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善90后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的对策探讨--以北京大学为中心_政治论文

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善“90后”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的对策探究——以北京大学为中心的考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北京大学论文,条件下论文,市场经济论文,对策论文,意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605(2012)04-0054-05

课题组于2010年12月至2011年3月近4个月的时间里,在北京大学展开调查。本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两种形式。课题组长及成员担任北京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助教,通过课前和课后发放和回收,可以有效保证问卷的回收率和有效率。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62份,回收率为93.67%。调查对象涵盖30余个省市自治区,其中,男生比例为50.3%,女生为49.7%。在受调查者中,党员比例17.2%,团员占79.4%,群众为3.4%。调查对象结构合理,层次分明,有较强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一、形成“90后”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的原因机制

“90后”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同国家的发展与进步密切相关,而调查现状并不是一种理想的状态。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大学生乐于关注时政要闻,对于社会问题尤其是政治力的作用要敢于判断和质疑,敢于说真话、提意见,使得权力部门听到不同的声音,并给予反馈,形成一种良性互动。同时,在学校各级学生组织的换届选举以及公开征集意见时,应当采取大学生乐于参与的民主竞选,这是对组织健康持续发展的负责机制。

(一)动力机制

亚当·斯密在解释“经济人假设”时,提出了一个经典的案例,面包师提供新烤的面包,屠户提供肉类食物等等,这一切并不是说明他们热爱你我任何一个人,而只是因为他们爱自己。政治参与意识需要动力机制,对于人来说,很重要的是利益相关度。边沁在《道德和立法原理导论》一书中进一步阐明功利原理,这一原理有两个出发点和前提。第一,功利原理。边沁对于功利原理的界定:“它按照看来势必增大或减少利益相关者之幸福的倾向,亦即促进或妨碍此幸福的倾向,来赞成或非难任何一项行动。”[1](P58)功利指一种外物给当事者求福避祸的那种特性,而个人的苦乐、幸福构成了功利主义的基础。对于边沁来说,任何一种行为都必须接受功利原理的评判,即看它是否倾向于给利益相关者带来幸福。第二,自利选择原理。每个人自己都最清楚地知道什么是快乐或者痛苦,追求最大幸福是理性人的目的,趋利避害是人性的一种必然的倾向。政治参与从功利主义的角度予以解释亦很合理。

这并不是说“90后”大学生群体的利己动机很高,单就政治参与而言,倘若不存在相关性,人的参与也就没有那么多的意义了。因而,从利益动机的角度来探讨“90后”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是十分必要的。

1.对“90后”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动机考察

将“您对身边积极参与政治活动的同学怎么看”和“您参加过校、院等各级学生组织换届选举的投票吗”进行交互分析(见表1)。

在受调查者中,有54.4%的学生都“比较欣赏身边积极参与政治活动的同学”。从“参加学生选举投票频率”结果来看,经常参加学生组织选举的同学仅占11.4%,而54%的人都未曾或者很少参加校园选举。从交互分析表可以看出,两者呈现一种偏离,近似于负相关,即有占45.5%的同学在欣赏的同时却很少或者从不参加校、院等各级学生组织换届选举。而这一结果正是之前提到的动力机制所造成的,并且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切身利益的考虑。简言之,应然上的价值标准由于利益基准线的要求而没能在实然的层面上得到实践,由此导致了大学生的政治冷漠。

大学生在校期间,虽然没有工作或目的性较强的职业任务要做,但大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为个人的发展做规划。如今,一个人的成绩需要一套系统的指标体系来考核,但最显著的指标还是金钱和地位。在大学阶段,由于时间和任务的紧迫,很多学生把关注校园政治和个人发展看作是“零和博弈”,因此,他们对政治参与的环境和状况并不乐观。比如,一些学生认为“学生会干部竞选的结果与个人无关”,由此造成很多人不参选。一些学生在做事之前总会考虑是否对自己有利,而且利益有多大,他们热衷于追求现实的短期成就和眼前的利益,出现一种“无利不起早”的现象。倘若把这种参与归结为一种微型民主参与,那么希望通过学生组织发挥才能、并寄希望增添工作经历的同学,才会参与政治活动中来,并且积极工作,以求得某种结果和收益。由此可见,利益动机是一个根本性的驱动力因素,没有利益使人很难主动参与政治活动。

