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经济圈制造业协调发展研究_企业经济论文

京津冀经济圈制造业协调发展研究_企业经济论文

京津冀经济圈制造业协调发展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协调发展论文,制造业论文,经济圈论文,京津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京津冀经济圈是我国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协调发展特别是产业协调发展才能实现其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制造业不但是创造国民经济财富的重要力量,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也在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之间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制造业的协调发展在区域产业系统的整合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成为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的首要研究对象。京、津、冀三地将自身制造业的发展置于经济圈背景中,会取得共赢的效果。

一、京津冀经济圈制造业协调发展的理论分析

1.促进经济圈制造业协调发展中北京的定位。作为经济圈中的核心城市,北京既应对经济圈制造业的发展起到统领引导的作用,又应依托区域支撑实现自身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

(1)产业发展方向。北京作为首都,是我国的文化、科技中心,具备较强的科技资源和人才资源优势。同时,北京缺乏土地、水等自然资源和能源,生态环境约束较高。生产要素禀赋特征决定了北京应发展集约型经济,以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发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资源节约、环保、产业关联度高和带动效应强的制造业,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具备这些特征,一些进行优化升级的传统产业具备这些特征,一些生产制造环节也具备这些特征,北京应结合自身产业基础进行选择。另外,北京也应适当发展劳动密集型的都市工业,解决低文化水平人员就业问题,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制造业的研发中心。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技术水平与技术创新能力。北京拥有十分丰富的知识创新资源,应充分发挥在京津冀经济圈中制造业研发中心的作用,转移先进技术;辐射人才等科技研发要素;整合区域产学研等研发主体,构建制造业研发平台;传播先进的科技创新文化,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渗透创新中不可编码的默会知识。

(3)制造业的营销、服务平台。制造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与市场的互动,以及专门化的金融、人才、物流等生产者服务。北京具有丰富的市场资源和发展生产者服务业的基础、条件,应致力于成为制造业的营销、服务平台,完善产业链,通过强大的市场服务支撑,增强经济圈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同时相辅相成,为自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夯实基础,打造新的可持续发展的增长点。

(4)产业孵化、衍生中心。北京不但是科技创新成果的发源地,而且正建设“创业孵化基地”,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北京的孵化器体系初具规模。新兴的高新技术企业创业成功后,其进一步产业化、规模扩张,应向生产成本较低,具有承接条件的北京周边地区延伸,实现先进制造业由北京孵化,在其他地区衍生,从而保持区域制造业旺盛的生命力。

(5)制造业先进产业组织形式的发展中枢。稍纵即逝的市场机遇、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等因素促进制造业不断创新组织方式以提高效率、减少风险,如动态联盟、敏捷制造等。北京具有先进的管理技术、丰富的市场信息等战略要素,使其有能力率先应用、创造先进的产业发展形式,从而有效地整合、配置区域产业资源,挖掘既有生产力的潜力,通过组织创新带动经济圈制造业的高效运行。

2.促进经济圈制造业协调发展中津、冀的定位。

(1)津冀应发展成为先进制造业基地,分担北京的工业经济职能。先进制造业的内涵最主要的是产业技术水平较高。津冀应对传统产业进行优化升级,提升其竞争优势,同时循序渐进发展高新技术制造业。具备先进制造业的基础,再加上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较低的运营成本等因素,津冀应积极承接北京的产业辐射,进行科技成果产业化,担当生产加工基地,开展产业协作配套,等等。

(2)津冀应充分发挥港口优势促进制造业发展。津、冀具有优良的港口资源,也是作为内陆城市北京的出海通道。津冀不但应依托港口,在重化工业基础上发展临港工业,也应联合北京,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3)津冀应在产业创新上与北京展开合作。北京的科技研发资源只有与产业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出现实的生产力。津冀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也积累了一定的产业创新能力,应与北京的知识创新能力结合,相辅相成,实现基础研究力量、产业技术研发力量等各维度资源的整合,共同挖掘区域制造业技术进步的潜力。

二、京津冀经济圈内制造业链接的具体形式

1.科技成果产业化。科技与经济相结合、进行科技成果产业化是北京与津冀进行产业链接的直接形式。津冀具有较大的成本优势,毗邻北京的“地利”优势和一定的产业基础,有能力接收北京的一部分成果转化项目。在河北的廊坊等地已经有这方面的成功案例,开发区正逐步成为北京的研究成果转化的有效载体。但与“地利”相比,津冀所接收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还远远不够。这是由其自身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在创新能力和氛围、人员知识水平等方面的不足决定了津冀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不足。北京有相当数量的科技成果在长三角、珠三角得以产业化,正是因为这些地区的产业化能力较强。

2.北京作为研发、营销中心,津冀作为生产基地的产业链配置。北京“总店”、天津“后厂”成为大企业特别是跨国企业集团成功的运营模式。摩托罗拉等大型跨国公司将总部和研发中心设在北京,将其在华最大的生产基地设在天津。一汽丰田公司则将销售总部设在北京海淀区,将生产基地设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

北京的一些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将生产基地建在北京以外的地区,从而也使北京表现出明显的总部、研发机构和销售总部密集的特征。如联想、方正将生产基地设在珠三角和长三角等地。河北特别是环京津地区也逐渐成为京津产业的生产基地。例如,北京汉王科技公司将生产基地建在廊坊的燕郊经济技术开发区,这里正在积极构筑北京高科技产业辐射的接收线。北新建材和星牌建材在张家口建立了生产基地,就地取材,实现了企业和地方的共赢。

