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独立性视角下中国各省城市人口齐普夫(Zipf)指数分布检验*论文

财政独立性视角下中国各省城市人口齐普夫(Zipf)指数分布检验

李小鹤**郭正光**

1.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郑州 450015

2.航空经济发展河南协同创新中心 郑州 450046

摘 要: 大城市过大、小城市过小是目前我国城市人口分布的主要特征之一。针对这一现象,综合使用齐普夫(Zipf)指数、城市首位度和人口分布变异系数等指标,测度了各省人口空间分布状态,分析检验了政府财政干预等因素对人口分布离散度的影响方向与力度。分析发现:多数省份人口分布不合理;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的财政干预分别与省区城市人口分布的合理程度正相关和负相关。

关键词: 财政独立性 城市人口空间分布 政府干预

1 引言

随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6000美元大关,从这个角度看,我国似乎已经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中等收入陷阱成为一个现实威胁。然而在当前背景下,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需要进一步的工业化和城镇化。2016年我国常住人口城市化率为57.35%,户籍人口城市化率为41.2%,还远低于发达国家80%和发展中国家60%的平均水平[1]。我国还存在通过城镇化实现居民收入水平增加的空间。但进一步的城镇化需要消耗更多的土地,会不可避免的造成耕地面积的减少。在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的约束下,可进一步用于城镇化的国土面积只有28 万平方公里。这意味着进一步的城镇化只能采用集约化的方式进行,城市的空间使用效率必须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现今我国的城市体系中,超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镇的数量分布,在图形上类似于倒T 型[2],小城镇数量众多,中等城市发育不足,大城市、超大城市数量过少、规模过大[3]。截至2016年,我国共有超大城市6 个、特大城市10 个、大城市124 个、中等城市138个、小城镇19790个。大量的城市土地分散在众多小城镇中,无法实现规模经济和积聚效应。严峻的土地约束无力继续支持小城市占比过大的发展模式[4]。2013年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100 万以上大城市人均占地1179平方米,50万以上中等城市人均占地2298平方米,50 万以下小城镇人均占地5564 平方米。若城市化率提高到75%,同时60%的人口分布在中小城市,则需要再耗费数亿亩土地,那么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无疑会被突破[5]。针对这一状况,《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中明确提出我国今后一段时间的城镇化要走提高空间使用效率的路径。因此探寻我国城市体系发展失衡的主要影响因素,促进各级城市合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经济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量人口离开居住地向超大城市、省会城市积聚。除去人口流入地的市场吸引力外,各级政府外部干预形成的城乡差异以及城城差异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6]。政府干预通过教育资源、医疗资源、就业机会等多种途径增强了人口流入地的市场吸引力和人口流出地的市场离心力,进而对各省内部城市人口的空间分布造成重要影响[7]。以此为背景,本文引入政府的财政支持变量,检验政府干预对城市人口分布的影响。

1) 扩散段下游、导流片①D下游和导流片①B附近产生流动分离,整流蜂窝器能有效发挥整流作用,湍流强度减弱;

2 文献综述

我国超大城市规模过度膨胀与小城镇发展停滞并存[8]。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可以分解为两大阵营。一部分学者从单个城市入手,试图求解出单个城市的最优人口规模及其影响因素,力图刻画单个城市最优人口规模的函数方程,找到决定性变量,进而提出解决这一难题的可行方案。但这种方法会割裂城市间的相互作用,客观上忽视了这种相互作用对特定城市最优规模的影响和限制[9],由此得来的结论和建议的可信度下降。另一部分学者从城市体系入手进行梳理和探索。不同等级城市共同构成城市群,人口在不同等级城市中不均匀分布,纯经济力量驱使其近似于齐普夫(Zipf)指数分布,市场经济体系越完善,齐普夫指数越接近1,相反则离1越远。国内学者在测度我国城市体系人口分布的合理程度时,大量使用了Zipf指数这一指标,分别以全国、省、经济带为单位进行估算,大部分测试结果显示我国城市人口分布的齐普夫指数接近1,分布合理。这一结果与直观观察存在矛盾,这可能与数据范围选择有关。多数研究只包括了地级以上的城市人口数据,县级城市及以下的小城镇被忽视了[10]。同时现有研究没有识别出政府干预对城市人口分布的影响方向,但非经济因素在我国人口流动和分布中显然具有重要作用[11],模型中缺乏政府干预变量可能导致计量检验出现多重共线性和有偏性等问题,从而降低检验结果的可靠性。

