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检查诊断心房颤动的临床价值论文_王娟,张春福

心电图检查诊断心房颤动的临床价值论文_王娟,张春福

(新疆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 新疆喀什 844000)

【摘要】目的:观察心电图诊断心房颤动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50例心房颤动的f波,心室率,RR间距的变化a范围及QRS形态。结果:f波的粗细形态有助于转复的窦性心律成功率的高低;房颤时发生宽大畸形的QRS波,可以鉴别是室上性搏动伴有室内差异传导或是心室的异位搏动;连续成串发生时,判断是室上性或是室性心率过速,根据心室律快慢诊断房颤的性质。结论:心电图检查诊断心房颤动准确率高,应当重视心房颤动心电图的心电现象,发挥其诊断和治疗决策中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心房颤动;心电图;诊断价值

【中图分类号】R5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18-0036-02

心房颤动是一种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心房颤动具有发病率高,卒中发生率高,致死和致残率高,但往往症状较轻,是名符其实的“隐身杀手”,随着年龄增长发生率增加。有效的检查诊断心房颤动在临床诊断及治疗中尤为重要[1]。本文探讨心电图检查对心房颤动的诊断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择201012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50例心房颤动患者为对象。其中男性21例,女性29例,年龄35~73岁。50例心房颤动中,31例为冠心病,6例为高血压,7例为风心病,1例为甲亢,1例为心肌病,4例无器质性心脏病,均经常规12导联,心电图,胸片,超声心动图检验证实。

1.2 方法

取患者平卧位,采用美国mortava型号EL1-250型心电图仪,做标准12导联同步心电图,标准电压1.0mv/cm,纸速50mm/s,并加做长v1导联10s,主要观察QRS波,T波和U波的影响,从QRS波后2个f波开始进行测量。观察f波振幅,时限,ff间期。

1.3心房颤动心电图表现

(1)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态不一,间距不均心房颤动波“f”,其频率多为350~600次/min;(2)心室率极不规则;(3)R-R间期(心动周期)绝对不等,QRS波群形态与窦性者相同,如伴有室内差异性传导,可形成宽大畸形QRS波群,应与室性早搏相鉴别。

2.结果

2.1 f波

V1导联f波振幅>0.5mv者为粗颤,见于新近发生的心房颤动,是复律的指征,f波振幅<0.5mv者为细颤,50例心电图P波均消失,其中3例所有导联见不到f波。

2.2 心室率

心室率<60次/min者占15例,心室率100~180次/min者占33例,心室率>180次/min者占2例。

2.3 QRS波群表现

QRS波群时间>120ms者占20例,QRS波群时间<120ms者占5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其中束支阻滯者18例,室速者5例预激综合征2例。

2.4 RR间距

最短RR间距为0.24s,最长RR间距为2.08s,所有病例RR间距不规则

3.讨论

根据心血管学研究和流行病学分析。房颤可见于正常人。可在情绪激动、运动、手术后、急性酒精中毒时发生,更常发生于原有器质性心脏病者,常见于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肺源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病感染性心内膜炎、先天性心脏病等。

有关房颤的理论包括环形运动。单个或多个局部起源和多环折返,无论何种机制,均是由于心房组织的反应性和传导性的不一致使心房除极顺序混乱而导致了房颤。多个折返环路的建立使房颤得以持续,混乱的心房激动并以随机的间期通过AV交界区下传,使得房颤时心室率不规则[2]。

f波是房颤的较为特征性的波动,其主要是取决于心房除极的综合向量,同一时间心房除极向量越大其f振幅越大,越大且f波与年龄呈负相关,可能与年龄越大会导致心房纤维化,导致f波振幅降低有关。P波是起于右心房终于左心房的向量。当心房发生改变时,会出现有p波改变。房颤患者随着病程延长,患者心房传导的时间延长,心房结构发生改变,会出现p波改变甚至消失。

心房颤动时心室率的快慢主要取决于房室交界区—希浦系统(AVN-HPS)和旁道前传有效不应期长短。AVN-HPS不应期病理性延长更多的f波因干扰与阻滞未能下传心室,心室率缓慢而不规则。心室率<60次/min者称为缓慢性心房颤动,心室率慢至35次/min者为交界性逸博或室性逸博。f波下传的R-R间歇在2.0s以上者称为心房颤动提示合并房室传导阻滞。AVN-HPS有效不应期短f波下传心室的频率加快引起快速心房颤动f波波下传的心室频率在100~180次/min之间者称为快速型心房颤动,心室率在180次/min以上者称为极速型心房颤动。前向传导不应期<330ms时易发生极速型心房颤动。

心房颤动伴宽QRS心动过速可以是束支蝉联现象。室性心动过速,预激综合征,室内差异性传导,室性早搏。其发生机制(1)心房颤动伴预激综合旁路的存在使心房激动的下传避开了AV交界区长的不应期;(2)心房颤动伴室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的QRS-T形态取决于起源心室的部位及激动在心室内的传导情况;(3)心房颤动伴束支蝉联现象:双束支不应期不一致和室间隔隐匿传导是产生束支蝉联现象的机制;(4)心房颤动伴室内差异性传导:快速心房冲动在心室内传导系统中遇到了分支,束支的正常有效及相对不应期造成冲动在这些组织中传导缓慢或中断,从而使下传的QRS波群畸形[3];(5)心房颤动伴室性早搏:可能是隐匿传导的结果。也就是说,室性早搏逆向侵入AV交界区延长了交界区的不应期。

心电图不仅能对心房颤动作出及时确切诊断,且对房颤病因有所提示,如房颤合并左心室肥厚多提示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还能检验临床应用洋地黄是否过量,出现二联律,频发性室性早搏,要考虑洋地黄中毒。

本文通过对我院50例患者使用心电图检查,确诊房颤50例,准确率为100%。心电图诊断心房颤动准确率高,在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卢喜烈.心房颤动心电图各种表现的相关机制[J].临床心电学杂志,2003,12(4):210-212.

[1]王慕璇,朱维琪,蔡小英等.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心电图分析[J].临床心电学杂志,2001,10(4):200-202.

[1]魏芳,李晓燕.心房纤颤对左心室射血分数正常的心力衰竭患者的影响[J].临床内科杂志,2011,28(3):168-170.

论文作者:王娟,张春福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18

标签:;  ;  ;  ;  ;  ;  ;  ;  

心电图检查诊断心房颤动的临床价值论文_王娟,张春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