髓内植骨固定治疗感染性胫骨骨折不愈合(附13例报告)

髓内植骨固定治疗感染性胫骨骨折不愈合(附13例报告)

一、髓腔内植骨固定治疗胫骨骨折感染不愈合(附13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李茂伦[1](2020)在《病灶扩大切除结合膜诱导技术治疗成人下肢感染性骨缺损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病灶扩大切除结合膜诱导技术治疗成人下肢长骨干感染性骨缺损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为下肢感染性骨缺损的治疗提供理论及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05月至2018年8月期间我校第一、三附属医院创伤骨科采用病灶扩大切除结合膜诱导技术治疗成人下肢长骨干感染性骨缺损患者40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13例;年龄21-67岁,平均43.5岁;股骨22例,胫骨18例;血源性感染6例,创伤后感染34例;Cierny-Mader分型Ⅲ型17例,Ⅳ型23例。治疗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进行彻底清创后固定患肢,于骨缺损处植入抗生素骨水泥促使诱导膜形成;第二阶段为取出骨水泥,更换固定装置,于诱导膜内植骨。记录第一阶段感染控制及第二阶段植骨愈合情况。临床疗效以术后最终感染控制率、骨愈合时间、下肢功能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并发症情况进行评价。对影响骨愈合时间、下肢功能改善率(术后、术前下肢功能得分差占最高得分的百分比)的各项因素(骨缺损长度、植骨类型、占位期时间、Cierny-Mader分型、固定方式、致病原因、年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0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4-27月,平均17.2个月,均顺利获得骨愈合,经影像学检验骨愈合时间为16.1-21.6周,平均18.53±1.41周。这些患者一阶段清创术后骨缺损长度5.2-14.2cm,平均7.96±2.19cm;9例使用支架外固定,31例使用锁定钢板内固定;自体骨移植18例,混合骨移植22例。其中2例患者一阶段术后感染复发,经再次行扩大清创及更换抗生素骨水泥后感染得到控制。二阶段术后无感染复发。所有患者平均下肢功能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骨愈合时间在不同骨缺损长度、植骨类型、占位期时间、Cierny-Mader分型、固定方式、致病原因的比较中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与不同骨缺损部位、年龄密切相关(p<0.05)。下肢功能改善率只与一阶段术后使用不同固定装置有关(p<0.05),与其它因素无明显相关性。术后关节僵硬(并发症)主要与使用支架外固定有关(p<0.05)。结论:1、病灶扩大切除结合膜诱导技术治疗成人下肢感染性骨缺损疗效可靠,感染控制效果好,能提供良好的植骨愈合微环境,适于临床应用及推广。2、影响治疗疗效因素:不同骨感染部位、年龄直接影响骨愈合时间;一阶段术中使用内固定钢板能有效预防关节僵硬,对下肢功能改善优于支架外固定。3、不同病因、C-M分型、骨缺损长度(一定范围内)、占位期时间对骨愈合时间及功能改善无明显影响。

