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小平的创新观与新世纪中国创新人才的培养_创新型人才论文

论邓小平的创新观与新世纪中国创新人才的培养_创新型人才论文

论邓小平的创新观与新世纪我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世纪论文,我国论文,人才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1世纪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将异常激烈,而综合国力的竞争主要体现在科技实力的竞争,最终落实到创新型人才的竞争。邓小平一贯重视创新和人才的培养,强调创新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提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关键在人的思想。他的社会主义创新观为我国加快培养创新型人才,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创新观

(1)创新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强大推动力,是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源泉。我国是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既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也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经验与模式,这就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实现思想观念的创新。“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邓小平为开创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重新恢复了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把思想观念的创新提到关系党和国家前途与命运的高度。早在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同志在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就强调指出:“不打破思想僵化,不大大解放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1](P143)正是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引下,邓小平同志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方法,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辟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可见,思想观念的创新、思想路线的创新是开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想基础与理论依据。

社会主义需要不断改革,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这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思想和观点。对此,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1](P150)而改革需要创新,改革也就是创新。因为社会主义的改革“既要大幅度地改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就必须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改变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国家对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1](P135-136)因此,我们的改革是一场全新的全方位的深刻的伟大变革,在探索过程中不断出现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特区、乡镇企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现代企业制度、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等新生事物,这都是创新的产物。可见,只有创新,才能不断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

(2)社会主义的创新是全面的创新。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的创新必须是全方位的创新,它包括思想观念的创新、建设道路的创新、制度体制的创新、方法方式的创新以及科技教育的创新等。其中,思想观念的创新是前提和基础,没有思想观念、思想路线的创新,也就不可能进行其他方面的创新;建设道路的创新是重要保证,不仅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找到了最佳的途径和手段;制度体制的创新是关键,制度问题更具有全局性、根本性和长远性,社会主义各方面的创新都需要通过它来实现;方法方式的创新是必要条件;科技教育的创新则是灵魂,在社会主义创新整体工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3)科技教育创新是社会主义创新的灵魂,社会主义的发展归根到底靠科技和教育,最终落实到创新人才的培养。邓小平一贯重视科技和教育,认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归根到底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并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对于高新科学技术在现代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邓小平曾经强调指出:“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2](P377)“搞科技,越高越好,越新越好。”[2](P378)面对21世纪世界高科技发展的严峻形势,邓小平强调指出:“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2](P279)同时,他又针对科技和教育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教育是科技进步的基础,认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1](P40)因此,在社会主义创新整体工程中,科技教育的创新是灵魂,社会主义的发展最终落实到创新人才的培养。对此,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发展目标,为新世纪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邓小平关于创新型人才应具备基本素质的深刻思考

创新型人才应具备什么样的基本素质,邓小平同志虽然没有进行系统地论述,但他多次从不同的侧面进行过阐述。他认为创新型人才应该适应新时期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开阔的创造性思维模式和思想观念,灵活的创新方法,较强的创新能力、完美的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

(1)创新意识是创新人才的首要的基本素质,是对创新活动的自觉认识和自主意识,以及推祟创新、追求创新和以创新为荣的观念与意识,也就是有较强烈的创造意愿和愿望,对各种创新活动有比较敏锐的知觉和感悟,而不是对创造活动处于迟钝、麻木或熟视无睹的被动状态。创新意识是进行创新活动的基础,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的引导下,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创立正确的创新目标,充分释放出创新激情。否则,无论是技术上的创新还是管理上的创新,都不可能实现。

(2)创新精神是指创新人才应有积极进取的开拓精神,而不是思想、行动上的懒汉。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要克服一个怕字,要有勇气。什么事情总要有人试第一个,才能开拓新路。”[2](P367)“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2](P372)我们要改革,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要求我们的干部和群众都有敢闯的精神,敢于和勇于创造新事物、新路子。可见,创新精神是创新型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

(3)开阔的创新思维也是创新人才的必备素质之一。因为思想是行动的向导,没有思想观念的创新,也就无法实现其他方面的创新。对此,邓小平认为,思想能不能解放和创新,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与命运,也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命运。创新思维是综合运用多种思维方式创造出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它决定着人才的创新实践活动。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只提供了内在的精神动力,是基础和前提,而能否完成创新活动,则必须以创新思维为指导。因此,创新思维是整个创新过程的关键与核心,是创新的灵魂。因此,创新思维的开发在创新人才的培养和造就过程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

(4)创新方法是创新人才从事各项工作的基本素质之一。灵活的创新方法是指适应新时期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客观要求,坚决克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的思想方式和工作方式,彻底改变办事拖拉、互相推诿、不负责任、效率低下的工作方法和作风,在思想方法、工作方法、行为方式等方面不断进行创新和改革,以灵活的全新的方法适应全新的事业的需要。

