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颐和园新证&酵母医院风荷载研究_圆明园四十景论文

圆明园新证——麴院风荷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圆明园论文,麴院风荷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清代皇家园林写仿江南名胜,并直接“数典”江南景题的创作方法,可以追溯到建成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以前的避暑山庄“金山”。康熙四十八年山庄扩建,兼收南北方园林艺术之长,最终形成“自有山川开北极,天然风景胜西湖”①的塞上江南。

清世宗胤禛曾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随驾南巡,亲历江浙一带山水灵秀之区,留下深刻印象。胤禛即位后勤于政务,一生再未出巡。雍正二年(1724),以杭州西湖淤塞,关系农田水利,敕令工部疏濬。时宠臣李卫督浙,在治理濬筑西湖、杭州府城河、营河工程的同时,大力修缮恢复名胜古迹,历时四年而成,并主持编纂《西湖志》四十八卷呈进。雍正七年(1729),圆明园首见“平湖秋月”御制诗,是为御园西湖十景之滥觞。乾隆登基后,对这一移植西湖名胜的创作方法情有独钟,最终将十景全部纳入御园。

麴院风荷是乾隆初年在雍正朝旧有的田园山水基础上增华的景区②,题名出自杭州西湖同名风景,虽不带任何政治色彩,却未始没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弦外之音。在圆明园的总体规划上,适与西部的万方安和取得错位均衡③[图一、图二]。

[图一]圆明园麴院风荷区位示意图

[图二]麴院风荷地盘图

(故1704圆明园全图局部乾隆四十四年)

1.九孔桥 2.棕亭桥 3.麴院风荷 4.同乐园 5.洛伽胜境 6.买卖街双桥 7.舍卫城 8.苏堤春晓 9.长虹饮练 10.宁和镇 11.四围佳丽 12.南船坞 13.村庄房 14.天然图画

余杭西湖十景,肇自南宋。当其时朝廷偏安江左,建都临安,经济、文化、艺术高度发达,西湖风景建设亦呈现前所未有的繁华气象。画院诸名手以西湖入画,代有佳作。理宗、度宗时,首见“西湖十景”名目,马麟、陈清波、叶肖岩、释若芬等人以十景为内容的作品竟开一代风气,十景诗亦随之涌现,嗣后历代相沿,奉为经典。

“曲院风荷”旧题“麴院荷风”,景目承“苏堤春晓”,居十景之二。《西湖游览志》云:“麴院,宋时取金沙涧之水造麴以酿官酒,其地多荷花,世称‘麴院风荷’是也。”宋代的麴院是官府颇具规模的酿酒作坊,故址位于今灵隐路洪春桥一带。炎炎夏日,湖中荷花盛开,“四面水窗如染,香波醸春麴”④,酒香荷香,随熏风盈溢,令人不饮自醉。明末文人王瀛咏《麴院风荷》:“古来麴院枕莲塘,风过犹疑酝酿香。薰得凌波仙子醉,锦裳零落怯新凉。”⑤可谓深得个中情味。清代,南宋西湖旧迹多已湮没无存,为迎接康熙皇帝南巡,地方大吏重建西湖十景,麴院风荷被易地重建于岳湖之畔。“……康熙三十八年,构亭于跨虹桥之北,引流叠石,为盘曲之势。圣祖仁皇帝亲洒宸翰,改‘麴院’为‘曲院’,‘荷风’为‘风荷’……”⑥是为今日杭州曲院风荷之雏形[图三]。此后的《西湖志》旋亦改“麴院风荷”为“曲院风荷”。

[图三]南巡盛典“西湖十景”之曲院风荷

由“麴院荷风”而“曲院风荷”,两字之易,已从根本上变异了风景的审美内涵。“麴院荷风”原题,妙在将那种难以名状的、重叠了视觉、嗅觉、温觉乃至于听觉的微妙景境,用诗化的语言细腻入微地表达出来,在浓郁的酒文化潜台词之外,赋予现实的、有限的物象以无限的生命张力。乾隆九年(1744)钦定《圆明园四十景》,麴院风荷位列第三十九。序云:“西湖麴院为宋时酒务地,荷花最多,是有‘麴院风荷’之名。兹处红衣印波,长虹摇影,风景相似,故以其名名之。”明确溯源南宋经始意象,特别点示出“酒务”与“荷花”的内容主题。诗曰:“香远风清谁解图?亭亭花底睡双凫。停桡堤畔饶真赏,那数余杭西子湖。”显然受到胤禛作于康熙五十七年的《四花词——荷花》:“绿蒂红衣薄醉妆,凌波舒影覆鸳鸯。……”一诗内容、修辞的影响。

乾隆十六年(1751)弘历南巡,初识西湖真面目。在处理政务、引见官员、观览民风之余,寻幽探胜,始见乃祖康熙五十二年前的榜书,回思一晌,特为题诗辩解云:“九里松旁曲院风,荷花开处照波红。莫惊笔误传新榜,恶旨崇情大禹同。”乾隆四十五年(1780)第五次南巡时,他四叠旧作韵:“风荷新榜易荷风,曲院嫌他醉颊红。言景文山趣真好,论名夏帝恶还同。”

