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洒笔调下的残酷人生——从《许三观卖血记》看余华写作转型论文_宋艺焱

潇洒笔调下的残酷人生——从《许三观卖血记》看余华写作转型论文_宋艺焱

(沈阳师范大学 110034)

摘要:作为先锋小说杰出的代表,余华在80年代习作的小说,每一篇小说都可以被称作一个寓言,在《此文献给少女杨柳》、《世事如烟》、《现实一种》等带有鲜明的先锋小说色彩的作品中,毫无保留地透漏出极端的先锋观念,在体现出强烈的人文激情和人性深度的同时,又暴露出种种“反常”背景下的矛盾与悖论,进入90年代,余华率先转型创作,在《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中,仍旧坚持其一以贯之的用潇洒笔调轻松自如地勾勒人与人之间残酷状态的写作风格的同时,又带有了更多那种源自民间的人道主义的情怀和对人生和现实的理解以及对人情人性的感怀与反思。

关键词:先锋色彩;死亡视角;转型创作

引言:

作为八九十年代的代表性作家之一,余华的文学创作无疑是研究当代文学无法抹去的一笔。无论是早期创作所塑造出的冷漠的叙述者所表露出的“无我”的叙述风格,还是后期转型创作中包孕着温情与人道精神的客观描写并透露出对于民间生活状况和人们生存环境极大关注与深切关怀,都是令人感动和引人深思的,而后期的转型之作无疑是更具有文学魅力。本文将从其写作中的强烈的的先锋色彩及死亡视角以及与前期的写作做比较具体分析以《许三观卖血记》为代表的90年代转型创作与前期创作的共同点与相异之处。

一.先锋色彩

中国当代文学中先锋精神的源头一直可以追溯到文革中青年一代在诗歌与小说领域的探索,但是直到80年代中叶文学中激进实验才形成了强大的阵容和声势。作为先锋作家的代表,余华正式与自己的前期创作实践着先锋文学精神,即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共名状态形成强烈的冲击。他企图建构一个封闭的个人小说世界,通过这种世界,赋予外部世界一个他认为是真实的图像模型,这显示出一种强烈的解释世界的冲动。以残雪为代表的80年代中期的先锋作家,某种意义上可以看做是先锋小说的开端。而余华在诸如早期的小说创作《四月三日事件》、《河边的错误》、《现实一种》、《难逃劫数》中发展了残雪对于人性及人的存在的探索,小说中含有一种冷峻笔调,描写死亡、血腥与暴力,并进一步的揭示人性的残酷与存在的荒谬。这种充满个人性与主观性的现实以及极端观念的凸显从任何一个层面上都带有先锋小说的叙述风格。

二.死亡视角

《许三观卖血记》中体现出先锋小说的一大特点,及对死亡有着独特的偏爱。当他们在现实的宏大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中感到一种精神上的疲惫时,便开始寻找另一种形式的抗争。“文明只是一种口号,秩序成了装饰。”这种先锋意识表现为死亡不再具有社会认识价值而变得毫无意义,人如同风中的芦苇是随时会遭到死亡的捕捉,毫无理性也毫无因由。先锋小说家告诉我们,死亡也是世界的另一种真实,使人心灵深处的另一种隐痛。余华在《许三观卖血记》中告诉我们,人因与死亡的抗争而获得尊严。正是通过许三观一次又一次地通过卖血来与死神争得生的权利,在死亡的切入口中也就越发凸显其精神意志中超出常人的高尚和坚强品格。余华也正是以死亡为切入点去考察普通人的生存状况、人的精神本质的独特的超越性达到了相当大的程度。在对死亡和生命的探寻中,比较常人的眼光和看法,很显然余华的小说中的对于世界的看法已经与常人背道而驰,对世界的批判走向了极端,在《许三观卖血记》中,相比于之前的80年代的代表作品,在使用暴力和死亡来抵抗现实生活的庞大秩序对人心灵的虐待这一点上已经有很大程度的减轻。文本表层的丑陋、恐惧、荒诞虽然仍是十分明显,但较之前已有很大程度的改变。

