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城市农产品物流现状及规划框架分析--以北京市为例_农产品论文

我国大城市农产品物流现状分析及规划框架——以北京市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北京市论文,为例论文,大城市论文,农产品论文,框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发展农业经济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20世纪中国进行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其中一项重要成果就是农产品产量的大幅增长。① 农产品产量的增长凸现出农产品物流存在的各种问题。过去,由于农产品产量和品种限制及我国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农产品的产销大多在较小的区域内进行,模式比较单一,通常由农民或者农产品贩卖者在固定或者不固定场所直接向周围居民出售,即传统的“单段二元式”② 流通模式。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消费者需求的引导,农产品已经跨市、省和跨国销售。由于原有的农产品物流体系已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因而需要在现代物流理论的基础上构建新的农产品物流体系。

农产品物流体系的构成与城市规模有较大关联,各城市的城市规模、农产品生产情况、地方政策、居民消费倾向都有所不同,所以不同城市的农产品物流区别较大,有必要对其进行分类研究。本文以北京市为例,研究了大型城市农产品物流现状、亟待解决的问题和规划的框架。

本文中农产品物流主要是指具有较短的保鲜期限的鲜活农产品,包括未经加工或者浅加工类农产品的物流活动。深加工农产品、干货农产品的物流方式与鲜活农产品有一定区别,因而有必要将两者区分开来。

一、北京市农产品物流现状分析

1.物流主体

农产品物流主体主要是指在整个农产品流通过程中涉及到的实现物流功能的各类组织。物流主体是农产品物流链形成的关键因素。③ 具备不同物流功能的主体靠各种方式结合起来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物流链。物流主体的结合模式是整个物流链运作的基础和前提。在主体结合模式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讨论物流活动的实施,包括物流设施选址、物流配送以及信息系统和信息平台的构建。

北京市农产品物流状况复杂,涉及到的物流主体有单户农民、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大型连锁超市、第三方物流组织等。

(1)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近年来,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产品物流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将分散的农户结合起来,是解决单个农户的“小生产”和“大市场”矛盾的重要手段,也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模式。北京市对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非常重视,注重培养,现在各主要农作物生产区县均有上百家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到2008年,大兴区约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一百多家,入社农户达到二万多户,带动社外农户超过四万户,年总收入达五亿多元;房山区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一百五十多家,带动农户超过六万户,年总收入达三亿多元;昌平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也达到一百五十多家。总之,各区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近几年来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2)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是农产品流通的重要环节。经过一系列的撤销、合并和扩大的整改措施,北京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目前已经形成了由一批大型批发市场为主,中小型批发市场为辅的较稳定的经营格局。目前,批发市场能够实现存储、装卸、加工、信息传递等物流功能,批发市场农产品的销售范围不仅包括北京本市,也包括北京周边的其他省市,从这一点来看,北京市是个重要的农产品销售中转节点。北京现有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包括新发地、大洋路、水屯、回龙观、锦绣大地、八里桥、石门等。④ 这些批发市场经营范围比较全面,但却各有侧重,如蔬菜和水果以新发地为主,肉类以锦绣大地为主,水产类以新发地、京深和大洋路为主。农产品批发市场在北京市农产品物流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农贸市场。农贸市场是距离消费者最“近”的市场,大部分消费者通过农贸市场购买农产品。农贸市场的基础设施较差,仅能满足一般的买卖活动,不具备存储、装卸、加工等物流功能。农贸市场一般依托居民区建立,北京市居民区数量大,因而农贸市场的数量较多。农贸市场目前也是农产品到达消费者手中的重要途径,但是因为数量庞大,也存在着管理和规划不善的问题。如何规范管理农贸市场,使得农贸市场在现有农产品物流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4)大型连锁超市。由于农贸市场在农产品流入中存在难以提供质量保证的问题,在人们收入逐步提高的前提下,部分消费者将目光投向了大型连锁超市。大型连锁超市具备“信誉”的优势,一般来说,在大型超市中购买商品都会有一定的质量保证。由于诸多原因,超市销售的农产品价格往往会高于农贸市场的售价,但是随着竞争的加剧,超市也在不断地采用新的经营模式降低经营成本,从而降低农产品的价格,因而在某些大型超市出现了农产品价格低于农贸市场农产品价格的现象。由于超市农产品同时具有了“质量”和“价格”方面的竞争优势,因而超市在未来农产品物流系统中将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2.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包括交通设施、物流设施设备等。

