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市场扭曲与产业结构合理化论文

劳动力市场扭曲与产业结构合理化

李建平1,周 磊2,孙宁华2

(1.西南石油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0500;2.南京大学 经济学院,江苏 南京 201093)

摘 要: 构建了一个包含非位似偏好和产业间效率差异的三部门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分析劳动力跨部门迁移的机制,并在该模型中引入劳动市场扭曲系数和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标,探讨了劳动力市场扭曲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进一步,利用Tobit计量模型和2006—2015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估算了近10年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扭曲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力市场扭曲程度的下降对劳动力迁移、产业结构合理化有着明显促进作用,近10年我国劳动力市场扭曲系数约为0.78,由此造成的产出损失约为3%。

关键词: 劳动力市场扭曲;产业结构合理化;动态一般均衡

一、问题提出

近年,随着我国劳动力增长的放缓,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依靠要素投入推动的传统粗放式增长模式难以持续(吴绮雯,2018)。促进劳动力在产业间的自由流动,提高其配置效率,释放“结构红利”,将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着力点。我国的市场经济中存在着一些制约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制度(例如:户籍和土地制度),束缚了劳动力的进一步转移,引起了要素的错配和劳动力市场的扭曲(袁志刚 等,2011;王怀民 等,2018)。本文中所指劳动力市场扭曲即指此类政策和制度导致的劳动力要素配置扭曲,而产业结构合理化指各产业部门间投入产出的平衡度,用于衡量不同产业对生产要素利用效率的差异,进而衡量产业间协调发展程度(程莉,2014)。

劳动力市场扭曲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第一,劳动力市场扭曲直接阻碍了劳动要素在产业间的再配置过程,导致难以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Hayashi 等(2008)通过对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劳动力资源错配问题的研究发现,劳动力市场扭曲使得大量劳动力滞留在农业部门,阻碍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在我国,由于户籍制度的制约,农村劳动力流动将面对城乡迁移和跨区迁移两大难题,而且一旦跨越地区界限,其迁移成本大幅度提高(蔡昉 等,2009),客观上阻碍了劳动力市场化迁移,降低了要素配置效果,产业结构合理化无法充分实现。第二,劳动力市场扭曲产生的收入效应导致收入差距扩大,阻碍了市场最优配置的出现,产业结构合理化无法完全实现。韩平等(2012)认为,城乡二元分割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引起的劳动力价格扭曲在长期中会使我国产业升级失去劳动力保障。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扭曲导致了劳动力迁移与收入差距扩大同时出现(蔡昉 等,2009),大量的农村迁移劳动力在非正式部门就业,结果导致劳动力收入差距的扩大(Freeman, 2010;谢婷婷 等,2018),这种非正式就业和城乡收入差距增加阻碍了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进度,还降低了居民总消费、延滞了消费结构升级,从需求方面也阻碍了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实现。第三,劳动力市场扭曲导致了低的全要素生产率,体现为产业结构合理化迟迟难以实现。劳动力从低效率部门向高效率部门的迁移有助于提高总体劳动生产率,即“结构红利”,而盖庆恩等(2013)的研究发现,劳动力市场扭曲使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产生迟滞,若消除扭曲中国农业劳动力比重将下降21.85%,劳动生产率将提高19.53%。还有研究根据不同指标,分析得出劳动力错配对我国TFP的负面影响约为2%~18%(袁志刚 等,2011)。劳动力市场扭曲主要通过影响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TFP)制约了一国经济的发展,导致了产业结构合理化无法顺利实现。第四,劳动力市场扭曲将官员的产业发展判断置于市场配置机制之上,这种政策性扭曲会阻碍经济结构的变迁,拉低全要素生产率,从而无法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Restuccia et al,2008b)。我国则表现为劳动力市场扭曲形成了某些地区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长期依赖,阻碍了产业结构合理化进程(张幼文,2008)。