基于此,本文在以下3个方面对现有研究加以拓展:首先以第6 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为来源,包括了县镇级城市人口数据,对各省齐普夫指数进行估算;其次为弥补齐普夫指数的不足,同时计算各省城市首位度和人口分布的变异系数;最后实证检验了财政干预等因素对城市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

由此可以看出,在“互联网+”背景下,大豆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优化,提高了大豆的营销效率,使大豆产品的供给在其他情况不变下得到了提高,进而使大豆价格随之下降。

3 中国各省/自治区人口分布指标的计算

3.1 数据来源和指标选取

SuperMap建库的核心工作是对数据进行转换处理,转换处理的标准数据能直接应用于后续数据的处理,采用的建库模式是从临时库到标准库再到调查库。

3.2.1.11 Zipf 指数指数小于1,城市首位度小于1.76,VC较大,主要包括辽宁和广东。这些区域大城市内部分布过于平均,首位城市优势不明显,需要提高首位城市的等级优势,中小城市需要扩张。这些区域的城市化需要首先推进中等城市的发展。

Zipf指数采用对数计算公式ln(R-1/2)=lna—blnS,以消除小样本估算中的有偏性,R 代表城市在区域内部以人口排序的位次,a为常数,S为各城市人口数量,b为待估系数。Zipf 指数等于1 时,表明城市体系内人口分布合理,大、中、小等各级城市搭配合理;Zipf指数大于1时,表明城市体系中人口分布平均,大城市发育不足;Zipf 指数小于1 时,表明人口分布集中,中小城市发育不足。

各省城市首位度等于第1大城市与第2大城市非农业城镇人口数量之比。城市首位度等于2时通常被认为人口分布合理;城市首位度大于2时首位城市过度发育;城市首位度小于2时首位城市发育不足。

4.4 检验结果

3.2 人口分布指标的测算:

利用SPSS11.0 统计软件,对全国第6 次人口普查数据中县镇级以上非农业城镇人口指标进行统计估算,结果如表1所示。

我国亟待加快CCUS技术升级换代。一是在当前技术条件下,成熟的化学吸附法能耗高、成本高,捕集成本为300~400元/吨,埋存成本为200~300元/吨。从发展的视角看,企业负担不起。同时,增加捕集二氧化碳环节,发电厂每千瓦时能耗将增加10%左右。二是我国东部地区油藏多为陆相沉积,原油大都为石蜡基原油,二氧化碳混相压力高,驱油效率较低,提高采收率幅度低,大规模驱油利用需进行深化研究。因此,需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发,加快CCUS技术升级换代。

3.2.1.6 Zipf指数指数大于1,城市首位度大于2.5,VC较小,主要包括江西。城市体系中人口分布分散,大城市发育不足,对中小城市的带动作用较弱。大城市群内部人口分布不均匀,第一大城市过度发育,后序城市受到抑制,进一步发展大城市中的后序城市是降低城市首位度和齐普夫指数值的有效手段。城市化策略应增加大城市数量,缩小首位城市与后序城市间的人口差距。

巴黎Daumesnil大道1号的GUILLET工艺坊和专门店,售卖现场制作的花卉和花束。在过去25年间,创办人的孙女及Guillet行政总裁Marcelle Lubrano- Guillet把业务逐步扩展至时装界,为不少设计师制作花卉配饰,其中包括Yunko Ashida、Balenciaga、Chloé、Sonia Rykiel、Emanuel Ungaro及CHANEL等等,也不乏年青的设计师。

