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布依族、苗族、水族、汉族大学生音乐素质研究_音乐论文

黔南布依族、苗族、水族、汉族大学生音乐素质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布依族论文,黔南论文,苗族论文,水族论文,汉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音乐素质是个人在音乐的听觉、记忆、注意、想象、联想、情感、审美、节奏感、旋律感、和声感等诸方面总和的内在渊源,它既是先天禀赋的,又是在后天环境和教育下形成和发展的。一个民族音乐素质状况是其综合素质的重要表现,也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黔南州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自然社会环境必然对民族学生音乐素质的形成产生影响,形成与城市汉族地区学生不同的音乐素质差异。而民族音乐文化导致的民族音乐素质的差异,必定带来民族学生学习音乐思维上的差异。如何认识这些差异,从而正确把握民族音乐教育的基本规律,是实现向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转轨必须面对的艰巨任务。为此,本文借鉴美国爱荷华大学的心理学家西肖尔(C.E.Seashore)的音乐能力测试和温氏音乐能力标准测验(Wiflgstandardized Tests of Musical Intellegence),从音高变化、记忆、拍子、节奏、和声与强度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了测试分析。下面将我们在实践中的一些做法作简要论述。

一、对民族学生音乐素质的测试

音乐素质测试与评估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音乐心理学课题,测试的量化是很难的。教师必须结合学生实际,给出具有科学性的测试题。测试者要凭借自己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感觉来判断被测试者的能力。本文以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音乐系1999、2000、2001三个年级的布依族、苗族、水族、汉族大学生音乐素质跟踪测试的基本数据为基础,通过对布依族、苗族、水族、汉族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为黔南民族地区音乐教学提供参考。

通过测试分析,从每年度的测试项目结果中获得一个一般性的结论,在入学前,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差距较大,通过三年的专业学习后,各民族学生在每个项目上都有很大的提高,在节奏上汉族学生的素质优于布依族、苗族和水族学生,在音高上布依族学生尤为突出,在记忆、转调方面,四个民族基本一致,而在和声方面,汉族、布依族学生优于其他两个民族。通过测试对比,布依族、苗族等四个民族学生音乐素质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有的放矢,有所侧重。

二、民族地区自然社会环境所形成的民族学生的音乐素质差异

对黔南布依族、苗族、水族和汉族学生音乐素质测试中出现的差异,可从不同民族特点中寻找到原因。黔南州是以汉族为主体、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自治州。少数民族大多居住于荒僻偏远地区。由于各聚居区经济发展、地理环境、土语乡音以及与相邻民族的文化交流、发展水平不一,教育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同等各种条件的差异,加之学生入学后环境发生变化,其个性既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又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因此,各民族学生所体现的音乐素质也不尽相同。

布依族民间音乐较为丰富,有着悠久的历史,质朴而多姿多彩。布依族各地区民歌曲调不尽相同,同一地区的民歌,也因歌词内容、演唱场合和歌唱方式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变化,呈现出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的特点。布依族民歌渗透到布依族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以歌抒情,以歌明理,以歌代言,是一个生活诗歌化的民族。受传统音乐文化的熏陶,布依族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较好,特别是在音高、节奏、和声等方面,有较好的发展潜力。

苗族同胞性情粗犷豪放,多居住在高山之巅,艰苦的环境造就了他们坚忍不拔的性格。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音乐、舞蹈独具特色,有着鲜明的民族特征,他们酷爱唱歌,都是编歌唱调的能手,歌声伴随着他们的劳动生产、社交、娱乐等活动,成为他们思想、感情、文化、艺术交流的主要方式。他们在长期的歌唱中,传承了丰富多彩的苗族歌文化。因此,苗族学生在演唱和舞蹈方面表现较为突出。

我国的水族主要聚居在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及其邻近的荔波、独山、都匀等县市。由于所处的环境较偏僻闭塞,缺乏与外界的联系,束缚了自身的发展,在音乐文化方面,人们过去所能接触到的基本只有本民族的音乐,水族音乐主要是水族民歌,它也是水族民间口头文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唱起来是歌,读起来是诗,内容和形式也比较丰富。水族民歌形式可分为单歌、双歌、蔸歌、调歌、诘歌等。按民歌内容分类可以分为古歌、颂歌、生产歌、风物歌、风欲歌、礼仪歌、酒歌、情歌、丧葬歌等细目。由于水族民歌在唱腔方面较为简约单一,水族学生受其影响,相应在和声、节奏等方面较为薄弱。