刘广东[2](2020)在《弹性带锁髓内钉与微创钢板治疗腓骨骨折疗效对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比弹性带锁髓内钉(Elastic Locking Intramedullary Nail,ELIN)与微创经皮钢板(Minimal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osteosynthesis,MIPP)治疗腓骨骨折的临床疗效。依据纳入及排除标准选择病例,对临床数据加以分析整理,比较两种手术方法的优缺点,为腓骨骨折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以期获得更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9年9月,天津医科大学第四中心临床学院骨科及天津市滨海新区中医医院骨科收治的腓骨骨折患者32例。分别采用弹性带锁髓内钉和微创钢板固定,根据手术方式分组,弹性带锁髓内钉组(A组):13例,其中男8例,女5例,年龄17-77岁,平均43士16.7岁,损伤位置划分A组,左侧骨折8例,右侧骨折5例,其中直接暴力损伤4例,为车祸伤,间接损伤9例,为高空坠落伤及摔伤,依据A0分型A1型1例,A2型7例,A3型2例,B1型1例,B3型1例,C3型1例。微创钢板组(B组):19例,男15例,女4例,年龄23-80岁,平均年龄48.4±16.9岁,依据骨折损伤位置划分左侧骨折12例,右侧骨折7例,直接暴力损伤4例,为车祸伤及钝器伤所致;间接损伤共11例,为高空坠落伤及摔伤,AO分型A1型3例,A2型6例,A3型2例,C1型2例,C3型1例。所有患者经术前评估及围手术期准备无手术禁忌,接受弹性带锁髓内钉或微创经皮钢板治疗。统计两组术前AOFAS评分,手术等待时间,手术平均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C型臂投照次数,骨折临床愈合时间,术后踝关节AOFAS评分(末次随访时)及术后并发症。其中骨折临床愈合时间标准是以患者患肢可完全负重,X线提示骨折线模糊或者消失为准;随访时间为1年。结果A组13例,男8例,女5例,年龄17-77岁,平均年龄为43±16.7岁,B组19例,男15例,女4例,年龄23-80岁,平均年龄为48.4±16.9岁,两组在性别及年龄方面无差异(P>0.05)。A组与B组观察指标比较:术前住院时间(A组4.46±0.87天,B组9.05±3.64天),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较B组术前等待时间短;平均手术时间(A组27.92±7.20,B组126.43±13.40分钟),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较B组手术时间短;平均术中出血量(A组32.31±7.85ml,B组195.26±28.36ml),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较B组术中出血量少;术中C型臂投照次数(A组10.23±1.64次,B组5.05±2.25次),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较B组投照次数多;平均拆线时间(A组14.46±1.12天,B组16.63±1.98天),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较B组平均拆线时间短;平均临愈合时间(A组2.35±0.14月,B组2.93±0.1月),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后AOFAS评分89.38±1.66分,标准评分优良率为100%,B组术后AOFAS评分90.10±2.0分,标准评分优良率为100%,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病例中有0例患者出现术后感染,0例延迟愈合,0例畸形愈合,创伤性关节炎1例,未发现内固定断裂、静脉血栓、膝踝关节疼痛并发症。B组有0例患者出现术后感染,0例延迟愈合,0例畸形愈合,创伤性关节炎2例(主要来自胫骨侧关节面损伤,非腓骨侧),未发现内固定断裂、静脉血栓、膝踝关节疼痛并发症。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7%和10.5%。结论弹性带锁髓内钉和微创钢板均为微创治疗腓骨骨折的有效术式,弹性带锁髓内钉较微创钢板具有操作简便、微创、术中出血量少、愈合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王琼超[3](2020)在《MIPPO技术结合LCP与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中远段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胫骨中远段骨折在下肢骨折中非常常见,其所引起的肢体疼痛、肿胀、皮肤破损、功能障碍等表现,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正常生活。对于胫骨中远段骨折的治疗方式,不外乎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面对多样的选择方案,临床医生也需要仔细斟酌。近多年来,MIPPO技术结合LCP和交锁髓内钉技术广泛应用于长管状骨骨折的治疗当中,其效果显着。因此,在胫骨中远段的治疗中,大量文献证明其更能发挥其独特优势。目的评价微创钢板内固定(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MIPPO)技术结合LCP(Locking compress plate)与交锁髓内钉(Interlocking intramedullary nail,IMN)固定系统两种内固定术式对治疗胫骨中远段骨折的近期治疗效果,分析两种手术方式的优缺点,同时评价两种术式应用的安全性、实用性、合理性、有效性。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19年1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创伤治疗中心收治的64例胫骨中远段骨折手术患者。依据所采用手术内固定方式的差异,将采用MIPPO技术结合LCP内固定术归为钢板组,IMN内固定术归为交锁髓内钉组。其中钢板组31例,男20例,女11例;年龄18-65岁,平均42.9±14.1岁;其中交锁髓内钉组33例,男22例,女11例;年龄18-64岁,平均42.1±12.8岁;按胫腓骨折AO/ASIF分型,其中钢板组:A型7例,B型13例,C型11例;交锁髓内钉组:A型10例,B型15例,C型8例,其中钢板组合并腓骨骨折16例,交锁髓内钉组20例。记录其围手术期相关资料及数据情况,同时术后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门诊定期预约随访和电话视频的方式进行,对患者的功能恢复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状况等进行及时跟踪随访和登记。采用统计学知识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和影像学等资料,其中主要包括两组在年龄、性别、BMI(body mass index,体重指数)、骨折分型、合并腓骨骨折、术前手术天数、手术时间、失血量、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等方面的数据差异,采用Johner-Wruhs胫骨骨折评分系统对患肢进行术后1年恢复功能评价。结果最终两组的随访时间大约1220个月(平均14.5个月)。两组在一般资料比较中,年龄、性别、BMI、骨折分型、合并腓骨骨折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围手术期相关资料比较中,术前手术天数、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手术时间方面钢板组的时间显着长于交锁髓内钉组(P<0.05),术中失血量也明显小于交锁髓内钉组(P<0.05),住院费用方面,钢板组住院花费也明显少于交锁髓内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腓骨骨折固定方面,钢板组10例,交锁髓内钉组13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并发症方面,术后钢板组有1例皮肤坏死并感染,1例出现延迟愈合、1例畸形愈合、1例膝踝关节处疼痛;交锁髓内钉组出现1例髓内钉固定不牢靠现象,有1例骨折延迟愈合,1例骨折畸形愈合、1例膝踝关节处疼痛,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随访时,采用Johner-Wruhs评分系统对其两组结果比较分别为钢板组:优23例,良6例,可2例,差0例;交锁髓内钉组:优23例,良7例,可2例,差1例,两组患者评分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PPO技术结合LCP钢板内固定术与交锁髓内钉技术治疗胫骨中远段骨折均符合BO生物力学原理固定理念,都能做为良好的固定方式,且能够有效减少软组织医源性损伤,加速骨折断端愈合,降低手术相关并发症,符合快速康复外科的理念,同时都能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值得推广。MIPPO技术结合LCP钢板内固定术骨折复位理想,固定稳定,在经济花费上,钢板组在节约住院费用也显着优于交锁髓内钉组。IMN技术手术时间短,操作简单,负重开始早,切口美观,在保护软组织方面更突出。