当前研究经济增长过程中劳动力市场扭曲和产业结构合理化的理论模型主要借鉴了Kongsamut等(2001)和Restuccia等(2008a)的方法,在动态一般均衡模型中引入劳动力市场扭曲,从结构变迁视角考察劳动力市场扭曲对城乡收入差距或总体劳动力生产率的作用机制(孙宁华 等,2009;盖庆恩 等,2013)。本文在盖庆恩等(2013)、雷超超等(2013)理论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具有微观基础的三部门(家庭、农业和非农部门)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将泰尔指数引入模型用于衡量产业结构合理化,采用参数模拟的方法考察劳动力市场扭曲对需求和供给方面的冲击,及其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和作用机制。

采用人工混合矿进行验证试验,人工混合矿的中赤铁矿与石英的比例为1:1,测得混合矿含TFe 34.07%。试验参数如下:取赤铁矿和石英各3.0 g,加入0.021 mol/L的亚铁离子,1.0 mol/L的氨水,温度为60℃,恒温搅拌为8 min,试验结果见表2。

劳动力市场扭曲程度的测算是进行实证分析无法回避的问题。现有的研究在计算劳动力市场的扭曲程度时,通常采用间接的市场化指数来作为代理变量(Cai et al. 2004),或者采用修正后的城乡收入比来表示市场扭曲程度(Hertel et al,2006;柏培文,2012;盖庆恩 等,2013),但采用这类指数计算法来推算劳动力市场扭曲程度,既无法进行统计检验,也无法验证其稳健性,而用代理变量间接计算难以精确反映扭曲程度,降低了结论的可靠性。因此,如何在动态一般均衡的框架下,建立较为可靠的劳动力市场扭曲程度测算模型是本研究的目标之一。

二、理论模型

本节试图建立一个包含两种产品:农产品和非农产品,两个厂商部门:农业部门(A)和非农部门(M,包括工业和服务业)的劳动力产业间迁移基准模型。在此基础上,将阻碍劳动力自由迁移的制度障碍(劳动力市场扭曲系数)和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泰尔指数)引入模型。重点考察扭曲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及传导机制。

(一)家庭部门

代表性家庭消费两种商品:农产品和非农产品(包括工业产品和服务),二者的区别在于消费者偏好和价格差异上。为此,我们引入了Stone-Geary类型的非位似偏好(Non-homothetic Preference)效用函数,并在预算约束中考虑了两种产品的相对价格。

家庭部门最大化效用函数:

在混凝土浇筑前,项目部技术人员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多次技术交底,使参加施工的每一个人都能清楚自己的职责和质量安全控制要点;项目部物资部和试验室提前一天对商品混凝土公司的准备情况进行检查确认,物资管理人员对原材料的储备情况、混凝土罐车和天泵数量和状态(含备用数量)、混凝土运输路线等进行检查,试验人员对原材料的质量、商混站试验人员值班情况进行检查,有必要的情况下还应在商品混凝土公司试验室使用所备各种原材料再次进行试拌,以确保正式浇筑时的混凝土状态。

(1)

家庭部门预算约束:

社区医疗机构作为当前社区群众就医诊疗的重要场所,扮演重要的社会角色,近年来经营管理中更注重整体服务质量的提升,使患者“看病难”问题得以解决[1]。值得注意的是,社区医疗机构在提升其服务质量中,药房服务质量极为关键,原因在于大多患者用药中仍存在用药不合理情况,导致药物治疗效果受到影响,甚至出现用药安全问题[2]。对此考虑引入药学服务模式,使药房服务质量得到提高。本次研究将对药学服务模式应用于社区药房取得的效果进行分析。

(2)

为避免确定性参数下的相关问题,也为使模型能够更好的拟合实际经济数据,本文将初步校准后的参数作为先验值,使用贝叶斯估计方法对参数进行再估计。具体而言,在劳动力市场扭曲系数π 上设定一个外生冲击项,假定该冲击项服从AR(1)过程,并将冲击持续系数ρ B 的先验值设定为0.9。随后,引入1978—2015年的GDP作为观测数据,根据GDP指数对名义GDP进行调整获得实际GDP,后对实际GDP取对数,再进行H-P滤波(考虑到观测数据为年度数据,参照通行做法将波动惩罚因子λ设定为100),分离出波动项数据,将其注入理论模型,使用M-H算法进行20000次随机抽样,抛去前10000次抽样结果,获得后验联合概率分布,在此基础上获得后验估计值。

