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开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探讨

对我国开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探讨

尹维军[1]2006年在《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国际比较与借鉴》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旨在通过对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比较研究,来探讨借鉴他们的经验如何在中国推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早在199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夏普和米勒就曾提出:“不动产证券化将是未来金融发展的重点。”提前预见了不动产证券化在金融发展中的作用。从国外来看,美国已经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体系,其他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也纷纷借鉴美国的经验在本国或地区推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此举对于改善和提高本国居民的居住水平、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提高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等方面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而在我国,抵押贷款证券化在我国还处于试验阶段,真正实施起来困难重重。那么,到底是什么阻碍了证券化前进的脚步?原因是多方面的。核心部分在于不完善的法律体系、缺乏诚信的信用现状和尚欠规范的资本市场运作。本文对部分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成因、发展现状等进行比较研究,目的在于寻求适合我国推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模式和相关的配套制度建设。除导论外,全文分五个部分展开。第一章主要介绍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相关理论,研究分析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内涵、意义和运行机制等基本原理,探讨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主要风险;第二章通过对美国、加拿大、西欧以及中国香港等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发展过程比较分析,总结其对我国开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启示;第叁章对当前在我国推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了有效分析;第四章重点论述了当前我国推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模式选择和运行构想;第五章分析了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面临的主要制度障碍,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单顺刚[2]2006年在《我国商业银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探讨》文中提出作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最重要的一种金融创新,资产贷款证券化最先发源于美国,由于其在解决银行信贷资产的流动性、提高银行的资本利用率、降低银行风险、维持银行体系的稳定性、促进活跃房地产市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一金融创新在全世界发展开来。纵观世界上成熟国家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历史,各国虽然最早引入资产证券化的目的不同,但是其发展步骤都是相似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由于其易操作、风险低,都被作为资产证券化的突破口,在我国也不例外,特别是在近两年我国房地产业发展迅速,商业银行积累了大量的住房抵押贷款下,风险不断加大,为了有效的降低风险,规范房地产市场,同时解决房地产市场资金短缺问题,我国更需要尽快推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健全的法律环境和良好的经济、金融运行机制是开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保障,目前在我国还并不完全具备,因此我们必须找出在现阶段适合我国当前形势的方法与途径来进行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试点。我国在90年代初就开始了资产证券化的理论研究工作,2005年12月,中国建设银行首批采用表内融资模式的MBS面世,这种采用表内融资的模式并非是我们所研究的西方成熟市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模式,从跟本上并不能化解商业银行在房贷市场上的风险,而是将风险仍然控制在商业银行内部,同时,由于没有实现待证券化的住房抵押贷款的真实出售,在一定程度上资产池的风险仍然与该商业银行的经营息息相关,因而,投资者的利益并不能从根本上得到保证。从中长期的发展来看,我们必须建立起从银行到特殊目的发行机构(SPV),再到中介和承销商,最后到投资者的四级体系,以实现真正的表外融资。处于试点阶段的第一支MBS虽然还不够完善,但它将对研究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市场做出积极贡献,中国建设银行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处,今后就可以构

赵清[3]2002年在《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模式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以下简称MBS)是近年来我国房地产金融界最关注的热点,国家为了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必须改革传统房地产金融体制。 MBS是近几十年来世界金融领域的最大创新之一。自1970年第一笔MBS证券发行以来,这项创新相继被许多国家引入房地产金融领域,对这些国家房地产业的起飞、金融与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本文在借鉴国外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对MBS的效应、可行性、模式、实施方案、问题及对策作了深入研究,以求在中国顺利引入MBS。本文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首先阐述了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涵义、特点和资产证券化发展历史,进一步研究我国资产证券化的资产选择,最后阐明MBS对我国的现实意义。 在第二章中主要对美国、加拿大、英国的MBS模式的具体运作进行研究,总结出一些有价值的经验、教训,为我国顺利引入MBS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同时研究了借鉴以上叁种模式设计出的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模式。 第叁章是本文的重点章节之一。在前文论述了各国MBS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大胆提出了我国实行MBS的可行模式,进一步对我国全面推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进行可行性分析。 第四章是全文的核心,从分析深圳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试点的可行性入手,提出深圳住房抵押证券化模式,其中包括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担保模式、特殊目的公司(SPV)的构建模式、信用增级方式等。并对实施方案的进行可行性分析,最后提出实施方案的风险及防范。 第五章就我国实行MBS中可能遇到的法律、会计、税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同时,对此提出了一些解决的方案、建议。