圆明园麴院风荷选址于福海西南内港,是园中规模最大的一处山水风景。景区介乎九州与福海之间,南北纵深近400米,东西宽约130米,总体上分为南北两部。南部山环水,水绕堤,堤抱湖,以横跨堤岸东西的九孔桥为中心,空间的完整性主要借助于外围起伏的山林。北部岛屿上,以建筑、土山围合成宽敞的院落,槿篱板扉,朴素无华。堤与岛之间,水面架构一造型别致的棕亭桥,作为南北链接纽带,与九孔桥适成正与变的对比。

《圆明园四十景》“麴院风荷”的画面,以湖中环水而筑的长堤与九孔桥为构图中心,建筑皆呈散点布置,粉垣短廊,与西湖曲院“建迎薰阁,绮窗洞达,四面皆可登眺;又东为望春楼,前临大堤,游人系马垂杨,辄登临送目,顿豁烦襟。西则复道重廊,云窗月户”⑦的园林风格无多近似处。堤,在这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论是山水环境抑或建筑铺排,都与西湖原型异趣。就中最为引人注目的还是春光淡荡、弱柳红桃的植物景观,显然去“朱华冒绿池”的盛夏季相特征尚远⑧。无独有偶,《圆明园四十景》中的另一处西湖同名风景——“平湖秋月”也同样是秋景画作春景看,出现了景目、题诗与画面之间的错位现象。

《圆明园四十景》是乾隆即位之后亲自过问的一项重要文化工程,非经皇帝首肯,画家绝无可能率意而为。就麴院风荷而言,这一题诗与画面名实不符的情况,似应结合景区的经始意向、包蕴内容、图咏的绘制时间,以及乾隆最终定名的动机和清代皇家园林的时代特质等等一系列文化、历史因素综合考察,客观解析,找出答案。

寻绎乾隆九年以前圆明园中建成的“西湖十景”,雍正平湖秋月以外,档案、写景图中有据可查的,尚有“双峰插云”、“雷峰夕照”、“三潭印月”和“苏堤春晓”。苏堤春晓乾隆五年即已建成命名⑨,麴院风荷则迟至九年方才出现,二者共处一境,有先后之分乃是事实。

一种最为直接的解释是,或许弘历最初有意将此景定名为“苏堤春晓”,画家奉旨摹写,自然将春的主题着意渲染描绘。乾隆九年,统一命名《圆明园四十景》时,因为此地大片莲花与洛伽胜境观音阁之间的意象关联,同时考虑到园林季相的丰富均衡,权衡再三,终于改题为“麴院风荷”,以与四部万方安和的秋景取得循环对应[图四]。

事实上,这一画面对“春”的主题的强调和凸显,还有着更深一层的政治文化象征寓意,——所谓“四序春为首,一心长体仁”⑩。南宋吴自牧撰《梦粱录》、清康熙再度品题“西湖十景”,都把苏堤春晓列于十景之首。《西湖志》卷三亦云:“雍正二年,奉旨开濬西湖,增倍堤岸,补植桃柳……春时晨光初启,宿雾未散,杂花生树,飞英蘸波,纷披掩映,如列锦铺绣。都人士揽其胜者,咸谓四时皆宜,而春晓为最云。”——显然与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心理上的“天人之际”以及“仁”的概念密切关联。

[图四]清乾隆木刻本《圆明园四十景》之“麴院风荷”

乾隆自号长春居士,尚为皇子时,所作《元者,善之长也》一文,已阐述了“天具四德,而为春夏秋冬;人体四德,而为仁义礼智;然夏秋冬咸统于春,而义礼智实归于仁”(11)的鲜明政治观点。继位后,他将昔日园中的潜龙邸更名长春仙馆,别创新囿赐名长春园,日常寝居处,书屋多以长春为号,举凡大内、西苑、圆明园、清漪园不下六七处之夥,“长春”主题伴随他的一生。“长春”之于乾隆,一如“畅春”之于康熙,有着“世跻春台”、“海宇皆春”的深刻政治寓意。“元既贯四德,春应合四季。羲经曰统天,已是长春意。……”(12)明乎此,则《圆明园四十景》册页中,春景共有三十三景,占去了总数的四分之三以上,就中麴院风荷、平湖秋月皆作春月之景,也就无足为奇了。稍后,《圆明园四十景》木刻本在乾隆授意下作出修改[图四],特别突出了麴院风荷以荷花为主题的植物景观特质。

