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庄立华论文_庄立华

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庄立华论文_庄立华

黑龙江省萝北县人民医院 154200

【摘要】目的:分析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方法:选取了某市医院从2014年9月到2015年9月收治的300名儿童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并且将300名病人随机分成两个小组,一组为观察组,另一组为对照组。在护理过程中,对观察组应用静脉留置针,对对照组进行常规的护理。通过观察,对比两组病人在临床上的护理情况与病人的满意度。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儿及家属对穿刺技术、输液情况、健康宣教等的满意度分别为(93.2±2.6)分、(92.8±2.0)分、(94.0±1.8)分,都比对照组高,并发症的发生率(3.8%)明显低于对照组(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儿科护理中,运用静脉留置针可以有效减少患儿的穿刺频率,缓解患儿因穿刺带来的恐惧感,使之更加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提高工作效率,是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的有效护理方法。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儿科护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5-275-01

静脉留置针又被称为套管针,经过一次的穿刺后还可以继续使用。因此静脉留置针能够长期存放、方便使用,而且对血管产生的刺激作用较小。现价段,静脉留置针开始被广泛的应用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儿科中的病人年纪比较小,治疗过程中的依从性较差,经常需要进行多次的穿刺,这种情况极有可能伤害儿童弄的静脉。但是运用留置针,可以有效的保护儿童的静脉,减轻儿童病人的痛苦。同时,还能够促进医学护理工作,避免不同医疗纠纷事件的出现。本文选取了某市医院从2014年9月到2015年9月收治的300名儿童病人,作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一、调查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了某市医院从2014年9月到2015年9月收治的300名儿童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并且将300名病人随机分成两个小组,一组为观察组,另一组为对照组,每组都有150位病人。其中,在观察组中,有79位男性病人,71位女性病人,年龄阶段为1~10岁,平均年龄为(4.6±1.2)岁,住院的时间阶段为2~7星期,平均的住院时间大概是4个星期;在对照组中,有80位男性病人,70位女性病人,年龄阶段为1~11岁,平均年龄为(4.8±1.5)岁,住院时间阶段为2~6周,平均的住院时间大概是4个星期。两组病人在性别、年龄以及住院时间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衡可比。

2、方法

观察组在治疗期间使用静脉留置针穿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穿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⑴穿刺:对观察组穿刺时,先用75%的酒精棉球对穿刺点5 cm直径的范围内的部位皮肤进行消毒,在行穿刺前先将肝素帽旋紧,再按常规操作步骤实施穿刺:用拇指和食指握住留置针针柄,使其与患儿的静脉之间保持15~30°的角度,将针刺入并观察到回血后再继续将针刺入2mm,用左手固定住留置针的外套管,用右手将针芯抽出来,再用透明敷贴对留置针进行规定,并标注好时间。由于在封管时采用正确操作能够有效地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在封管时要格外地注意,先通过肝素帽的输液头将3~5mL的封管液缓慢地向里推入,在推入2~3mL后一边推剩余封管液一边将输液头皮针拔出,需要将头皮针的一小段留于肝素帽内,并且要保证封管液将整个管腔充满。在封管液剩余0.1~0.2mL时用小夹子夹住延长管再将头皮针拔出。留置静脉留置针的时间约为4d左右。

⑵护理在整个操作过程中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的规范原则,在输液时护理人员应将输液的速度控制好,并且留意输液管道是否畅通。另外,可以在留置针的针柄下垫棉絮或对穿刺部位局部热敷,可以有效预防压疮、静脉炎等并发症的发生。

⑶统计方法

采用SPSS1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二、结果

两组患者在治疗时均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治疗效果也无明显的差别。 但治疗后患儿及家属对临床护理中穿刺技术、输液情况、健康宣教等的满意度普遍较高,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讨论

儿科病人的年龄比较小,对治疗的依从性不强,而且儿童的血管比较细,极有可能刺破血管。因此在临床医学中,相关工作人员在为儿童病人行穿刺的过程中会有很多困难。另外,由于有些儿童在治疗时需要反复穿刺,引起的疼痛感很可能使儿童自身产生恐惧心理,不利于治疗,也会耽误病人的治疗时间。同时,也很可能引发不同的医疗纠纷。这些不足会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同时也会增加治疗儿童病人的难度。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是,静脉留置针的堵塞应该选取合适的套管针封管来进行。同时,准备穿刺的肢体部位不能长时间地保持下垂的状态。静脉留置针穿刺的部位,极有可能出现红肿的情况。因此应该避免长时间的输液,而且输液的部位不能长期维持一个姿势。因此,对儿童病人的护理工作非常关键。儿童的配合能力不强,而且天性好动,很容易抓脱留置针。因此,护理人员应该向儿童的家长讲解护理方面的知识,与家长一起努力,尽量防止出现类似的现象。

通过本次研究调查结果,可知在儿童病人的穿刺中运用静脉留置针,可以使穿刺次数减少,可以通过一次穿刺,获得多重疗效。这样既可以缓解儿童的疼痛感,减轻儿童的压力,还可以包含儿童的血管,防止其他并发疾病的出现,使儿童能够主动配合医务人员进行治疗。同时也可以有效地防止护理纠纷的出现。因此,在儿科护理工作中运用静脉留置针,达到的效果是很明显的,同时也能够避免并发症的出现,也可以获得病人和家属的信任。在此过程中,应该考虑到静脉留置针在应用过程中很有可能会引发一些并发症,比较普遍的并发症包括过敏、感染或者堵管等。

出现堵管现象的原因大部分是由于儿童的静脉或者肌肉会因为穿刺导致痉挛,如果不能尽早发现,没有及时采取保护措施,血液会堵塞静脉留置针,引起药液不能进入到静脉。如果出现堵管的现象,应该向药液中推注适量的生理盐水等,或者挤捏输液管等。在挤捏过程中要把握好溜达,不能强制挤捏,这样容易把血栓注入静脉。另外正确封管也可以预防堵管的发生。如果在输液的过程当中发现药液的静滴速度过慢,可局部注入2mL的肝素液封管 30min或使用一次性的注射器将小血栓抽出,刺激血管内皮将纤维酶原活化素释放促进纤溶,若采取以上措施仍不通畅应考虑及时拔管。静脉炎的发生是因为患儿的血管较为脆弱,长时间在同一个穿刺部位输注静滴药液,容易导致血管损伤,引发血管及局部组织发生红、肿、热、痛的炎症情况,若不及时发现和处理,甚至还有可能引起静脉硬化的发生,危害患儿健康。一旦在患儿穿刺部位发现有条索状红肿物出现,应立即将静脉留置针拔出,并进行穿刺部位的消毒,然后使用庆大霉素液湿敷或25%硫酸镁湿敷。在儿科护理中,运用静脉留置针可以有效减少患儿的穿刺频率,缓解患儿因穿刺带来的恐惧感,使之更加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提高工作效率,是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的有效护理方法。

参考文献

[1] 王婧.静脉留置针的应用和护理[J]. 实用医技杂志. 2016(04)

[2] 张秀娟,李健,董丽丽. 静脉留置针在临床中应用体会[J]. 中国社区医师. 2014(01)

[3] 黄丽舟.护理干预在静脉留置针中的应用[J]. 中外医学研究. 2016(11)

[4] 苏丽.论临床中小儿静脉留置针的应用[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24)

[5] 马秀梅.小儿静脉留置针的临床操作及护理[J].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5(15)

论文作者:庄立华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6年第2卷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11

标签:;  ;  ;  ;  ;  ;  ;  ;  

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庄立华论文_庄立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