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工业遗产空间初探——以自贡井盐遗址为例论文_陈思远

古代工业遗产空间初探——以自贡井盐遗址为例论文_陈思远

四川大学 610000

摘要:基于理论与调研的思考,为理清古代工业遗产的基本构成与发展脉络,进而准确的对自贡井盐遗产展开研究。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归纳梳理对工业遗产空间类型进行时间上的分类,并阐述工业空间续存的思考。其次是梳理自贡井盐遗产的历史、遗产分布及其特殊性,总结出自贡井盐工业遗产的多维度价值属性。最后,对井盐遗产的建筑形态和景观特征进行调研,为后期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关键词:古代工业遗产;井盐遗产;空间要素

1 时间

1.1关于时间的界定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于工业遗产比较权威的界定多以2003年起草的《塔吉尔宪章》和2006年俞孔坚、方琬丽发表的《中国工业遗产初探》为主。其中《塔吉尔宪章》对工业遗产的定义、价值、保护等方面进行阐释,但并没有对各类工业遗产的时间进行界定。《中国工业遗产初探》中则主要以《中国工业史》为基础,将中国工业遗产进行了近现代的分类,并没有对近现代以前的工业遗产进行界定。直到2012年,刘伯英才在《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发展综述》中,将中国工业遗产的时间分类划分成三个阶段,把1840年以前的工业建筑遗产划分为古代工业建筑遗产。因此,在本文中对于古代工业遗产关于时间上的界定为1840年以前的工业遗产,包括:窖址、酿造、盐场、水利工程等广义的工业遗产。

1.2古代工业遗产的续存

工业遗产空间是反映当时生产力与科学技术特征的重要代表。中国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国家,它的工业发展大抵经过了三个阶段,即:古代工业生产(1840年以前),近代工业生产(1840-1949),现代工业生产(1949-至今)。

所谓“续存”,是指在城市发展和更新中保存与添加之间的辩证关系。没有“存”,就没有由来,没有“续”,就没有活力和信心,新与旧之间需要有好的衔接。近十余年,我国掀起了一股工业遗产保护热,但多是对于近现代工业遗产保护、改造与更新。古代工业遗产作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遗存下的智慧结晶,它的保存与更新更值得我们思考与研究。

2 历史沿革及价值

2.1自贡井盐发展的历史沿革

东汉章帝时期《博徒论》中提到“江阳之盐”,江阳即今自贡富顺县。此时,自贡开凿出第一口盐井——富义井,并开始井盐生产。

南北朝,富义井渐具规模,并因其出盐最多,地方百姓因其富饶,故名“富世盐井”并以富世盐井而设富世县,自贡也出现最早的行政建制。

两宋,盐井顿钻技术、卓筒井技术开始发端,同时以“大公井”为代表的公井镇升为公井县。

明,富世盐井衰退,大公井所产之盐成为贡品,盐井被更名为“贡井。以“自流井”、“贡井”为代表的一批新盐井崛起,促进了自贡城市发展的一大转变。

清,燊海井利用卓筒井技术钻凿完成,成为世界上第一口由人工钻凿的超千米深井,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清末农民起义爆发,淮盐不能上运湘鄂,给自贡盐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自贡盐业在第一次“川盐济楚”中迅速崛起,跃居四川盐产地之首。

抗战时期,促成了第二次“川盐济楚”,沿海盐区相继沦陷,民国政府提出“增加产量首先从富荣两场着手”,1938年,自贡盐产量比1937年将近翻一番,位居全国第一。

2.2自贡井盐的特殊性及遗产分布

盐根据来源的不同分为海盐、井盐、矿盐、池盐、土盐等。《说文解字》中对盐的描述为:“盐,卤也。天生曰盐,人生曰盐。”足见井盐的地位。

我国井盐产地主要分布于四川、云南、甘肃、湖北及西藏地区。各个地区都拥有悠久的盐业发展历史,因盐而兴的城市不止自贡一处,但川盐与滇盐的发展则更加完整和成熟,其中自贡在规模、盐业设备、工艺技术和保存现状等发面更突出。特别是在空间设计的研究前提下,自贡井盐遗产的优势显得更有优势。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3自贡井盐工业遗产的价值属性