一似十八世纪文坛、画坛、书坛以模仿前人文法、笔意为时尚,御园西湖景的创作,也与中国古代哲学美学注重“用典”的传统一脉相承。麴院风荷结合具体环境,因地、因时制宜,无异于再造一处意想中的风景名胜。——堤上桃柳,堤内荷花,随建筑方位的不同、季相的交替,在同一园林空间里次第呈现“苏堤春晓”与“麴院风荷”的园林主题。中国造园名著《园冶》“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理论,就在这“一而二、二而一”的园林结构与创作手法中得到了完美实践与体现。

[图五]清唐岱、沈源合笔绘《圆明园四十景》麴院风荷(局部)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藏

圆明园麴院风荷实际上是一处具有双重景观内涵——“一境而二景”(13)的园林合题:初春,桃花欲燃,柳线垂金,凝固了“苏堤春晓”的经典画面;入夏,菡萏初发,香远益清,又化生出跨虹桥畔“曲院风荷”的动人场景[图五]。余杭“西湖十景”在北方皇家园林中被以一种全新的存在和表达方式演绎、升华,其与西方现代解释学泰斗加达默尔提出的关于“艺术作品只有在被表现、被理解和被诠释之时才具有意义”(14)的观点,与法国解释学家保罗·利科提出的“双重意义表达式”——即由一个基本的、字面的意义,指涉着另一个间接的、第二性的、比喻的意义。要凭借主观想象,消解文字表象的意义,象征的意义才会凸显出来的理论颇有重合、相似处,不啻二者的实证与诠释(15)。

圆明园内以荷花为主题而著称的景观,雍邸有莲花池,雍正朝为莲花馆;乾隆《四十景》更名濂溪乐处与多稼如云(又名芰荷香)。麴院风荷写意西湖,最晚出现,所谓“风景相似”,实乃是基于植物环境的趋同而引发的场景联想,景色与西湖在似与不似之间。

今日西湖曲院风荷位于西湖西北隅,濒岳湖、西里湖,东望苏堤,基本延续了清代的地理形势,荷花荷叶,红绿纷披,古柳浓荫,掩映青山无尽。

御园麴院风荷南邻洞天深处,北望同乐园,东部通过宁和镇与福海暗相渗透,西面则以苏堤春晓西部的三间跨水廊与后湖天然图画链接,山水布局一似断桥残雪之于芰荷香,都是在湖中筑堤堰,围合水体,堤上间植桃柳,水中广植莲藕,夏季形成以大面积荷花为主题的园林景观。九孔桥横架池心,成为一区重心和视觉焦点。

九孔桥始建于乾隆三年左右(16)。桥虹东西长约80米,横架两堤中央,水面被一分为二,景区内部的视域由此被界定在200米以内,景物清晰、明净。盛夏莲叶田田,藕花盛开,粉白缤纷,清香四溢,长桥宛若悬浮于翠影红裳之上。

九孔桥既是麴院风荷的景观构图中心,也是圆明园中规模最大的一座石劵桥,从遗址残留的大量劵脸石、地栿残件考察,桥身青石结构,《四十景》画面上,桥栏地栿略作双向弯曲,撞劵石则以冰纹彩石干摆贴面。望柱、栏板通身透雕,并采用罕见的西洋文饰,精致、新巧、华贵。九个拱劵雕作莲瓣式,含蓄点染出麴院风荷的主题。

九为极阳之数,象乾、象天,周易乾卦《彖辞》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作为景区的标志和各园林要素之间的整合,九孔桥显然寓有效法天地之德的深意,与乾隆年号暗相照应。在御园的总体构图上,遥遥回应独具风水象征含义的万方安和十字亭。桥头东西立四柱九楼琉璃牌坊各一,东曰“玉蝀”,西曰“金鳌”,其势不同凡响,蝉联回应九孔桥。牌坊南北两侧各种松树二,合为八株,均齐匀整,无疑也是为了衬托九孔桥为中心的整体构图而采用的植物配植形式。

“玉蝀”坊东,有天圆地方重檐亭,东向悬挂乾隆御笔“饮练长虹”,题名数典康熙避暑山庄第三十四景——“长虹饮练”(17)。饮练长虹亭正介于福海船只进出南船坞的水口要冲,从福海大水面乘船而入,但见柳高拂水,荷欹抱桥,首先映入眼帘的,正是此亭天圆地方的剪影。天圆象乾,与金鳌玉蝀九孔桥共同构成了“乾象”覆盖之下的“桥——坊——亭”风景画面。

[图六]清王炳绘、汪由敦书《乾隆御制燕山八景》册之“卢沟晓月”

亭外东南柳荫中,临溪有宁和镇村舍、城关,俨然江乡小镇。道光朝,为避清宣宗旻宁讳,“宁和镇”改称“春和镇”。其后土山绵亘,仄径盘曲,林木扶疏,似有佳境,实已届临内垣东楼门。《园冶》“实中有虚”,此之谓也。堤环东南角,又分出一小岛,岛上堆山植树,仿佛自然界中的天然林水。看似不经意,实际却是如意馆的屏蔽和背景山,虽位于边角,却处理得一丝不苟,这也是圆明园有别于其他皇家园林的显著特点。