吴信举[4](2020)在《微创技术治疗四肢管状骨骨折骨不连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微创技术治疗四肢管状骨骨折骨不连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收集皖南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弋矶山医院创伤骨科2012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微创技术治疗的四肢管状骨骨折导致骨不连的病人资料,将具有完整的病历及影像资料的28例骨不连患者纳入,其中下肢18例,上肢10例。根据骨不连组患者骨折位置及内固定方式,按1:3配对,收集同期、同等条件下微创手术术后骨折愈合的患者84例,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必要时对患者进行随访。分别分析比较上肢组和下肢组骨不连及骨折愈合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史、合并糖尿病、损伤能量、骨折类型、骨折复位情况、术后骨折端距离、软组织嵌插、内固定是否合理、负重时间、入院时营养状况等相关因素的差异。所有数据由同一名工作人员收集,使用SPSS20.0对统计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首先对各变量分别进行单因素分析,在单因素分析中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的变量(P<0.05),再纳入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上肢管状骨骨不连组性别、年龄、吸烟史、糖尿病史、损伤能量、软组织嵌插与上肢骨折愈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肢骨不连组骨折类型、复位情况及内固定是否合理与上肢愈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多变量分析中,骨折类型和内固定不合理是微创技术致上肢管状骨骨折不愈合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下肢管状骨骨不连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吸烟史、糖尿病史、损伤能量、软组织嵌插与下肢骨折愈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类型、复位情况、术后折端距离、过早负重及内固定是否合理与下肢愈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多变量分析中,术后折端距离和内固定不合理是微创技术致下肢管状骨骨折不愈合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骨折类型和内固定不合理是微创技术致上肢管状骨骨折不愈合的独立危险因素,骨折复位不良应注意骨不连的可能性。术后折端距离较大、内固定不合理是微创技术致下肢管状骨骨折不愈合的独立危险因素,骨折粉碎类型、复位情况不良、过早负重患者术后应注意骨不连的可能性。