北京市的交通状况在近几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从2004年到2007年的3年时间里,北京市的铁路公路运输总里程已经从15754.6公里增加到21873.9公里,货运周转量从537.7亿吨/公里增至724.8亿吨/公里。同时,依托市中心建设了几条环路,五环和六环两条环城高速将市内交通与京哈、京沈、京津塘、京石、八达岭、京承、京开等多条高速公路结合起来,极大地方便了车辆运输,同时减少了城市交通的拥堵和对环境的污染。北京各高速路和环路相继开设了农产品绿色通道,这极大地方便了农产品的运输。

物流设施设备在近几年得到了完善。目前,在北京市农产品物流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是农产品批发市场。在政府的主导下,所有的批发市场均由市中心向四环外或者郊区转移,到2006年已经基本完成了对规划保留的批发市场的改造和扩建工程,批发市场的交易设施、装卸和仓储设备、场地环境等条件均有了显著的改善。

3.信息化建设

北京市农业管理部门与高科技企业合作,共同打造农村流通信息平台,提高农产品流通的信息化程度,构建以综合信息服务、支付服务、物流服务为主体的各类服务网络。⑤

各个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均设有网站可实现网上供求信息、物流配送信息发布、网上交易、价格公布等功能。由多部门联合主办的北京市现代农业网站,可提供各区县相关的信息、对市场的分析预测、外地的供需情况等。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主办的北京农业信息网可提供各类农产品储藏加工、市场分析预测、农产品价格、供需等各类信息。此外在北京市农产品物流中已经开始使用GPS、GIS等高科技物流信息技术。

4.物流模式

北京市农业发展的重点在于发展都市型现代化农业,以高品质、高附加值的农产品为主。北京本地生产的农产品除一部分出口或销往外地,其余部分自销,即使这样也远远不能满足北京市的农产品消费需求。目前北京供应的各类农产品,主要来源有:蔬菜类来自于河北、山东等地,禽肉蛋类来自于河北、内蒙苦等地,水产类来自河北、天津、大连等地。

据笔者调查,北京市民的消费终端主要是农贸市场和超市,其中以农贸市场为主。由于近几年来超市采用了与农产品生产基地联合的经营模式,在价格上具有了一定的竞争力,同时由于来源于生产基地的农产品在质量方面更加可靠,因而超市农产品购买量呈上升趋势,但依然不占据主流位置。外地农产品进入北京市的主要渠道为农产品批发市场。因此,北京市农产品物流模式相对复杂。以下从农产品实体流通的角度描述北京市生鲜蔬菜以及鲜肉类农产品的物流模式(图1和图2)。

图1 北京市蔬菜物流模式

从实际情况来看,农产品批发市场是北京市农产品流通最重要的环节,通过农产品批发市场流通的农产品占北京市农产品供应量的绝大部分。北京市最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新发地批发市场在2007年各类农副产品总交易量为70亿公斤,总交易额为200亿元,交易量、交易额双双名列全国同类市场首位,其中蔬菜供应量占到全市总需求量的70%以上,水果占80%以上,进口水果占90%以上。③ 大洋路批发市场鲜虾的供应量约占到了全市需求量的80%。

二、大型城市农产品物流的特点及成因

1.大城市农产品物流特点

与中小型城市相比较,大城市农产品物流的特点主要有:

(1)农产品物流主体具有多样性。就北京市而言,参与农产品物流的主体种类繁多,功能各异,主要有农户、农产品经纪人、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贩销大户、批发市场、超市和农贸市场。不同主体一般按照契约的形式结合在一起,共同实现物流功能。

(2)农产品物流模式多样化。农产品物流模式在以往的文献中多有提到,但没有进行明确的定义。综合一些文献的描述,本文认为农产品物流模式主要是指以实现流通、降低交易费用为目的的农产品物流主体组织形式。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市居民消费农产品来源主要有本地生产、外地生产和国外进口。因而现存物流模式主要有农户+消费者、农户+农业合作组织+批发市场(超市)、农产品生产基地+超市(批发市场)、农户+贩销大户+批发市场,等等。