地处黔南州的汉族人口占总人口数的46%,汉族包容性强,在音乐文化方面接受的东西多,学生受教育条件好,所拥有的客观条件和主观心态使之更易于接受社会音乐环境和大众传播媒体的影响和熏陶,社会音乐环境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体对学校音乐教育的影响在城市学校表现得更为明显,所以学生进校前音乐素质相应较高。

上述四个民族音乐素质差异形成原因主要为:(1)少数民族学生多来自贫困山区,生活范围闭塞,视野窄,独特自然社会环境必然对个性形成产生独特影响;(2)素质教育起步晚,智力开发迟,学生的先天素质潜能必定有未开发之处;(3)思维转译层次多,增加思维环节,降低思维速度,接收信息要经过“本民族语言——汉语普通话——音乐语言——储存”等阶段,传递信息则为其相反过程,如此反复轮回,中转环节增多。因此,形成农村少数民族学生与城市或汉族地区学生不同的素质。城市汉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通过家庭、幼儿教育、小学、中学教育,素质潜能得到较早较好的培养开发,而农村民族学生都不可能有此优越条件。

三、后天教育决定了个体音乐素质差异的变化

音乐素质是以个性禀赋为基础,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而形成发展起来的。一个人的生理、心理成熟程度不同,后天环境影响和教育程度不同,决定了个体的音乐素质差异。我州少数民族所居环境由于长期经济发展滞后,其音乐文化的发展状况较为缓慢,受种种因素制约,少数民族学生综合音乐素质与汉族相比较存在一定差距。但试想,能歌善舞乃少数民族之特长,民族学生不可能没有音乐素质潜能,只不过没有早期开发而已。因此,作为高校教师必须研究观察民族学生音乐素质中可挖掘的潜能,并辅以相应手段,精心培养,那么少数民族学生中大器晚成者不乏其人。从1999年以来,特别是最近两年来,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音乐教学,针对各民族学生音乐素质差异,注重因材施教,教学方式方法不断改进,努力适应少数民族学生实际,收效明显。举例:对水族学生的教学,入学时他们综合音乐素质较差,节奏、和声等方面尤为薄弱,若按照大学音乐专业的进度要求进行教学,学生势必难以接受,差距只会越来越大。因此,在教学中注意从基础抓起,侧重于节奏、和声等方面的训练,既注重眼前,更着眼长远,制定长期教学计划,使训练具有延续性和系统性。经过三年科学而富有实效性的教学训练,水族学生进步颇大,综合音乐素质提高程度与其他民族学生几近持平。实践证明,先基础后深化,先具体后抽象,这种有的放矢注重民族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收到的效果是明显的。

这次调查与研究,客观上讲,其结果并不可能完全反映我州各民族大学生音乐素质的整体状况。不过,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从一个侧面描绘出了我州少数民族大学生音乐素质的基本状况,也反映出了一些令我们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现代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人的教育,是关于人的个性差异的教育和人的成才规律的教育。在民族院校中,少数民族学生始终保持相当大的比例,民族文化导致的民族心理的差异,肯定要带来民族学生学习思维的差异,如何认识这些差异,从而正确把握民族教育的基本规律,是我们迎接新世纪的教育挑战,实现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转轨必须面对艰巨任务。黔南布依族、苗族、水族、汉族大学生音乐素质存在着差异。我们应该在承认差异的同时,找到布依族、苗族、水族、汉族大学生音乐素质特点,紧密联系黔南民族地区这个基本现实,从布依族、苗族、水族、文化艺术的教育与研究入手,在音乐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结合实际,做到“区别情况,合理引导”,通过扎实有效的科学训练,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音乐素质,真正让他们以良好音乐素质和扎实的专业知识投身于黔南的音乐教育事业。

收稿日期:2006-06-26。

标签:;  ;  ;  ;  ;  ;  ;  ;  ;  

黔南布依族、苗族、水族、汉族大学生音乐素质研究_音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