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本质与纸浆理论_阶级斗争论文

马克思主义本质与纸浆理论_阶级斗争论文

马克思主义精髓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精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其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而载人史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创生的思想基础。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这是一个重要的切入口。

一、“精髓,问题至关重要

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告别了阻滞生产力发展的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走上了建设有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这是中国社会主义命运的伟大历史转折,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历史性的飞跃。在党的厉上上,毛泽东实现 了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的飞跃,他能够完成这个伟大的壮举,主要得益于他对马列主义本性的深刻理解。在他看来,马列主义虽然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但它不是教条,而只是行动的指南。所以马列主义不能生吞活剥,必须从本国的国情 出发,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成果就是在这个认识的前提下产生出来的。同样,邓小平能够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厉史性的飞跃,关键在于他对马列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精髓的正确理解。他反复强调,老祖宗不能丢,坚持马列主义是我党坚定不移的基本原则。但是在80年代社会主义运动面临空前危机的条件下,坚持马列主义尤其要坚持它的精髓,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胆识和气魄,致力于社会主义的改革和创新,为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生存和发展闯出一条新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巨 大历史功绩就在于它确立了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逐渐形成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精髓的共识,从而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二十年来我们所取得的巨大成绩和宝 贵经验就是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精髓的确证。历史经验证明,马克思主义精髓问题与党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息息相关,对马克思主义精髓的不同理解往往导致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的严重分野。前苏联和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把阶级斗争和 无产阶级专政视为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和精髓,导致长期以来奉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邓小平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视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从而形成了相应的思想路线和团结务实共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路线。因此,马克思主义精髓问题不仅仅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重大原则问题。中央号召,要在全党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弄清马克思主义精髓问题就是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方面。历史上关于马克思主义精髓、灵魂的说法很多很乱,如不加以梳理,将会影响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精髓的正确理解。当此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之际,考察一下马克思主义精髓不断被切近、揭示和深化理解的历史,探析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内在关系,对于我们把握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用以指导今后改革开放的实践,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重要并不等于“精髓”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精髓”问题由来已久。在不同历史时期,围绕马克思学说中某些重要而又具有迫切现实意义的内容和原理,曾经出现过许多关于马克思主义精髓、活的灵魂、实质等不同说法。如列宁曾把无产阶级专政、辩证法、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都称为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又最先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毛泽东除沿袭这一传统提法外,还把“造反有理”视为全部马克思主义道理的总结。只有邓小平才在完全科学的意义上使用了精髓概念,把马克思主义精髓归结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那么,这诸多有关“精髓”、“灵魂”等说法在历史上是怎样提出来的呢?

