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_文化论文

民族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_文化论文

民族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化与论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文,民族传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指出:要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在进行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大力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民族传统文化是各民族人民千百年来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曾对少数民族的发展进步、对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都起过重要作用。在今天大力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民族传统文化能否发挥作用?怎样发挥作用?是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本文就此略作论述。

一、少数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

我国少数民族人民,在创造高度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这种内容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蕴含着许多优秀的文化成份,体现了少数民族的民族精神。

1.爱国主义。少数民族人民对自己祖国有着炽热的感情。在和平的日子里,他们用双手辛勤耕耘脚下的土地,开发边疆;在民族危机之时,他们保家卫国,舍身忘死,这种爱国主义精神深深铭印在传统文化之中,各种形式的传统文化都反映有这方面的内容。如锡伯族史诗《喀什噶尔舞春》,描述了清代张格尔叛乱、分裂祖国之时,锡伯旗官兵在清兵歧视下,仍然克服困难,前赴后继,最后活捉张格尔的事迹,表现了锡伯族人民的爱国精神。锡伯族诗人何耶尔·维克金的诗《辉番卡伦来信》叙述了锡伯族官兵驻守卡伦、兴修水利,开垦荒地,保卫祖国故事,洋溢着锡伯族人民的爱国之情”〔1〕。 蒙古旗作家古拉兰萨的作品《贼完凶火》、《祝灭寇班师还》、《太平颂》表达了对祖国的爱〔2〕。其他如回族诗人丁竹园、满族作家剑啸、维吾尔族诗人穆塔里甫、蒙古族作家萧乾等的作品都充满了爱国之情。

2.勤劳朴实。少数民族人民无论是身处边疆,还是居住内陆,他们都为脚下土地富饶而默默地劳作着,他们披荆斩棘、牧马边陲,用汗水浇灌祖国的土地。这种勤劳朴实的品质在许多民歌、故事中都有体现。如锡伯族叙事诗《亚其娜》、《飘飞的胡蝶》讴歌了勤劳朴实的劳动者。民间谚语:“冻的是懒人,饿的是闲人”,“懒汉嫌身边的地远,”鞭达了懒惰者。“要喝凉水跟沟上,要吃鲤鱼上大塘,要吃玉米进大坝,要吃白米先插秧。”这首土家族民歌说明了劳动创造财富的思想。另外,像彝族的剪羊毛节、采药节、羊节、黑井灯会等生产节日,实际上也是告诉人们,要热爱劳动。

3.勇敢顽强。少数民族人民在发展过程中,既要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也要与统治阶级的压迫作斗争。长期的双重斗争塑造了他们勇敢顽强的民族性格。如史书谈到土家族人的性格时,称他们“天性劲勇”〔3〕、“骠悍劲勇”。 民族传统文化处处也反映了这种民族性格。如《摆手歌》叙述了土家人迁徙的艰难程度,表现了土家民族勇敢顽强、不畏艰辛的民族性格,赫哲族神话《莫日根射太阳》、彝族神话《洪水潮天》、《智胜恶虎》、《智杀妖怪》,锡伯族神话《喜利奶奶的传说》,以及其他民族的创世神话,都表现了人类战胜自然,正义战胜邪恶的主题,歌颂了少数民族人民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慨。

4.诚恳热情。少数民族人民十分注重礼仪,他们待人热情,为人诚恳。如赫哲人十分注重关心帮助别人,主动出借捕鱼工具,常将劳动所得分送一些给丧失生产能力的人。远方人客人到来时,蒙古族人要出帐迎接,并给客人献烟和奶茶。藏族人民对远来的贵客献上哈达和青稞酒,表示对客人的尊重和友好。土家族人十分好客,他们认为“天天待客不得穷,日日攒积不得富”。客人来后,给他们准备最好的食宿,客人离开时,还送给他们礼物。

二、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作用。

民族传统文化是千百年来少数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所包含的民族精神、价值观念、科学知识等在教化人们、传播知识、娱乐身心,及其他方面都发挥过积极作用。

1.宣传教育作用。民族传统文化中包含各民族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因而民族文化的流存便有传播价值观念,教育人们认同这些价值观念的作用。如鄂伦春族民间故事《狡猾的狐狸》、《鹿奶奶与鹿姑娘》、《兔子与黑熊打赌》等通过谴责狡猾、损人利己行为,赞扬勇敢、顽强、智慧,教育人们应当为人坦诚,有胆有识。谚语:“马怕腿断,人怕志短,”教育人们要立大志“一根筷子易断,一把筷子不弯”,教育人们要团结同心。“要打当面锣,不敲背后鼓”,教育人们行为要光明正大。“邪神野鬼扫除去,偷鸡摸狗扫出去。历代祖先请进来,安分守己的请进来,勤劳苦做的请进来,一切善良的统统请进来……”〔4〕土家族摆手活动中的这些唱词,体现了该民族的观念,摆手活动中吟唱这些内容,实际上是要使善者自豪、恶者自愧,同时教育人们应当勤劳正直、安分守己。另外,不少民族的成年礼和婚礼都有特定仪式和内容。这些都包括有教育新郎、新娘和成年者的内容。