表1 中国各省/自治区人口分布指标

3.2.1 中国各省/自治区城市人口分布比较

按城市随机增长模型的预测,纯经济力量促使城市人口空间分布在长期中无限接近幂指数为1的帕累托分布,也就是Zipf指数分布,而非经济力量的干扰常常导致人口分布发生偏离[12]。在工业化早期,经济因素常常促使过多人口在大城市集聚,之后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口在城市间的分布趋于平均。中心地理论为这一现象提供了解释,在城市体系形成的初期,大城市作为人口和经济活动的主要集聚地,其替代品尚未得到充分发展,使其向心力较强,离心力较弱。出于节约运输成本、利用知识外溢效应的考虑,大量人口和经济活动向首位城市集聚,集聚本身更进一步降低了运输成本,扩大了知识外溢效应,使首位城市规模不断扩张[13]。个体行为中的羊群效应等非理性特征会加强这一集聚过程,使首位城市规模可能突破最优理论值,如果没有替代品,这一过程将无限复制。当后序城市得到一定发展之后,作为替代品会消弱首位城市的向心力,增强其离心力。后序城市的发展,遏制了首位城市的扩张[14]。随着首位城市的过度发展,后序城市在向心力和离心力两个方面均表现出竞争力。人口向后序城市分流。分流活动进一步改善了后序城市的运输成本,增加了其知识外溢效应。城市体系中的城市首位度趋于下降,羊群效应会加强这一过程,使后序城市的人口规模可能短暂的突破理论最优值[15]。总体来看,城市体系中的人口空间分布会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经历先扩大后缩小,最终在合理水平上实现均衡。

以Zipf 指数、城市首位度和变异系数的估算结果为依据,可以把我国各省/自治区人口分布状况归纳为13个小类,如表2所示。

3.2.1.1 Zipf 指数接近1,城市首位度大于2.5,变异系数较大,主要包括云南、湖北、贵州和黑龙江。这些区域城市体系人口分布总体上合理,但大城市群内部人口分布过于集中,城市化策略应该注重大城市群中后序城市的发展。

表2 各省/自治区城市人口分布指标比较

4.2 计量方程

3.2.1.3 Zipf指数接近1,城市首位度小于1.76,变异系数较小,主要包括内蒙古和山东。这些区域大城市群内部人口分布过于平均,经济互补性较差,整个城市群的外向型较强,大城市间主要表现为竞争关系,中小城市间的差距不明显,城市化策略应该注重促进首位城市的发展。

3.2.1.4 Zipf 指数接近1,城市首位度接近2,VC 较大,主要包括山西。城市体系中人口分布合理,大城市群内部人口分布合理,但中小城市群内部人口分布不均匀,城市化策略应注重解决小城市发展滞后的问题。

3.2.1.5 Zipf 指数接近1,城市首位度接近2,VC 较小,主要包括广西。说明城市体系人口分布合理,城市化策略应注重解决中等城市发展滞后的问题。

实践教学分为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其中课外实践教学又分为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我们首先来看看校外实习的情况。当前,高职院校普遍对校外实践教学关注度高,尤其重视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各高职院校普遍有相对完善的校外实践教学体系及运行模式,以大量校外实习基地为平台,通过企中校合作模式,让学生进行教学顶岗实习,以此加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那么对校外实习基地的重视,并通过校外实习实训能否顺利达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呢?

3.2 测算结果分析

3.2.1.7 Zipf 指数指数大于1,城市首位度小于1.76,VC较小,主要包括江苏和河北。这些区域大城市内部首位城市发育不足。应该重点提升首位城市的优势,中小城市内部分布均匀,整个城市体系的等级差异不显著,城市的扩张受到约束。城市化策略应推进首位城市的发展。

3.2.1.8 Zipf 指数指数大于1,城市首位度接近2,VC 较小,主要包括河南和吉林。这些区域大城市内部人口分布较为合理,但大城市群整体上发育不足,中小城市内部等级差异不显著,中小城市的向上发展受到约束。如果部分小城市升级为中型城市,部分中型城市升级为大城市,则齐普夫指数,城市首位度和变异系数都会趋向合理,这些区域的城市化应重点推进中、小城市的向上升级。

3.2.1.9 Zipf指数指数小于1,城市首位度大于2.5,VC较小,主要包括海南和宁夏。这些区域大城市内部分布不均匀,首位城市过度发育,后序城市发育不足,中小城市内部等级差异不显著。此时促进部分小城市和中型城市向上升级,压缩大城市群内部首位城市的过度发展,可以使人口的空间分布趋于合理,这些省份的城市化需要促进中等城市向大城市升级。