马克思主义精髓问题的提出,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本性和普及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需要。马克思主义作为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具有广博的内容、深奥的机理和严密的逻辑,不下功夫刻苦地学习和研究,是不可能轻易地理解和把握的。但是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打碎旧制度建设新世界的思想武器,反映了他们的生活和实践.代表了他们的利益和意志,其宗旨、道理、方法又特别简单、透明,贴近人民,有着易于为群众所理解和把握的一面。这尤其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上。所谓精髓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的实质、灵魂、原则或基本精神,一句活,它不是指马克思主义中某一具体原理,而是从总体上反映贯通马克思主义全部内容的最根本的特点和属性。在历史的不同时期,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宣示者们为了便于广大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实质,曾对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作过富有时代特色和自己理解倾向的综台概括。他们虽然不是每次都使用“精髓”这个词,但对马克思主义中某些重要的内容或原则确实都作过明白无误的强调和表述。最早突出马克思主义某一侧面而带有精髓意味的是马克思恩洛斯自己,他们在1879年《给奥·倍倍尔等人的通告信》中,针对苏黎士三人团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严正指出:“将近40年来,我们都一贯强调阶级斗争,认为它是历史的直接动力,特别是一贯强调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认为它是现代社会变革的巨大杠杆;所以我们决不能和那些想把这个阶级斗争从运动中勾销的人们一道走。”(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685页。)在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中,特别强调阶级斗争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阶级斗争虽然不是马克思的发现,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对阶级斗争作出了唯物主义的解释,并把它完全置于科学的基础之上,使之成为历史运动和无产阶级实现自己历史使命的强有力的杠杆。因此,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前,阶级斗争学说界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马克思恩格斯“一贯强调阶级斗争”,是有道理的。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概括和提炼也是沿着这个思路进行的。列宁处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斗争已经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特别是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能不能保卫自己的政权,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关键就在于敢不敢坚决镇压资产阶级的反扑。实行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这时只谈阶级斗争已经很不够了,必须把阶级斗争提高到无产阶级专政、并在这个专政的组织下,发展社会生产力,为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宗旨,马克思的学说和理想能否化为千百万群众的共产主义实践,全都系于无产阶级专政这一伟大的起点。这个思想马克思早在1852年致约·魏德迈的信中就表露过。他说,他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只在于,证明了阶级斗争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547页。)。列宁创造性地继承了马克思的思想遗产,在夺取政权和保卫无产阶级政权的新形势下,突出强调了马克思主义体系中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极端重要性。他在《国家与革命》与《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等著作中反复说明:“马克思把阶级斗争的学说一直贯彻到政权学说、国家学说之中”,因此“阶级斗争学说经马克思运用到国家和社会主义革命问题上,必然导致承认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无产阶级专政,即承认不与任何人分掌而直接依靠群众武装力量的政权。”所以,不能忽视阶级斗争与无产阶级专政的必然关联,一定要重视马克思自我肯定的新贡献:“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由此引发了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之点和真假马克思主义试金石的理解和概括。他说:“马克思学说中的主要之点是阶级斗争,人们经常这样说,这样写。但这是不正确的。……一般说来,是资产阶级可以接受的。谁要是仅仅承认阶级斗争,那他还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他还可以不超出资产阶级思想和资产阶级政治的圈子。……只有承认阶级斗争,同时也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才是马克思主义者。……必须用这块试金石来测验是否真正理解和承认马克思主义。”并说,“马克思学说的实质正在于此”(注:《列宁选集》第3卷,第131、131、139、591页。)。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列宁又把无产阶级专政称作“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注:《列宁选集》第2卷,第469页。),是马克思主义“革命性”的体现。

列宁上述对马克思主义“灵魂”、“实质”的理解明显带有时代的烙印。马克思主义作为完整的科学体系,包含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单独把科学社会主义中的无产阶级专政原理抽取出来,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规定.这只有在实践需要的层面上才可以理解和接受。列宁作为一个革命实践家,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明显地向现实和实践倾斜,他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的几个特点》一文中表述了这一见解。他说:“因为具体的社会政治形势改变了,迫切的直接行动任务也有了极大的改变,因此,马克思主义这一活的学说的各个不同方面也就不能不分别提到首要地位”,否认这一点,把马克思主义看成僵固不变的教条,“就会破坏马克思主义同时代的一定的实际任务,即可能随着每一次新的历史转变而改变的一定实际任务之间的联系。”(注:《列宁选集》第3卷,第279、278页。)正是因为过于专注从实际应用方面去理解马克思主义,忽视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和总体特征,才使列宁把无产阶级专政这一具体原理不适当地提升为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和“实质”。

列宁在这里虽然没有说无产阶级专政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但“活的灵魂”和“实质”等提法与“精髓”具有同等意义。列宁的这种概括目的在于强调无产阶级专政的重要,但重要并不等于灵魂和精髓。马克思学说中许多原理都很重要,但不能有多个精髓。精髓作为马克思主义灵魂、本质和基本精神的特定表达只能有一个,多精髓就等于没精髓。如果说无产阶级专政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那么同样十分重要的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也可以成为精髓,这样精髓就太多太乱,失去了精髓的特有的意义。