2.对“90后”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环境考察

大学生所处环境与其政治参与意识有密切联系,家庭情况、个人亲疏关系都会导致个人政治态度和参与的方向与标的。从根本上说,这也是利益机制作用的结果,并为我们的调查结果所证明。

从“您对您身边积极参与政治活动的同学怎么看”一题的结果看,54.4%的同学赞赏身边积极参加政治活动的同学。对于“您如何看待当前大学生‘入党热’、‘公务员热’等‘政治热’现象”一题,68%的同学认为“公务员热”等主动参加政治活动的现象是功利主义的表现,是谋求锦衣华服的便利途径。对两项调查进行选项交互分析(见表2),我们发现,赞赏周围同学参加政治活动的同学当中,认为“公务员热”是功利行为的占63.8%。

同样是政治参与,为什么会呈现出如此明显的态度差异?很明显,这同个人的亲疏关系相关。前一个问题涉及身边的同学同后一个问题中的“当前大学生”有较大差别,前者更容易与自身结合形成“压力集团”,同利益目标一致。而大家普遍对于“公务员热”等现象的差异评价则直接体现为一种利益冲突。一方面,公务员阶层的准入壁垒高,致使渴求但却不能如愿进入这个队伍的同学表示无奈;另一方面,公务员阶层等参与社会财富分配和行政工作绩效隐晦而不公开,使得大学生无法承认其价值。这两方面也解释了大学生将政治参与活动时刻同市场经济条件相结合的现实。

关于受调查者进行家庭环境的调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90后”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存在差异的原因。问卷背景调查中“您父亲的工作单位”和“您母亲的工作单位”分别是对被调查大学生父母职业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父亲和母亲在企事业单位工作的比例最高,分别为51%和52.8%。其次是党政机关,分别占17.5%和11.7%,企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的从业人员将《新闻联播》作为了解时政要闻的主要途径,这一结论是同“您的家庭平时有收看《新闻联播》的习惯吗”进行交互分析得到的。《新闻联播》是官方传媒的新闻报道,其主流信息的获取信度不可小觑,大大提升和改善了家庭的教育环境和文化氛围。因而,“90后”大学生个人所处环境下的利益驱动同其政治参与意识密切相关。

(二)规则机制

规则是由群体里的所有成员一起遵守的条例和章程,是人类成群组发展不可避免的产物。人群关系论创始人梅约发现“在正式组织中存在着无形的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中包含着一定程度的非正式组织因素。从逻辑上讲,正式组织的建立遵循的是一种理性逻辑,非正式组织的形成遵循的则是一种情感逻辑”。[2]非正式组织的承认意味着对于潜规则出现的可能性与正当性予以承认。

不合理的校园选举规则使得校园政治氛围向负面发展,导致大学生厌恶参与政治,规则是一条准绳,缺乏合理有效的准绳,也就失去了可靠的保障。但与此同时,校园政治的“潜规则”在广泛盛行,所谓的“非正式组织”更是屡见不鲜,甚至形成一种可接受的“习惯”。显性规则和隐性规则使得校园政治本身、学生对校园政治的看法陷入两难或“尴尬”的境地。

