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社会的到来与高等教育改革_知识经济论文

知识社会的到来与高等教育改革_知识经济论文

知识社会的来临与高等教育的变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教育论文,社会论文,知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信息时代及其对我们的挑战,是世纪之交人类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从教育的角度认识信息时代,可以说信息革命正在将人类导入一个以知识经济和学习社会为特征的新时代。本文强调知识经济和学习社会是信息时代的本领,指出新时代的到来需要有一场教育革命与之呼应,探讨高等教育应该如何迎接知识社会的挑战。

一、人类进入了知识经济和学习社会时代

人类社会在经历了一万年以前的农业革命和几百年以前的工业革命之后,20世纪末正在迎来一个全新的信息革命。这场革命虽然以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化为先导和标志,但其本质却不能狭隘地理解为仅仅是以新的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取代以蒸汽技术和电气技术为代表的传统工业技术及其产业(例如,生物工程、新材料等高技术就不能简单地归入信息技术及其产业),不能浅尝辄止地看作仅仅是工业化运动内部的一次技术性和产业性调整(例如,仅仅把当前的技术革命说成是工业化以来的第三次革命是不够的)。应该看到,当前的信息革命正在使具有创新意义的知识和信息(某些学者特意称之为新息innovation)成为人类财富的主要来源,技术和知识这些无形或软性资源正在取代传统的材料与能源等有形或硬性资源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20世纪末靠知识致富的人接二连三取代19世纪末叱咤风云的石油大王、汽车大王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软件霸主盖茨(已经连续三年作为世界首富)、媒体巨头默多克、金融巨鳄索罗斯已经被人们看作是新的世界经济转变的代表人物。有充分的理由可以断言,信息革命的本质是使人类迈入一个以知识经济和学习社会为特征的时代。思考信息时代及其对我们的挑战,首先是要对信息革命的这样两个本质特征建立足够的认识。

其一,信息革命正在以一种全新的知识经济替代传统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知识经济的概念近年来已见之于一些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的研究报告。所谓知识经济(knowledge economy),就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国内生产总值50%以知识为基础就是这种经济的现实写照。当前世界知识经济的发展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是投资趋向于流向高智力性质的生产与服务。在有形投资中特别强调微电子、通讯、计算机以及相关高技术设备,在无形投资中特别强调研究与开发(R&D)以及劳动力的培训。据统计,经合组织国家投入研究与开发的费用已平均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2.3 %。二是技术熟练的劳动力成为最易就业的人员。据经合组织国家资料,教育程度低的人平均失业率高达10.5%,而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只有3.8%的失业率。 知识经济的崛起表明,各种形式的知识特别是70年代以来的最新科学技术、管理和行为科学的知识在经济过程中起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在知识经济将占据主导地位的21世纪,不难预料掌握更多知识的人才有可能获得更高报酬的工作,拥有更多知识的企业才有可能赢得更多的市场利润,创造更多知识的国家才有可能拥有更强的综合国力。

其二,知识经济的崛起必然使信息革命导向一个学习意识普遍化和学习行为社会化的学习型社会(Iearning society)。学习社会是与知识经济相辅相成的产物,使青少年普遍受到教育的同时组织一半以上成年人参加学习团体或机构的瑞典等国家已被看作是学习社会的雏形。成熟的学习社会将表现出两个方面的特征:第一,全民学习意识的普遍养成。在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已经从过去那种被动的状态转向更为主动的状态,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目光短浅的、以为学完一次就足以对付一辈子的简单功利行为,而是学习者自觉贯穿整个人生、追求在变化的环境中能够胜出的强烈内驱行动。与此对应,学习环境将不只存在于传统的学校,而是渗透在家庭社区、工作岗位、娱乐场所和各种社会活动角落。“生活即学习”将成为学习社会的基本生存状态。第二,创造性学习成为学习活动的主流。在物质经济为主导的社会,学习是一种单纯继承性的过程。学习意味着接受原先已经确立的观点、方法和原则,用以对付已知的或重复发生的情况。但是,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人类将不断地落在事件的后面,从而难以对付和处理信息时代出现的问题、挑战甚至危机。要导向知识经济的社会,创造性学习将成为更加必要和重要的学习。因为这是知识经济所要求的可以带来创新、培养个性、导致问题得到创造性解决的学习。