(3)

上式中,分别为农产品和非农产品的消费量为家庭维持生存的最低农产品消费量,这种设定一方面满足了偏好的非位似特性,另一方面也保证了农业部门不会因经济增长而退化为农产品和非农产品的相对价格,为农业和非农部门的劳动力数量,对应的工资水平分别为农业和非农部门的投资,其收益率分别为参数γ 、β 、δ 分别表示农产品和非农产品的替代弹性、主观贴现因子和资本折旧率。

在地图制图领域,数字制图的发展已将地图的编辑、印刷合为一体,GIS 的广泛应用,使得数字制图的软件平台更多地与GIS融合,GIS 软件包在功能上不断进行扩充,其地图编辑出版功能也不断增强。基于空间数据的地图编辑、地图缩编软件的高效综合效率和计算机直接制版技术(CTP技术)成为主流。地图编辑和印刷出版向数字化、网络化方向发展,技术设备不断推陈出新。海量数据的自动处理、多级比例尺逐级或跨尺度自动缩、计算机直接制版(CTP)技术、远程制版、数字化工作流程已迅速得到应用与推广。

根据贝尔曼方程(Bellman Equation)可以求解出上述模型效用最大化的一阶条件(FOC),得到家庭消费的动态路径和两种产品消费的数量关系:

(4)

(5)

由(5)式可知,若农产品的相对价格上升,家庭将减少农产品的消费,或增加非农产品的消费,形成非农产品对农产品消费的替代效应。

场景理论中,城市的房屋往往承载了许多的功能。为了有效的利用区域内的公共空间及房屋,需要保证建筑的功能性。在房屋建设过程中,首先,要保证保证区域内功能的多元化。一个成功的文化场景内不能仅仅承载旅游、生产或者展示功能,还应当具备商业功能或者居住功能等。多样化是保证场景内人流的基础。不管是由于何种日程或者何种目的来到场景中的人,都应该有许多的共同设备可以使用,有相应的便利设施可以承载。例如ATM机、公共饮水设备、大量具有欣赏性的观光区域等。这些便利设施,往往由于“方便”、“美观”等因素,可以吸引大量的人群,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商业或者公益活动、生产及销售行为集聚大量的人气。

此外,当给定时,由(5)式可以推出:

(6)

上式表明:当家庭因收入提高而增加对农产品的消费时,非农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大于农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由此导致农产品在家庭消费中所占比重不断下降,即恩格尔定律。家庭部门劳动力供给函数:

(7)

(8)

随着劳动力市场扭曲程度下降,滞留在农业部门的劳动力会逐步迁移至非农部门,引起就业结构变迁。图1-5表明,当π 由0.4变动到1时,农业部门的劳动力份额将由26.5%下降到12.5%。这种扭曲下降引起的劳动力产业间再配置导致了农业部门产出的下降和非农部门产出的上升(图1-6),引起了产出结构的变迁(图1-7)。

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受降水补给,并与地表水呈季节性互补。除蒸发及向区外径流排泄外,还下渗补给下伏基岩。

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中,部门间工资差异引致的劳动力迁移会促使各部门劳动报酬均等化,从而达到劳动力配置的均衡状态。现实中,一些政策制度造成了劳动力市场的扭曲,使劳动力资源产生错配。劳动力市场扭曲以价格信号的形式传递出来,具体表现为同质劳动力在不同部门间的工资差异,这种差异难以通过市场机制消除。为此,本文引入一个外生参数π ∈(0,1]来刻画劳动力市场的扭曲程度,π 越小,则扭曲程度越高,稳态时滞留在农业部门的劳动力越多;当π =1时,劳动力市场中不存在制度性扭曲。

(二)厂商部门

厂商部门划分为农业部门和非农部门,两者的区别为生产效率的高低和产品价格的差异。农产品按价格P A 销售,非农产品的价格P M 固定在单位1水平。

生产函数:

(9)