3.2.1.10 Zipf 指数指数小于1,城市首位度大于2.5,VC较大,主要包括新疆、四川、青海、陕西、甘肃和西藏。这些区域重点应为缓解大城市内部的发展差异,增加中等城市的数量,推进中等城市的数量扩张。

在我国人口年度统计报告中,通常缺失县镇级人口数据,无法进行有效的估算。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问题,本文选取了全国第6 次人口普查数据中主要省区的人口数据。国内学者多用Zipf指数作为人口分布合理度的测算指标,但是这一指数本身缺乏理论解释,存在固有缺陷,而且计算结果容易受到数据容量的影响,因此文中同时计算了城市首位度和区域人口变异系数VC作为补充。Zipf指数可以描述城市体系内人口分布的合理程度。城市首位度可揭示出大城市群内部人口分布的合理程度。在此基础上运用变异系数可进一步发现不同等级城市的发育状况。

3.2.1.12 Zipf指数指数小于1,城市首位度小于1.76,VC较小,主要包括福建。这些区域首位城市发育不足,中小城市整体占比较大,城市化策略中需要提升首位城市优势。

3.2.1.13 Zipf 指数指数小于1,城市首位度接近2,VC 较小,主要包括浙江。大城市内部人口分布合理,中小城市等级差异不显著。发展中型城市可促使齐普夫指数、城市首位度和变异系数趋向合理,城市化策略中需要首先解决发展中等城市的问题。

广泛的兴趣来自于你的好奇心,你的尝试、探索都在扩大充盈你的世界。相反,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直接拒绝而不去尝试,也就丢失了探索的时机,失去了丰富自己的机会。

3.2.2 各省/自治区城市化发展中面临的瓶颈

测算结果显示,在引入县镇级人口数据后,我国各省/自治区Zipf 指数接近1,人口空间分布较为合理的占全部省/自治区的37%;分布不合理的占全部省省/自治区的63%,其中12 个小于1,人口分布过于集中,5 个大于1,人口分布过于分散(表3)。

表3 全部省/自治区人口空间分布特征

但在考虑城市首位度与变异系数后,中小城市发展滞后的省区数量达到22 个,占全部省区总量的81.5%;只有5 个省区需要推进大城市的扩张。由此可以认为,我国多数省区城市人口分布不合理,急需解决的问题是推动中小城镇的发展和扩张。同时也说明存在较强烈的非经济因素在引导人口向大城市流动(表4)。

表4 各省/自治区人口空间分布特征和城市体系发展瓶颈

4 城市体系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检验

4.1 城市人口集聚的离心力和向心力

在古代中国史官文化盛行的社会中,记人、记事的传统盛行不衰。清代学者章学诚以为,传记一体,战国时代已有之,只是到了明清时期“集部繁兴”之后,才有“始以录人物者,区为之传;叙事迹者,区为之记”这样的区分。[1]248①《四库全书总目·史部·传记类》则有曰:“传记者,总名也,类而别之。叙一人之始末者为传之属,叙一事之始末者为记之属。”(《四库全书总目》卷五十八,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531页)《史记》的问世,足以表明以本纪、列传为代表的传记体文章在西汉时期已经被史家和文人纯熟地驾驭和运用。

假说1:城市体系中人口空间分布的离散度与人均GDP 负相关,与农业产值在总产值中的占比正相关;与人口规模正相关,与交通密度负相关。政府对大城市的偏爱与扶持通过增强大城市的向心力、降低离心力,而使人口分布更不均匀。

为此,本文以光伏直流模块的防孤岛控制为研究对象。首先,以Boost+FB-LLC(Full Bridge LLC,FB-LLC)作为本文的直流模块拓扑结构,并对该电路拓扑进行了工作原理分析。其次,本文分析了光伏直流模块的孤岛效应,并提出了一种基于注入电流扰动法的新型防孤岛控制策略。最后,本文研制了一台1 000 W的光伏直流模块样机,并完成了孤岛保护实验。

假说2:省级财政支出的独立性以及省会城市财政支出的独立性与人口空间分布的离散度均存在相关性;市场化指数与人口空间分布的离散度应该负相关。财政支出的独立性在文中是指本级政府的财政支出占本级政府财政收入的比重,比重越大,财政独立性越强。

3.2.1.2 Zipf 指数接近1,城市首位度大于2.5,变异系数较小,主要包括湖南和安徽。这些区域中小城市群中人口分布非常平均。中小城市的界限不清晰,发育不良,城市化策略应该注重小城市小中等城市的升级。

当前的研究,识别出了总产出、非农产业、人口密度、交通密度等变量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但缺少对政府干预的影响研究。在覃一冬等人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市场化指数、省级财政支出的独立性、省会城市财政支出的独立性,作为解释变量,其它为控制变量,建立计量方程。

