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教育版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的几点改进_高一化学论文

苏教版高一化学探究实验的几点改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点论文,苏教版论文,高一化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新课程苏教版《化学1》(必修)、《化学2》(必修)教材中几个学生的“活动与探究”实验进行了一点小的改进,使得操作更为简单或现象更加明显,节约了试剂或材料,收到了理想的效果,具体如下:

1.在《化学1》第50页关于“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中的[实验2]给出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笔者试用后感到:①在玻璃管口固定气球不太方便,扎不好就会漏气,更换气球不便;②广口瓶自身体积大,要把气球“吹”起来消耗的试剂相对较多,当加入一滴管浓盐酸不够时,中途无法补加。因此,我们将该装置的广口瓶改为用一支20×200mm的具支试管、将双孔胶塞改用两个单孔胶塞进行实验(制作单孔塞比双孔塞简单),见图2。

将气球连接在支管处,用单孔胶塞作气球和支管连接的过渡,由于气球嘴有大小不同情况,可选择大头直径稍大于气球嘴的胶塞,作成单孔胶塞安装在支管上来连接气球,就使得气球与玻璃管的连接和更换变得很方便,将小气球嘴绷开套上即可,不易脱落也不漏气。实验时,仅需取3mL饱和溶液于试管中,吸一滴管(约1~1.5mL)浓HCl进行反应。实验结束后用pH试纸测得试管中反应残液的pH值在6~7之间,较好地解决了气球的固定问题也节约了试剂,既安全又环保,收到预期的效果。而且作为学生分组实验,结束后器材整理方便、存放所需空间不大。

2.在《化学1》第51页表26中关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的比较实验”,笔者设计了一个如图3所示的实验装置,可将置于相同的条件下同时加热进行比较。具体做法:用20×200mm的具支试管,内安装一支15×150mm的小试管,由一个小单孔塞与其导气管和大单孔塞“串联”,胶塞分别接小试管和具支试管,安装时将具支试管的支管平行于水平面并用短胶管连接导气管,这样比分别加热简捷省时,对比效果明显。

图3 比较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热稳定性的实验装置

3.在《化学2》第28页“化学反应速率”探究[实验2]中,要“用药匙向试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粉末”,由于试管内壁是湿的,而且药匙也伸不到大试管深处,加二氧化锰时总会有相当量的粉末粘附在试管壁上影响实验和观察(其他类似用药匙向试管里加粉末试剂时也常会遇到这种情形)。为此,我们用一根干燥玻璃管作为“粉末吸管”,向试管里加粉末试剂时,效果很好。如图4所示,取一根长约250mm,内径约6~8mm的玻璃管,先在酒精喷灯上进行圆口处理,取粉末时将玻璃管上端的食指松开,下端插入粉末中,根据用量多少调整插入的深浅,然后用食指压紧玻管上端管口,使之密封,提起玻璃管,下端管口内由于大气压强的作用而“吸”着所需的粉末。向试管里加粉末试剂时,连同粉末带玻璃管移至需加粉末的试管中并伸到试管下端适当的位置时,松开食指,粉末就会干净而准确地落入试管底部。此法对于其他非颗粒晶体状的粉末试剂都可使用。

图4 “粉末吸管”

4.《化学2》第33页“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的探究[实验2]中,在塑料薄膜袋中加入氢氧化钙粉末和氯化铵晶体,使之反应,并用手触摸塑料袋来感受由于反应吸热而温度降低现象。但我们经过试验,用固态的的教学级试剂进行反应,将两者混合后,无论是在冬季还是夏季的室温下,揉搓塑料袋时间长或短,用手均感觉不到因反应吸热而发生的降温现象,生成的氨气也很少,反应不易进行。原人教版《化学》教材中该演

收到很满意实验效果。这个改进并不复杂,既保证了实验成功,又节约了试剂,有利于环保,一举多得。

5.对《化学2》第39-40页“燃料电池制作实验”,我们将原装置中的两个开关改为用一个双刀双掷开关,使得实验操作非常方便和简捷,见图5。我们为该实验制作了25×50mm的印刷电路板当作“指示灯座”,将发光二极管焊接到电路板上,并标出正、负极,再在线路板上焊上两根引线,由该导线进行连接,既可以使发光二极管相对固定便于观察发光情况又可有效防止发光二极管在实验中管脚折断或连接中短路等情况的发生。实验时,连接好装置检查无误后打开直流电源开关,调整输出电压为4V(或由教师从实验主控台给学生供给4V直流电),然后将开关的铡刀合向接直流电源的A端对电解质溶液进行电解,十几秒钟后就可看到在碳棒表面上产生了大量的气泡,这时迅速将开关的铡刀由A端合向接发光二极管的B端,断开了直流电源,燃料电池与发光二极管接通,就会看到发光二极管起辉发光。

图5 改进后燃料电池实验装置

6.在《化学2》第94页专题4的“电路板的制作”实验里,要用油漆在敷铜板的铜箔上绘制电路或其他图案,干燥后在溶液中蚀刻。然而醇酸树脂漆通常至少要8~12h才能干,即便用烘箱烘干,当堂实验课也无法完成该试验;如果选用硝基磁漆,虽可在十来分钟干燥,但要用“香蕉水”作溶剂,气味比较大,使用以上两种油漆都还存在要用毛笔绘制和用溶剂洗笔等等的麻烦。我们改用学生用的修正液(笔)代替油漆和毛笔,用其直接在敷铜板上进行电路的绘制,其白色也与铜箔形成鲜明的对比,笔画粗细也很好控制,绘制起来简单而方便。画好图案晾几分钟或在烘干箱内60~70℃下干燥几分钟后就可放入30%溶液中进行蚀刻,约20min即可蚀刻好,洗净后用细砂纸或抹布稍用力就可将“漆”擦去,效果很好,当堂课就可完成电路板的制作,省去了油漆、溶剂、毛笔等实验材料,也不存在洗毛笔等的麻烦,很实用。

标签:;  ;  

苏联教育版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的几点改进_高一化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