艾尼孜尔·亚里坤[5](2020)在《单臂外固定架双节段骨搬移治疗创伤后胫骨骨髓炎骨缺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单臂外固定架双节段骨搬移治疗胫骨创伤后骨髓炎骨缺损的疗效及并发症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7年6月应用单臂外固定架双节段骨搬移治疗28例创伤后骨髓炎骨缺损的患者资料,男26例,女2例;年龄2259岁,平均41.3岁,骨缺损长度为6.516.8cm,平均10.3cm。软组织缺损面积3.5cm×2cm18cm×11cm,平均7.5cm×4cm。随访记录骨搬移时间、外固定时间、外固定指数、搬移区矿化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末次随访采用Ilizarov方法研究与应用协会(ASAMI)评分对骨愈合及功能恢复进行评价。结果:纳入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65月,平均35个月。骨搬移时间(60.2±23.2)d(41136 d),外固定时间(13.4±3.5)月(7.520月),外固定指数(1.4±0.2)月/cm(1.11.9)月/cm),搬移区矿化时间(10.5±3.2)月(616.5月)。其中12例出现钉道感染,9例局部炎症(每日钉道护理后愈合),2例钉周脓性分泌物(静脉注射敏感抗生素后愈合),1例钉道周围骨溶解(更换钉道后愈合)。9例出现接触断端延迟愈合,2例出现轴向偏移,1例出现搬移区矿化不良,1例在拆除外固定架后出现接触断端的再骨折。末次随访ASAMI评分标准结果:骨愈合优17例(61%),良7(25%);可4例(14%),功能结果优15例(53%),良10例(36%),可3例(11%)。结论:应用单臂外固定架双节段骨搬移可有效减少骨搬移时间、外固定时间及总的治疗时间,从而减少治疗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率,是治疗胫骨创伤后骨髓炎骨缺损的有效方法。

周子红,吴永伟,冯德宏,赵继军,顾三军,许亚军,芮永军,殷小根,殷渠东[6](2020)在《早期与晚期行诱导膜内植骨的骨愈合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对于骨缺损的治疗,早期与晚期阶段行诱导膜内植骨修复的骨愈合效果可能存在差异。目的:探讨早期与晚期阶段行诱导膜内植骨修复骨缺损的愈合效果差异和影响骨愈合的主要因素。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17年8月无锡市骨科医院和无锡市人民医院行诱导膜技术治疗的63例胫骨骨缺损患者,其中男38例,女25例,年龄16-69岁,按骨水泥填塞后诱导膜内植骨时机不同分为2组:早期组(n=25)在骨水泥填塞后6-8周诱导膜内植骨,晚期组(n=38)在骨水泥填塞后10-12周诱导膜内植骨。随访评估两组骨缺损愈合与患肢功能恢复情况,分析发生延迟愈合和骨不连的原因。试验获得无锡市人民医院和无锡市骨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LW2019001)。结果与结论:(1)6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骨移植手术,术中发现早期组形成的诱导膜较薄、毛细血管相对较多,而晚期组形成的诱导膜通常较厚、毛细血管相对较少;(2)63例获得16-50个月随访;早期组伤口或切口一期愈合22例,延期愈合3例;晚期组伤口或切口一期愈合34例,延期愈合2例,二期愈合2例;(3)早期组延迟愈合1例,无骨不连病例,临床愈合时间5.0-12.0个月,平均6.64个月;晚期组延迟愈合2例,骨不连1例,临床愈合时间5.0-16.0个月,平均7.42个月;两组骨缺损愈合时间、骨不连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 0.05);(4)早期组患肢功能恢复:优13例、良11例、可1例,晚期组患肢功能恢复:优17例、良18例、可3例,两组患肢功能恢复情况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 0.05);(5)结果表明,不同时期行诱导膜内植骨对骨缺损骨愈合时间有一定影响,但影响较小,对愈合率无影响,而诱导膜体积和完整性、植骨质量和数量及断端稳定性等其它因素对骨缺损骨愈合,尤其是愈合率的影响更大。

许杰,张知博,郭庆钢,崔红丽[7](2019)在《扩髓带锁髓内钉髓内植骨治疗复杂胫骨干陈旧性骨折或骨折不愈合》文中认为目的对复杂胫骨干陈旧性骨折或胫骨骨折不愈合使用扩髓带锁髓内钉加髓内植骨治疗,探讨其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本院自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复杂胫骨干陈旧性骨折或胫骨骨折不愈合患者应用扩髓带锁髓内钉髓内植骨治疗32例患者资料。第一次手术时均采用外固定架固定,第二次手术采用闭合复位,有限切口切开扩髓、髓内植骨,髓内针静力锁定内固定术。结果平均随访时间16.5个月(6~28个月)。患者骨折均愈合,骨折愈合时间3.5~12.5个月,平均5.9个月。末次随访按照Johner-Wruh胫骨干骨折疗效评估标准:优18例,良12例,可2例,优良率93.8%,无感染、断钉等并发症。结论扩髓带锁髓内钉髓内植骨治疗复杂胫骨干陈旧性骨折或胫骨骨折不愈合,具有创伤小、固定牢固、早期功能锻炼及利于骨折愈合等优点,是治疗复杂胫骨干陈旧性骨折或胫骨骨折不愈合的有效方法之一。