其中Ri为各省城市人口分布指数,是模型的被解释变量,分别用Zipf指数、城市首位度和变异系数表示。解释变量包括MK、CF和SF。MKi为各省市场化指数。CFi为各省省级财政支出的独立性。SFi为各省省会城市财政支出的独立性。财政支出的独立性是指该区域财政总支出中来源于非上级政府的财政投入所占比例。W是控制变量,包括总产出、非农产业、人口密度、交通密度等变量。

4.3 数据来源

Discussion on the wisdom of the local design with sharing the gables——A case study of historical village “Dongchu Island”

人均GDP、农业产值、人口密度、交通密度、各省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省会城市的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等变量的数据来源于各省、各省会城市的年度统计年鉴与统计公报;市场化指数采用樊纲等的研究结果。

人口分布变异系数VC 等于标准差与平均数的比值,反映人口的离散程度。变异系数越大,城市体系中人口分布越不均匀。

采用SPSS11.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由上述分析可知,类属同一目标类的像素特征点相互接近,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聚集性,因此可用于实现后续的分割任务.

从表5实证结果看,可以发现:

4.4.1 人均GDP的增加,促使城市首位度变小,大城市内部人口分布趋于均匀,同时Zipf指数变小,人口更多地向大城市集中,人口在城市体系中的分布更加不均匀,大中小城市的层级更加清晰。

4.4.2 总产值中农业占比的下降,降低城市首位度,大城市内部人口分布趋于均匀;同时Zipf指数变小,人口向大城市群集中;变异系数变大,人口的空间分布更加不均匀。

4.4.3 交通密度和市场化指数的提高促使城市首位度变小,Zipf 指数变大,变异系数变小,人口的空间分布趋于均匀。人口密度的提高使城市首位度变小,Zipf 指数变大,变异系数变大,人口的空间分布集中程度下降,中小城市的层次界限变大。

4.4.4 省级财政支出的独立性越弱,人口空间分布越均匀。表明地方政府的行为趋向于扩大本地城市人口空间分布的离散度,中央政府的财政支持有利于人口在空间上合理分布。省会城市财政支出的独立性越弱人口分布越不均匀。只有省会城市财政支出的独立性与城市首位度正相关。只有省会城市财政支出的独立性、人均GDP 与Zipf 指数负相关。只有人均GDP 和城市人口密度与变异系数正相关。

系统的热容Ct是热水器的固有属性,文献[7]中通过实验数据的样本点进行最小二乘法的拟合并通过线性回归进行校核分析,得到的最终待定系数Ct的取值为21.7~25.3 kJ/K。在此,将热水温升与加热时间的数学模型导入MATLAB软件进行模拟计算,系统热容Ct以2为步长进行划分,其余参数取均值且保持不变,具体参数见表1,热水温升与加热时间的关系曲线如图3所示。

地方政府对重点城市的偏爱,常常驱使其做出锦上添花的政策取向。政策倾斜增强了大城市的市场吸引力,减弱其离心力,导致大城市超规模发展。大城市对周边地区人口、企业的凝聚力从市场和政府两方面都得到内生性强化,从而推动大城市不可逆的向超大城市进化,相伴随的是中小城市的停滞和缓慢发展。中央政府的外部财政支援与控制,限制了地方政府对重点城市的关照,缓解了域内大城市对中小城市的压制,客观上促进了城市体系的合理发展。

5 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5.1 在引入小城镇人口数据后,分析发现:我国多数省区人口空间分布不合理,81.5%的省区中小城市发展不足。这印证了对“大城市过大、小城市过小”现象的直观观察和判断。大多数省份面临着中小城市发展滞后的问题,需要推进后序城市的扩张,促进城市等级序列的健康发展。

5.2 进一步的计量检验发现,各级政府的财政选择性支持是影响我国城镇人口分布的重要变量。政府对重点城市的偏爱导致域内人口的空间布局偏离Zipf 指数分布。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援是“大城市过大、小城市过小”现象的重要推动力量。省域内首位城市的超速发展虽然具有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但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起到了加速作用,迫使首位城市过度发展。