二、知识经济和学习社会需要有一场教育革命

知识经济和学习社会的来临强化了教育在人类社会发展和各国经济竞争中的地位和意义,但同时也要求改变现有滞后的教育观念以适应知识经济和学习社会的挑战。与信息革命相适应,人类社会需要有一场同样具有重要意义的教育革命,借用美国教育家杜威在其名著(学校和社会)(1899)中曾经说过的一句话:“这是一场和哥白尼把天体的中心从地球转到太阳那样的革命”。对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领导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花费3 年时间制定的《学习:内在的财富》(1996)报告中有非常重要和精彩的论述。要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和学习社会的挑战,教育必须在两个方面实行战略性的转变。

首先,要从单纯性的知识教育转向综合性的素质教育。知识经济和学习社会不是唯书本知识是从的社会。相反在知识社会,教育的任务不仅应该让学习者学习书本中有关世界的既成知识,更要让学习者懂得如何在现实的世界中进行生活。这就要求实现从单纯性知识教育到综合性素质教育的支柱。(1)学会认知(learn to know)。鉴于科学进步带来的迅速变化以及社会发展的新形式,教育必须强调面广的基础知识和专深的学科探究相结合。特别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知识在不断增长与更新,靠教育传授的知识总是有限的,这就要求应该让学生学会自己获得知识的能力。(2)学会做事(learn to do)。学生应该学会在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工作,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变。学会做事很大程度上与处理信息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密切相关。这种能力不仅是实际动手能力,而且包括处理人际关系、集体合作态度、主观能动性、管理和解决矛盾的能力以及敢于承担风险的精神等综合而成的能力。(3 )学会共同生活(learn to live together)。教育的责任是要让学生在多样化的世界中能更好地理解他人,养成为共同目标而相处的态度和能力,要教育人们用理智和和平的方式处理那些不可避免的冲突。(4) 学会生存(learn to be )。21世纪的知识经济将要求每个人发挥更大的独立性和判断力,并具有更强的责任感。教育必须履行的责任是开发每个人的潜在智能,这些智能包括记忆力、推断力、想象力、体力、审美能力、交际能力以及领导能力。上述四个方面为各国结合自己的国情开展面向知识经济和学习社会的素质教育提供了思考问题的原点。

其次,要从一次性的学校教育转向全社会的终身教育。传统上,教育被仅仅理解为是以大学为终结点的学校教育,青少年时代的教育被认为可以支配人的一生。然而,这种一次性教育的旧观念无法适应变化的知识经济的挑战。与知识社会对应的是新的终身教育观念。它要求:时间上,教育要与人生相整合,应被看作是贯穿人的一生的过程;空间上,教育要与生活相整合,应该包括学校教育、在职教育和社会教育各个环节。终身教育是形成学习社会的基础,它意味着:(1 )学习将不只是青少年时代的事情。在未来的知识经济和学习社会中教育和培训的区分应该变得模糊,学习除了学校教育之外,将日益包括其他多种多样的形式。学习将越来越多地渗透到每个人的工作生涯和社会活动之中,从而变成贯穿于整个人生过程和整个社会活动。(2 )学校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为个人寻找职业作准备,而且是为提高生存水平作准备。培养个人适应社会变迁的基本能力、培养个人自我教育的能力应该成为学校的主要任务。完成义务教育后退出教育系统的学生以及中断学业一段时期后,对继续自己的教育生涯感兴趣的学生应该可以重新进入学校教育系统。个人接受学校教育的途径应该趋于多样化。(3)家庭、 社区和企业将越来越多地发挥教育功能。教育的资源将是社会性的。所有教育计划或课程都应该考虑能继续到其它计划和课程,传统的学校教育应该能与其它形式的教育相衔接。社会将形成一个十分发达的教育网络,包括利用现代通讯技术、有线电视、电脑网络发展远距离教学,更大量地增加社会人员的学习机会。

三、高等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和终生教育的任务和途径。

实现向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根本性转变是知识经济和学习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战略性要求。跨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必须围绕这样两个任务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与建立相应的教育体系,努力成为引导中国公众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和学习社会的超前要素。在这些方面,实施通才教育和开放教育是当前中国高等教育促进素质教育和终生教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1.通过实施通才教育来加强素质教育