(5)创新能力是创新人才应具备的最重要的基本素质。它是指发现新问题、分析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是在创新潜能的控制下形成的属于创新性活动的工作机制。创新能力具体表现为信息加工能力、动手能力、熟练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创新成果的表达能力及物化能力等。要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必须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善于融会贯通,有较强的研究问题和动手实践能力。

(6)创新情感是指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以及强烈的创新激情,它是进行创新活动的强大动力。创新人格是指创新型人才应具有鲜明的个性,这是进行创新活动的重要条件。奔放的创新激情和良好的个性特征是形成和发挥创新能力的底蕴,在智力和创新情感双重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创新人才的创新才会产生综合效应。

三、以邓小平创新观为指导,加快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1.新世纪我国面临的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的严峻挑战

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经济初现端倪。创新作为推动知识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力量源泉,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的“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在知识经济的竞争中,拥有较多的创新人才,就意味着具备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就能保持较强的推动知识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随着高科技革命竞争的日趋激烈,世界各国不仅都感受到了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匮乏与不足,更充分认识到了创新人才在知识经济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人才争夺战,创新型高素质人才更是各国争夺的焦点。21世纪又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经济全球化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自由流动,这就更加剧了各国对所缺创新人才的争夺。大部分发达国家都纷纷采取各种积极措施,加大从世界范围内引进高技术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力度。相反,发展中国家则成为被掠夺的对象,大量优秀人才走出国门,滞留海外,更加剧了发展中国家中优秀人才供求之间的矛盾。在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创新人才的争夺战中,我国由于受经济实力、科研环境、工作生活条件、资金等因素的制约,不可能大量引进国外优秀人才,主要依靠自己解决。这就要求我们加快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步伐,通过各种途径培养现有人力资源的创新意识,开发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是我们走向世界、参与世界经济融合的一个重要途径,经过多次谈判,我国已于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一方面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另一方面又把培养创新人才的任务更加迫切地摆在了我们面前。中国“入世”以后,国际国内市场的相互融合,要求我国企业的产品质量、价格水平、生产成本、生产技术以及管理水平更上一个台阶,否则就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败涂地。而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降低生产成本主要依靠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实现,这都离不开创新人才。因此,中国“入世”对我们培养和造就大量的创新人才提出了现实的迫切要求。

2.转变观念,创造条件,加快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首先,要转变观念,消除一些认识上的误区。一是转变教育观念,消除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评价标准的认识误区。邓小平同志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实现现代化的决定性因素,而教育是科技进步的基础,教育应该为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服务,按科技和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来培养人才。江泽民同志也曾经提出“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因此,我们应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如重知识的传授与灌输,轻学生个性的培养与发展;重专业、科技知识,轻基础、人文科学;重书本、课堂的讲授,轻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重已有知识的掌握和记忆,轻未知领域的研究、探索,等等。与此同时,还需对传统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评价标准进行改革。在人才的培养目标问题上,改变传统的“专才型”培养模式,树立通才教育观念,培养全才式的创新型人才,在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宽阔的知识面、全面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基础上,着重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教育评价标准问题上,改变以往以听不听话、是否掌握了标准答案来评价学生好坏的标准,改变以高考升学率的高低、是否按规定的内容授课为评价学校、教师教育水平的尺度,而把是否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性思维,是否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好奇心,是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及独立的个性,是否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作为新的教育评价标准。二是消除创新高不可攀、神秘莫测的心理障碍,坚持不懈,树立自信心。创新,并不是少数天才的专利,也不是可望不可求、遥不可及的东西。当然,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经过一个长期而艰辛的过程,但只要具备了强烈的探索欲望、好奇心理,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拥有了灵活多变的思维能力和方式,在一定的实际需要的条件下是可以实现的。因此,我们首先应树立强烈的自信心,增强敢为天下先的勇气,要有敢闯、敢“冒”的精神,消除创新高不可攀和害怕创新失败的恐惧心理,克服不必要的心理障碍。

其次,加快教育体制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使教育真正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加快我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就必须以教育体制的改革为重点和突破口。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角度出发,教育体制的改革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改变落后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由专才培养模式向通才、全才培养模式转变。二是创新教学体系,合理安排课程结构,善于挖掘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好奇心、自信心,注重启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鼓励他们勇于探索、敢于质疑,同时注重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理素质。重点培养大学生及成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三是创新教学内容,首先是根据时代要求和形势的发展重新调整专业设置,增强专业的适应性;其次是改革教学内容,无论是基础学科还是新学科,都应跟上时代和科技迅速发展的步伐,善于借鉴国外优秀的教材和内容,为我所用。四是创新教学方法。彻底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灌输方法,运用灵活多样、启发式、开放式、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同时运用多种现代化手段,如多媒体、网络技术,实现资源共享,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加强实践性教学,如开设和组织实验课、科研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不断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标签:;  ;  ;  ;  ;  

论邓小平的创新观与新世纪中国创新人才的培养_创新型人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