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曾三次反对美国核袭大陆论文

蒋介石曾三次反对美国核袭大陆

文/一叶

蒋介石败退台湾以后,一直念念不忘反攻大陆。其间,美国人曾3次考虑用原子弹袭击中国大陆,但蒋介石三次都反对。

志愿军入朝作战,杜鲁门曾考虑使用原子弹

蒋介石1950年12月1日日记云:杜鲁门与美国朝野主张对中共使用原子弹,应设法打破之。

2.1.2 裁切渔网 数据裁剪(Clip)工具是将输入要素与裁剪要素重叠的部分提取出来,并形成一个新的数据文件的过程[5]。用县行政面裁切渔网是为了将渔网范围缩小至所需判读的行政范围内,减少不必要的工作量。

1950年入朝的志愿军先后在西线和东线发起攻击,美军受到沉重打击。美军统帅麦克阿瑟惊呼:“投入北朝鲜的中国军队是大量的,其数量还在不断增加”,“我们所面临的是一场全新的战争”。

因配方构成中谷物比例通常在60%或以上,淀粉含量高,吸收水分的能力强,速度快,因此宜采用较低的蒸汽压力(0.15~0.2 MPa)和较大的蒸汽量。生长和育肥阶段的肉鸡、肉鸭本身具有较强的饲料消化能力,高淀粉糊化度对其生产性能并无显著改善,因此通常采用85~90℃的调质温度,15~25 s的调质时间即可。而雏鸡开食阶段的饲料需要较长的调质时间(30~40 s)。

当然蒋介石是完全支持当时位于朝鲜半岛南部的韩国政府的。6月26日,即朝鲜战争爆发的第二天,蒋介石就立即召集会议,讨论出兵援韩问题。29日,他决定出兵3个师,并派顾维钧向美国政府交涉。后来,又曾多次向美国表示,坚决支持韩战。12月1日,他曾托人转告麦克阿瑟:“韩战挫折甚念,如需中国尽力之处,无不竭诚效劳,愿共成败。”但是,他一听到杜鲁门有用原子弹对付中共的“考虑”后,还是坚决反对。其原因,据蒋日记自述,是因为觉得此法“不能生效,因其总祸根乃在俄国也”。

1954年4月17日,蒋介石拟定《本星期预定工作课目》,其中第3项写道:美国氢弹、原子弹不令用于越南与中国大陆。蒋介石既然将之列入《本星期预定工作课目》,可见是几天之内就要做的工作,有其紧迫性。次天,蒋介石日记云:“约见美太平洋总部霍华德参谋长。”显然,“‘不令’美国使用原子弹”是蒋介石确定的对霍华德的谈话内容之一。

11月30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记者招待会上宣称:“联合国部队不打算放弃他们在朝鲜的使命”,“将采取任何必要的步骤应付军事局势”。记者问他,“任何必要的步骤”是否包括使用原子弹,杜鲁门说:“我们一直在积极地考虑使用它。”

北越奠边府大捷,美国军方曾考虑使用原子弹

显然,蒋介石12月1日的日记即针对前一天杜鲁门的讲话而发。“应设法打破之”,表明蒋介石不仅反对美国对中共使用原子弹,而且要采取某种行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胡志明领导的越盟在河内建立越南民主共和国(简称“北越”)。法国为争夺对越南全境的控制权,于1945年9月对北越发动战争。1950年,中国政府应越共要求,派西南军区副司令员陈赓作为中共中央代表前往越南,并派以罗贵波为团长的政治顾问团和以韦国清为团长的军事顾问团到越南工作。同年12月,法国和美国签订《共同防御协定》,美国军方向法军提供大批武器装备。1954年3月,在中国的军事援助下,越南人民军以优势兵力进攻奠边府,全歼法军1.6万人,俘虏法国步军司令德卡特莱少将,法军败局已定,准备撤出越南北部,而美国则准备介入。

