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道德取向的比较与演变--兼论基于“中层理论”的道德建设新策略_大学论文

当代大学生道德取向的比较与演变--兼论基于“中层理论”的道德建设新策略_大学论文

当代大学生道德取向的比照与嬗变——兼论基于“中层理论”的道德建设新方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方略论文,中层论文,取向论文,道德建设论文,当代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8919(2006)01-0015-05

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开始建立并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道德体系、道德评价与道德取向等都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大学生作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社会道德体系、道德取向和道德行为的倡导者、示范者和率先实践者,其道德取向是新时期社会道德的风向标。以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和计划经济时代的道德为参照,探讨当代中国大学生道德取向的嬗变可以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提供客观依据,从而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从当代中国大学生道德发展状况的变迁轨迹来看,传统的道德价值犹存。当代大学生珍视中华民族传统的价值,并把优秀传统道德当作现代人道德生活的起点和重要支撑。但是,传统道德的独尊地位已经崩塌,走向边缘。传统道德的价值经过市场经济的涤荡后,已不再作为一个完整的观念与规范体系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在社会转型的道德困境和道德选择中,大学生除了从传统中寻找支撑外,更倾向于以新时代的道德体系解决当下的道德问题。这样,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吸纳了新时代的元素,其取向蕴纳了新的时代特征。

首先,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与社会进步的方向是一致的。大学生作为青年中具有较多科学文化知识的群体,最容易接受新的社会事物和社会变迁,形成新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意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大学生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益意识、民主法治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应运而生。大学生的道德视域也不断拓展,传统未进入道德话题的生态伦理和网络伦理等问题,成为当代大学生道德生活的重要问题域。但由于他们缺少道德意识的积淀,难免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对新领域、新情况及其相应的道德准则难以有效地遵从、内化和创新。他们在面对新道德问题时,会因社会准则是否明晰、新的领域是否符合时代发展以及个体道德是否高尚等因素,对某些问题认识模糊甚至存在误区。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尚未有效内化为道德行为,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之间存在一定差距,道德行为相对滞后。

其次,大学生对道德社会功能的认识经历了道德功能强大论到道德功能否定论,再到道德功能的适度功能论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体化、共享式、以意志力克服非理性行为的道德,曾经是大学生高度认同和遵守的准则,但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却遭受到怀疑甚至否定。市场经济的观念,不仅作为一个现代性时间维度,而且以一种清晰而坚定的价值标准,成为大学生道德取舍的参照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之初,人们往往把市场经济与道德看成是相互排斥的,以经济利益与市场规则作为指导价值取向的圭臬和衡量社会选择的准则,推崇利己,忽视了道德的社会功能,导致道德失范,诚信缺乏,大学生中考试舞弊、制作虚假简历和恶意拖欠学费等不诚信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蔓延。通过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宏观博弈、因诚信与否而进行的个人利益的博弈,当代大学生逐渐明确了道德与市场经济的对立统一关系,市场的法则和契约成为他们理性行为的刚性约束力,诚信意识和利他行为增强,诚信行为日益自觉。

再次,随着生活与发展空间的不断扩展,大学生获得了相对更多的个人自由,独立去面对各种道德环境,自主抉择的时间与机会不断增多。以往占主导地位的道德规范,对大学生所能发挥的外在约束作用逐渐趋于边缘化;大学生在道德实践过程中所直接面对的群体道德压力亦逐渐变弱。大学生的道德认知不再简单满足于对道德知识的单向接收和被动地崇拜道德模范,而是对道德体系、道德准则等信息进行自我选择和思考,主动介入到各种道德关系中利用已有的道德知识进行道德思考、道德判断,道德自省和自律的重要性和主动性越来越突出,成为大学生道德认知走向成熟和理性的重要标志。大学生经历了由注重道德知识的认知,到注重个体道德行为的培养,再到注重个体道德能力的综合提高的转变。