李海峰,顾三军,芮永军,殷渠东[8](2019)在《诱导膜技术修复骨缺损研究现状及应用方法的改进》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诱导膜技术具有良好的骨缺损修复效果,与诱导膜的生物成骨活性和机械性包裹作用有关。由于不同时期植骨诱导膜的生物成骨活性相差较大,尤其是在晚期阶段,诱导膜的生物成骨活性较弱,因此,到底是诱导膜的生物成骨活性或是机械性包裹作用对骨缺损修复的作用更大,仍有不同意见。目的:将有关诱导膜技术研究现状和应用方法的改良作一综述。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数据库、Pub Med数据库及Elsevier数据库中收录的相关文献,中文检索词为"骨缺损,诱导膜,诱导膜技术,骨水泥",英文检索词为"Bone defect,Induced membrane,Induced membrane technique,Bone cement"。查阅1995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收录的相关文章,包括综述、基础研究及临床研究,通过阅读文题和摘要进行初步筛选,排除与文章主题相关度低的文献,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最终纳入40篇文献进行结果分析。结果与结论:研究表明,诱导膜技术修复骨缺损既有生物成骨活性因素,又有机械性包裹因素。在感染性骨缺损第1阶段手术可以采用内固定,骨水泥填塞物体外成型可以克服体内成型发热性损伤、难取出等缺陷。植骨时机不同,诱导膜成骨活性不同,因此植骨量应考虑到植骨时机,但最佳的植骨量和植骨材料比例尚缺乏实验研究。可降解填塞物的出现,使一次性诱导膜技术手术变为可能,但大多数可降解填塞物的力学强度较差,膜诱导力较弱。期待新的力学强度更好、膜诱导力更强或可促进骨生长的可降解填塞物出现,有望缩短治疗时间和减少自体骨用量。

张伟[9](2019)在《多维交叉锁定钢板治疗股骨干骨不连的相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股骨干骨不连患者的预后,结合已有文献研究,评估附加钢板(AP)联合髓内钉(IMN)的优势和不足。在此基础上,我们设计出一款适用股骨干髓内钉术后骨不连的新型附加钢板—多维交叉锁定钢板(MDC-LP)。首先,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比较MDC-LP和传统锁定加压钢板(LCP)治疗股骨干髓内钉术后骨不连的力学差异。其次,通过生物力学试验进一步验证不同的钢板放置位置和不同钢板类型(LCP和MDC-LP)在抗旋转稳定性上的差异。然后,为MDC-LP制定出可行的临床实施方案。最后,初步观察和评估该钢板治疗股骨干骨不连的临床疗效和功能预后。研究方法1.回顾性分析了 30例复杂性股骨干骨不连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的是一期确定性手术治疗。围手术期创伤,骨折愈合,术后并发症和重返工作时间作为观察指标。2.建立股骨干骨不连的有限元模型,采用AP联合IMN固定,加载逐渐增大的轴向和扭转负荷,记录并分析股骨、髓内钉和附加钢板的最大应力,最大位移和应力分布情况。3.将15根人工合成股骨制作成旋转不稳定的股骨干髓内钉术后骨不连模型。随机分成3组:外置LCP组、前置LCP组和前置MDC-LP组。予以循环扭转负荷加载试验,并记录相应的扭转角度和刚度。4.回顾性分析了采用MDC-LP治疗的11例股骨干髓内钉术后骨不连。所有的MDC-LP均经前方入路置于股骨前方。从围手术期情况,骨折愈合情况,术后并发症,患者生活质量和患肢功能四个方面进行评估。研究结果1.在围手术期创伤方面,AP联合IMN组切口长度更短(P<0.05)。相比双钢板组,AP联合IMN组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更短(P=0.024),重返工作更快(P<0.01)。2.在股骨、IMN和AP的最大应力,最大位移和应力分布方面,七种AP联合IMN模型存在明显的差异。在轴向和扭转负荷下,ASM-8组的断端位移最小,力学稳定性最好。3.在循环扭转负荷下,相比对照组,实验组MDC-LP抗旋转稳定最好,其扭转角度最小,扭转刚度最大,且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4.在围手术期方面,切口长度为6.6cm;MDC-LP上双皮质螺钉固定数目平均为5.2个。所有患者均获骨折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为4.1个月。疼痛VAS得分为1.3分;Lysholm膝关节评分为91.3分;下肢功能评价量表得分为67.0分;SF-36量表的各分组量表的评分都在90分左右。结 论相比其它翻修手术方式,AP能够获得更好的临床预后。相比传统LCP,MDC-LP能提供更好的力学稳定性,尤其是抗扭转稳定性。MDC-LP作为AP治疗股骨干髓内钉术后骨不连时,螺钉的偏心置入和钢板的前置使螺钉的双皮质固定更容易实现,钢板的双排孔设计减少了手术创伤,最终对改善患者的临床和功能预后可能有积极促进作用。