1.“90后”大学生对校园政治氛围的评价

校园政治氛围是政治规则的直接产物,但当前的校园政治氛围着实不容乐观。“您认为现在的大学的政治氛围怎样”一题表明,大学生所期望的校园政治参与的应有氛围与现实相距甚远,43.5%的同学认为当前大学的民主氛围不足,打消了自己的政治参与积极性,50.4%的同学认为现实与想象中的大学状况基本相同,他们已经习惯了民主氛围相对冷淡的校园政治状况。“如果您对学生组织或者学生干部不满意,您会怎么做”一题的结果表明,67.3%的同学“对于自己不满意的学生组织或干部”会“随他们去”,而不进行“政治反映”。对这两个问题进行交互分析得出结论(见表3),认为大学民主氛围不浓的同学“对于不满意的政治现象”坚持“不作为”,比例占“对校园民主失望”总人数的73.4%。这表明,选举规则的不合理导致了校园政治氛围的异常,致使“90后”大学生对政治参与比较冷漠。

2.“90后”大学生对校园政治动因的看法

校园政治作为社会政治的缩影,不正之风可见一斑。情景话题“学生会主席换届选举买票事件”的调查结果清晰地表现出大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对于“贿选”这一做法,82.7%的同学认为“贿选”玷污了选举的公正,是不道德的,应该坚决反对;与此同时,认为“贿选”的W同学会当选学生会主席的同学占受调查者总数的20.4%,58.4%的同学认为W可能当选。对于认为“贿选”做法不道德同“W同学可能当选学生会主席”进行交互分析得出结果,反对“贿选”和认为“W可能当选”的同学比例超过三分之二。这表明“90后”大学生对于校园政治潜规则持不同的态度。有些学生极力反对,崇尚公平;有些学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只是“默许”、当“看客”。这是由于选举过程中存在监督上的漏洞和实施上的不力而导致的。

二、完善“90后”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的对策

(一)学校与家庭形成系统外合力,加强对“90后”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教育

1.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为“90后”大学生参与政治提供思想基础

在我国高校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法律基础部分篇幅较少(在全部八章中只有两章),以提升学生的法律修养和普及基本法律制度为主,涉及政治参与的主要是《集会游行示威法》。教材介绍了这部法律的立法目的、原则和适用范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以具体的法律案例为契机对学生们进行普法教育,但限于课时,课堂只能涉及法律的理论部分。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更好地领会法律精髓,脱离实际的教学容易导致学生不了解政治参与的具体方式和途径,没有形成科学的政治参与意识,更不知道该如何参与政治。

建议在教学中增加政治参与的内容,这样做并没有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将法律的基本理论和政治参与的实践结合起来,有助于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政治与自身的紧密联系。另外,在课堂上也可设置采用“情境教学法”,模拟政治参与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鼓励学生参与政治。

2.在家庭教育中增加政治参与内容,培养“90后”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也是影响人的性格和行为的重要环节。家长在进行家庭教育时应注重培养子女的政治参与意识。在日常的家庭交往中,收看新闻、探讨国内外大事等方法有助于培养子女的政治参与敏感度,让子女对政治参与有一定的了解。另外,在家庭中可以开展以政治参与为主题的丰富多彩的家庭活动,将家长的一部分权力“下放”给子女,比如,“让子女当家长”,培养他们参与、规划家庭事务的意识和能力。在做某些家庭决策时可以将子女纳入进来,给子女投票及发表意见的权利,在家庭生活中“模拟政治”,参与政治。

(二)学校系统内部诸要素形成教育合力,提升“90后”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

1.学校应为大学生参与政治活动搭建平台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要力量,如果大学生缺乏参政议政的能力,那么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也将流于形式。校方应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让学生多参加校园建设,开办类似“校长信箱”、“校园热线”等活动,将校园建设和学生参与有机结合。借助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提升大学生的政治素养,而且能够广纳各方意见,为学校的发展建言献策。