道德既是历史的,又是具体的。从道德的主要领域看,当代大学生新的道德取向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爱国主义和社会责任感依然强烈,爱国主义的焦点由对美国的厌恶转向当前对日本的愤怒,社会责任感则由务虚转向务实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沉淀在中华民族血液中的民族魂,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了祖国的兴衰荣辱而浴血奋战、死而后已。作为社会公德灵魂的爱国主义和社会责任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了不同的历史使命,具有不同的历史内涵与表现形式。

当代大学生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他们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有着为祖国献身的强烈责任感和坚强意志。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1993年、1996年、1998年、2001年和2004年对全国大学生的连续调查显示,当国家突然遇到危险或困难(灾害、敌国入侵等)时,认为如果祖国需要就可以献出自己一切的大学生比例在不断增加,由不足30%上升到46.9%①。教育部连续14年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滚动调查显示,大学生爱国主义的主题有所变化,焦点由对美国的厌恶转向当前对日本的愤怒②。从我国驻南使馆被炸,到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美国的艰辛谈判,再到伊拉克战争,我国大学生的爱国情绪的矛头主要针对美国。近年来,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自2001年以来连续五年参拜靖国神社,日本挑起的“冲之鸟礁岛之争”和“钓鱼岛主权争议”,以及日本企图争取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一系列事件使大学生对日本的行径充满了愤怒。

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群体之中,必然与他人、群体或组织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承担着诸多的责任和社会义务。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觉意识增强,对社会的期望与社会赋予的责任都有所改变,关注社会的责任意识由“虚”转“实”,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更加具体和实际。高等教育改革和自主就业政策的实施,使大学生肩负着对自身和家庭的具体责任,又促使着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发生转变,从关心政策环境、改革氛围等社会环境,转向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为弱势群体或需要帮助的群体提供自己力所能及的帮助,使他们获得切实的现实利益。近年来,大学生积极投身贫困地区和社区的扶助开发、社区建设和公益事业。1996年,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开始实施,此后每年暑期都约有100万青年学生以志愿者的身份组成实践服务团队,深入农村特别是贫困落后和欠发达地区开展志愿服务。到目前为止,大约有近1,000万大中专学生深入农村基层,参加了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③。

(二)家庭伦理中民主与宽容成分不断增加,代际道德从传统孝道日益转向平等基础上的孝敬与悦亲

孝敬父母和长辈是家庭伦理的首要内容。当代大学生长期浸淫于中华民族的尊老爱幼传统之中,兼之高校收费的日益增加,他们在经济上相较于以前的大学生更加依靠父母与家庭,使他们对孝敬父母的责任意识更加明确。1995年、2001年和2003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全国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孝敬父母一直排在大学生认同的道德意识的首位④。接受了传统文化、现代科技文化和现代民主政治意识教育的大学生,对传统孝道进行了符合时代的更新和完善。民主与平等是大学生和青年一直孜孜以求并不断实践的目标,当代大学生在家庭伦理中进行民主与平等的实践蔚然成风。大学生普遍认为,孝敬父母最重要的表现是刻苦学习,掌握本领,以报答父母。2003年,华中科技大学的学生利用寒假给父母洗脚,在实践中实现了基于人格平等的悦亲,使两代人更好地沟通了感情。

恋爱与婚姻是家庭伦理的重要内容。当前,社会思想观念日益开放,高校对大学生恋爱、婚姻以及生育开禁,大学生在处理性、恋爱、情感与家庭责任等方面具有更为宽松的社会环境。就大学生的择偶标准来看,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1992年、1993年、1995年和2000年对全国大学生择偶标准的探索结果表明,大学生依然以“人品”和“才能”为重,其主流仍然为正统型⑤。而在爱情婚恋观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采取了比较自我、随意和开放的态度,基于两性人格平等基础上的自由恋爱,基于两情相悦而对性的开放态度,被许多大学生奉为恋爱的最高准则和内化了的行为模式。但由于他们自身道德理性不够成熟,主体角色不够明确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在他们身上表现出了种种矛盾:一方面是追求纯洁爱情的自恃清高;另一方面又缺乏承担婚恋责任的思想准备,对爱情的暂时享乐性、随意性增强。