2.传播知识作用。民族文化中包含着许多科学知识,民族文化的许多形式具有传播知识的功能。如各民族的生产节日,实际上是向人们特别是未成年者传播生产技能和生产知识。民间谚语:“云朝东,亮通通;云朝西,披蓑衣;云朝南,要翻船;云朝北,落不彻”;“有雨山戴帽,无雨山抹腰”;“清明要明,谷雨要淋”;“宁种秋苕,莫种秋荞”〔5〕,这些谚语实则向人们介绍特定地区的天文、气象、 农业生产等方面的知识。

3.娱乐作用。民族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娱乐性节日及活动,人们参加这些活动,身心得到愉快。叉草求、射把、套花绳是赫哲族的游艺活动;斗牛、赛歌、情人节、姑娘节、赛马节、赶花街、串会节是彝族人民的娱乐方式;摔跤、射箭、赛马、下蒙古象棋和鹿棋是蒙古族的娱乐方式;爬杆、抵杠、对歌是土家人的娱乐活动。除这些专门的娱乐活动外,各民族还有一些节日和民俗活动与娱乐有一定关系。如土家族牛王节,既要敬牛,又要举行对歌活动;彝族火把节,既要祭神敬祖,又要赛马、跳舞、对歌。这些节日都具有娱乐功能,是少数民族人民传统的精神生活方式。

需要指出的是,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宣传教育功能、传播知识功能、娱乐消遣功能往往是融为一体的,人们在得到娱乐和精神文化享受的同时,也学习到了知识,受到教育。传统文化有寓教于乐的功能。

三、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及其影响

邓小平同志指出:“属于文化领域的东西,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对他们的思想内容和思想方法进行分析、鉴别和批评。〔6〕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也应该用这种观点进行分析。一方面我们要看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积极因素,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应该忽视民族传统文化中的落后消极因素。这些消极因素主要表现如下:

1.迷信思想。古代少数民族人民由于不能正确认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便用宗教迷信观念来解释一切。“重巫信鬼”几乎为每个少数民族所拥有。由于社会发展缓慢,教育文化落后,重巫信鬼的迷信观念长期流存,并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土家人认为“低头三天有神灵。”人们患病时,“求巫不求医”;进山打猎,下田种地,修屋造房都要敬神、择日期。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种种禁忌,如瑶族人“马日或申时忌播种、建仓库;未日、丑日、亥日禁围园〔7〕; 凉山彝族“牛日忌娶媳,马日忌建房,羊日不治病,鸡日忌剃头”,并且“举凡婚丧疾病、耕种收获,狩猎出行、买卖械斗,莫不求之于卜。〔8〕鄂伦春族认为:男子修弓箭时,妇女从前经过,则打不到猎。这些大量的祭祀、敬神活动,既浪费了钱财,又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阻碍着民族的进步。

2.安于现状,自我满足。许多少数民族人民长期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经济生活以自给自足为主,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他们心中便形成了自我满足的心理,他们对生活没有更高的要求,认为只要有饭吃,有衣穿就是神仙过的日子,不想生活有更大改观;此外,他们还固步自封,认为外面再好的东西,也不如自己的好,“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这种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自我满足,固步自封的思想一直延续到现代,影响着民族的发展和进步。

3.重农轻商观念。很多少数民族经济生活以农耕为主,商品交换极少,并且只在本民族范围内进行。长期的农耕自给生活使他们形成了重农轻商的观念。他们将商业看成末业,把农业当作正业。如湘鄂西地区的少数民族认为:“坐商行商不如开垦,”“生意买卖门前花,锄头落地养全家。”重农轻商观念使民族地区商品商品经济发展迟缓,也严重阻碍着今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4.排外思想。许多少数民族由于历史上受外族压迫,加之对外交往中曾受欺骗,于是对外族人有一种戒备心理,产生了较为严重的排外思想。他们不与外人交往,也不出远门,对于外来的新鲜事物,不轻易相信。这种文化心理也阻碍着民族的进步。

除此之外,有些少数民族还有重男轻女,相信经验,轻视教育、科学的思想观念,这些都是民族文化的糟粕。

四、民族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研究现实,不能撇开历史。同样,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构社会主义新文化,也不能离开传统文化。民族传统文化曾对少数民族的发展发生过作用,对今天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同样会产生影响。针对传统文化良莠并存状况,我们今天应从下列几方面来使民族传统文化为现实服务。

