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业空间集聚程度分析_旅游产业论文

我国旅游产业空间集聚程度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旅游产业论文,程度论文,我国论文,空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9-0061(2008)07-0070-03

一、旅游产业空间集聚及其意义

1、旅游产业空间集聚

旅游产业是伴随着社会经济而成长起来的新型产业部门,它具有不同于一般产业或行业的特点。[1]旅游产业的发展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当地的资源禀赋、客源市场、区位条件等,因此在某些资源条件好、客源市场稳定、可进入性强的区域就会形成一定的旅游产业空间集聚现象。

笔者认为,旅游产业空间集聚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理解。从微观上说,旅游产业空间集聚指旅游企业由于产业链的关系而在一定的地域和空间上“扎堆”,重点强调旅游企业在空间上的临近性:从宏观角度上讲,旅游产业空间集聚可以理解为:旅游产业在全国某一省份或某一区域范围内发展较好,分布比较集中。

我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旅游经济迅速发展,旅游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新的增长点与第三产业中的优势产业。[2]而且随着我国旅游产业的日趋成熟,中国已经成为旅游发展速度最快,对全球旅游业发展格局影响最大的国家。[3]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同样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由于目睹发展旅游业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全国旅游出现了遍地开花的现象,很多地区不顾自身条件,盲目开发旅游景点,导致在全国范围内旅游产品的雷同、客源的分散、各类资源的大量浪费以及旅游企业和地区间的恶性竞争,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对此,我们不难发现,如果根据资源禀赋、客源市场等自身条件进行有选择、有重点的发展旅游业,使其在空间上形成一定的集聚现象,则可以有效地解决目前出现的这些问题。

2、旅游产业空间集聚的意义

旅游产业在空间上集聚,有利于国家有重点、有针对性地投资,进而实现对与旅游相关各项资源的优化配置,避免重复建设,以达到国家旅游收益的最大化目标。

旅游产业在一定的区域内集聚,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产业集聚能使企业实现产业外部规模经济,而且也有助于实现企业内部规模经济。[4]一方面,产业集聚使旅游企业获得外部规模经济效益,对外增强了竞争优势:另一方面,由于产业链的联系,促使旅游企业间的紧密联合,进一步增强企业各自实力,从而有利于实现企业的外部扩张。

大量的旅游企业在同一区域内集聚,使旅游企业能相互借力,进而提升企业自身的整体形象和自身知名度的扩大。凭借良好的整体形象和对外强大的竞争优势,可以吸引更多更广的客源市场。

通过有形的地理集中,旅游及其相关企业可以共用一定的基础设施:企业间信息的获取和交流将更为方便;促成企业间合约的谈判与执行等,这一系列的效应使企业有效节约经营成本,从而增强了企业的收益能力与抗风险能力。

此外,旅游产业在一定的区域内集聚能产生极强的互动关联效应。[4]旅游产业集聚会使旅游企业间产生极强的合作与联系,而形成企业间很强的关联效应,这种效应使得集聚区成为区域经济的一个增长极,不仅能带动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还可能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催化剂。

二、我国旅游产业集聚程度的衡量

在此笔者把经济学中用来衡量产业在地理空间集中程度的H指数运用到旅游产业中来,通过对H指数计算结果的分析,得出我国目前旅游产业的空间集聚程度。

1、H指数的含义

H指数是衡量产业集聚程度的重要指标,由A.Hirschman最先提出,哥伦比亚大学教授O.Herfindal在他的一篇论文中对其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后,H指数便受到了经济学家们的普遍重视,被广泛运用到测量产业集聚程度中来。[5]其计算公式为:

H指数反映的是在不考虑地区规模的条件下,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的绝对集中度。[6]当该产业均匀分布在所有地区时,H=1/n。当H=1时,表示该产业完全集中在某一区域。H值越大表示该产业的空间集聚程度越高,相反,H值越小表示它的集中程度越小。H指数在衡量产业集聚程度的方面有以下三个优点:一是能准确地反映产业或企业市场的集中程度,因为它同时考虑了企(产)业的规模和数量;二是能及时地反应市场垄断与竞争程度的变化:三是计算方法相对容易。

