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的应用论文_徐萃云

浅谈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的应用论文_徐萃云

摘要:在我国快速发展时期,对教育的重视和推进学前教育专业是为社会学前教育领域输送人才的主要途径,音乐教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内容与形式,学前教育专业也需要迎合社会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在课程教学领域重视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和音乐素养,是专业教学活动需要考量的重点问题。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关注学生在音乐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和音乐素养,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的应用实践问题进行探讨,促进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学前音乐教学;意义

引言

学前教育专业面对的群体是儿童。教学中应当以儿童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实践和教导,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教学素养,并且能够具备基本的教学能力。这就要求在学前教育中,突出把握儿童心理特征,针对儿童特点进行学习和教育。观察学生们是否具有将理论知识运用到乐感、音乐素养等方面的能力,以及在基础乐理知识中,能否将其转化为对音乐的深层理解,从而转化为对音乐的感性体验,应用到将来的教学实践中。

1奥尔夫教学法的基本概念及定义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由一个叫做奥尔夫的音乐家创造的一种全新的音乐教学方法。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与其他音乐教学方法的不同之处在于,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更加重视节奏在音乐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教师对音乐节奏的引导,并结合表演和舞蹈等多样化的音乐形式,进入一个多种音乐形式综合的领域进行音乐及相关内容的学习。在教师对学生运用奥尔夫教学法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最大程度地带动学生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音阶、音律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并且使学生的创作能力得到全方位的提升。在学前教育专业中,音乐教学方面也要瞩目培养学

生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以及互相融合与激发的能力。

2奥尔夫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在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对奥尔夫教学理念的表面化认识

奥尔夫“原本性”教学理念是指音乐与舞蹈、戏剧、念白等多种艺术形式融合,并且在音乐教育活动中是活动的参与者,而不是观众。因为部分教师对奥尔夫教学理念的认识和理解有所偏差,这种认识的片面性和不到位会体现在具体的音乐教学实践活动中。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把更多的关注点聚焦在游戏上、活动上,而忽视音乐本身和对音乐的体验。

2.2音乐自主创作能力弱化

学前音乐教育中,学生自主创作能力普遍不高,日常教学中,学生参与音乐创作的机会较少,很多时候都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教师也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授课,片面地重视对技能知识的传授,这样的做法显然是不可取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自主创作能力较低。有些教师即便应用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但由于缺乏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没有结合学生的特点调整教学策略难以起到实质性效果。

2.3音乐实践教学较为滞后

音乐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一直处于薄弱环节,这与奥尔夫教学法的教学理念大相径庭。对学前音乐教育而言,许多音乐教师仅注重课堂教学,忽视了课外实践活动,不能很好地丰富学生的音乐素养,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这样显然不利于学生理论结合实践,深层次感知、理解、创作音乐。因此,探索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学前音乐教育中的应用策略势在必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3.1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歌唱教学中的应用

朗诵的语调、语气与歌唱在生理上和发声原理上有许多相通的地方,所以在歌唱之前,经常会要求学习者朗诵歌词,感受发声位置。将语言与音乐融合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一个重要特点。在声乐教学活动中,列出乐曲中的典型节奏型进行带歌词朗诵,通过这种节奏型朗诵歌词的训练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歌曲的吐字咬字、用心去感悟歌词,帮助学生在歌唱时真正做到“字正腔圆”,并更好地把握歌曲情绪情感、更快地进入歌唱状态。除了按照节奏朗诵歌词之外,还可以根据歌词内容设计音乐情景剧,把音乐、念白、戏剧等元素融合,而且在活动中还可加入形体动作,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关于动作训练的形式有多种,包括声势、身体各部位的动作,主要是通过拍、打、捶等方式使人体发出声音。给学生带来更加直观生动的教学氛围,更能充分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音乐审美能力。

3.2积极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应用与实际教学活动中,能够形成相对开放的教育环境,学生在此教学环境中,能够转化其相对固化的思维模式,将传统学科教学的理性教育优化为学生的感性认知和思考,在领悟和探究式学习活动中提升其音乐能力和素养,以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奥尔夫教学方法引导下的教学活动,会存在很多“即兴式”教学活动设计,将单纯的音乐教育课程转化为更具综合性的教学活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要实现动手、动脚与动脑的结合与协调,即要全身心的感受音乐,又要调动自身思维表现音乐,从而在循序渐进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学生通过综合性音乐训练活动实现听辨、节奏以及协调等训练过程,对于促进学生的音乐素养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从而促进学生学前教育能力的提高。

3.3在音乐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对实践的教学

根据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原理,要让学生在音乐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发现乐趣、学会创造,就要求学前音乐课程教学的教师要注重对学生音乐创造和音乐实践方面的引导。比如,在乐器及相关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安排学生分小组进行不同曲目的演奏表演;在演唱及相关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安排学生分小组进行伴奏演唱的表演:在音乐伴奏及相关课程教学时,教师可以带领和组织学生通过声部进行多声部演奏。在学前音乐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音乐实践融入学习的课程中,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音乐的魅力和奇妙,为学生带来良好的音乐体验。

3.4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核心培养

我国的小学音乐教学发展较晚,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一套科学系统的音乐教学方法。反观瑞士、德国、匈牙利、日本、美国等国家为了全面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已经形成了一套适合本国学生的音乐教学方法,如:瑞士的达尔克罗斯音乐教学法、德国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匈牙利的柯达伊音乐教学法、美国综合音乐教学法和日本的铃木音乐教学法,这些音乐教学方法各有特点,都是各国针对本国学生的年龄阶段和学习特点制定的,大都专注于培养小学生的音乐技能、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发掘小学生的音乐天赋,加以重点培养。

结束语

根据奥尔夫音乐教学理论,学生首先需要具备对音乐的感知能力,然后才会具备与音乐相关的抽象知识的学习。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表演形式,如舞台剧、歌剧、舞蹈、朗诵等方式来引导学生参与音乐的即兴创作,这不仅能让学生参与音乐实践,还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音乐,由此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孟鑫.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对中国音乐教育的影响及其在中国的“本土化”[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05.

[2]吴夏.基于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学前音乐教育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9,36(2):181-182.

论文作者:徐萃云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0

标签:;  ;  ;  ;  ;  ;  ;  ;  

浅谈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的应用论文_徐萃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