乾隆风格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举凡皇帝中意之物、之景皆可仿制;古可仿,今亦可仿,江南可仿,北国亦可仿。且一而再,再而三,托古为今,仿中有创。

清漪园十七孔桥写意燕山八景——“卢沟晓月”,从桥的造型到山水环境,皆与卢沟桥一带的特定地理环境神似。弘历于雍正十年(1732)初咏《燕山八景》,十六年叠旧作韵,“卢沟晓月”的主题均不外乎是霜晨斜月流空、长桥中界桑干河的苍茫境象的传移摹写(18)[图六]。

圆明园九孔桥先于清漪园十七孔桥十余年建成,饮练长虹亭之于九孔桥,大似廓如亭与十七孔桥的结构形势,惟规模有限。但亭——桥的布局、桥身的走向,以至于山水的铺陈,都能依稀唤起卢沟桥头的时空断想。深秋拂晓,天风清寒,自饮练长虹亭西望,但见长桥中界,水光澄洁如练。环湖外围,东西两面的砂山无不切合于圆明园北高南低之地理风水大势。长堤之上,南北堆成数处土阜,围合空间的作用之外,更丰富了山水的结构层次。登上桥头纵望,四围山脉、水溪与远方的燕山峰峦浑然一体,碧落苍穹,晓月西沉,——“半钩留照三秋淡,一栋分波夹镜明”(19)的情境恍然就在御园间。

[图七]清唐岱、沈源合笔绘《圆明园四十景》麴院风荷(局部)高桥与点景房

[图八]国家图书馆藏样式雷017-007号图纸

乾隆是否有可能将卢沟晓月具有典型意义的景观符号类型化、诗意化地再现于圆明园之中?

九孔桥一区无疑是乾隆朝皇家园林荟萃南北名胜精华以充实一园风景的初步探索,——由西湖十景故实的追怀到燕山八景画意的感悟,盛清皇家园林“移天缩地在君怀”的创作文脉清晰显现。无论是从哪一方面看,九孔桥都是麴院风荷一区的重心与游赏审美的聚焦点,对名胜的写仿不惟超越了西湖同名主题,也超越了传统意义之上的江南风物,这一创作方法将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而在清漪园全方位实现。

麴院风荷迄今未见清宫样房分景地盘图,仅国图样式雷排架第17包007号图纸,显示景区东南角南起如意馆、北至高桥、西止船坞、东至东楼门,以小岛为中心的山水、建筑、桥梁局部地形。其中坐东面西“点景房”一座,《圆明园四十景》图中显示为卷棚悬山顶。房前对称植树二棵,临水设山石踏步,应该是皇子由洞天深处乘船游览的登舟处[图七、图八]。图上标注尺寸:各面宽九尺八寸,进深一丈,廊深三尺五寸,柱高八尺,台明二尺二寸。自如意馆北角门至东楼门,甬路宽二尺二寸,凑长八丈三尺八寸。夹河植树,以圆圈表示,是为数不多的表现圆明园植物环境的样式雷图底。

九孔桥桥墩尚存,半掩荒土。因未经发掘,仅能根据石劵桥构造的一般法则推想其大概。

[图九]清唐岱、沈源合笔绘《圆明园四十景》“麴院风荷”(局部)之苏堤春晓

西湖十景,各擅胜场,或在湖上,或近傍湖边,其共同特点均是以自然湖山为依托,尽挹山川灵秀。

圆明园中的西湖十景大多依傍福海水域,借以取得与西湖相近似的环境特质与意象关联。但人工造园毕竟尺度有限,福海三岛居中,池作方形,与西湖的浩渺烟波不可同日而语。御园西湖十景有一半以上都是作为借景园内外风光而设置的观景点。典型如“双峰插云”之高台建亭,借景万寿山、玉泉山;雷峰夕照西望福海,延揽西山落霞晚照;“断桥残雪”、“柳浪闻莺”仅各立一石牌坊,前者将多稼如云石拱桥及北面的燕山峰峦收入画面,后者借取堤柳、水田以及文源阁、舍卫城剪影;“南屏晚钟”更是援引广育宫的钟声入画。……苏堤春晓位居麴院风荷西部长岛山口,乍看有似此类观景点[图九],事实却不尽然。

苏堤春晓是后湖与麴院风荷之间的风景转换结点,《钦定日下旧闻考》将其归入天然图画单元,殊非偶然(20)。

苏堤春晓,《圆明园四十景》图中绘为五楹,坐西朝东,卷棚歇山布瓦顶,平临长堤阔水[参见图九]。乾隆木刻本以及四十四年圆明园地盘图中表现为面阔三间周围廊,后接水座三间,跨溪与对岸的叶屿花潭连为一体。