上式中,为i 部门的全要素生产率(TFP),α i 为i 部门劳动的产出弹性。两部门生产函数的差异主要体现在TFP和α 上。

资本需求函数:

劳动力需求函数:

(10)

利用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可以解出各部门的工资水平(劳动力需求)和能负担的资本租金率。

(11)

(三)市场均衡

鉴于我国经济的现实,资本跨部门流动的障碍相对较少,且本文重点关注劳动力流动的作用,为便于分析,假定资本在两部门之间可自由流动,则部门间的套利行为会使农业和非农业部门资本收益率趋同。即:

(12)

参照雷超超等(2013)的模型,将农业和非农部门的市场出清设定如下:

We are grateful for financial supports from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51775288).

(13)

(14)

(四)产业结构合理化

由图1-3(见下页)可知,当劳动力市场扭曲程度下降(π 增大)时,农业部门的稳态工资迅速上升,非农部门稳态工资则保持不变,家庭的整体工资水平提高。

(15)

上式中代表i 部门劳动生产率,代表总体劳动生产率,表示i 部门对总体劳动生产率的偏离程度,代表i 部门的产出份额。当该指数越接近于0,则各产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差异越小,进而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越高。

自此,本文建立了一个完整的三部门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它刻画了劳动力跨部门迁移内生机制,并能有效揭示外生的劳动力市场扭曲对劳动力迁移决策的作用,进而为分析扭曲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参数估计和数值模拟

(一)参数校准

为使模型能够模拟现实经济,需要对参数进行校准。本文将主观贴现因子β 设定为0.97,将农产品对非农产品的替代弹性γ 设定为0.15;将农产品的最低消费量设定为0.05;将农业和非农部门劳动的产出弹性α A 、α M 分别设定为0.6和0.4;将资本折旧率δ设定为取通用水平0.1。

(二)贝叶斯估计

资本积累方程:

表 1贝叶斯估计的结果

(三)数值模拟

为了考察扭曲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程度,本文在其他参数值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变动扭曲系数 (π )考察其对泰尔指数稳态值的影响。图1-1的模拟结果表明,随着π 的增大,泰尔指数不断下降,由此可见,劳动市场扭曲程度的下降有助于推进产业结构合理化。

1.劳动力市场扭曲对消费结构的影响

总而言之,情境教学法对小学数学知识的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应用多样的形式构建教学的情境,促进学生在情境之中,深化对数学知识的认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各产业部门间投入产出的平衡度,它可以用于衡量不同产业对生产要素利用效率的差异,进而衡量产业间协调发展程度(程莉,2014)。研究发现,产业结构合理化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抑制波动,其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远大于产业结构高级化(干春晖 等,2011)。本文在理论模型中引入泰尔指数作为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衡量指标。

在细节描写中,我们要选择恰当的词语,做到用词精准传神。如《地震中的父子》中的句子: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到处”“都是”这两个词写出了父亲为了救儿子所经历的艰难险阻;从“满脸灰尘”“布满血丝”等词可以体会到这是一位坚忍不拔、恪守诺言、有责任感的父亲。

P A =Uπ αA

(16)

其中:

此外,当模型处于稳态时,π 与P A 的关系如下:

(17)

由(17)式可知,π 增大会引起P A 上升,即劳动力市场扭曲的下降会提高农业部门的工资水平(进而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引起农产品相对价格的上升。

如图1-4(见下页)所示,当π 增大(家庭收入增加,P A 上升)时,在恩格尔定律和消费替代效应的共同作用下,家庭部门会增加非农产品的消费,减少农产品的消费,从而引起消费结构变迁。

图 1劳动力市场扭曲程度( π )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影响的数值模拟

2.劳动力市场扭曲对产出结构的影响

2.2 实验动物的类型 实验动物有正常动物和模型动物两大类型,其中模型动物指的是各种医学科学研究中建立的、具有人类疾病模拟表现的动物,如糖尿病动物模型等。模型动物对开展针对性的相应实验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新药研发过程中对药效的检测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国内外针对实验动物的关注度和认知度不断提高,国内省级及其以上实验动物使用单位一般都建有自己的网站,如中国实验动物信息网、河南省实验动物公共服务平台、广东省实验动物信息网等。