受列宁和斯大林的影响,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也向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倾斜,带有浓重的革命时代的色彩。他曾回忆说:“我在1920年才读《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史》,才知道人类自有史以来就有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初步得到了认识问题的方法。可是这些书本上并没有中国湖南、湖北,也没有中国的蒋介石和陈独秀。我只取了四个字:‘阶级斗争’,老老实实地来开始研究实际的阶级斗争。”(注:《毛泽东文集》第2卷,第379页。),1939年他又把自己对阶级斗争的认识加以升华和具体化,说出了后来在十年“文革”中影响极大的那段名言:“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千条万绪,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造反有理’。”在民主革命时期,把马克思主义归结为“造反有理”是可以理解的,不仅没有什么偏颇和过错,而且概括得十分深刻而生动,易于为广大群众所理解和接受。但是抛开革命战争的具体环境,从一般意义上把全部马克思主义归结为“造反有理”四个字,那就有失严谨了。因为马克思主义不仅是革命的科学,还是建设的科学,革命斗争可以说是造反有理,而经济建设就不能搞什么“造反有理”,十年“文革”的深重灾难就是“造反有理”这一对马克思主义的概括和运用严重错位的证明。

上述列宁对无产阶级专政和毛泽东对“造反有理”的定格,特别是把它们视为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和全部道理的归结,造成了两方面的失误:一是眼前的实际斗争遮掩了人们的视线,对马克思主义的总体原则和基本精神作了简单化、实用化和以偏盖全的理解,尽管也抓住了某些要义,但是严格说来,并未真正触摸到马克思的灵魂和精髓,二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原理泛化、超时空化,把革命斗争时期适用的经验和方法无限拔高,视之为适用于经济建设时期乃至一切时期的万灵法宝。由于这一切都是在革命的名义下,用领袖的权威来推行的,所以不仅在实践上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而且在理论上也导致对马克思主义实质、灵魂和精髓的理解越来越离谱。1965年我党就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与苏共论战时,就径直把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说成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此后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无论是哲学或科学社会主义的论著几乎毫无例外地都把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理解为无产阶级专政,一时成为普遍采用的定论。这也是历史上走形了的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观念长期流行、无限膨胀的必然结果。

三、向“精髓”的切近: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真理是个过程,任何对真理的切近都是实践的积淀和理论沉思的结果。抛开当下功利目的,深沉思索马克思主义精髓问题,可以认定,所谓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首先应该是个哲学范畴,因为只有哲学才能超越具体原理,提供贯通全部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和基本精神。哲学作为一种世界观、方法论和思维方式,它的统摄、反思、批判和超越的功能和特性使它能够凝炼马克思主义的精萃,为思维和实践提供正确的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基于实践基础上对事物和现实的唯物主义理解与辩证的思维方式的结合,是其根本特征。因此,就其本质来说,唯物论和辩证法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精髓的基本内涵,恩格斯最早从实践的视角破解了唯物主义的意义,他在《费尔巴哈论》中说:“同黑格尔哲学的分离在这里也是由于返回到唯物主义观点而发生的。这就是说,人们在理解现实世界(自然界和历史)时按照它本身在每一个不以先入为主的唯心主义怪想来对待它的人面前所呈现的那样来理解:他们决心毫不怜惜地抛弃一切同事实(从事实本身的联系而不是从幻想的联系来把握的事实)不相符合的唯心主义怪想。除此以外,唯物主义并没有别的意义。”(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242页。)唯物主义就是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来理解事物,这就是后来列宁强调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和毛泽东强调的实事求是的思想源头。不是别人,正是列宁和毛泽东沿着这个思路逐步切近和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精髓的唯物主义寓意。

