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武术的特点_武术论文

论武术的特点_武术论文

试论武术的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武术论文,试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本文从武术的本质特征和表现方式、武术的外显行为和意真传神、武术的文化内涵和技、艺、术的协调一致三个方面,总结了武术的特点。

[关键词]武术;项目特点;武术文化

古代希腊的特尔裴神殿里,挂着“你要认识自己”的铭文。认识自己是自古以来人们永恒的课题之一。研究武术的特点,其目的就在于不断地认识武术本身,使其能够沿着正确地轨迹向前延伸。武术的特点是武术专业中一个常识性的理论问题,在不同的教科书中都有大同小异的总结与表述。为什么提出试论武术的特点这个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教科书中对于武术特点的总结与表述,只要稍加思考,就能发现许多不确切的地方。例如,1990年出版的体育学院专修通用《武术》教材中介绍武术的特点时说,武术的首要特点是“寓技击于体育之中”。寓技击于体育之中,除了武术之外,象拳击、摔跤、柔道、跆拳道等技击运动项目,同样也是寓技击于体育之中。“寓技击于体育之中”,怎么能说是武术的特点呢?显然,这样的总结是不合适的。

其次,所谓特点,是指人和事物所具备独特的、突出的地方;是通过与其它人和事物进行比较后而产生的结论。论述武术的特点,需要用比较分析的方法。用武术同其它运动项目去比较,找出武术所具备的,而其它运动项目不具备的地方,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总结与表述,而教科书中却没有做到。

再次,近几年来,武术的文化现象受到了武术界的关注。随着研究成果的扩展与积累,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与武术技术本身许多地方都有直接的联系。由此引发了我们对武术特点认识的深化。所以,武术的特点,完全有必要重新认识,使其逐步完善,并力求做到表达贴切。根据武术的实际情况与其它运动项目相比较,本文推出了新的论述,作为一孔之见。

1 技击为核,表现百态

武术,是以具有攻防技击含义和实用价值的动作为核心,以套路运动和对抗运动为主要运动形式的一种体育运动项目。武术动作的产生、变化与发展,主要是围绕着技击这条主线展开的,不讲技击就不能称其为武术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然而,用技击的观点去认识武术,不同的项目、不同的动作,其技击价值与表现方式有较大的差异。

武术的对抗运动项目,由于运动员是按照竞赛规则的要求,直接进行实战格斗比赛,以击中、击倒对方的次数来决定胜负。这种运动形式的对抗性严格制约着对抗项目的动作,必须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去练习,一切从实战出发,所有动作必须符合实战时的运动学要求,其技术的合理性、有效性,必须经受真打实摔的实践检验。武术对抗项目的每一个动作都直接具有技击实用价值,这是毫无疑问的。

武术的套路运动项目,由于运动员是按照竞赛规则的要求,进行不同套路动作的演练评分。这种运动形式的表现性质,决定了武术套路并不是每一个动作直接具有技击实用价值。这是因为根据表现的需要,在技击动作原形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的结果,而仅仅只保留了象征性的技击含意。如果用技击的观点来解剖现有武术套路中的动作,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第一类,直接有效的攻防动作。象手法、肘法、腿法等动作。这一类动作基本上保持了实战格斗时所需要动作的原形。因此,直接具有技击实用价值,也直接表现武术技击的本质特征。在套路中主要反映武术的技击功能。

第二类,对攻防起间接作用的动作。象步型、跳跃、平衡等动作。这一类动作本身并没有直接的技击作用,主要是为攻防格斗提供必要的身体素质。步型又称为桩功,用来锻炼下肢的力量;跳跃发展人体的灵巧性与爆发力;平衡动作来提高人体的稳定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在现代体育以及训练器材没有产生之前,武术就是通过这些动作来训练专项身体素质。这一类动作主要反映武术的健身功能。

第三类,为单个动作形成完整套路服务的动作。象起势、定势、收势、过渡动作等。这一类动作本身没有技击价值,主要是为了使套路完备、衍接连贯,并反映武术的观赏功能。

第四类,仅仅只保持了技击含意的动作。武术套路中的大部分动作,由于健身、演练以及艺术追求的需要,在原始技击方法的基础上,动作异化较大。例如架冲拳,按照实战的要求,上架格档动作幅度应该很小,这样便于防守和反击。而套路演练要求上架动作幅度大,虽然与技击相悖,但关节能增大活动范围,使动作舒展、挺拔、有气势。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武术动作的技击作用有些是直接的,有些是间接的,有些是异化的,有些是想象的。虽然武术讲技击,但并不是练了武术就会技击,武术动作的现状说明了武术更不是“唯技击”。尽管如此,武术运动整体所要反映的核心是技击,这一点是决不能动摇的。