为简化分析,此处忽略劳动增长率,将家庭可供给的总劳动力数量标准化为1。(7)~(8)式刻画了劳动力产业间迁移的动态过程,该过程内生于两部门的工资差异率并受劳动力市场扭曲程度(π )影响。参数μ 表示家庭存在的就业惯性。

劳动力市场扭曲程度的变化对消费、就业和产出结构产生了影响,进一步引起了部门和总体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图1-9表明:随着π 的增大,农业部门和总体劳动生产率呈上升趋势,非农部门则保持不变,部门间劳动生产率差异缩小,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逐渐提高。需要指出的是,在非农部门规模报酬不变的设定下,非农产品需求增加引致了该部门劳动力和资本的同步增加,使得该部门劳均资本不变(图1-8),进而劳均产出(劳动生产率)不变。

综上所述,劳动力市场扭曲程度的下降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促进了产业合理化,其影响主要通过三个渠道:非位似偏好引致的恩格尔定律,农产品相对价格变化引致的消费替代效应和产业间效率差异引致的劳动力迁移。参数模拟回答了劳动力市场扭曲与产业结构合理化之间的关系,但现实经济活动中,这一扭曲程度到底有多高,如何更准确地测算其数值大小也是本文希望解决的问题,借助与前文的理论模型,我们推导了劳动力扭曲程度的测算公式并进行了估算。

使用除H306焊料之外4种焊接材料分别焊接R10胎体基材与45钢母材,用微机控制万能材料试验机进行剪切试验,试验结果见表4。

四、劳动力市场扭曲程度的估算

(一)估算模型的设定

劳动力市场扭曲程度是一个难以直接观测的参数。通常的方法是根据部门间同质劳动力的实际工资差异进行估算,即在工资数据中剔除受教育程度和教育回报率差异(盖庆恩 等,2013),但该方法无法进行统计检验,也无法衡量其稳健性,而且教育回报率的准确估算也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本文利用理论模型中扭曲系数π 和泰尔指数稳态值的函数关系,开发了计量模型来估计我国劳动力市场扭曲程度。这一方法的优势在于:可利用成熟的统计检验指标并进行稳健性分析,可绕开我国农村劳动力统计的不足。我国存在大量的非城镇户籍迁移人口和非正式就业,因此,农村劳动力和农村居民实际总收入数据存在很大的疑问,相对而言,非农产业的就业工资数据、三次产业GDP数据和农产品价格指数等宏观数据可信度、一致性较高。借助可直接观测的宏观经济变量,采用计量模型估算劳动力市场扭曲程度是一个更佳的办法。

利用(10)式和(16)式,并在π =1处进行一阶泰勒展开,可获得了TL 和π 之间的表达式。具体而言,利用稳态时劳动力:有:

(18)

带入(16)式得:

(19)

进一步,在π =1处线性展开ln(πW M L -Y A α A P A ),得到:

(20)

其中,V 是与π 无关的其他变量的组合:

(21)

因此,将TL指数与政策扭曲程度之间的面板计量模型设定为:

TL it01X it +u it

(22)

其中:为随机扰动,β 0用来捕捉模型其他变量的影响。根据各省市不同年份的统计数据(非农产出的比例:非农工资收入农业名义产出P A Y A 和农业劳动力产出弹性α A )可以计算出X ,然后估算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扭曲程度。

(二)数据说明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2006—2015年各省统计年鉴以及《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并以2006年为基期,根据三次产业GDP指数对名义产出进行调整,获得了各部门实际产出。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取性以及非农部门主要集中于城镇,选取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这一指标来代替非农部门工资水平并根据CPI对其进行了调整。为了获取农产品与非农产品的相对价格P A ,选取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以2006年为基期,计算了相对价格指数P A 。此外,受教育程度是人力资本的衡量标准,按受教育年限加权计算获得的农村居民平均受教育程度(Education of rural)和城乡受教育程度差距(Education Gap),计量模型中加入其作为控制变量。作为对比,模型还加入中西部地区虚拟变量(Central region & West region)作为控制变量(见图2)。