[图十]南巡盛典“西湖十景”之苏堤春晓

西湖苏堤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在元祐五年(1090)任杭州知州期间,全面整治、疏浚西湖之时,因势利导,节约人力物力,利用挖湖的葑泥跨水筑成的一条北起栖霞岭、南止南屏山脚的长堤。此堤既便利了交通,更使湖山增色,成为西湖风景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堤上建有六桥九亭,夹道广植芙蓉、杨柳,水云缥缈间,宛如一条绿色裙带,春晓湖山,仪态万方。漫步苏堤之上,远山烟岚,近水楼阁,蔚成一幅辽阔的风景画面[图十]。

圆明园中的苏堤不过是一道环水土埂,堤环的南北两端稍宽,堆作小山,东西则蜿蜒修长,就规模而言,远不能与西湖相提并论,形式也全然不同。“苏堤”重在营造某种“堤”的氛围,并由此蔓生出相关历史、文学母题的联想。早春时节,由天然图画“静知春事佳”渡河至苏堤春晓,后湖东岸以“春”为主题的景观意向得以周流曼衍:无论是从水榭东望,还是在堤上绕行,都呈现一幅舒展平远的连续画面——晨雾空濛,柳烟如梦,红桃绰约,堤身忽宽忽窄,与水树相掩映,九孔桥何尝不是“六桥横绝天汉上”(21)健笔豪情的综合变态?堤内新水圆莹如镜,堤外清溪环流,一水萦纡。长桥、湖水、疏林、土岗是近景,为实;而透过山口,西山一抹,又仿佛西湖苏堤与西峰之大势,复将视野引向无限……园内园外,景物虚实相间,浑然一体,有限的园林景观被赋予了无穷的空间向度[图十一]。

[图十一](自东向西)麴院风荷苏堤春晓遗址现状 1.苏堤春晓遗址2.九孔桥遗址3.万寿山

乾隆二十三年(1758)五月,原苏堤春晓旧匾改做成黑漆金字一块玉匾。五十四年十月(1789),为苏堤春晓殿前安设的一对鱼缸配作香几架二件。

圆明园麴院风荷从题名到建筑方位,都映现出四时、五行等传统风水观念在皇家园林中的实际应用:——东为春,故敞榭三楹东向,额题苏堤春晓,辅以四围佳丽;南为夏,故北岛最南端以麴院风荷为中心的五座硬山顶小殿一律坐北朝南,横向铺展。其南北轴线的向度透过“苏堤”棕亭桥,适与九孔桥的中心拱相重合,南向直达洞天深处西所,有效地控制了以大片莲花和湖水为基面的空间层次。棕亭桥介于景区南北两大单元之间,高桥跨溪,桥下通舟,绿柱红栏。桥上建四方亭,屋面铺棕,显现圆明园处处求新求异的建筑风格(22)。其功能与西湖迎薰阁“四面皆可登眺”、“前临大堤”的景况相仿佛,既为九孔桥的对景,也是麴院风荷的引景[图十一]。

北岛东西长约110米,南北75米,小山枞树,间以竹药栏(23),牵牛、茑萝满架,草花绕砌盈阶,清淡无华。麴院风荷五楹南向,东西各出配房三间,亦南向,西厢连以短廊,廊上开花窗;东三间前出小院,透过粉墙上月洞门的框景,正可透视水溪——苏堤——荷塘——九孔桥的深远画面。西北轩堂错落,皆有双向成景的特点:河西对景“村庄房”,乾隆九年《圆明园四十景》画面上,有城台式小庙及辅助用房。后期档案中又出现了苇墙、苇子门、苇席搭的渔棚、木栅栏墙等等一应临时性点景设施,茅檐槿篱,营造出一派北国江南的渔庄小景,故又名“渔家乐”,亦称安乐屯。北面,麴院风荷的中轴线通过漱芳轩一直延伸到大戏台,确立了与同乐园之间空间联系的有序性;西北乾位的二层小楼——洛伽胜境与舍卫城互为对景,最终实现了景区与御园总体规划上的空间耦合关系[参见图二]。

乾隆年间,清宫演戏班底的规模越来越大,一应辅助设施也相应增多。麴院风荷院落、村庄房因地近同乐园,或住南府戏班,或被用作库房。院内西偏观音阁后,乾隆年间增建“东西学堂”,嘉、道两朝住昇平署钱粮处(24)。

麴院风荷是《圆明园四十景》桥梁最多的一景(25)。九孔石劵桥、棕亭桥之外,又有三孔木板桥、单孔平桥等功能不同、造型各异的不同形式的桥梁八座,圆明园“平地安排作水乡”的理景手法在这里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圆明园从诞生之日起就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园林题名到景观内涵,每于自觉不自觉间显现浓厚的佛学趣旨。

洛伽胜境(26)在圆明园的总体规划和风水意义上占有重要地位,与其说是南面麴院风荷的组成部分,毋宁说与舍卫城、买卖街的连带关系更为密切。旃檀楼阁,灰砖红窗,形制为园中仅见。故宫藏雍正旧匾中,有“洛伽方丈”本文一张。洛伽,即普陀洛伽的简称,意指浙江普陀山沧溟远海中,观世音菩萨修行、示现的圣地和道场。《法华经》尝云,观自在菩萨修行于南海小白华山中。“普陀洛伽”乃梵语Potalaka音译,意为美丽的小白桦。

