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愿及目标读者可以接受的表达。

二、对汉译的信达雅要求程度的认知

翻译需要译者对源语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和再通过另外一种语言将源语表达出来的技能,在此过程中,译者如何翻译,遵循哪些原则,期望达到何种效果,这些都决定译文的输出风格和质量。译者对汉译信达雅要求程度的认知有大文章可做,是现有学者研究较少但是十分重要的,需要深度研究。受时代背景、自然条件、人文社会的制约,译者需要通过在大脑信息知识库中理解、解读源语,调动对源语与客观世界关联的信息认知,联想、筛选、组织、整合、概括有效信息,达到对源语的基本自我认知。对源语的认知和理解是进行翻译之前最首要最基本也是最难以客观记录的过程。这个过程涉及心理活动、生理活动等一系列看不清摸不着的人体反应,这些反应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有目的语的语言能力,而且要调动大脑对目的语的信息认知,用适当的语言外壳传达意识的本质,也就是传达源语作者的真实的、本质的意思。这个就是认知在解读源语和输出目的语两个过程中的参与。

刘莉想起前不久车站搞的一次集中灭鼠活动,肯定是死老鼠什么的死在角落里了。这时正是早上,又正值出行淡季,没什么人来寄存行李,她有些无聊地翻出寄存流水台帐清理到期又无人认领的行李。这是一项例行工作,火车站寄存处总是有一些逾期无人认领的行李,为了避免挤占行李间,他们会定期把逾期无人认领的行李清理一次送到仓库,如果在仓库过了三个月还无人认领,他们就可以随便处理了。

“雅”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对于不同的人的认知来说是千差万别的,这涉及译者的审美和当代社会整体的审美。“雅”是极具有个体差异性的,不同的人对雅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鉴赏能力、不同的实现能力。但是有一些范畴比较大、不够精细的大众普遍认同的认知,那就是“措辞优美,有文采,讲文笔”,就这简简单单的标准都是很多译者难以达到的,甚至不予过度追求,因为仅翻译出来和翻译的“雅”是有天壤之别的,“雅”十分考究一个人的学识素养、翻译能力和付出的时间精力的。正因为如此之难,所以很多人对“雅”的要求就打了折扣,但是不是完全放弃,更不会追求极致。

“信”要求译者忠实传达源语文本的信息,“信达雅”是严复提出来的,可就连严复本人,为了提升文章的风采度和吸睛度,都没有完全做到“信”,他为了“达”和“雅”,采用了增译、减译等翻译技巧,实质完全有悖于“信”,就连“信达雅”的提出者严复都难以达成“信”的标准,这告诉我们“信”只能是一个最理想的状态,是在复杂的翻译过程中,难以达到的状态。这种难以达到,一方面来源于译者的认知缺陷,译者认为自己可能做到了信,但实际可能还是与现实客观世界状态有所违背。另一方面来源于译者的追求方向,译者是否重视“信”标准的达成,对其重视程度是在另两者之上还是之下,这一认知状态会影响译文风格和质量。前一方面本文暂且不谈,本文主要研究译者的追求程度。实际上,如果追求纯粹的“信”就极有可能造成“翻译腔”,因文化差异,会造成目的语读者无法理解,完全背离了最初翻译的目的,很多译者,都会适当降低对“信”的要求。

“达”通常被理解为“通顺”,这就要求译者在对原文有准确认知的基础上,“通顺”地传达出源语作者想要表达的真正的意思,究竟什么样的语句才叫通顺,达到什么样的通顺程度才算对译文满意,这都考验译者对“达”翻译要求的认知,译者对语言感觉的捕捉力、灵敏度、目的语词汇和句式的挑选和目的语的加工速度等多个因素最后都会影响“达”的效果。译者对目的语的表达力会受译者的主观能动性的制约,因为译者的语言能力是由译者的成长背景、文化背景、教育背景、学识修养和输出能力等综合因素影响的,很多译者都比较自信自己的文章能够达到“达”,而对“达”的认知涉及烦冗复杂的过程,包括前面所说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因此即使译者对“达”的要求高,但现实却不一定能如愿以偿。

三、对新媒体语境下翻译质量的认知

信息时代,电子科技得到迅速发展,尤其是21世纪以来,在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逐渐衰落的情况下,新媒体快速发展,成为大众传媒的一种新兴力量,如视频媒体、语音媒体、手机APP等。近年来,手机的快速更新迭代,通信技术的成功突破,使得手机APP成为新媒体发展的一个重要缩影和人们获得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成了新媒体的主要战略地。在新媒体的壮大及新时代的新发展下,翻译不仅要遵循以往的翻译原则和翻译方法,更要顺应新媒体语境。要把握新媒体语境下的翻译,以往的翻译原则或许在新媒体语境下失效,或许需要做出改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首先了解新媒体语言的特征:第一,标题短小,实词较多。一篇好的文章的标题占很大一部分,现代人的阅读时间大大缩短,要在众多选择中脱颖而出,标题是人们在选择时首先看重的,作为最引人注目的标题,短小包含重点事件就已经成功了一半。例如,“Alibaba says no layoffs in 2019”(阿里CEO张勇: 阿里巴巴不会裁员 将继续开放招聘),在这个新闻标题中,英文中将阿里CEO张勇省略,标题将继续开放招聘省略,句子只留最精髓部分,即“不会裁员”,标题短小精悍,而又凸显主题,但对于汉译来说,人物、时间、地点、事件是极其重要的,汉译中将此内容补充,其中标题以实词居多。第二,篇章较短,用语轻快。时代在发展,当今社会的生活节奏在逐渐加快,以往细读报纸的场景在普通大众的生活中逐渐消失,转而代之的是在地铁,午休期间在手机上的浏览。为了顺应人们英语新闻的阅读时间越来越短的生活变化,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新媒体语境的标题一般比较短小精悍,通俗易懂,篇幅短小,内容精炼就成了财经新闻的特点之一。第三,用词简单,多使用被动语态。和中文语言的主观性不同,英语向来讲究严谨正式,被动语态是新闻媒体中经常出现的,以此表达新闻的客观性(除了评论性新闻外)。英语新闻通常使用被动语态,使文章更精准,中文并不常见,中文通常使用无主语句子较多,汉译时应把握。在充分了解新媒体语境的特点之后,在翻译中要注意中英文之间的差异,包括语篇、语态和词汇空缺等。

四、结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的相互交融越来越紧密,英语财经新闻成为大众了解世界的一个便捷窗口。英语精简、生动活泼的风格在汉译的过程中增加了财经新闻的丰富性,吸引了大众。英语财经新闻的汉译研究不仅有利于推动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更有利于方便大众了解世界经济的发展。

如前所述,由于时代的影响,清初学术思想的主流转向儒家,毛先舒在《诗辩坻》中所体现出的以“温柔敦厚”为旨归的诗学思想,不仅是其个人性情思想的体现,也与清初学术思想主流相契合。同时,“守唐人门户,扬七子抑竟陵”是贯穿在毛氏诗学思想中的总纲。但同时应该看到,毛氏在论述学诗径路时花费了大量笔墨,难免给人造成复古主义的印象,但瑕不掩瑜,《诗辩坻》存在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它是通向毛氏早期诗学思想和“西泠十子”的理论主张的桥梁。

参考文献:

[1]陈传显.译者的认知能力与译文质量[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3).

[2]廖芸.新媒体时代英语新闻语言特征及翻译策略[J].中国报,2015(9).

通讯作者:李泽星

标签:;  ;  ;  ;  

新媒体语境下英语财经新闻汉译之译者认知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