闵国红[4]2004年在《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国际比较与中国的选择》文中指出本文旨在通过对西方经济发达国家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比较研究,来探讨借鉴他们的经验如何在中国推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 早在199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夏普和米勒就曾提出:“不动产证券化将是未来金融发展的重点。”提前预见了不动产证券化在金融发展中的作用。在我国,关于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讨论也正如火如荼,但实际上,抵押贷款证券化在我国还处于试验阶段,真正实施起来困难重重。那么,到底是什么阻碍了证券化前进的脚步?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完善的法律体系可以说是首要障碍。在我国已有的全国性法规,以及一些拟定试点的城市(如上海、深圳)的地方性法规中,都没有真正直接针对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法律框架和管理规定,其中有的法律法规甚至还与证券化业务存在着某种冲突,使证券化面临无法可依的局面。而从国外来看,美国已经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体系,其他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也纷纷借鉴美国的经验在本国或地区推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此举对于改善和提高本国居民的居住水平、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提高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等方面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对于我国开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要使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在我国生根发芽结出甘果,必须先改良水土,即改善金融环境,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本文对部分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成因、发展现状等进行比较研究,目的在于寻求适合我国推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模式和相关的配套制度建设。 除导论外,全文分五个部分展开。第一章从国内外住房金融理论中关于住房抵押贷款的理论与实践入手,对住房抵押贷款的基本含义、类型及特点等进行归纳和论述,在此基础上指出我国住房抵押贷款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的主要办法,即推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 第二章从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含义、特征、功能及实现条件等方面分述国内外关于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基本理论。 第叁章通过对美国、加拿大、日本以及中国香港等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兴起与发展过程的比较分析,总结其对我国开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启示。 第四章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对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面临的提前支付风险、利率风险及信用风险进行了一般的分析,并提出风险控制的主要措施。 第五章提出了目前在我国推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面临的主要制度障碍,并重点论述了当前我国推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条件及相关具体对策。

曾爽[5]2008年在《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对住房市场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我国的房地产市场逐渐成熟。但是也积累了一定风险,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作为20世纪的一项重要金融创新,在我国已经有实践必要,并且已经进行了成功的试点。本文以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原理为基础,分析了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对住房市场的影响机制,进而分析了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实施可能对住房市场产生的影响,并结合美国次级房地产贷款危机,从其宏观环境、传导机制等对住房市场的影响作了案例分析,提出我国实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应注意的问题。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对住房市场的影响实质上是社会资金通过商业银行在房地产市场集中后的结果。商业银行是传导机制的重要载体。在我国目前的金融体制和住房市场状况下,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对住房市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银行放贷影响住房市场的供给和需求,进而影响住房价格和市场预期。本文最后通过对美国次贷危机发生的原因及传导过程的分析,阐述了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发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启示,提出建立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市场预警机制和住房市场稳定发展的建议。