王爽[10](2019)在《不同穿针构型的环形支架治疗胫骨干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借助生物力学实验,比较固定胫骨干骨折的环形支架不同穿针方式五种构型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以直径3cm的直型聚乙烯塑料棒(PE棒)制作胫骨中段不稳定骨折模型,选取相同厂家同批次的聚乙烯塑料棒15根,将其随机均分为5组。截取长度51cm,两端各做6.5cm深度牙托粉塑模包埋,以适合机械安装,自中央部分横型截除2cm,形成每段18cm游离段。应用内径155mm的泰勒全环和螺纹杆安装四环结构环形支架,两端组环外径各8cm,中间两环间内径16cm,其中中间骨段上下各7cm,缺损骨段长度2cm。外固定架两端环外缘距相邻牙托粉塑模边缘各3cm。5组构型的穿针分别应用2.0mm克氏针及5.0mm半针或混合应用,每个环两枚固定针交叉90°固定。具体构型分为:每个环的穿骨元件均为交叉成90°的拉张克氏针组即全克氏针组(A组)、每个环均由2枚5.0mm螺纹半针相交叉成90°固定即全半针组(B组)、两端的两个环均由交叉成90°的拉张克氏针固定同时中间两环各以1枚拉张克氏针及1枚半针成90°交叉固定,且两枚半针平行(C组)、每个环均以一枚拉张克氏针结合1枚半针成90°交叉固定,且两端环组间克氏针及半针分别垂直(D组)、每个环均以1枚拉张克氏针结合1枚半针成90°交叉固定,每个环的半针及克氏针分别平行组(E组)。应用拉张器给以克氏针1200N的恒定张力,螺栓扭矩限定在14Nm。将上述5组模型分别安装至实验机器,进行扭转及轴向压缩实验。通过对轴向负荷的断端位移和不同扭矩下的扭转角度的测定并计算相对应的刚度值,进行统计分析,比较5种不同穿针方式的环形支架的生物力学差异。并以经典的“理想状态”下的全克氏针Ilizarov支架(A组)做参照标准,分别比较各组环形外固定架构型在500N轴向压缩力及5Nm旋转扭矩时生物力学稳定性大小。结果:显示随着轴向负荷及旋转扭矩的增大,不同构型的外固定架轴向位移及旋转幅度均相应增大。比较500N轴向负荷下5组不同穿针方式的环形外固定架构型的轴向负荷实验提示:B组和其他各组相比轴向压缩位移最小(P<0.05),轴向刚度最大(P<0.05);此时C组、D组、E组的轴向位移和轴向刚度分别和标准参照组A组比较,提示两项指标四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扭转实验5NM扭矩下上述5组构型两两比较时:B组在扭转角度上数值最小(P<0.05)和扭转刚度最大(P<0.05)。C组和E组在上述两项指标中比较提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2>0.05),而在扭转刚度上弱于全克氏针组Ilizarov支架(A组)(P<0.05)。D组和A组在扭转角度和扭转刚度上比较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92,P=0.981)。结论:随着轴向负荷及旋转扭矩的增大,不同构型的环形外固定架轴向位移及扭转角度均相应增大。1、轴向压缩负荷实验:在轴向压力为500N时5组构型中全半针组环形支架(B组)具有最好的轴向抗压缩能力,此时C组、D组、E组的轴向抗压缩能力和A组相当。2、扭转负荷实验:在扭矩为5Nm时,5组构型中全半针组环形支架(B组)显示了更好的抗扭转能力,此时D组的抗扭能力和A组相当,C组和E组抗扭转能力相当,但二者均相较A组在抗扭转能力上为弱。