1.宣传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辉煌成就和优良传统,振奋民族精神。毛泽东同志指出:“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同样,一个民族也应当有一种精神。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是要使各族人民树立自强不息,对前途充满信心的民族精神。目前,总的来说,少数民族地区人民为改变当地面貌而在努力工作着,他们精神振奋,斗志昂扬,对前途充满着希望,对未来充满着必胜的信心。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一些地区的少数干部和群众,情绪低落,面对恶劣的环境,畏难情绪较大,对脱贫致富奔小康缺乏信心,他们消极观望,“等靠要”思想严重,有些地方还争当贫困县,以此换取国家支援。这些无所作为,不图进取的行为。便是民族精神不振的表现。为此,振奋民族精神极为必要。我们可以通过展示少数民族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成就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良传统来实现这一点。一方面,向广大少数民族人民群众宣传介绍少数民族在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工艺美术、建筑雕刻等方面所创造的光辉成就,使他们明白本民族非凡的创造力和对中华民族的贡献,从而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对美好的前程充满信心。另一方面,通过宣传少数民族人民在创造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民族精神,使他们重新树立战天间地的精神,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去勇敢搏击。

2.利用民族传统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发展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9〕目前, 民族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十分落后,人们的精神生活较物质生活更为贫困。闲暇之时,娱乐活动很少。由于没有健康的娱乐方式,不少人以打牌赌博消磨时光。因此,大力进行文化建设,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十分迫切。改善和丰富人们文化生活的办法多种多样。由于民族文化中有许多娱乐性节日及活动;另外,有些民俗活动虽然不是以娱乐为主,但也有娱乐成份和内容。因此,利用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娱乐方式来丰富当代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是一种办法。并且这种形式有千百年的社会基础,为广大群众所喜爱,所需经费少,容易举行,在当今发展文化经费紧缺的情况下,这是一种切实可行,事半功倍的办法。

3.发挥民族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功能,对广大人民进行思想教育。小平同志指出:“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我主要讲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单纯是对学校、青年学生,是泛指对人民的教育。”〔10〕可见,思想教育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处于举足轻重的位置。如何对人们进行有效的思想教育,是值得认真进行探讨的问题。由于民族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积极向上的思想,这些思想是千百年来少数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的表现,今天对群众进行这些优良传统、民族美德教育,对塑社会主义新人有积极作用。

4.利用传统文化形式传播现代科学知识。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水平。民族传统文化的不少形式在向少数民族人民传播知识方面发挥过积极作用。今天,我们仍然把现代科学知识用这些传统开式向人们进行传授。继续发挥民族山歌、谚语及其重要民族节日、民俗活动在传授现代科学知识中的作用。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文化部门精心组织,让民间艺人把农业生产知识、科学管理知识编成通俗易懂得的唱词来演唱,在举行民俗活动时表演,从而使人们得到精神娱乐的同时,学到不少实用知识。

5.要采取得力措施,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造,剔除其落后因素,注入有活力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因子。剔除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应当采取既破又立的办法来进行。即一方面要采取多种形式,批判传统文化中的落后成份,使人们认识到它们的危害。另一方面,通过介绍宣传社会主义新思想、新观念,让人们树立与时代相适应的思想观念。通过宣传介绍发展商品经济而致富的劳动模范的事迹,使人们改变重农轻商的观念;通过看影视片或组队外出考察,让人们了解外面的世界,开阔眼界,放弃妄自尊大、自我满足、守土排外思想;通过介绍信奉迷信而家破人亡、按科学办事而繁荣昌盛的实例,使人们放弃迷信,相信科学。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其一,由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消极落后因素是千百年来形成并流存下来的,它有极强的顽固性。要彻底根除它们,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期艰苦的努力。因此,我们从事这项工作时,不能急于求成。其二,民族传统文化中的落后消极成份往往与该民族的宗教信仰、图腾崇拜及重大民俗活动联在一起,而在这些宗教信仰、图腾崇拜,民俗活动是该民族心理特征的反映,在该民族生活中处于重要地位。变动它们,意味着会对该民族的民族心理会产生影响,从而可能会伤害民族感情。因此,民族文化的改造工作要稳妥进行,要认真研究改造的方法,切忌用斗争突变方式进行。其三,许多民族文化事象既有积极成份,又有落后因素,改造这些民族传统文化时,工作较为复杂,需要认真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忌简单从事,将婴儿与脏水一起倒掉。

注释:

〔1〕《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史·锡伯族文化史》, 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史·蒙古族文化史》, 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同治《永顺县志·地理》卷6。

〔4〕《湘西歌谣大观》,湖南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5〕《土家族文学史》, 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6〕《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第31页

〔7〕《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史·瑶族文化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8〕《中国少数民族史·彝族文化史》, 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9〕《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第180页。

〔10〕《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539—540页。

标签:;  ;  ;  ;  

民族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_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