图2 北京市鲜肉类农产品物流模式

(3)农产品物流信息化程度较高。在农产品交易过程中,信息不对称是增加交易费用的重要因素,因而物流信息化在整个物流过程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目前,北京各大农产品批发市场完成了信息平台建设,依托于信息平台可获取农产品供需信息、农产品价格、第三方物流信息、各类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信息以及质量回溯查询,同时还可实现竞价拍卖的交易模式。

(4)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完成物流组织和管理需要的功能性场所。比如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仓储设施以及运输枢纽,等等。北京市现在共有规模较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五十多处,城市周边交通便利,这些都为农产品的流通提供了保障。

2.大城市农产品物流现状成因

大城市农产品物流的特点主要是由以下几个因素决定的:

(1)具有较大的消费市场。对北京市而言,到2009年常住人口为1755万人,加上大批的外来流动人口,人口总数将近2000万,以每人每天消耗约0.5公斤蔬菜、0.5公斤水果、0.4公斤肉蛋类食品来估算,全市每年需要消耗蔬菜约360万吨、果品约360万吨、肉蛋类食品290万吨。而北京本地农业生产产量远低于需求量,2009年北京市蔬菜产量为317万吨、果品产量为90万吨、肉和禽蛋类产量为62万吨。由于农产品物流主要是“需求拉动型”,因此,产量与需求的巨大差距决定了北京市将有大批农产品来源于外地,这也就必然导致参与北京市农产品物流体系的主体数量众多,物流模式复杂。

(2)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北京市劳动力密集,铁路公路航空运输发达。区位优势导致北京市成为一个农产品流通的枢纽型城市,流入北京市的农产品,不仅满足北京本市的需求,还满足周边城市的部分需求。据笔者在北京市新发地等几个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调查,发现北京周边一些城市,如天津、张家口等地区的一些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商户,长期驻扎在北京市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专门进行大批量的农产品采购活动。

(3)具有丰富的资源。北京具有较好的农产品基础设施,具有较强的科技优势、推广网络和交易平台。北京的农产品交易数量大、交易频繁、交易对象多样化,这些都促使物流主体不断地更新自身的功能,提高自身的能力和水平,满足市场需求。

三、大城市农产品物流规划框架

农产品物流系统是个庞大、多样、复杂的动态系统,进行优化时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物流组织、基础设施规划和信息化建设。⑥ 构建农产品物流体系时,要依据现代物流理论就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北京市农产品物流系统为例,本文提出了一个农产品物流体系的构建框架,如图3所示。

第一,农产品物流组织本身的完善和组织间合作模式是整个物流系统运作的基础,属于战略决策层次。在此层次,需研究如何完善物流主体内部运行机制以及主体之间的合作模式、合作效率以及如何对各类主体进行监管。

第二,物流设施规划以及物流信息化建设属于战术决策层面,在此层面应研究物流设施的选址布局、物流信息系统和物流信息平台的设计等。要尽量使物流设施设备得到高效的管理和运用,物流信息系统和物流信息平台的设计要符合农产品物流的特点,满足农产品交易多方的需求。

图3 农产品物流体系研究框架图

第三,由于农产品本身不易保存、易腐的特性,政府应出台一定的优惠政策保障农产品的运输和销售,比如农产品绿色通道等。

总之,物流组织是物流系统的运作主体,物流基础设施是物流系统的运作载体,物流信息化是物流系统高效运作的必要手段和辅助工具。只有这三方面实现协调,才能使整个城市的农产品物流体系有效地运作起来。

注释:

① 吕玉花.新农村建设中的物流问题探析[J].中国流通经济,2006(3).

② 张文松,王树祥.我国农产品现代物流模式分析及选择[J].物流技术,2006(3).

③ 黄祖辉,刘东英.论生鲜农产品物流链的类型与形成机理[J].中国农村经济,2006(11).

④ 张秀芬,刘雅为.首都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现状研究[J].中国市场,2008(3).

⑤ 许有志,王锐兵,王道平.北京市农产品物流体系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5).

⑥ 刘东英.农产品现代物流研究框架的试构建[J].中国农村经济,2005(7).

标签:;  ;  ;  ;  ;  

我国大城市农产品物流现状及规划框架分析--以北京市为例_农产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