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螺环酮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的临床药效探究论文_朱文明,李兰荣

 朱文明 李兰荣

(湖北省宜城市人民医院 湖北宜城 441400)

【摘要】目的:探究丁螺环酮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的临床药效。方法:选取77例于我院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的患者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并严格按照其就诊时间将其分为治疗组39例与参照组38例。治疗组采用丁螺环酮进行治疗,参照组采用帕罗西汀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组的治愈率(66.67%)和总有效率(92.31%)均明显高于参照组(39.47%,73.68%);治疗组副反应发生率(12.82%)明显低于参照组(36.8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帕罗西汀,丁螺环酮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的临床药效更为有效,该方法不仅能够有效地缓解患者焦虑的症状,而且还能降低其副反应发生率,值得广泛运用。

【关键词】焦虑症;广泛性;丁螺环酮;治疗;临床药效

【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7-0080-02

广泛性焦虑症是焦虑障碍之一,该病症在临床上较为常见[1]。患者在发病时的临床症状常常表现为枕头痛、惊跳、失眠、出汗、头晕、紧张等。导致该疾病产生的主要原因为患者产生生物功能障碍、躯体疾病以及应激事件等,该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身心健康均产生了较大的不良影响[2]。目前,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的药物多为丁螺环酮。有研究说明,该药物能够有效地缓解焦虑症患者的临床症状,还能够减少其副反应情况的产生。因此,本文旨在探究丁螺环酮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的临床药效,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77例2014年5月~2015年5月于我院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的患者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并严格按照其就诊时间将其分为治疗组39例与参照组38例。所有患者经检查均确诊为广泛性焦虑症,且14天内均未使用过抗焦虑药物。同时,排除使用精神活性药物、孕妇、具有严重躯体疾病等患者。治疗组39例患者中,男19例,女20例;年龄在28~44岁之间,平均为(33.48±3.99)岁;病程为1~5年,平均病程为(3.01±1.03)年。参照组38例患者中,男20例,女18例,年龄在30~46之间,平均为(33.05±3.78)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后均无显著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治疗组采用丁螺环酮(生产企业:北大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9990302)进行治疗。该药物的初始剂量为1天10mg,7天内将剂量加至1天30mg;待患者病情得到控制后再将剂量维持在1天15~40mg之间。

参照组采用帕罗西汀(生产企业:浙江华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31106)进行治疗。该药物的初始剂量为1天10mg,7天将剂量维持在1天10~40mg之间。两组患者的疗程为6周以上。另外,均不给予两组患者服用其他抗抑郁类、苯二氮卓、抗精神病等药物。

1.3 观察指标

用药后,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副反应发生情况(比如便秘、口干、食欲差、头晕、失眠等)。

1.4 疗效评定标准

本研究的治疗效果分为治愈、好转、无效三个级别。若患者治疗后HAMA评分为80%或以上,视为治愈;若患者治疗后HAMA评分为50%以上,视为好转;若患者治疗后HAMA评分在50%以下,视为无效。(治愈+好转)/总例数×100%=总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用统计学软件SPSS 20.0对本研究的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分别采用(%)与(x-±s)表示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再分别用χ2与t对组间的对比进行检验。若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如下表所示,治疗组的治愈率(66.67%)和总有效率(92.31%)均明显高于参照组(39.47%,73.68%),且χ2=4.75,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2 比较两组患者的副反应发生率

两组患者在用药后均产生了药物副反应。其中,38例参照组患者中产生了14例副反应(包括2例便秘,3例口干,3例食欲差,4例头晕、2例失眠),其副反应发生率显示为36.84%;39例治疗组产生5例副反应(包括2例口干,3例食欲差),其副反应发生率显示为12.82%。两组数据比较具有明显差异,且χ2=5.97,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广泛性焦虑症(CAD)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科疾病[3]。该疾病的临床症状通常表现为枕头痛、惊跳、失眠、出汗、头晕、紧张等,患有此病症的患者通常需要进行长期的药物治疗,才有可能达到治愈的目的。因此,医学界推荐患者使用丁螺环酮、帕罗西汀以及舍曲林等SSRIs类药物进行治疗。

帕罗西汀是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的一种[4]。该药物能够通过抑制患者脑神经原5-TH的再摄取而发挥抗抑郁、抗焦虑的药效。丁螺环酮是非苯二氮卓类药物的一种,该药物能够在患者脑内多巴胺受体产生作用,从而达到抗焦虑的目的[5]。另外,丁螺环酮不易使患者产生耐药性,也不易使其成瘾,尤其适合广泛性焦虑症的长期治疗。临床上有数据显示,与帕罗西汀相比,丁螺环酮更能有效地缓解焦虑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同时还能够减少其副反应情况(便秘、口干、食欲差、头晕、失眠等)的产生。所以,我院探究了丁螺环酮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的临床药效,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本文研究数据显示,采用丁螺环酮的治疗组治愈率(66.67%)和总有效率(92.31%)均明显高于采用帕罗西汀的参照组(39.47%,73.68%),差异显著(χ2=4.75,P<0.05);治疗组副反应发生率(12.82%)明显低于参照组(36.8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97,P<0.05)。由此可知,相比帕罗西汀,丁螺环酮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的临床药效更为有效,该方法不仅能够有效地缓解患者焦虑的症状,而且还能降低其副反应发生率,值得广泛运用。

【参考文献】

[1]葛素蓉.丁螺环酮治疗伴抑郁症状焦虑症31例临床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66):72.

[2]刘士庚,王海艳.丁螺环酮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11):170-171.

[3]王永良.丁螺环酮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的临床效果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44):81.

[4]马翠莲.丁螺环酮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的临床药效学探讨[J].大家健康,2016,10(09):149.

[5]杨晓艳.九味镇心颗粒联合丁螺环酮治疗广泛性焦虑症62例临床研究[J].光明中医,2015,30(01):54-56.

论文作者:朱文明,李兰荣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8

标签:;  ;  ;  ;  ;  ;  ;  ;  

丁螺环酮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的临床药效探究论文_朱文明,李兰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