图 2 2006— 2015年全国和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

根据(15)式,估算了2006—2015年全国和各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泰尔指数)作为被解释变量(见图2)。

(三)估算结果分析

下面的估算模型中,分别按不同的劳动产出弹性α测算了劳动力市场的扭曲系数(见下页表2)。考虑到被解释变量TL∈(0,1),因此,面板Tobit模型是较好的选择,在回归时定义了截断的上下限。

X变量中包含一个参数α,其取值将影响到测算结果的稳健性。估算模型中不包含地区虚拟变量时,劳动力市场扭曲指数在α为0.5,0.6和0.7取值时,分别是0.767,0.779和0.801,最小值和最大值之间差异仅4.4%,在包含地区虚拟变量的情况下,劳动力市场扭曲指数分别为0.776,0.789和0.811,最小值和最大值之间差异仅4.5%,因此,劳动的边际产出弹性的设定值偏误对估算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模型的估算结果具有一定的稳健性。从估算结果可以看到,本文的劳动力市场扭曲系数估计值高度显著,6个模型整体上也是显著的。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数据中心(FISR)制定了《复旦大学社会科学数据平台管理条例》,拓展数据资源与服务模式,并在交流合作中寻求新发展。如中国高校研究数据管理推进工作组依托大数据学院与大数据研究院的技术力量、先进设施和成果转化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复旦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优势,构建人文社科科学大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和服务体系,包括复旦大学人文社科数据平台的数据资源、数据可视化、数据工具、合作探索数据出版以及数据教学科研平台的建设与推广等。

表 2劳动力市场扭曲系数的估算

注:括号内为标准差;***、**、*分别表示在10%、5%、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从模型中还可以看到,城乡受教育程度的差异和农村受教育水平对泰尔指数的系数皆为显著的负值,表明城乡之间受教育程度差距的增加(该差距的增加主要来自于城镇居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能显著降低泰尔指数,农村受教育水平的提升也对泰尔指数的降低有显著作用,测算过程中没有直接使用城镇受教育程度是因其与农村受教育程度存在高度共线性。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在包含非位似偏好和产业间效率差异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下研究了劳动力市场扭曲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当扭曲系数由0.4增加到1时,泰尔指数由0.15急剧下降到0.06,可见,劳动力市场扭曲程度的下降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具有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扭曲程度的下降提高了家庭部门的整体工资水平和农产品的相对价格,增加了对非农产品的需求,促进了非农产业的发展,进而整体经济得以提升;扭曲程度的下降还加速了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过程,提高了该部门的产出,整体产出水平也因此得以提升。上述产业结构变迁提高了农业部门和总体的劳动生产率,缩小了部门间的效率差异,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利用2006—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估算了近10年我国劳动力市场历程扭曲程度。结果显示我国整体的劳动力市场扭曲程度大约为0.78左右,由此造成的全国GDP损失约为3%。

在上述结论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在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应注重顶层设计与地方联动。城乡二元体制下的户籍制度是引起劳动力市场扭曲的根本性制度约束。在缺乏顶层设计的情况下,地方政府(特别是大城市)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倾向于制定限制劳动力自由流动户籍政策,造成了中央与地方,劳动力流入地与流出地的利益博弈,使得改革难以推进。在顶层设计的基础上推进各地区的联动改革有利于协调各方利益,减少改革阻力,进一步消除劳动力市场扭曲。第二,完善就业保障体系,逐步消除与户籍制度挂钩的就业歧视。第三,推进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缩小城乡、区域间公共服务差距。劳动力的流动一方面受经济动机的驱动,另一方面也受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的影响。我国城乡、区域间的公共服务差距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劳动力的流向,给流入地带来了巨大的公共服务压力,迫使其采取扭曲劳动力市场的限制政策。政府可通过财政、金融等配套政策为流出地公共服务融资,逐步缩小流出地与流入地的公共服务差距,引导劳动力在区域间的合理流动,进而降低劳动力市场的扭曲程度。

所谓信息化支撑:借助离退休人员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分门别类、种类齐全的基础信息数据库,实现动态化管理;构建了一个天上有“云”(云计算中心)、地上有格(党员管理网格)、中间有网的新型服务管理信息化支撑体系,规范服务管理工作流程。

参考文献:

柏培文, 2012.中国劳动要素配置扭曲程度的测量[J]. 中国工业经济(10):19-31.

