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的探索论文_赵晓黎

初中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的探索论文_赵晓黎

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

论文摘要: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而且也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足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极端重要性。本文结合当前初中数学教学的实际,就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意义进行深入分析与探讨,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

初中数学、问题意识

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更为困难。波普认为:问题能够激发人们去学习、去发现、去实验、去观察、去分析、去思考。从这些名家的言论中,我们不难体会到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实际上,问题作为人们思维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学生学习的开端和起点,更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动力。现行的新课程标准也强调在教学中坚持启发式教学原则,积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而探究的根源就在于问题本身。由此可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尤其重要。这是因为,问题意识不仅是初中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核心能力之一,而且也是因为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如果没有问题意识,学生就没有创新思维和开拓精神。因此,只有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贯穿问题意识的培养,才能让学生的学习来源于生活,逐步提高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和应用的能力。

一、用设疑激发学生兴趣,以问题引入

传统教学中是把学习的内容直接展示给学生,而问题教学中的学习内容则不同,它是以问题来引入的。教师提前吃透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设置一些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用有趣的设疑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学习效率. 数学给人的印象是枯燥无味、晦涩难懂的,之所以形成这种印象主要是因为数学教学脱离了实际。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创设适宜的数学情境,让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如讲解“两点决定一条直线”这条直线的性质公理时,可以在墙上钉一根木条,木条绕着钉转动时,形成了无数条直线。这个时候教师可以用两个钉把木条固定,形成了一条直线. 这样用实际生活解决数学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

二、倡导探究式教学,启迪学生思维

探究式教学主张不要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要引导学生思考、质疑,亲自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探究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启迪了学生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讲授“蚂蚁怎样走最近”时,可以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先提出问题:一只蚂蚁又累又饿,发现旁边有一个无底无盖的圆柱形盒子,它在圆柱形盒子底部的某一点,这个圆柱形盒子的高是12cm,底面半径是3cm,在盒子侧面的最顶部有一些蛋糕渣。问:蚂蚁怎样绕着走最近,能尽快吃到食物。请同学们帮它找到最佳的捷径。然后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讨论,找出最短的路线。小组讨论后代表发言,再进行全班交流,分享最佳的解决方法。这样的教学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

师生之间关系的和谐、平等,课堂气氛的轻松、愉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展示学生的个性。课堂上,提出问题时,可以先让学生看书,然后分组讨论,讨论时围绕一个主题,选择小组核心发言人,教师也可以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去,学生思考的时间多了,提出的问题就多了,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发表独立见解,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信心。同时对学生的好问、多问、怪问、错问等要持有正确的态度。一些学生好问,问题也多,对这类学生,教师要认真倾听,不要对学生不耐烦或置之不理. 对怪问、错问的学生,教师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肯定学生的勇气。在教师的引导下,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汇总、分类,在课堂上逐一解决,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在提出问题的同时,还要积极思考别人的问题,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四、拓展学生思维,用答案引出问题

我们在解决一个问题时,可以创设另一个问题,从而推动问题意识的连续进行,这样设置问题,可以让学生进行连续思维,拓展学生的知识. 比如在讲体积计算时,可以向学生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像乒乓球、足球、玻璃球,能否算出它的体积?学生思考后,找出了很多解决方法,有的将球放入盛满水的容器内,测量出排出水的体积,即是球的体积。也有的学生说把空心球灌满水,忽略了球的厚度,水的体积就是球的体积。这些方法比较直观、简单,教师要给予肯定,并提出:像这样的球可以用此类的方法计算,那如果是体积很大的球,还能用这样的方法计算吗?近似计算、极限思想在探索的过程中得到了体现,培养了学生努力探索新知识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朝着更高更远的方向前进。

五、成就学生学有所问。

成就学生学有所问,是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根本途径。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积极地创造条件,让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想,学有所问,学有所成。这样,学生就会在学习数学过程中表现出积极主动的态度,进而尽力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举个例子,如果某人很有学问,那么人们首先指的则为某人的才学方面,比如满腹经文、一肚子墨水等。其次顾名思义:学问学问,就是要学会问问题。这就要求要学会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我们必须要积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最终的目的就是要积极培养学生学会提问题的意识,真正让初中学生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极为重要,也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我们要充分运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提问的基本原则,不断激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逐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进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能力水平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邵潇野.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2] 任慧东.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09:80

论文作者:赵晓黎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1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2/22

标签:;  ;  ;  ;  ;  ;  ;  ;  

初中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的探索论文_赵晓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