列宁是从辩证法入手来揭示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精髓的。在他看来,辩证法与唯物论是统一的,都是对外部世界本来面目的反映。唯物论是辩证的唯物论,辩证法是唯物主义的辩证法,二者的统一与一致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所以列宁也称辩证法为“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根本的理论基础”。辩证法是关于事物矛盾的学说,而任何矛盾及反映矛盾的认识和真理都是具体的,所以“马克思的辩证法要求对每一特殊的历史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列宁把每一原理历史地同其他原理和具体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加以考察称作是“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列宁在1920年批评“左”派幼稚病时,第一次正式提出马克思主义精髓慨念,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真髓和活的灵魂:对具体情况的具体分折”,并认为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最主要的东西”(注:《列宁选集》第2卷,第278、278、700、785、785页。)。

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精髓问题上的见解和列宁是一脉相承的。他在《矛盾论》和《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等著作中,多次引用列宁关于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的论述,从而使对哲学涉足不深的中国学界也熟知这个命题。值得注意的是,毛泽东像列宁一样,也是以辩证法作为切入口才切近“精髓”概念的。不同的是,列宁强调真理的具体性,因而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折;而毛泽东则强调矛盾的特殊性。由于任何矛盾都是具体的、特殊的,所以“研究所有这些矛盾的特性,都不能带主观随意性,必须对它们实行具体分析。离开具体分析,就不能认识任何矛盾的特性。我们必须时刻记住列宁的话:对具体的事物作具体的分折。”(注:《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317页。)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既是辩证法的要求,反映了辩证法关于抽象具体和矛盾特殊性的本质规定,更是个唯物论的要求,是唯物主义原则在认识和实践中的具体体现。马克思曾多次表白自己“和黑格尔不同”,“是唯物主义者”,因此“当我们认真观察和思考的时候,我们永远也不能脱离唯物主义。”(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第526、215页。)列宁更重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实质,他说:“马克思主义是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唯物主义”(注:《列宁选集》第2卷,第250、310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和根本特征。辩证法虽然也很重要,但它不是说明事物存在的第一性问题,即事物是什么,而是说明事物怎样存在的,即说明事物存在的方式和特性,它以前者为前提,是在承认事物是什么之后才追问的第二位问题。因此,从其根本性和认识的逻辑秩序来说,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理所当然是个唯物主义范畴,必须体现唯物主义的基本特性。列宁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原则满足了这一要求,反映了尊重客观事物和从事物本身出发来对待事物的唯物主义精神,它从根本上排除了主观臆断附加给对象或客体的唯心主义怪想,是唯物主义原则在认识和实践中的具体性和操作性的体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为我们认识和实践确立了一个正确的出发点,进一步深化和提炼就导致后来毛泽东大力倡导的实事求是的原则。

四、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实事求是与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前后相继,是它内涵的进一步展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引伸下去必然导致实事求是。因为只有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才能真正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而一旦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也就排除了主观臆想,真正达到实事求是,所以二者的基本精神是完全一致的。但实事求是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更全面更深刻地体现了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更有资格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着重强调认识和实践的出发点,必须从具体情况出发,研究中不唯书唯上,不用原则框框来裁剪现实,这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实事求是也是以此为内核的。但是实事求是不仅强调从具体的实际出发,它还特别重视有了正确出发点后在实践过程中要按客观规律办事。这是对列宁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一马克思主义精髓的深化和完善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质和本质理解的进一步发展和升华。毛泽东是把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提升为实事求是原则的首创者和推行者。在1936—1937年间,从他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和《矛盾论》等著作中反复引用列宁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论述来看,这时他还处在对马克思主义精髓的消化、理解、运用和传播阶段。但他能把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和自己关于矛盾特殊性的独特研究结合起来,表明他不只是简单重复列宁的思想,而是有发自内心的痛切体认。到了1941年,随着他对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感悟越来越多,越来越深,他对马克思主义灵魂和精髓的理解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和深化。这一年的5月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他第一次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引伸为实事求是这一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马克思主义准则。什么叫实事求是呢?他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注:《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601页。)这就是说,为了使我们的行动和实践获得成功,不仅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且要从事物的内部联系中找出其固有的规律性,要按客观规律办事。这就超越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唯物主义原则作出更为全面深刻的诠释。如果说列宁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失为对马克思主义精髓和灵魂的一种表述,那么,毛泽东的实事求是则是在更准确更经典的意义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和精髓。