表现技击的同类运动项目,除了武术以外,其表现方式都是比较单一的。拳击光是打拳、摔跤就是用摔、跆拳道主要用腿……。而武术的表现方式是千姿百态的。仅从武术套路来看,各种器械就有十八般兵器之说,而每一种器械根据不同的形状,不同的用途,不同的练法,还可以细分多种。光拳术,各种风格、各种流派的拳术有130种之多。这里不一一列举。

以上项目可以单练、可以对练、还可以集体练习。由此可见,“技击为核、表现百态”是武术区别于其它运动项目的一个显著特点。

2 武为外形,形神兼备

不管是表现性质的武术套路,还是对抗性质的武术散打、太极推手等,都是围绕着技击这个核心,从技、艺、术的外显行为来表现出一个“武士”的风貌。武术套路的技、艺、术是通过形体动作来表达的,形体动作又是以不同拳种、不同器械的攻防方法为主要内容。在动作的创编、选择、取舍上,严格遵循具有技击价值或技击含意的原则,排斥戏剧化、舞蹈化、体操化的动作,使武术动作的外显形为表现武术特征提供相应的物资条件。

武术套路中的动作,其技击作用虽然有些是直接的、有些是间接的、有些是想象的、有些是异化的。但在演练时决不是随心所欲的,为了追求“武为外形”的表现特色,十分讲究形体动作的规范。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拳种,其手型、手法、步型、步法、身型、身法、腿法、跳跃、平衡等每一个动作,甚至于发力的技巧,在竞赛规则中都制定了具体明确的规格要求。目的就在于迫使武术技、艺、术的外显行为以达到形似。

武术对抗项目的基本动作,在竞赛规则中虽然没有明确的规范要求,但其动作外形是通过直接对抗所需要的运动学原理、对动作的合理性、有效性而形成的客观规律来制约动作的规范。通俗来讲,就是动作越符合实战时所需的运动学原理,其击中的可能性就越高。否则反之。充分利用优胜劣汰的自然制约机制,起到殊途同归的作用,促使其动作的外形更加有利于呈现出“武”的特性。

武术既讲究形体规范,同时又讲神的配合。神是人体意、精、气、神、劲等活动的一种综合标志。“精为全体之营,气为生命之本,神为仪表之威,劲为全体之用,意为诸方面之首领。”形是基础,神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武术动作要做到形似,决不能离开人体意、精、气、神、劲的相互呼应,从而使形神成为一个和谐一致的整体。

神的表现在不同的拳种、不同的项目中有不同的要求。就长拳来说,讲究姿势雄壮、精神勇往,活动中的动作,眼要用“随视”,眼到手到,眼神要体现出意识集中,精神贯注,形和神共同体现出技击技法娴熟完美的动姿。静止的定势动作,眼法用“注视”,眼神要明亮,塑造一种刚健威武的“武士”静姿。

诸如此类,武术要求把外在的形体动作与内在的精、气、神紧密相合,完整一气,做到“心动形随”、“形断意连”、“势断气连”。表现出“动如涛、静如岳、快如风、缓如鹰、起如猿、落如鹊、站如松、立如鸡、转如轮、拆如弓、重如铁、轻如叶”的神韵,以形为势,以意传神,形神兼备。

纵观林林总总的体育运动项目,它们都是根据各自的竞赛规则,仅仅评判形体动作的高度、难度、强度、准确程度、熟练程度、对动作与神态配合的要求不多。而武术套路竞赛规则单独拨出了分值与评分标准,对运动员各种神韵的表现予以评分。因此,“武为外形、形神兼备”是武术独具民族风格的第二个显著特点。

3 文为内涵,内外合一

文,是指中国的传统文化。任何体育运动项目,它在运动过程中,仅仅只是一种“术”的表现。所谓“术”者,乃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需要建立的方法和途径。这种方法和途径具有规律性、操作性和实践性。例如篮球,它的运动目的就是为了将篮球投进篮框,围绕着球进篮框,相应产生了运球、传球、投篮等技术。武术除了具备上述体育运动共同的特点之外,区别于其它运动项目的最大特点,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渗透于武术技术之中,武术几乎涵容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成份和要素,中国传统文化是武术繁衍的温床。