二、髓腔内植骨固定治疗胫骨骨折感染不愈合(附13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髓腔内植骨固定治疗胫骨骨折感染不愈合(附13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病灶扩大切除结合膜诱导技术治疗成人下肢感染性骨缺损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弹性带锁髓内钉与微创钢板治疗腓骨骨折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
    研究方法
    流程图
一、腓骨的治疗背景
    1.1 腓骨解剖特点
    1.2 腓骨骨折临床特点
    1.3 腓骨损伤的力学机制
    1.4 腓骨骨折传统治疗观念
    1.5 腓骨骨折固定治疗意义
    1.6 腓骨骨折治疗发展方向
二、弹性带锁髓内钉与微创钢板治疗腓骨骨折疗效对比
    2.1 对象与方法
        2.1.1 一般资料
        2.1.2 固定材料简介
        2.1.3 术前准备
        2.1.4 手术方式
        2.1.5 术后处理
        2.1.6 观察指标
        2.1.7 疗效判定标准
        2.1.8 术后随访及临床评分
        2.1.9 统计学分析
    2.2 结果
    2.3 讨论
        2.3.1 腓骨骨折损伤因素及肢体功能影响
        2.3.2 腓骨骨折的治疗方式
        2.3.3 腓骨骨折外固定治疗
        2.3.4 腓骨骨折传统内固定治疗
        2.3.5 腓骨骨折微创固定介绍
        2.3.6 腓骨骨折微创钢板固定
        2.3.7 髓内钉设计特点介绍及弹性带锁髓内钉固定优势
        2.3.8 AB两组治疗结果分析
        2.3.9 AB两组微创固定方式治疗腓骨骨折的临床效果评价
    2.4 小结
三、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一)
附录(二)
综述 腓骨骨折的治疗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MIPPO技术结合LCP与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中远段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介

(4)微创技术治疗四肢管状骨骨折骨不连的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材料(资料、内容)与方法
    1.病例选择与分组
    2.一般资料
    3.治疗方法及随访指标
    4.数据收集
    5.统计学处理
    6.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5)单臂外固定架双节段骨搬移治疗创伤后胫骨骨髓炎骨缺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内容与方法
    1.研究对象
        1.1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1.2 一般资料
        1.3 术前检查
    2.治疗方法
        2.1 根治性扩创
        2.2 安装单臂外固定架及截骨
        2.3 术后处理
        2.4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6)早期与晚期行诱导膜内植骨的骨愈合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文章快速阅读:
文题释义:
0引言Introduction
1 对象和方法Subjects and methods
    1.1 设计
    1.2 时间及地点
    1.3 对象
    1.4 材料
    1.5 手术方法
    1.6 主要观察指标
    1.7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Results
    2.1 参与者数量分析
    2.2 试验流程见图1。
    2.3 基线资料比较
    2.4 手术情况
    2.5 随访结果
    2.6 材料宿主反应
3 讨论Discussion

(7)扩髓带锁髓内钉髓内植骨治疗复杂胫骨干陈旧性骨折或骨折不愈合(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 一般资料
    1.3 手术方法
    1.4 术后处理
    1.5 评价指标
2 结果
3 讨论
    3.1 术前计划及准备
    3.2 髓腔扩髓植骨适应证的选择
    3.3 术后功能锻炼
    3.4 扩髓带锁髓内钉髓内植骨治疗复杂胫骨干陈旧性骨折及骨折不愈合的优点

(8)诱导膜技术修复骨缺损研究现状及应用方法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Introduction
1 资料和方法Data and methods
    1.1 资料来源
    1.2 检索方法
2 结果Results
    2.1 诱导膜技术的治疗机制
        2.1.1 骨缺损修复
        2.1.2 骨感染控制
    2.2应用方法的改进
        2.2.1 固定方法的改良
        2.2.2 填塞物制作方法的改良
        2.2.3 新的填塞物
3 总结和展望Conclusions and prospects