自贡井盐工业遗产作为古代工业遗产的一部分,反映了工业生产与科学技术特征,它的价值属性是多维度的,大致可以分为四种:其一,它是自贡古代盐业生产见证,是集体记忆的空间载体,能印证其自贡的“身份”,具有历史纪念价值;其二,遗产作为遗留下的实体空间是具体历史时期技术风格、生产特征的代表形态,具有类似于“标本”的研究价值;其三,经过上千年的发展,以盐帮菜、、“盐工号子”精神为载体所沉淀下的盐文化作为自贡城市的文化符号,影响了自贡的社会意识和风俗民情,具有特定的文化价值;其四,作为一种空间实体资源,井盐工业遗产具有适用的使用价值。以上四种价值反映了古代工业遗产的内涵,体现了文化环境的可识别性,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缘由。

3 自贡井盐工业遗址的构成要素

3.1建筑形态

井盐工业属于资源型工业。盐场选址主要是以地理构造为基础,建筑的布局也以盐业生产工艺流程为出发点,主要建筑有锥房、灶房、大车房、柜房、盐仓。其中碓房用来架设主要开采设备(碓架、天车、天滚);大车房用来放置绞车(大车);灶房则是将开采出的卤水用盐锅烧制结晶。

碓房和大车房由于内部设备体积较大,建筑结构为穿斗式与抬梁式混合的木结构屋架,山墙面屋架采用穿斗式,内部屋架则采用抬梁式做法。盐仓、灶房、柜房建筑结构均采用穿斗式屋架。考虑到功能需求与自贡的丘陵地形,盐场多利用地形特点将盐仓置于柜房下层以便出、入库。

3.2景观要素

自贡盐业生产在鼎盛时出现了“天车林立,梘管遍地”的独特景观风貌。无论从工业生产还是建筑审美的角度来看,都是自贡井盐文化的独特。

3.3.1天车

天车伴随着井盐生产的出现而发展,它造型雄伟、结构独特,早在《天工开物》中就已经记录了古代天车的具体形态。天车符合建筑学、力学等科学原理,堪称盐都先民的一大创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天车开采技术是从宋代沿用至今的“卓筒井”钻凿工艺。它主要是以杉木为主料,利用30多种构件,其中以多根杉木捆扎形成外圆中空的塔式结构用于盐井的钻凿、修治修治,再依靠顶端的飞轮将岩盐推汲到地面。

3.2.2梘管

梘管是自贡盐场生产流程中最为传统的输卤设施,早在东汉的画像砖上就已经描绘了利用竹筧作为采卤楼架到盐灶的输卤管线。它是利用低压气开采技术,即将梘管、木桶、石头和泥土等简易材料制成采输设备,通过井口装置用竹筧把天然气送到灶房制盐。竹笕一般选择楠竹,过水量较小的也可以选择斑竹以适应了长距离、长时间输卤的需要。1954年,曾对自贡盐场14条主要输卤主笕及支笕进行过长度统计,共计95678米,可见盐场梘管输卤技术的发达。

3.2.3盐灶

与海盐的晾晒结晶不同,自贡井盐的提纯全靠一口盐灶。井盐的烧制是将卤水倒入盐灶中烧热,煮沸出现盐花,把黄豆浆按一定比例下锅,吸除硫酸钙等杂质,并用竹编将泡沫清除进行“提浆”,之后的锅内盐卤“清澈见底”,然后下母子渣盐,以促进结晶,最后淋“花水”,等盐煎成后,放入木甑将“花水”均匀淋透,最后烧出洁白的花盐。由此,形成了一套以自贡盐场的井盐烧制工艺,整个过程均在盐灶中进行。

4 思考与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以古代工业遗址空间为背景,从自贡井盐工业遗产的角度出发。通过梳理、总结自贡井盐遗产的历史沿革、工业的特殊性以及独特的价值维度,在调研与思考的基础上,提取、归纳自贡井盐遗产建筑形态与景观要素的特征。这既是对前一阶段研究的梳理也是对后续相关理论研究和设计实践所提供基础资料。

参考文献

[1]苏家庆.自贡市盐业志[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2]许东风.重庆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与城市振兴 [D].重庆大学.2012.

[3]俞孔坚.方琬丽.中国工业遗产初探 [J].建筑学报.2006.

[4]刘伯英.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发展综述[J].建筑学报.2012.

[5]武华宇,张雪,阙维民.世界遗产视野下的自贡盐业遗产[J].中国园林.2012.

论文作者:陈思远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23

标签:;  ;  ;  ;  ;  ;  ;  ;  

古代工业遗产空间初探——以自贡井盐遗址为例论文_陈思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