观音是西方极乐世界的第二主尊(27),具三十二化身,大慈大悲、救苦救难,适应社会各阶层的善男信女,在中国有着极为广泛的群众信仰。雍王府中就专辟有供奉观音菩萨的神坛,今雍和宫万福阁后观音洞之陈设,传说还是王府旧物。胤禛即位后,宫内以及圆明园中的重要道场、寝宫亦虔诚供奉不辍。

雍正三年正式驻跸圆明园后,四月间即传旨铸造金胎烧珐琅自在观音菩萨一尊,并两侧的善才、龙女。雍正五年闰三月做得,皇帝不满意,让怡亲王传谕:“观音菩萨面貌微觉不欢喜,身上衣褶亦染得不妥,尔等酌量改烧。善才、龙女烧铜胎的不好,用象牙做。”真是无微而不至。此三尊佛像一直到乾隆三年方才最后做得呈进讫(28)[图十二]。宫内园中,诸如此类档案,不胜枚举。

[图十二]清乾隆掐丝珐琅铜鎏金圣教度佛母像

雍正九年,乐志山村刚刚建成,即为造白衣观世音菩萨一尊(29)。本年,皇帝复动用国帑,派遣专员,大修普陀山观音道场和龙虎山道观。普陀山庙宇整修工程历时二载,共用帑金七万两。龙虎山上清宫用库银一万余两,又为诸宫观置买香火田3400亩,并钦赐御制碑文,亦耗时两年方告完竣。种种举措,除了神道设教的用意之外,恐怕都与雍正八年怡亲王卒、八月京师大地震以及皇帝本人病重,寻求精神寄托,祈求各路仙佛庇护有关。

普陀山的这一重要工程是否会对御园的景观创作产生影响?

圆明园洛伽胜境为一两层三间的倒座佛楼,连同两边对称的曲尺房,北向正对舍卫城门,其与舍卫城同处于一条近300米长的南北轴线之上——既为买卖街南面对景,也是佛城、后湖乃至于福海之间的风水坐标。其景观内涵远不限于麴院风荷,其风水指向覆盖御园东部整体。小楼外檐北向挂乾隆御书“洛伽胜境”匾。楼上供奉主尊南海观世音,照背上“千亿化身”匾额,“香林、觉海”对联一副,亦皆为乾隆御笔。

轴线设置是确定园林整体几何性与秩序性的重要手段,也是北方皇家园林与江南私家园林构成模式的主要区分标志。洛伽胜境观音阁与佛城遥遥相对,成为雍正朝圆明园总体规划中以舍卫城、买卖街象征“天市桓”的关捩之笔。苏堤春晓所在之长岛,北峰极为高峻,仅略低于廓然大公东山,其实也是作为洛伽胜境画面的一部分,用以烘托和营造舍卫城的南向底景。《圆明园四十景》将麴院风荷排在坐石临流之后,其来有自矣。

就圆明园本部皇朝版图象征的内涵考察,洛伽胜境之于福海,有似浙江普陀之与东海,——地理方位的象征性正是南海观世音道场。嘉庆《洛伽胜境》诗云:“南海洛伽示灵迹,现身说法惊痴蒙。”雍正年间,麴院风荷一带应该是以观音阁为重心的农家景,雍正二年《风水启》中:“(九州)正东震方,田畴稻畦,且东接大海,汪洋以润之,以应青阳发生之气”的论述也直接证实了这一点。

莲花作为佛教象征由来已久,《梵网经》尝云,在莲花藏世界修成正觉的卢舍那佛,于千叶莲花瓣之上,化现百亿释迦,每一释迦又于每一国土上说其正法。姚秦鸩摩罗什译《妙法莲花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更使“莲花本尊”成为观音菩萨的代名词。麴院风荷大片莲花构成的风景画面,是否与浙江普陀十二景之一的“莲池夜月”存在某种间接性的意向关联(30)?雍正晚年有无可能借浙江普陀山大工,更辟“洛迦方丈”清净道场,间或漫衍出地涌金莲、海天佛国的浪漫遐想?