程莉.2014.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会否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基于1985—201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11):82-92.

蔡昉,王美艳, 2009. 为什么劳动力流动没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J]. 经济学动态(8):4-10.

盖庆恩,朱喜,史清华.2013.劳动力市场扭曲、结构转变和中国劳动生产率[J].经济研究 (5):87-97,111.

干春晖,郑若谷,余典范.2011.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J].经济研究 (5):4-16,31.

韩平,吴呈庆.2012.要素价格扭曲及对经济结构的影响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5):3-9.

雷超超,杨艳林,何杰锋.2013.基于三部门模型的中国劳动力再配置机制解释[J].上海经济研究 (12):13-21.

孙宁华,堵溢,洪永淼.2009.劳动力市场扭曲、效率差异与城乡收入差距[J].管理世界(9):44-52,187.

王怀民,王子睿.2018.加工贸易、收入转移与城乡收入差距[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1):77-84.

吴绮雯.2018.改革开放我国就业发展经验及展望[J].江西社会科学(10):94-102.

谢婷婷,潘宇.2018.金融集聚、产业结构升级与中国经济增长[J].经济经纬(4):86-93.

袁志刚,解栋栋.2011.中国劳动力错配对TFP的影响分析[J].经济研究 (7):4-17.

张幼文.2008.政策引致性扭曲的评估与消除——中国开放型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J].学术月刊(1):60-69.

CAI F , WANG D , DU Y . 2004. Regional disparity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the impact of labor market distortions[J]. China Economic Review, 13(2):197-212.

FREEMAN R B .2010. Labor regulations, unions, and social protec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 Handbook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5):4657-4702.

HERTEL T, FAN Z.2006. Labor market distortions, rural-urban inequality and the opening of China’s economy[J]. Economic Modelling, 23(1): 76-109

HAYASHI F, PRESCOTT E C. 2008. The depressing effect of agricultural institutions on the prewar Japanese economy[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16(4):573-632.

KONGSAMUT P, REBELO S, XIE D.2001. Beyond balanced growth[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68(4):869-882.

RESTUCCIA D, ROGERSON R.2008a. Policy distortions and aggregate productivity with heterogeneous establishments [J]. Review of Economic Dynamics, 11(4):707-720.

RESTUCCIA D, YANG T, X. ZHU X.2008b.Agriculture and aggregate productivity: A quantitative cross-country analysis[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55(2) , 234-250.

Labor Market Distortion and Rational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LI Jian-ping1, ZHOU Lei2, SUN Ning-hua2

(1.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Chengdu 610500,China ; 2.School of Economics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China )

Abstract :By constructing a three-sector dynamic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 that incorporates non-homothetic preference and efficiency differences of industri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echanism of labor migration across sectors. Then by introducing the distortion coefficient of labor market and the optimization index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nto the model,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ffects of labor market distortion on the rational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Furthermore, based on Tobit model and provincial panel data from 2006 to 2015, the paper estimates the distortion level of Chinese labor market within a decade. The result shows the decrease of distortion is significantly conducive to labor migration and the rational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coefficient of labor market distortion in China as a whole in the past decade is about 0.78, which leads to an output loss of about 3%.

Key words :Labor Market Distortion; Rational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Dynamic General Equilibrium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政策研究重点项目(7174200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13XJA790002);西南石油大学科研基金项目(2013RW001)

作者简介: 李建平(1972— ),男,四川会理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经济增长、区域经济研究;周 磊(1988— ),男,安徽肥西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宏观经济、产业经济研究;孙宁华(1968— ),男,河南固始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宏观经济、中国经济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 F241.2; F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1096( 2019) 04-0086-08

收稿日期: 2018-02-01

(编校:育川)

标签:;  ;  ;  ;  ;  

劳动力市场扭曲与产业结构合理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