韩国自明朝起因是中国的附属国,在文化上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国人也多崇儒尚道,尊礼守礼,在饮食、服饰、习俗等方面与中华文化多有相似之处,韩国人对传统文化十分尊重并且传承至今,自1000多年前传入韩国后,在餐桌上韩国人也多使用筷子,但其对筷子进行了本土改良,筷子不同于中国的圆体,而是将其做成得长而扁,并且多是银制品,因为韩国崇尚节俭,银制筷子消毒后可以重复使用,不会造成浪费,且韩国经历了战乱,金属制的筷子不易折断,有“不易折”的象征义。而在中国,使用的较为普遍的是木制的,国人更加倾向于使用一次性的木筷,减少病菌的传播,但同时也造成了浪费。

从蒋介石日记可知,为挽救法军在越南的败局,这时美国曾准备以氢弹、原子弹袭击越南和中国大陆。霍华德的台湾之行,旨在征询蒋介石的意见,而蒋介石的态度仍然是反对。

为反攻大陆,支援法军,蒋介石于当年2月命其副总参谋长彭孟缉制订一项“雷州半岛方案”,其内容是在广东的雷州半岛登陆,以之为“第一滩头阵地”。向北,进攻广东、广西,威胁南宁;向南,进攻海南岛,阻断中共接济越南的通道。

我在文身店游逛,看墙上挂着的艺术品,欣赏这些画面。我突然意识到,唯一有艺术家的是友好派,无私派则把艺术视作不着边际的东西,因为欣赏艺术的时间可以用来帮助他人。也正是这个原因,我只能在教科书中看到这些艺术品,在现实中却从未踏人艺术展厅。空气中飘散着温馨亲切的气息,我沉浸于其中不能自拔。我用手指轻轻滑过墙壁,一面墙上一幅有鹰的画作闯人我的眼帘,这鹰似曾相识,好像在托莉脖子后面也文着相同的一只。在鹰的下方挂着一幅展翅飞翔的飞鸟素描。

反攻大陆,蒋介石拒借原子弹

1954年10月20日,蒋介石日记云:召见叔明,详询其美空军部计划处长提议可向美国借给原子武器之申请事。对反攻的国内战场,如非万不得已,亦不能使用此物。对于民心将有不利之影响,应特别注意研究。叔明,指王叔铭(1905-1998),山东诸城人,中国空军创始人之一。1950年4月任台湾防空司令部司令。1952年升任空军总司令部总司令。由于他和美国空军之间长期而深厚的关系,因此美国有关方面选择他作为向蒋介石的传言人。

1953年2月2日,新任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下令第7舰队不再干涉蒋军袭击中国大陆,“放蒋出笼”,蒋介石很高兴,认为“正合吾意”。到了1954年2月,台湾与美方召开“共同防卫台湾作战会议”。4月,蒋军与美军在台湾南部共同举行“联合大演习”。14日,蒋介石邀请美国军方高级将领普尔少将等人聚餐,参加者一致表示,愿随蒋介石“并肩反攻大陆”。9月3日,海峡两岸发生炮战。解放军自厦门向金门发炮6000余发,击毙美军在金门的顾问2人。7日,台湾蒋军出动海空军攻击解放军炮兵阵地。10月11日,蒋介石致函艾森豪威尔,认为如果苏联首先使用氢弹,先发制人,则“氢弹一落,全世界人心震惊,其必同时萎缩、昏迷,不知所至,更不知如何能图报复。”因此,他建议美国,“不如助我反攻大陆,使敌人专致力于此,而无暇顾及其他,是为长期消耗敌力,陷入泥淖,不能自拔之一法。”美国空军部计划处向蒋介石提议,只要蒋申请,即可出借原子弹供反攻大陆之用,显然与这一背景有关。

蒋介石当然知道原子弹的厉害,也知道此物对他反攻大陆会很有用,但他更清楚,此物“使用”不得,一旦使用,“对于民心将有不利之影响”。后来的历史表明,蒋介石终其一生,没有向美方提出这方面的“申请”。

标签:;  ;  ;  

蒋介石曾三次反对美国核袭大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