(9)多维交叉锁定钢板治疗股骨干骨不连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2. 研究目的和内容
第一部分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股骨干骨不连的临床预后研究
    1. 方法和对象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MDC-LP和传统LCP治疗股骨干髓内钉术后骨不连的有限元分析
    1. 新型附加钢板的设计
    2. 方法和对象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附图
第三部分 MDC-LP和传统LCP在治疗股骨干髓内钉术后骨不连的生物力学研究
    1. 方法和对象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部分 前置MDC-LP的手术方案设计
    1. 前方入路的简介
    2. 前方入路的实施方案
    3. 前置新型附加钢板
    4. 关闭切口
    5. 术后处理
    6. 典型病例
    7. 讨论
第五部分 MDC-LP治疗股骨干髓内钉术后骨不连的早期临床随访结果
    1. 方法和对象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总结
本研究创新点
本研究局限性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10)不同穿针构型的环形支架治疗胫骨干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实验对象和方法
    1.1 实验对象
        1.1.1 主要实验材料和外固定架组件
        1.1.2 主要实验工具
        1.1.3 实验仪器
        1.1.4 实验场所
        1.1.5 应用统计软件
    1.2 实验方法
        1.2.1 标本分组
        1.2.2 制备胫骨骨折模型
        1.2.3 安装外固定支架
        1.2.4 骨折的生物力学模拟实验
        1.2.5 数据的整理及统计软件分析
2.结果
    2.1 轴向压缩实验
        2.1.1 轴向位移
        2.1.2 轴向刚度
    2.2 模型扭转实验
        2.2.1 扭转角度
        2.2.2 外架扭转刚度
3.讨论
    3.1 骨折的修复愈合机制
    3.2 骨折治疗的生物力学
    3.3 骨折的治疗
        3.3.1 骨折的早期非手术治疗(夹板、石膏)
        3.3.2 骨折治疗内固定理念
        3.3.3 骨折外固定治疗的优、缺点以及Ilizarov外固定架的应用
    3.4 Ilizarov支架各组件对整体稳定性的生物力学影响
    3.5 胫骨骨折常用手术固定方式及其生物力学比较
        3.5.1 胫骨骨折常用手术固定方式
        3.5.2 胫骨骨折常见固定方式的一些生物力学特性比较
    3.6 胫骨骨折不愈合的影响因素及常见骨不连情况的处置
    3.7 实验设计思路及相关评价
    3.8 数据分析
    3.9 本次实验的优点和局限性
        3.9.1 本次实验的优点
        3.9.2 本次实验的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Ilizarov外固定支架的发展和应用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髓腔内植骨固定治疗胫骨骨折感染不愈合(附13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病灶扩大切除结合膜诱导技术治疗成人下肢感染性骨缺损的影响因素研究[D]. 李茂伦. 遵义医科大学, 2020(12)
  • [2]弹性带锁髓内钉与微创钢板治疗腓骨骨折疗效对比[D]. 刘广东.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3]MIPPO技术结合LCP与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中远段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D]. 王琼超. 新乡医学院, 2020(12)
  • [4]微创技术治疗四肢管状骨骨折骨不连的相关因素分析[D]. 吴信举. 皖南医学院, 2020(01)
  • [5]单臂外固定架双节段骨搬移治疗创伤后胫骨骨髓炎骨缺损[D]. 艾尼孜尔·亚里坤.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6]早期与晚期行诱导膜内植骨的骨愈合效果分析[J]. 周子红,吴永伟,冯德宏,赵继军,顾三军,许亚军,芮永军,殷小根,殷渠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0(04)
  • [7]扩髓带锁髓内钉髓内植骨治疗复杂胫骨干陈旧性骨折或骨折不愈合[J]. 许杰,张知博,郭庆钢,崔红丽.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2019(04)
  • [8]诱导膜技术修复骨缺损研究现状及应用方法的改进[J]. 李海峰,顾三军,芮永军,殷渠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9(30)
  • [9]多维交叉锁定钢板治疗股骨干骨不连的相关研究[D]. 张伟.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9(02)
  • [10]不同穿针构型的环形支架治疗胫骨干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D]. 王爽.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髓内植骨固定治疗感染性胫骨骨折不愈合(附13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