随着网络的普及,更多的“90后”大学生可以借助网络来表达利益、参与政治活动。当分散的意见通过网络横向互动、整合成整体性声音时,民意便有了力量,并可能对现实的政治生活产生重大影响,进而强化大学生通过网络参与政治的行为。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预言:“随着信息运动的增加,政治变化的趋向是逐渐偏离选民代表政治,走向全民立即卷入中央决策行为的政治。”[3](P234)这些预言在我国正在被验证着。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1年7月发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1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人,较2010年底增加2770万人。在网络构筑语言的桥梁,便于身处异地的学生沟通思想、交流情感,实现主客体在情感上的共鸣,提高大学生参与政治活动的情感积极性。而这一切都要求主客体之间具有共同的文化背景,达到内在尺度的统一。“在网络空间里,人可以离开实践活动的直接现场,从体力和部分脑力中解放出来,这正是作为主体人的理性、智慧高度发展和自由自觉的表现和确证”。[4](P58)

2.政治类社团应发挥其教育和感染效能

社团众多、活动新颖、形式多样、效果颇丰是北京大学的优良传统。社团招新时有“百团大战”的盛况,其中不乏政治类社团,但是政治类社团的地位却每况愈下。例如,“青年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会”曾是北大的品牌社团之一,而如今却面临着难以招来新成员的尴尬局面,究其根本,正如在访谈中同学所指出的,“这类社团看看宣传单就行了,总觉得没什么用,该不会又让我们上一遍政治课吧”,诚然,这种想法在蔓延之后,就会对大学生参与政治类社团产生不利的舆论导向。政治类社团应当改变过于浓郁的学术气息,在社团内容设置、招新宣传等方面出新,适应当代青年人的个性特征,用理论性、实用性、实践性等政治类社团所应有的特点和优势打动青年学子,让他们对这类社团重新抱有期望,投身于开展政治理论熏陶和政治实践的政治类社团的怀抱中。

3.学生会等学生自治组织须“去官僚化”

大学生接触政治最便捷的舞台便是学生组织。当前,学生组织在学生心中口碑不佳主要是因为个别学生干部的不良行为所致。应加大民主化进程,提高选举的公正性和监督的民主性。选举规则必须透明,并且选民代表要平民化,应有较大比例的普通学生参与学生组织“领导层”的选举,一方面可以减少学生代表选举的贿选行为,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广大学生对学生组织的政治参与热情。同时,应加大监督力度,这样可以有效避免某些学生干部通过选举成为学生代表之后并没有兑现竞选承诺。现有的监督机制并不能有效监督学生干部的作风和行为,直接导致学生对学生组织乃至政治参与失去信心。不妨增设“弹劾机制”,让学生拥有“弹劾”学生干部的权限,规范学生组织的运行和学生干部的工作机制,以实现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原初目的。

(三)社会大系统应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引领“90后”大学生理性参与政治活动

1.各级人大应为“90后”大学生提供参与政治实践活动的机会

大学生真正参与政治的平台仅限于参加区、县人大代表的选举,社会各界应当引导“90后”大学生珍惜选举良机,教育他们作为选民参加选举的行为本身就是在行使政治权利、履行义务。作为选民的大学生应当全面了解候选人的详细信息,与周围同学、老师进行讨论,根据自己的理性分析,神圣而又独立地行使投票权,在真实的政治生活中体会参与政治的滋味,切实提升政治参与意识。

2.共青团、妇联等机构应为“90后”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平台

政治参与的关键在于“参与”,学生自治组织能够为同学参与政治提供一种可能性,但是广阔的社会才是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大舞台。为此,共青团、妇联、社区等机构应当为“90后”大学生参与政治生活开拓更多符合青少年发展规律与行为特点的直接场域。大学时代是人生的重要转折期,是从青涩走向成熟的重要环节。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一方面对百态的社会有了一定了解,避免毕业后步入社会时产生迷茫,另一方面也能对自身形成较为客观的评价,对自身的社会定位更加精准。政治参与不单指政治参与的表现形式,也体现为个人对工作和社会的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因而,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感受政治魅力是大学生对社会的积极回应和理性解答。

标签:;  ;  ;  ;  ;  ;  ;  ;  ;  

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善90后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的对策探讨--以北京大学为中心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