自40年代毛泽东大力倡导实事求是以来,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和继承实事求是的光荣传统,把它看作党的基本准则和每一个共产党员的党性和学风的表现。中国革命的胜利是实事求是的胜利,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不断探寻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的结果。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的飞跃,就是实事求是的辉煌结晶。但是实践中遵循实事求是原则是一回事,理论上对这一原则的认识所达到的高度又是一回事。何况在历史上我们不仅有遵从实事求是原则取得巨大成功的一面,还有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违背实事求是导致一系列严重失误的另一面。我党一贯坚持高举马列主义伟大旗帜,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7页。)其中就包括对马克思主义精髓认识得若明若暗。长期以来我们只是把实事求是当作一种观点、原则、方法和学风,从未把它提到马克思主义精髓的高度,甚至也未达到党的思想路线的高度。正因为这样,实事求是原则并未一贯在党的指导思想上深深扎根,没有形成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就一定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强烈观念。因而在某些时期,特别是民主革命时期我们能够做到实事求是,取得了革命的成功;而在另外的时期,特别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又违背实事求是,主观臆断,头脑发胀,遭受严重挫折。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挫折教训了我们,经过对比、反思,逐步体验到了实事求是的极端重要性。邓小平是把实事求是提升为马克思主义精髓的第一人。早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他就使用过“精髓”这个概念,他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为中央党校题了‘实事求是’四个大字,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就是这四个字。”但这时还只是限于说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而未提升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与此同时,邓小平又用党的思想路线这个专用的概念来指谓实事求是的重要性。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传统,邓小平在会上所作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主题报告,为党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后邓小平也多次肯定和重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与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同义语,是同一思想在不同场合的具体表达,邓小平说:“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78页。)因此,就党的思想指导来说,实事求是自然是党的思想路线。但是实事求是同时又体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本要求,构成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和实质,就这个意义来说,实事求是又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到了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讲话中正式表述了这个认识。他说:“我们讲了一辈子马克思主义,其实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82页。)自此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及其精髓的理解达到了新的高度,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再一次肯定:“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五、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

马克思主义精髓的深刻意蕴

邓小平对马克思精髓问题的巨大贡献不仅在于他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历史传统,肯定了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更突出地体现在他扩展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精髓的内涵,把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相统一的新的马克思主义精髓观。

实事求是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根本方法”(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78页。),把它表述为马克思主义精髓,是天经地义、无所异议的。但是与实事求是同等重要的还有马克思主义的另一条根本原则,这就是解放思想。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承担着推翻旧制度建立新世界的伟大历史使命,完成这一前无古人的壮丽事业要求马克思主义本身具有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视野和强烈的创新意识。要敢于突破传统和旧框框,提出前所未有的崭新的观点、方法、方案和设计,如同《国际歌》所唱,要让思想冲破牢笼,没有什么神仙、皇帝和救世主。马克思作为一个革命家和学者,无论在理论或实践上,都是解放思想的伟大楷模。他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共产主义的论证,他所提出的崭新的实践唯物主义学说,是解放思想、不迷信前人的产物。列宁提出一国或数国革命首先胜利的思想,充分地体现了解放思想、勇于开拓的革命精神。毛泽东不囿于西方的革命摸式,闯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成功的革命道路、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勇于探索的革命精神和一定要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无畏的创新气魄。无数的事实都雄辩地证明,解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和本质特性,从马克思主义中剔出解放思想这一本质要义,马克思主义就会枯萎,就会变成僵固不化的教条而无任何生命力,就胜任不了推翻资本主义建设共产主义的伟大使命。这样,在我们面前就摆着解放思想与作为马克思主义精髓的实事求是的关系问题:既然它们都十分重要,都体观了马克思主义的内在本质,那么,它们二者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