在走向21世纪的中国,与基础教育中贯彻素质教育是要重点改变传统“应试教育”的偏狭做法相对应,在高等教育中贯彻素质教育是要重点改变传统“专业教育”的狭隘模式。这意味着:高等教育的每个环节,应从传统的知识灌输彻底转变为启发受教育者对知识的主动求索,着重培养受教育者获取、运用、创造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在提高专业教育质量的基础上要注意加强基础知识学习和拓广相关领域的知识,形成模块式层次结构,以适应现代科技综合交叉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趋势;适应现代社会协同合作和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紧密结合的特点,高等教育应注意理工、农医、人文、经管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和渗透,人才应该走复合型的道路;高等教育在注意科技专业知识传播的同时,应注意思想道德、法制、社会、人文、艺术和环境生态教育,培养具有高度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要实现向素质教育的根本性转变,中国高校就需要大力贯彻实施通才教育或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战略。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实施通识教育的使命:首先是,通过治疗长期来教育失当造成的文理失衡,使学生摆脱知识营养失调带来的狭隘与浅薄;其次,在促进学生掌握宽广知识的基础上实现科际间的整合,由知识的统摄渐臻智慧的领悟;最后,提倡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由智慧的领悟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在大学中开展通识教育一些成功的形式包括:(1 )通过开设跨学科的课程将多方面的知识、概念综合起来,欧美高校70年代以来设置、目前如火如荼发展的STS(science.technology & society )即“科学、技术与社会”课程是这方面的范围;(2 )组织不同学术背景的教师围绕某一专题举办大型系列讲座,例如有关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论题很适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3 )对于较高年级和研究生的通识教育,可以针对那些具有较大意义的问题进行渗透性的“问题研究”,例如信息高速公路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等等;(4 )要重视高等学校内部潜在的、非课程形式的通识教育,各种学生社团活动、校园文化艺术节、大学生辩论赛等等都可以成为通识教育的重要环节,它们对学生长见识、增才干、陶冶性情、提高素质有很大的帮助。

2.通过实施开放教育来推进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的提出并不意味着减弱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学校教育的作用,相反,它更加突现了学校教育在学习社会中的社会功能。重要的是,高等教育要积极把学校教育纳入到终身教育的大体系中去,把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最大程度地结合起来。对于当代中国的高等教育,实施终生教育意味着:要把高等教育的立足点转移到教会学生学习上来,要考虑到学生毕业以后的学习,使他们走出校门也能自己去获得知识和能力,不断充实自己,从而满足社会的需要;高等教育体制应为公民提供多途径、多种方式接受教育的可能性,在注重全日制教育的同时应注意在职教育、继续教育、闲暇教育等等;高等教育内部要有互通性,不能使学校教育结构的多样性变为多轨性,互不相通,堵住学生持续发展的出路。

要实现向终生教育的根本性转变,就需要中国高等教育在继续搞好全日制教育的情况下有分寸地实施开放教育战略。已有预示表明,在终身教育的热潮中,高等教育面向社会办学是能够大显身手的。90年代以来日本文部省为促进高等教育作为终身教育机关发挥作用,采取了一系列富有弹性的做法,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例如:(1 )实施面向社会在职人员的再教育,对他们实行特别的入学考试制度;(2 )对一些从短大或高专毕业希望进入大学深造的就职者采用中途编入四年制大学的特别措施;(3 )为一些由于工作时间关系不能进入大学深造的社会在职人员开设夜间特别课程(包括本科生、硕士生与博士生);(4 )增加高等教育的旁听生名额;(5 )接受具有突出才能的高中生作为“科目履修生”,使得不是在校生的旁听者如果履修大学一门或几门教学科目,也能得到与此相应的学分;(6 )大学实行承认学生在大学以外教育实施获得的学习成果的制度;(7 )在大学培养在职的高级技术职业人才。虽然这些做法对我们来说不一定能够简单套用,但从中应该看到中国的大学教育要融入终身教育体系同样可以有一些创造性的尝试。

标签:;  ;  ;  ;  ;  

知识社会的到来与高等教育改革_知识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