(三)新领域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行为及时生成,生态伦理与网络道德最具时代特征

变动不居且急速分化的时代孕育和产生诸多的新兴社会领域,要求产生和形成相应的规则和制度,道德意识和道德规范是新兴社会领域形成社会规范和社会制度的重要内容和基础。大学生是新兴社会领域的探雷者、开拓者和建设者,他们在生态伦理与网络伦理这两个新兴社会领域的道德建设和道德新取向,开创了新风,取得了积极成效。

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一方面对自然资源提出越来越大的需求,另一方面又在一定程度上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伴随着全球环境的日益恶化,生态环境道德对建立全球生态新秩序,保护地球家园越来越重要。面对严峻的地球生态环境和人类的生活环境,建立和完善生态伦理,建立人与自然共存的和谐发展模式就成当务之急。大学生从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关系、人对环境的责任以及确定环境道德价值目标等方面出发,积极倡导和实践生态伦理。1999年初,共青团中央、全国绿化委员会、全国人大环境资源委员会、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水利部、农业部、国家环保总局、国家林业局等8家部委共同发起,以青少年为参与主体的“保护母亲河”活动正式展开,到目前为止,累计筹集社会资金2.5亿元人民币,在母亲河流域建设1,089个面积达387万亩的造林工程,3亿多青少年和社会公众参加⑥。

网络是人类高科技与信息传播领域出现的最大成果,拥有与现实社会一样广阔的空间,亟须建立和完善与现实世界一样的网络伦理、网络规范与网络社会制度。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04年3月对全国15所高校进行的“大学生信息渠道来源”的调查表明,互联网是大学生的第一信息来源渠道,同时也是影响大学生生活的第一媒体。⑦ 就目前来说,网络世界是青年人主宰的天下,是以大学生引导网络发展和网络规范的虚拟世界。以大学生为主导的青年人通过解构现实社会,并按自己的意愿在网络上积极建构和发展自己理想的道德规范和社会结构,进行着各式各样、花样翻新的试验和实践。他们通过总结网络使用过程中应该遵守的信息道德规范,以及指导和约束网络言行的道德意识,在政府主导理念的指导下形成、发展和不断完善网络道德。

对大学生道德取向的正确认识是大学生道德教育健康发展的前提。评价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取向,典型的有“道德滑坡论”、“道德爬坡论”和“道德失范说”。⑧ 三者相互争辩,互有胜负且难分伯仲,呈现在世人面前的大学生道德取向也就因这些争论而莫衷一是,混沌一片。事实上,这三个主要观点都是基于社会事实而做出的结论,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对于大学生“道德滑坡”,从跨越历史时空和社会制度的基础道德和传统美德等方面来客观评价,当代大学生道德滑坡确实在一些道德领域存在。该学说又是一个根据主观标准来进行判断的暂时性结论,主要是根据旧有的标准来衡量新事物和新道德,势必存在对与错。“道德滑坡”学说是由主观评价标准的失误,更是由社会转型过程中思想观念的延时性、制度建设的滞后性、青年对社会变迁的敏感性以及青年的易塑性所造成的。

大学生“道德爬坡”主要表现为大学生的道德取向和道德行为正在由“假”向“真”、由“虚”向“实”、由“封闭”向“开放”、由“依赖顺从型”向“独立自主型”转变,他们的道德取向是面向未来、不断建设和发展的,标记着新时代精神价值特质的伦理新维在社会发展中不断催生。

急剧变革的时代,往往呈现出社会失范和规范重建同时并存的局面。社会失范是由于旧有的制度和规则难以有效地约制不断出现的新事物,导致人们无所适从的行为模糊状态;规范重建是根据社会的发展趋势,尽量缩弥制度滞后性而给新生事物带来的消极影响,尽可能对旧有规范进行创新或进行新制度的创建。大学生道德取向随时代的变革而不断发生着深刻变化,存在大量与旧有的道德体系和道德规范相矛盾或冲突的行为与事件,“道德失范”的现象也就在所难免。