林剑锋[6]2007年在《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始于住房抵押贷款操作的资产证券化,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资本市场最具活力的金融创新。在叁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以其增强资产流动性、改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拓展新业务收入来源、多样化资产组合的良好效果,证券化成为备受商业银行青睐的“点金术”。目前,美国超过半数的住房抵押贷款实现了证券化,2003年末其住房抵押贷款证券余额达到了5.3万亿美元,占美国整个债券市场规模的24.2%,是债券市场的最大组成部分。证券化不仅在创始地美国获得蓬勃发展,近十几年来,美洲、欧洲、亚洲各国也都掀起了一股证券化的浪潮。在我国,随着住房抵押贷款规模的不断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的颁布以及“建元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资产支持证券”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交易,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必将在我国金融市场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业务始于1992,虽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猛,据统计,1998年底,商业银行自营性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只有514亿元,到2000年,这一数字已迅速增长到3306亿元,两年中增长了5倍多。2001年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5598亿元,同比多增329亿元,2002年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8269亿元,同比多增389亿元,2003年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11797亿元,同比多增857亿元1。可见住房抵押贷款规模近几年来增长迅速。同时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占商业银行各项贷款余额的比重,已有1997年的0.39%上升到目前的9.27%,在个别城市商业银行甚至以高达30%2。根据国际经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比重接近或达到18%-20%时,商业银行整体流动性和中长期贷款比例的约束就会成为非常突出的问题。因此,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规模不断扩张的趋势以及银行所面临的流动性难题都为开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业务创造了基本条件。在我国开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业务,具有多方面现实、积极的意义。第一,对推动住房金融市场、住宅产业的发展具有显着作用,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第二,扩大商业银行住房抵押贷款资金来源,使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更灵活。第叁,提高商业银行的资本利用率。第四,分散房地产金融的风险。第五,丰富金融市场投资品种,促进资本市场发展。然而,与国外证券化蓬勃兴旺的发展态势,国内暂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学术界一直对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怀有很高热情,但实践界却迟迟不见行动,中国建设银行在被批准为住房贷款证券化试点单位后,叁年中连续6次向央行及国务院上报住房贷款证券化试点方案才最终通过,其“建元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资产支持证券”可以说是不完整的表外融资抵押贷款证券化,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也没有国家开发银行同时发行的ABS(资产担保证券)受欢迎,建行也无意继续推出二期产品。那么,在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不能迅速推广开来的原因有哪些?我国应先采取何种模式切开证券化突破点?我国应怎样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促进证券化的发展呢?这是都是本篇论文尝试回答的问题。本文的思路是首先系统地介绍证券化基本原理及国内实践,其中具体介绍证券化内涵及原理,并评述我国十几年来的证券化发展历程,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和证券化试点案例分析我国MBS的发展现状及存在主要问题。其次,介绍国外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叁种主要模式:市场主导型、政府主导型以及半市场半政府型。通过比较分析,得出国外经验对我国的启示。然后,结合前面两章内容,综合国内现状和国外经验,探索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之路。最后,根据前面一章证券化操作中可能遇到的难题,提出政策性建议。沿着这一思路,本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1章,前言部分主要介绍选题的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论文框架。第2章是对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原理及国内实践的一个概述。首先对证券化内涵及原理进行分析。资产证券化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学术界对证券化定义的外延也一直在扩大。证券化原理包括:统计学原理(大数定律)、核心原理(基础资产的现金流分析)以及叁大基本原理(资产重组原理、风险隔离原理、信用增级原理)。其次,实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证券化是一种具有效率的融资方式。然后评述我国近十几年来的证券化实践,主要包括叁个阶段:离岸证券化、在岸的准证券化和证券化试点,重点介绍建行的发行概况和招标结果。最后,透过《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和证券化试点案例分析我国MBS的发展现状及存在主要问题。第3章介绍国外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运作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从世界各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运作模式来看,大致有叁大类,第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的模式,第二是以加拿大为代表的半政府半市场化的模式,第叁是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纯商业的模式。阿根廷发展MBS的困境也值得我国总结和深思。国外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对我国的启示有:政府积极参与、促进两级市场相互发展、证券化工具要有多样性以及根据我国国情选择适宜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模式。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道路可以选择一条以香港模式出发,逐步向美国模式发展的行进轨迹。第4章是在前面章节的基础,提出探索我国住房抵押款证券化发展思路,这是本篇论文的重点和核心部分。我们一方面要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遵循市场规律,另一方面也必须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寻找一条循序渐进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之路。首先根据《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分析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基本运行机制。其次,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市场的运行机制及其特色,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市场参与主体。其中SPV扮演着最关键的角色,是证券化市场的导演和灵魂。囿于国内制度环境,实行SPC模式有困难,表外模式特殊目的信托SPT是符合当前实际。在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初期,应由国家开发银行作为SPT,从各银行购买抵押贷款,将众多贷款汇集起来并推出各种适应投资者需要的证券。当市场发育到较稳定阶段,各种规范已经建立起来后,可以允许其他金融机构甚至外资、合资金融机构进入SPV行列。然后,市场结构设计主要包括业务流程、MBS的设计以及制定住房抵押贷款组合的标准。最后,在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风险分析和防范中,我主要分析提前偿还风险、信用风险和利率风险并提出相应对策。第5章,是对我国全面推进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过程中突破制度障碍的对策构想。我国在开展这一项创新业务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制度上的障碍,其中包括信用制度、法律制度、保险制度以及机构设计制度的障碍等,为此本文提出突破这几种障碍的具体的对策构想,以供参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建立政府支持体系。在我国现有的特殊情况之下,有必要得到政府的积极支持甚至主导;第二,改善证券化制度环境,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第叁,对资产证券化监管的体制改进,加强对住房抵押贷款证券的风险识别以及风险控制方法的探索;第四,建立和完善我国个人信用体系和资信评估体系;第五,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抵押贷款担保与保险机制。住宅抵押贷款担保与保险体系的建立,不但可以刺激居民住宅消费的发展,同时也可以转移贷款机构绝大多数风险,使住宅抵押贷款合同标准化、规范化,从而非常有利于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发展。第六,建立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体的投资机制。最后,建立专业人才的培养机制。人才是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推行的关键,应加强证券化人才的培养。

