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预习在小学教学中实施策略探究论文_王志坚

语文预习在小学教学中实施策略探究论文_王志坚

王志坚 山东省平度市崔家集中心小学 266727

预习作为课堂教学的前奏,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预习可使学生对新课教学处于有准备的心理状态,便于增强听课的目的性,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无疑应从预习方面入手,加强指导,强化训练,使学生逐步形成技能,提高自学能力,提高语文课堂效果。而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仍是不少语文预习只是流于形式,无章可循,难见成效。有的语文老师只以一句“去读读课文,预习一下”草草了事;有的老师让学生预习有布置无检查……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教会学生预习至关重要,现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把握年级段的差异,提出预习要求

各年级段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同,自学能力不同,教师应提出相应的预习要求。如一年级侧重要求学生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和课文,尽量不读破句;二年级侧重查字典和分析字形;三年级侧重选择字的义项和分段;四年级侧重略说段意和略说主要内容;五年级侧重抓住课文中心和提出较深刻的问题;六年级则要求学生深入预习,对字、词、句、段、主要内容、中心全面领会,侧重提出疑难问题。在把握年级侧重点的同时,对学生预习能力的训练应采取螺旋式推进,逐步提高。

同一年级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各具特点的,即存在个体差异,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齐步走,那是一种苛求,也是对学生天性的一种扼杀。所以教师没必要要求每一个学生每一次都全部完成你布置的预习任务,只要他能完成力所能及的就行了。对于那些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要求他们在预习过程中基本完成课文的学习,如字词的掌握、文意的理解、情感的把握和提出各种疑难问题等;而对于那些学习能力相对没那么强的学生,只要求他们认真对待预习、掌握大部分字词和知道课文的内容就行了。

二、规范常规性步骤,细化方法指导

1.默读。拿到一篇新课文,由于会有一些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初读课文时,可以采用默读了解的方法。初次默读的要求有两个:一是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比如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介绍了一个什么人、描写了一些什么景、告诉我们哪些知识、抒发了怎样的感情等等,目的在于对全文获得一个完整的、初步的印象;二是准确地找出全部生字,划出不理解或不很理解的语句。

2.查问。就是通过查阅字典、词典,或问别人(包括同学、老师、家长)对不认识的字读准字音,对不理解的词语要初步了解它的意思。还可以查一些课外资料。

3.朗读。生字认识了,就可以放声诵读了。“眼过三遍。不如用嘴读一遍”,大声诵读,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都很有好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预习的朗读一般可读三遍,第一遍重在巩固生字的读音,要把课文读通读顺;第二遍注意文章内容,思想意义,了解文章写的人、事、物、景和作者想说明的东西;第三遍要注意文章结构,写作方法。

4.摘抄。就是把应该积累的词语句子和自己认为值得学习、借鉴的词句摘录下来。“嘴过三遍,不如手写一遍”,动手摘录,使眼、手、脑并用,效果比读更好。

5.思考。通过一系列的预习活动,学生对课文的内容、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时,还应该静静思考一下,这篇课文在文字上、语句上、内容上、知识上、思想意义上还有哪些问题不太清楚,需要在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老师讲或向同学和老师请教的。对这些问题,有的可以直接在书上做记号,有的书面写下来。

经过以上步骤,学生边读边记,边思边写,也就形成了相对较规范的预习笔记。同时要求学生做的预习笔记的规定大致栏目有:文章名(书名),出处,阅读时间,好词入脑,好句入心,总体心得(写文章预习感受,弹性较大),暂时存疑。要求学生做的预习笔记的自选栏目大致有:结构分析,写作风格,主要内容,写作目的等。对于预习笔记,我认为不需学生每文必做,每次必做,简单的课文,在课文上写写画画即可,重要的是预习常规性步骤的有效落实。对于后进生,规定栏目也可删减。

三、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

1.通读全文,了解课文的概貌。要从头至尾把课文读一遍,要求能大概掌握课文的内容,获得整体印象和感受。通读时,还要求学生看课文后的思考题,带着问题去读课文,读就显得不盲目。

2.学习生字新词。自学认字表、写字表中的生字,掌握读音。在课文中找出生字词,并运用字典自学生字词,联系课文内容理解生字词的含义。

3.参照教师给出的预习要求再读课文,提出疑难问题。通过预习,学生能初步认识、熟悉课文,但不可能理解和弄懂所有问题,所以要引导学生运用划划、点点、记记等标记,把课文中不理解的字词、语句以及课后问题作标记,并提出质疑。课堂上及时质疑,及时得到释疑。对能在预习中提出问题的学生,老师应多加表扬和鼓励,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四、预习的安排

第一层:通读感知。了解课文大概内容,能说出这篇课文写了什么事、主要人或事是什么、按什么顺序写,学习生字词等,为理解课文作好铺垫。

第二层:再读理解。弄清文章结构层次、作者写作思路,找出一些与中心密切相关的句子、段落。

第三层:细读深究。带着问题细读课文,理解句子深刻含义;抓住关键词语,用圈划批注的方法深入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

在预习的各个层次启发学生质疑问难。

总之,语文预习多在课外,看似较难调控,但只要教师善于思考,敢于实践,切实落实指导规范,定能取得应有的效果。

论文作者:王志坚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5年10月总第22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10

标签:;  ;  ;  ;  ;  ;  ;  ;  

语文预习在小学教学中实施策略探究论文_王志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