三.转型创作

余华曾言:“我寻找的是无我的叙述方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叙述过程中,“尽可能回避直接的叙述,让阴沉的天空来展示阳光。”与传统的叙述故事的讲法不同,在《许三观卖血记》之前的作品叙述中,例如代表作《现实一种》,余华设计了一个冷漠的叙述者,并借助这个叙述者提供了一个观察世界的完全不同的另一种视角,这种视角极端而直截了当地使人看到另一幅世界的图景和人性兽性的一面。而这种叙述上的冷静与简略有着深刻的观念上的策略。作者不是追求“被日常生活围困的经验”,而是追求一种作家眼中的真实。也许因为他为世界制造图像模型的艺术理想太过强烈,他这一时期的思维模式在《现实一种》中“已经成熟和定型了下来”,趋于定型化。定型意味着死亡,这逼迫他以后的创作发生新的变化。

由于可以追求冷峻的风格,余华的早期小说中作者的态度显得十分暧昧,这与余华与现实之间紧张关系分不开。他要与他笔下的人物以及人性中所代表的残暴与残酷的一面保持距离。不论善恶,他都要保持一种理解之后的超然,并由只产生一种悲悯心,这也是导致他在90年代《许三观卖血记》中风格有所转变的重要原因。即在描写底层生活是仍保持一种冷峻的笔触,但更为明显的是加入悲天悯人的因素。

1.人道主义情怀

《许三观卖血记》是我第一次接触的余华的作品,曾听闻余华的著名作品《活着》,但一直没有拜读,阅读《许三观卖血记》之后,我真切的被作者余华带入了他不知不觉设置好的情境之中,“对长度的迷恋,一条道路、一条河流、一条雨后的彩虹、一个绵延不绝的回忆、一首有始无终的民歌、一个人的一生。这一切犹如盘起来的一捆绳子,被叙述慢慢拉出去,拉到了路的尽《许三观卖血记》重建了一个日常的“民间”空间,有意地悬置了“历史”,这种悬置既“复活”了人与生活,又为“民间”的登场创作了条件。在小说中,作者对民间温情、民间人性、民间伦理结构、民间生活细节和民间人生世态的展示构成了小说艺术力量的重要来源。”可谓是将一个人的忍耐力演绎到了极致。《许三观卖血记》没有知识分子启蒙立场所张扬的那种批判性的传统,也没有所民间叙事的谓的怜悯,只有那种源自民间的人道主义的情怀和对人生残酷性的真实的阐述与揭露。

2.语言艺术

当文学回复到它自身以后,文学家也就去寻找能表现文学自身的手段。尤其进入80年代以来,年轻的作家纷纷表现出对于自己语言的思考。当然小说不只是只存在于语言之中,但主要是语言。小说越来越表现出它离口头文学很远了,它是高层次文化的结果,它要表现出文化,它要读者去“读”,去从字句间求其“神气”。这是当前小说一个重大的进步。而《许三观卖血记》中十分令人称道的要数它的语言运用上了,这表现在他的对话叙述上。他的接近于人民的口语的运用上。小说70%是对话。许三观的故事绝少背景、场景、人物内心描写,基本上完全由对话组成、展开。在占文本80%以上的对话中,有一般文本中常见的人物对话,更有大量的以第一人称直接引语的人物语言。人物的语言无形之间增强了小说的叙述的真实性与亲切感。为了接近人民的口语,作品中多用短句,少用长句,不用繁复华采的词汇,使老百姓都能读懂,作品就为自己赢得了最广大的读者群。

《许三观卖血记》中的人物没有任何的生活经验可言,而余华更是充分发挥出他的独有的智慧,用悲悯的幽默冲淡残酷的故事,轻松地处理痛苦的处境而对笔下粗陋无比庸俗至极的小人物不加以丝毫嘲弄,从而赋予时代和故事中的人物应有的立体感和尊严。因此,我们可以看到,90年代是余华创作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是其创作突破期。

参考文献

[1]陈思和,先锋精神与小说创作 [J]《中国当代文学史》第一版1999.9

[2]刘勇,《余华轻松笔调揭穿人生真相》,[J]《中国现当代文学》2000.9

论文作者:宋艺焱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11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

标签:;  ;  ;  ;  ;  ;  ;  ;  

潇洒笔调下的残酷人生——从《许三观卖血记》看余华写作转型论文_宋艺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