尽管社会结构中存在着与“道德滑坡论”、“道德爬坡论”和“道德失范说”相契合的无数事例,但毫无例外地存在着这些学说难以解释,甚至是自相矛盾的社会领域与客观事实。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学说的参照系分别是过去、未来和现在,参考框架均是社会结构中客观存在的部分领域而非全部领域,它们的共同本质就是以总体性的社会结构为前提,基于时间谱系建立参照系且进行单向度或无向度的对比,以社会取向为核心的评价标准,着眼于宏观层次而得出结论。

当前,我国的社会结构正由总体性社会逐渐转变为资源分散、阶层分化和利益冲突加剧的社会,社会利益和评价标准比较一致转变为社会利益的分化与评价标准的多元化,以社会发展和集体利益至上转变为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个体的主体地位和合法权益。社会结构的转型使“道德滑坡论”、“道德爬坡论”和“道德失范说”等学说失去了客观前提。同时,大学生道德建设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方面,不会因为这些不同学说的争论而停滞不前,也不会被这些争论改变自己的历史发展轨迹,而仍然在历史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中不断发展,为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新时期需要的道德体系、道德制度和道德行为做出应有的贡献。

面对大学生道德的新发展与新取向,当务之急并不是如何从宏观上评价大学生道德水平及其取向,而是面向大学生道德发展的实际、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面向未来,加以教育和引导,积极化解社会失范而带来的矛盾与冲突,及时创建符合唯物史观的新时期道德的新规则、新制度和科学的评价机制。在总体性社会不复存在而分化型社会不断形成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暂时搁置对道德取向和道德行为的宏大历史叙事和普遍化理论概括,同时又要跳出对具体的或个体的道德行为的归纳及其对宏观层次理论阐释的狭隘思路。需要在宏大理论和宏观结构与具体行为和事实经验之间建立一种“中层理论”,其目的主要是指导道德取向或道德行为的经验研究,涉及有限而具体的社会领域及社会现象。具体来说,我们就是要适应资源分散、阶层分化和利益冲突加剧的社会结构,立足于大学生道德发展的中观层次,着眼于其微观层次。举例来说,就是从总体道德中抽取一个具体领域,如“家庭道德”。在研究过程中,不再对“家庭道德”做出一个模棱两可的整体判断,而是从其中的“婚恋道德”、“性道德”和“代际道德”等微观层次的道德取向和道德行为着眼,对道德取向和道德行为进行条分缕析,根据社会的发展来判断哪些具体的道德取向和行为是合适的,哪些有待改进,哪些必须及时纠正,从而为大学生的道德取向和道德行为提供切实可靠的指导。这种基于“中层理论”的道德建设方略,不仅适用于大学生,也适用于全体公民,是新时期道德建设的一种新方略。

注释:

①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报告·调研数据卷》上下卷(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编,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版)和《中国青年看世界调查报告》(载《中国青年研究》2005年第5期)的相关数据计算得出。

②根据1992~2005年《中国教育报》刊登的《教育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显示》数据分析得出。

③参见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团中央国际联络部课题组:《联合国〈到2000年及其后世界青年行动纲领〉实施十周年(1995-2004)特别调查:中国青年发展报告》,载《中国青年研究》2005年第11期,第25页。

④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报告·调研数据卷》上下卷(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编,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版)的相关数据整理分析得出。

⑤参见王绍玉等著:《跨越转折——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报告》,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第236~239页。

⑥参见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团中央国际联络部课题组:《联合国〈到2000年及其后世界青年行动纲领〉实施十周年(1995-2004)特别调查:中国青年发展报告》,载《中国青年研究》2005年第11期,第13页。

⑦参见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团中央国际联络部课题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调研报告》,载《中国青年研究》2005年第7期,第9页。

⑧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报告·调研数据卷》上下卷(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编,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版)的相关数据整理分析得出的结论。

标签:;  ;  ;  ;  ;  

当代大学生道德取向的比较与演变--兼论基于“中层理论”的道德建设新策略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