或许弘历不愿公开展示雍正朝圆明园过于浓厚的佛教色彩,乾隆初年增华台榭,创建九孔桥,有意将这一区的宗教氛围加以淡化,代之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帝王情怀,或许这就是麴院风荷最终定名的由来?乾隆二十至二十四年(1755-1759),为纪念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在承德创建普宁寺。寺中大成之阁内,供奉千手千眼观世音立像,虽然结构、风格截然不同,内容上却无异于圆明园观音阁的放大。乾隆三十二至三十六年(1767-1771),仿前藏布达拉宫兴建的承德普陀宗乘之庙更是将观音崇拜贯穿始终。大红台东部,再次取用“洛伽胜境”名象,出现了同源而异制的乾隆版“洛伽胜境”。

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推论:乾隆御题“洛伽胜境”实际就是雍正朝的“观音阁”,而北岛麴院风荷大院也许正是雍正朝“洛伽方丈”之所在。若果,则故宫“洛伽方丈”本文就成为麴院风荷一组建筑唯一的雍正朝实物遗存了。

乾隆九年,弘历尚未南巡,写意余杭西子湖主要是根据传世名画和文本去捕捉原型意象的特点,侧重于综合再现西湖的精神实质。

作为圆明园风景创作的经典个案,麴院风荷并未囿于对西湖外在形式层面的重复模仿,景区以九孔桥为中心,结合御园有限的环境条件,以季相的变换、视域的变迁促成园林主题的变化,北国、江南、世俗、宗教等多重主题在这里交汇重叠,最终形成了乾隆风格的御园西湖景。

[图十三]麴院风荷遗址现状

就名象而言,麴院风荷、苏堤春晓取意西湖同名景观,“玉蝀”、“金鳌”重复明代北海大桥旧额,“饮练长虹”源于避暑山庄“长虹饮练”。就园林表现形式而论,处处连带渗透,范围、内容包含极广:风水象征、名胜写意、村野风光、戏曲宴乐各类型的人文、自然景观汇聚一炉,雅文化与俗文化并举,集中表现出圆明园“移天缩地在君怀”的皇家文化特质。

盛清皇家园林“数典”历史或现实中独具文化象征意义的经典文本而进行园林再创作的手法,与中国古代哲学美学“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温故知新”一脉相承,与当代西方解释学主张的以“解释作为再创造”的观点亦不期而遇。雍正、乾隆借助于西湖场景的再现、特别是历史典故的引申,将圆明园的创作纳入到中国文化、历史的脉络之中,进而获得一种华夏文明传承者与占有者的存在感、确实感和归属感。在借取、化用前人赋予文化传统中的意义的同时,也实现了圆明园自身在文化传承、发展、再生过程中的历史价值。

“用典”——这一依托于艺术创作而传承千年、极具中国特色的解释学方法,遥遥回应现代西方加达默尔等人提出的“由理解历史进而理解自身”的论点,虽然有异于西方纯粹的本体论和方法论,却愈发显现出古老而旺盛的生命力。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荟萃和代表,圆明园的深入研究无疑为当代园林的发展走向提供了新思路,对现代化的城市风景建设也不无借鉴和参考的现实意义。

麴院风荷遗址破坏严重。2008年为迎接奥运初步廓清、整修,地形、土方、桥梁、植被尚有待进一步完善[图十三]。

注释:

①《钦定热河志·月色江声》。

②乾隆三年九月十五日(漆作)首领夏安来说,宫殿监督领侍苏培盛交:……“饮练长虹”绢字匾文一张……“四围佳丽”绢字匾文一张……传旨:着做匾,钦此。饮练长虹、四围佳丽分别位于九孔桥东西,可知麴院风荷一区此时已基本建成。

③一如十三所与买卖街在建筑上的错位均衡。

④宋张矩:《西湖十景词·应天长·麴院荷风》。

⑤明王瀛:《西湖冶兴》。

⑥《西湖志》卷三:“国朝康熙三十八年,构亭于跨虹桥之北,引流叠石,为盘曲之势。圣祖仁皇帝亲洒宸翰,改‘麴院’为‘曲院’,‘荷风’为‘风荷’。……建迎薰阁,绮窗洞达,四面皆可登眺;又东为望春楼,前临大堤,游人系马垂杨,辄登临送目,顿豁烦襟。西则复道重廊,云窗月户……花时香风徐来,水波不兴,绿盖红衣,照灼云日。”

⑦同上注。

⑧杨振铎先生在《曲院风荷是怎样一处景区》一文中注意到:“画面上丝毫未见荷花的痕迹”,并阐述了自己的学术观点。但认为“红衣”或指桃花,似觉不妥。中国古典文学中,“红衣”是荷花的专有名词。南宋陈允平《八声甘州、曲院风荷》:“……便相将无情秋思,向菰蒲深处落红衣。”周密《木兰花慢、曲院风荷》:“……采芳旧恨,怕红衣、夜冷落横塘。”胤禛早年《荷花》诗:“红衣初坠粉,翠盖晚摇风……”。作于康熙五十七年的《四花词——荷花》:“绿蒂红衣薄醉妆,凌波舒影覆鸳鸯。莲房有子心偏苦,藕节含香丝更长”。均以“红衣”喻荷花。《中国导游十万个为什么》北京圆明园部分,页503,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年9月。

⑨乾隆五年六月初十日(木作)首领夏安来说,太监高玉等交御笔“苏堤春晓”绢字匾文一张,传旨:着做紫檀木边壁子匾一面,随托钉、挺钩挂在簾架上。钦此。于本日太监赵朝凤来说,太监高玉等传旨:“苏堤春晓”匾紫檀木边着画夔龙西番花螭虎,先画样呈览,准时再做。钦此。于本年七月二十日,催总白世秀做得“苏堤春晓”匾一面持进悬讫。《圆明园》下,页1281。