赵一文[7]2007年在《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及美国次级房贷危机给我国的启示》文中提出始于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操作的资产证券化,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资本市场最具活力的金融工具和金融创新。在叁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资产证券化在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提高流动性、分散风险、提供新的投资融资品种以及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适应国际金融证券化的趋势和发展我国的证券市场,需要借鉴和借用资产证券化这一金融创新工具。在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逐渐兴起的今天,研究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相关理论以及西方国家证券化的实践,结合目前美国次级房贷市场危机,探讨我国开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对策,对于推进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在系统分析了资产证券化理论的基础上,进而对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各个参与方及流程加以介绍和分析,并对建元2005-1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信托(简称“建元一期”)的情况给予介绍,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同时结合目前发生的美国次级房贷危机分析我国房贷市场应得到的启示,并给出政策建议。本文共分6章。第1章为导论,对本文研究背景、研究对象、研究意义及篇章结构进行简要介绍。第2章概述资产证券化的相关理论,介绍了资产证券化的定义、特征及按两种不同方式进行分类情况,并具体分析了资产证券化的叁大基本原理。第3章介绍了我国实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意义,并介绍了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这一项结构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各个参与方在证券化中的职能和证券化的具体运作过程。第4章介绍了“建元一期”发行情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建元一期”在证券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5章在明确了几个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对美国次级房贷危机进行介绍,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第6章针对美国次级房贷危机分析我国的情况,并得出相应的启示和政策建议,希望有助于我国住房抵押贷款市场的健康发展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合理开展。

程新华[8]2005年在《我国商业银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研究》文中指出资产证券化是近几十年来国际金融领域最重要的金融创新之一,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不仅是资产证券化的起源,同时住房抵押贷款证券是基础性的证券产品,也是占市场份额最大、最活跃的证券产品。从外国的住房金融发展来看,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是住房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住房抵押贷款增长非常迅速,住房抵押贷款市场的发展潜力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银行业也不能单独解决住房金融一级市场发展中将出现的问题和束缚。所以当前紧迫的问题是研究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 本文的主体部分分为五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含义、起源和发展。第二章,对住房抵押贷款证券的基础理论概述,重点说明特设机构和信用增级机制。第叁章,描述我国住房金融的现状,阐明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意义,揭示我国商业银行选择住房抵押贷款进行证券化的必然性。第四章,对住房抵押贷款证券的需求进行分析,提出投资群体的培育方法;用博弈论的方法分析商业银行开展资产证券化时的资产选择问题,最后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住房抵押贷款化的成本和收益。第五章,针对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存在的障碍,提出一些建议,特别强调政府参与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重要性。

袁嬛[9]2012年在《美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文中研究表明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可以提高银行的流动性,转移信贷风险,解决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期限不匹配、资本金紧张等问题,同时能够扩大金融市场融资功能,提高金融市场效率。本文首先分析了美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特点以及次贷危机的成因,总结了相关经验和教训。随后,通过对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发展现状、可行性分析以及对已发行产品的比较分析,笔者认为,我国具备稳步推进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笔者建议:一要完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法律体系及配套的会计、税收制度;二要防范基础资产信用风险,规范住房贷款审批流程,建立房地产市场预警体系并完善个人信用体系;叁要建立合理的信用评级体系,规范信用评级机构;四要完善资本市场,扩大机构投资者范围;五要完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风险监管体系,建立监管机构间的协调机制,注重防范系统性风险,避免出现“监管真空”;六要完善现有的SPV设立机制,发挥政府推动作用,探索多种形式的SPV。

陈凤英[10]2004年在《我国开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探讨》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兴起一股金融创新浪潮,资产证券化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一个崭新的亮点,许多国家和地区因发展此业务受益匪浅。我国在十六大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房地产业不断升温,传统的银行业务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住房抵押贷款需求,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这一金融创新工具,却能极大地帮助解决这一供需矛盾,并以其不可低估的能量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本篇论文分为叁个部分共六章:首先介绍了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涵义、研究动态以及在我国开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然后从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基本原理、国际实践经验和我国存在的障碍因素出发,对我国开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业务从参与主体、证券品种、信用增级和风险规避四个方面进行了设计,最后阐述了需建立和完善的一些配套措施。

参考文献:

[1].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国际比较与借鉴[D]. 尹维军. 苏州大学. 2006

[2]. 我国商业银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探讨[D]. 单顺刚. 西南财经大学. 2006

[3].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模式的研究[D]. 赵清. 浙江大学. 2002

[4].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国际比较与中国的选择[D]. 闵国红. 武汉大学. 2004

[5]. 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对住房市场的影响研究[D]. 曾爽. 华中师范大学. 2008

[6].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D]. 林剑锋. 西南财经大学. 2007

[7]. 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及美国次级房贷危机给我国的启示[D]. 赵一文. 东北财经大学. 2007

[8]. 我国商业银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研究[D]. 程新华. 南昌大学. 2005

[9]. 美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D]. 袁嬛.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2

[10]. 我国开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探讨[D]. 陈凤英. 湖南农业大学. 2004

标签:;  ;  ;  ;  ;  ;  ;  ;  ;  

对我国开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