从逻辑道理说,解放思想离不开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尺度和检验是否真正解放思想的标准。解放思想不是胡思乱想,只有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并在这个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调动主体的潜能和想象力,这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解放思想不是不着边际的幻想,而是为了见诸实效,达到功利目的,而这就必须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又是解放思想达到预期效果的基础和保证,所以,只有实事求是才算是解放思想,只有实事求是才能真正他解放思想。

另一方面,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在当今的中国,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催化剂,没有解收思想根本做不到实事求是,这是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所一再证明的。几十年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和极“左”路线的肆虐扭曲了人们的思想,颠倒了是非曲直,造成极大的思想混乱。明明是符合实际需要和客观规律的政策措施,比如家庭联产承包、自由市场、多种所有制形式等,都被扣上资本主义的大帽子,不断地被批判、被割尾巴;而那些脱离实际、异想天开、违背客观规律、损害人们积极性的穷过渡、假大空、大锅饭、铁饭碗、一大二公等却畅通无阻,被冠以革命、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美名,如此是非颠倒、良莠不分,凡是实事求是的东西都被推到资本主义、修正主义一边。这就使人们不敢实事求是,难以实事求是。邓小平曾经描绘过当时的形势:“我们也有一些同志天天讲毛泽东思想,却忘记、抛弃甚至反对毛泽东同志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这样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根本方法。不但如此,有的人还认为谁若是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谁就是犯了弥天大罪。他们的观点,实质上是主张只要照抄马克思、列宁、毛泽东同志的原话。照抄照转照搬就行了。要不然,就说这是违反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违反了中央精神。”(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14页。)这种反常的思想和实践格局决定了,只有解放思想,不畏“左”的吓人气势,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重放真理的光芒。所以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批判“两个凡是”,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等思想解放运动打了头炮,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基本精神就是解放思想,独立思考。”(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60页。)当论及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思想路线时、邓小平分析说:“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地的一系列问题。”(注:《邓小干文选》第2卷,第141页。)

这洋,在邓小平理论中,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内在关联: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必须把实事求是立足于解放思想的基础上,这样才能做到实事求是,离开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一句空话。因此,在当代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精髓不只是实事求是一句话,而是早已超越了传统理解的水平,在实事求是前面又加了解放思想四个大字,二者的有机统一和联结,构成了完整而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精髓观。这正是邓小平极具魅力的伟大贡献,也是全部邓小平理论得以创生的重要思想前提之一。

经过邓小平的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已经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识。早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就已经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不可分割地联在一起,他在闭幕会上的讲话中说:“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邓小平虽然没有直接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但他多次的讲话报告中一贯都将二者联系在一起,这就表明,在他心目中,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不可分割的。如果说邓小平已经把实事求是称作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那么,从他多次讲话中都把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相提并论来看,可以说在更精确的意义上,他是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看作是马克思主义精髓的。今年七月一日《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通知》中的一段话可以作为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精髓的一个注解:“我们党七十多年的历史一再证明,党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重大发展都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结果。解放思想没有止境,实事求是要一以贯之。在跨世纪的历史关头,面对艰巨任务和严峻考验,更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大胆探索的勇气和科学求实的精神结合起来。”结论就是: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尤其要把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个精髓,,可见,中央是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精髓的。

1939年,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写道:“十八年的经验、已使我们懂得: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与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绩,也是中国革命的成绩。”现在,在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我们也可以自豪地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同样是我们克敌制胜的法宝。这件法宝来之不易,曾经经历了艰辛曲折的探索过程,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成绩,是邓小平理论宝库中的珍品,我们要十分珍爱它,用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行动及成就来发挥马克思主义及其精髓指导实践的巨大功用。

标签:;  ;  ;  ;  ;  ;  ;  ;  

马克思主义本质与纸浆理论_阶级斗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