从武术的实际出发,可以将武术视为一个立体的文化系统,这一系统主要有三个层次结构。最外层为武术的行为,也就是外形直接表现出来的各种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拳种和器械,包括各种招式、套路、技术、技能、训练方法等。这和其它运动项目区别不大,是能够看得见的技术、技艺、技能。目前,武术的实践与研究,对于武术的认识,主要是停留在技、艺、术的外显层次上进行的,而武术的外在行为直接受着更深层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与制约。

中层,也就是内涵,是武术的相对隐型层次,主要是指与武术动作直接有关的武术哲学、武术医学、武术理论构架、动作理论依据、武术的规律等。中国传统文化的乳汁孕育着武术的形成与发展,仅从太极拳、八卦掌、八极拳、形意拳等拳种的名称,就可窥见一斑。实际上这些拳种都是在古典哲学理论的基础上,按照“技击为核”、“武为外形”的本质特征要求,融汇贯通,进行创编发展的。八卦掌走圈似循八卦八个方位的连线,走转的足迹分为走阴阳鱼、走八卦圈、走九宫等。其技法讲究纵横交错、随走随变;其击法讲究随机应变、以变应变,合于《周易》中刚柔相摩、阴阳相合、奇正相生、八卦相荡、运动不息、变化不止之理。

《易径》是中国最古老的哲学著作,其中“一阴一阳之谓道”的阴阳学说,具有朴素的辩证思想。武术便认为“一阴一阳之谓拳”。于是,引发出一系列阴阳对应的武术概念,如动静、刚柔、快慢、轻重、虚实、开合、含展、起伏……。中国古典哲学家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合一。”认为天人本来就是合一的。依据天人合一的学说,武术把人体这个主体与宇宙这个客体,二者紧密联系起来,习武练拳必须主体与客体一致。所以,武术理论中有一系列强调内外合一、内外兼修的内容。强调主观顺应客观、人体运动顺应天体变化,以借助客观世界对人体的影响,提高锻炼效果。

最内层或最深层则主要是中国武术内涵所拆射出来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包括伦理观念,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民族性格特征、审美情趣、宗教情感等。例如,伦理观念对武术的影响。武术传统套路对于动作的技击用法讲究“说招”。所谓“说招”,就是师傅传授动作时,将徒弟作为使用的对象,师傅要徒弟怎样“递招”,徒弟就怎样“递招”,然后,师傅根据徒弟的“递招”,边使用动作边讲解用法。由于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传统礼教的影响,武术有“一日之师,终身之父”、“师父为上”的传统习惯。师父跟徒弟“说招”时,徒弟决不能发挥个人的能力还招,也不能多言多语提出疑问。加之,师傅“说招”时,完全改变了格斗实战时的运动学条件,师傅怎么说,动作都可以怎么用。而徒弟之间在练习师傅教授的用法时,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的“仁义”、“不为人先”、“虚静安愚”等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种蔑视竞争意识和抑制竞争能力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心理结构,把胜负看得很淡薄,缺乏竞争因素。“交手”只是按照师傅“说招”的动作,进行“点到为止”的“过招”。对技击方法的实用性、有效性只重悟性而轻实证,仅仅刻意动作的外部表现。正因为这样,武术套路动作的技击招法没有实战规律的严格制约;能孕育多姿多彩的各种拳种与器械;而反映武术特质的技击用法,也能同时伴随着膨涨中的武术套路自由繁衍。

我们知道,“更高、更快、更强”是现代奥林匹克体育运动的宗旨。任何竞技体育运动项目都没有违背这个原则。而武术中的太极拳,特别是杨式太极拳,其运动要求“中正安舒、内外放松、连贯圆活、速度均匀、行架平稳。”显然,这种运动形式与奥林匹克“更高、更快、更强”的精神是背道而驰的。在奥林匹克大家庭中,没有一个运动项目的竞争是比不快不慢、不高不矮、放松安舒的。太极拳的现状,是典型的“中庸之道”在武术中的具体反映。然而,太极拳并没有因为违背奥林匹克的宗旨而受冷落。相反,太级拳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学习太极拳的人日益增多,仅日本常年坚持练习太极拳的就有几十万之众。出现这种情况,除了太极拳独特的健身功能之外,其中正安舒、轻灵柔和、放松随意的特点,正好迎合了工业高度发达、工作生活节奏紧张环境中的人以期回归自然的心态。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武术的外在行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息息相关。

收稿日期:1995-02-14

标签:;  

论武术的特点_武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