2、我国旅游产业的H指数

根据H指数计算公式(公式1),以2006年全国各省区旅游收入表示该地区旅游产业的规模(即式中的),式中的X为全国各省区旅游收入之和,表示全国旅游产业的总规模,N为全国31个省区(不包括港、澳、台)。

根据公式1,计算得出我国旅游产业的H指数,H=0.058。根据H指数的意义,若旅游产业在全国各省区是完全均匀分布,H′=1/31=0.032,而2006年我国旅游产业的H指数为0.058(H′((0.032),据此可得: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并不是均匀分布在每个省份,而是存在一定的地理集中现象的。但是我国旅游业的集聚程度究竟是高还是低,单从旅游业本省还不能得出结论,所以再将旅游业与其它产业的H指数做一比较,以便了解目前旅游产业在我国的集聚情况与集中程度。

3、旅游产业H指数与所选产业H指数的比较分析

本文选取建筑产业和电信产业作为对比产业。建筑业与电信业在全国来说具有普遍性,它们的发展所受的约束性条件相对较小,普遍存在于各个省市。相反,有些产业,譬如石油天然气产业等,由于受资源等条件的限制,只能成为某些省份的特色产业,在地理上表现为该产业相对集中于这些省份。因此,毫无疑问这些产业的H指数肯定会比较高。而建筑产业和电信产业相对广泛地分布于全国各省市,换言之,在全国范围内,它们的集聚程度相对来说是比较低的,即H指数值会偏小。所以,如果旅游产业的H指数值比这两个产业还要低,我国目前旅游产业的集聚度还比较低。

根据H指数计算公式(公式1),利用表2、表3数据,计算得出建筑业与电信业的H指数值:H(建筑)=0.062;H(电信)=0.065。两者均大于旅游产业的H指数(0.058)。根据以上分析,关于目前我国旅游产业集聚情况,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目前我国旅游产业存在一定的集聚现象,但集聚程度不是很高。

三、提高我国旅游产业空间集聚程度的对策

1、加强区域之间旅游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对于分布较广的旅游产业来说,提高产业的集聚程度,应突破狭隘意义上的地理集中,从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这一更深层次来理解产业的集聚。因此,提高旅游产业的集聚度,加强各省之间的旅游合作与联系是一个很重要的手段。需要整合各省、各区域间的旅游资源,加强区域合作,打破行政壁垒、地区封锁,避免重复建设浪费资源。统筹兼顾区域内、区域间的旅游资源开发、景区经营、宣传促销等活动。区域内加强旅游合作,区域之间也要加强交流与合作,统筹兼顾不同层次的区域旅游合作,使旅游各种生产要素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上自由、合理流动,共同推进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

2、通过拓展旅游产品的分销渠道实现区域内旅游资源的多样性整合。对于旅游企业来说,生产出好的旅游产品仅仅是成功的第一步,如今的社会“酒香也怕巷子深”,因此光有好的产品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广泛的销售渠道将旅游产品送到旅游消费者的手中。在当今网络时代,更应该充分利用好国内甚至国际网络的链接功能,将区域内、国内相对分散的旅游吸引物连接成一个相对统一的有机整体,实现旅游资源的多样性整合。可以利用互联网的信息发布与传播功能,将旅游信息又快又准地传送到旅游消费者手中,让旅游者了解旅游地资源的特色、预知精彩的旅游活动,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将旅游者的消费动机转化为旅游行为,同时还可以有效地树立起该区域的旅游地形象,以满足市场的个性化需求,同时也促进了旅游企业间的相互联系与合作,有利于旅游产业集聚度的提高。

3、建立非盈利性旅游协会,构建旅游企业的协作网络体系。旅游相关企业间为了获得和分享有限的旅游资源,需要达成一定的协作共识,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协作网络体系。建立一定的非盈利性旅游协作组织使建立这样的网络体系成为可能,该网络体系的力量基础在于网络内部各成员之间的紧密合作、集体意识等。但同时该旅游产业集聚网络也应该是外向型的,我国地域广阔,各地的旅游资源都有着各自的优势与特点,随着我国旅游市场结构的变化与旅游交通运输的日益发达,区域间的集聚也应该有所扩大。

标签:;  ;  ;  ;  ;  ;  ;  

中国旅游业空间集聚程度分析_旅游产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