对43篇期刊研究文献和80篇硕博士论文的文献内容进行阅读分析整理,将硕博论文与期刊文献分别总结各划分为30个关键词,根据期刊文献与硕博论文内容与分析得出的关键词将民居的植物文化的123篇文献进行整理(见图3),归纳出民居植物文化的四大研究方向:民居内的植物文化、民居装饰的植物文化、园林景观的植物文化、传统聚落的植物文化,下面分别对这四个主要方向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表5 计量检验结果

5.3 必须限制单个大城市的规模扩张,缓解大城市病,实现大中小不同等级城市群的合理分布,那么应该降低对省会城市的财政援助,消弱省级地方政府对城市发展的控制力,提高交通密度、优化产业结构、增加人均GDP,推进市场化进程,同时中央政府应增强对地方城镇化建设的财政支持。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客观上造成了我国多数地区中小城市的羸弱,只有各等级城市获得相对公平的发展机会,才能实现城市人口的合理分布。

参考文献:

[1] 卓贤,陈奥运.特大城市人口的国际比较[J].中国经济报告,2018(10):100-103.

[2] 曾宪新.城市规模快速增长下的特大城市人口分布的变动分析——以北京为例.西北人口[J].2015(6):6-11.

[3] 杜春萌,焦利民,许刚.中国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2006—2016年人口密度变化的时空格局及驱动因素[J].热带地理,2018,38(6):791-798.

[4] 米瑞华,石英.城镇化背景下西安市城乡人口分布变动及其趋势预测.西北人口[J].2015(4):53-60.

[5] 张耀军,巫锡炜,张敏敏.省级区域人口吸引力对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影响与启示.人口研究[J].2016(2):12-22.

[6] 刘洁,王宇成,苏杨.我国人口分布合理性研究:基于发展方式角度.人口研究[J].2011(1):14-28.

[7] 钟茂初,孙坤鑫.中国城市生态承载力的相对表征——从胡焕庸线出发[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8,37(5):152-157.

[8] 张车伟,蔡翼飞.人口与经济分布匹配视角下的我国区域均衡发展.人口研究[J].2013(6):3-16.

[9] 邹湘江.基于“六普”数据的我国人口流动与分布分析.人口与经济[J].2011(6):23-27.

[10] 魏星,王桂新.我国人口迁移与城市化研究的近今发展.人口与经济[J].2011(5):1-8.

[11] 叶浩,濮励杰,张鹏.我国城市体系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演变.地域研究与开发[J].2013(2):41-45.

[12] 王国霞,秦志琴,程丽琳.20世纪末我国迁移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基于城市的视角.地理科学[J].2012(3):273-281.

[13] 余宇莹,余宇新.我国地级城市规模分布与集聚效应实证研究.城市问题[J].2012(7):24-29.

[14] 叶浩,濮励杰,张鹏.我国城市空间分布的省际差异及其影响因子分析.中国人口科学[J].2012(12):3-11.

[15] 赵伟伟.2000年以来我国城市体系演变特征研究:基于通航城市分布格局的分析.中国人口科学[J].2014(10):68-75.

Distribution of urban population Zipf index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iscal independence

LI Xiaohe,GUO Zhengguang
1.Zhengzhou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Zhengzhou 450015
2.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for Aviation Economy Development,Zhengzhou 450046

Abstract: Big cities too big,small cities too small,which is one of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of urban system in today China.To this issue,we use Zipf index、City primacy degree and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variation coefficient,measur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in China and the direction and intensity of government financial intervention on population distribution.In conclusion: The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is not reasonable in most provinces;the financial intervention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is positively related to the distribution of urban population in provinces and autonomous regions;but the provincial government's financial intervention is negatively related to the distribution of urban population.

Keywords: financial independence;spatial distribution of urban population;degree of marketization

DOI: 10.11842/chips.2019.02.009

* 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2016BJJ056):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航空金融组织发展模式研究,负责人:李小鹤;河南科学技术协会智库调研课题(HNKJZK-2018-04):河南自贸区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研究,负责人:李小鹤;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8YJA790047):金融分权视域下我国金融周期形成机制及宏观效应研究,负责人:李雅丽。

** 李小鹤,讲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产业转移;郭正光,讲师,研究方向:航空金融。

(责任编辑:何岸波; 责任译审:毛子英)

标签:;  ;  ;  ;  ;  

财政独立性视角下中国各省城市人口齐普夫(Zipf)指数分布检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