⑩《御制诗三集》卷六九《长春书屋》,《清高宗御制诗文全集》第五册,页385。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8月。

(11)《御制文初集》卷一《元者,善之长也》,《清高宗御制诗文全集》第十册,页318。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8月。

(12)《御制诗四集》卷一七《长春书屋》,甲午一。

(13)平湖秋月、双峰插云东西一体:平湖秋月亲水,东望月升,双峰插云凭高,西望玉泉山、万寿山,视野不同、晨昏不同,主题亦随之变换而不同。

(14)汉斯·格奥尔格·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6月。

(15)张汝伦:《意义的探究——当代西方释意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

(16)乾隆三年九月十五日(漆作)首领夏安来说,宫殿监督领侍苏培盛交:……“饮练长虹”绢字匾文一张……“四围佳丽”绢字匾文一张……传旨:着做匾,钦此。按,饮练长虹为九孔桥东的重要建筑,与桥共同组合成为一个单元,既已题额,则桥也应建成。

(17)避暑山庄长虹饮练、双湖夹镜二景据交通要冲,是一座实用性很强的一空平桥,桥头两面的牌坊也十分朴素。九孔桥则首重景观审美,风格华贵,风格完全不同。康熙重实用,乾隆喜繁饰,康、乾风格之异同,于此尽见。

(18)《乐善堂集》卷二四:“兰若霜钟断续鸣,卢沟晓月正西横。苍烟淡接平芜迥,曙色才分远水明。傍岸人行闻犬吠,蹙波风动见鱼惊。车驰马骤长安道,何限低徊旅宦情。”《清高宗御制诗文全集》第一册,页253,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8月。

(19)《御制诗二集》卷二九《燕山八景诗叠旧作韵·卢沟晓月》。《清高宗御制诗文全集》第二册,页544,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8月。

(20)《钦定日下旧闻考》卷八○《国朝苑囿·圆明园》:“五福堂……又东,渡河为苏堤春晓。……对楣额,曰叶屿花潭,曰苏堤春晓。”

(21)宋苏轼:《轼在颍州与赵德麟同治西湖,未成,改扬州,三月十六日,湖成,德麟有诗见怀,次其韵》,《东坡全集》。

(22)乾隆三十三年九月初七日《总管内务府奏为工程多估银两将苑副际荣等议处摺》“……粘修麴院风荷棕亭桥,挑换承重、楞木、踏跺、铺板,粘补栏杆;棕亭挑换椽望、氊背、铺棕并油饰,约需银二百九十二两二钱二分四厘……”《圆明园》上册,页127。

(23)东部一道竹药栏,五十八年拆修。据乾隆五十七年《和珅等销算方壶胜境等处园工银两摺》(附清单)《圆明园》上册,页306。

(24)当时各学于移往圆明园后,即分配居住于园之内外。道光七年以前,其犹可据以考出者,则在元年四月二日总管禄喜所上一奏,该原奏云:“……内大学原住全壁堂。内小学原住村庄房(在抱朴草堂南、曲院风荷西)。十番学原住成韶寺。钱粮处原住曲院风荷大院。中和乐原住绮春园西爽村。奴才禄喜原住春雨轩值房。”《清升平署志略》下册,页588。

(25)安佑宫的祭祀建筑群不论。

(26)《四十景》画面上最为突出的就是九孔桥,其次就是洛迦胜境楼。但表现的却是建筑的背面。

(27)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接引众生往生西方净土。

(28)雍正三年四月二十二日,怡亲王谕:着造金胎烧珐琅自在观音菩萨一尊,铜胎烧珐琅善才、龙女二尊。于五年闰三月初八日做得,命酌量改烧……于乾隆三年方才将做得金胎珐琅观音随象牙善才、龙女呈进讫。朱家溍:《雍正朝养心殿造办处史料》(珐琅作),页37,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

(29)雍正九年五月二十六日(漆作),据圆明园来帖内称,本月初七日内务府总管海望奉上谕:成造观音菩萨一尊,或香胎,或漆法身,比慈云普护供的菩萨略小些,比现在佛堂供的菩萨略大些,在乐志山村供此处佛龛时,和配此佛座。钦此。……于本月初八日内务府总管海望奉旨:前日着造的观音菩萨衣褶做扫银堆画彩金花,花样照新织来西番小花样锦画样,彩画面体用泥金画。钦此。于十二年七月初六日做的白衣观音一尊,随绣入山子,司库常保持进安供讫。《圆明园》下,页1225。

(30)莲池,即普济寺前的海印池。见清康熙年间裘琏编著《普陀山志》。

标签:;  ;  ;  ;  ;  ;  ;  ;  ;  ;  ;  ;  

旧颐和园新证&酵母医院风荷载研究_圆明园四十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