津、冀的一些企业也开始将总部或研发中心迁到北京,如河北的恒利药业、建龙钢铁集团、海湾集团等,以充分利用北京的战略资源优势。

3.产业集群内的产业配套。优势产业集群是区域竞争力的具体表现。京、津地区的信息产业、汽车产业等均在全国具有较重要的地位,但由于产业配套不完善,分工协作不紧密,没有形成完备的产业链,在这一地区还没有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京津地区的产业链配套以把本地区企业消化掉为主要目的,没有形成由“专、精、强”的中小企业组成的集群。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大企业要选择配件供应商时,面对的不是单个的企业而是企业群。缺乏配套产业,使北京的产业发展失去了依托。目前,在天津、河北廊坊设立了专门的汽车配件园区,有望成为实现京、津、冀产业分工协作的有益实践。

4.技术产权交易。通过技术输出进行技术扩散,是北京与津冀实现制造业链接的间接形式。北京的技术流向全国各省市及国外。2003年,北京技术合同成交额为265.36亿元。流向河北的技术成交额为7.02亿元,占2.65%,居第五位。流向天津的成交额为4.04亿元,仅占1.52%,居第11位。与其他地区相比,津、冀并没有因为毗邻北京的区位优势而在接受技术辐射上显示出优势。这是由津、冀自身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进行技术升级的要求,接受技术扩散的能力决定的。

5.人才共享。人才是产业发展的关键。北京聚集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使其获得了产业腾飞的基础。而人才的缺乏成为制约津冀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之一。人才输出是北京对周边地区进行产业带动的有效途径。但现阶段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距,北京对人才的吸引力远远大于津冀地区。人才共享可以成为行之有效的方式。“不求所有,不求所在,但求所用”,这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区域合作的成功渠道之一。人才共享在京津冀地区初现端倪。如廊坊正积极拓宽高层次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鼓励“户口不迁,关系不转,来去自由”的人才“柔性流动”和智力交流,吸引国内外尤其是京津地区的高级专业人才采取技术入股、创办企业、开展学术交流及在企事业单位中临时或长期兼职等各种方式创业和发展。

6.产业竞争。北京具有相对较高的产业发展水平,电子信息等产业实力较强,能与天津、河北形成高水平的竞争。竞争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机制。有序、激烈的产业竞争促进京津冀地区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高效率的分工协作,达到较高层次的产业协调发展。如北京和天津在移动通讯、汽车等产业上已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水平分工,这是竞争和市场选择的必然结果。

7.产业转移。新形势下,一些产业不再符合北京的功能定位、资源禀赋和环境要求,搬迁到河北具有较强产业基础的地区,从而实现强强联合,共同促进北京和河北的产业结构升级。冶金产业是典型。如首钢已逐步向冶金业实力较雄厚的河北进行转移。机械制造、纺织等产业也因为成本劣势而搬离北京迁至河北。

三、京津冀经济圈制造业协调发展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外商投资的地位与作用。在京津冀,外商投资经济在地方经济中的地位反差较大。河北基本上完全依靠内资经济,而外资在京津则具有较为重要的影响。北京汽车和移动通讯产业的龙头企业均为外资企业。在天津,高新技术产业主要依赖于外资企业,2003年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中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经济的产值、销售收入、利税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均占90%以上,汽车业也以合资企业为主导。天津开发区等重点区域云集了众多跨国公司,投资集中于机电、汽车、医药等许多领域。外资在攫取较高利润的同时,带动地方经济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的作用不明显。充分实现外资与地方经济的融合,是京津冀区域制造业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

要通过利用外资促进自身产业发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第一,加强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的产业联系。鼓励本土企业进行业务流程重构,专注于价值链上的某一区段,做专做精做强,通过产业配套,纳入跨国公司全球制造业网络。本土企业更应不断进行技术改造、升级与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提升与跨国公司合作和接受技术溢出的能力与效果,并由为跨国公司提供一般零部件配套向为关键零部件配套转变。同时,也应鼓励跨国公司实施外部一体化战略,与本土企业优势互补,结成战略性的合作双赢关系。通过一系列的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促进地方相关产业集群的形成。第二,培育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内生企业。在相关产业得到一定发展的情况下,积极扶植有潜力的本地企业,推动它们不断提升竞争力,做大做强,与外资企业形成竞争,从而促进外资企业不断采用更先进的产业技术与管理技术,产生更显著的知识外溢效果。第三,鼓励跨国公司设立研发中心特别是原创型技术研发中心。跨国公司在京津具有较大的生产、市场规模,应继续鼓励其充分利用这里的人才优势,加大研发力度,进行核心技术研发。从而提高其自身的产业技术适应性和技术溢出效应,实现与地方经济的共赢。

2.北京高新技术制造业发展水平与经济圈产业协调发展。北京高新技术制造业的现实发展水平落后于由其自身科技资源优势所决定的潜在发展水平。2003年,北京流向上海的技术合同成交额21.26亿元,但当年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1520.9亿元,只相当于上海的5l%。这主要是由北京发展制造业的禀赋条件不足,现实生产力对科技成果的吸纳力不够造成的,也与津冀地区相关产业配套、产业链、产业发展环境不完善有一定关系。高新技术产业实力不强影响到北京整体经济水平的提升,也制约了对周边地区的龙头带动作用。

京津冀三地应形成合力,促进北京的高新技术产业在经济圈内合理配置资源,合理进行产业布局,推动科技与生产力的融合,赋予北京的科学技术以现实的生命力,同时提升经济圈生产力的技术水平,这是提升北京和经济圈高新技术制造业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

3.地方短期利益与经济圈产业协调发展。现阶段,行政区经济对我国地方决策的影响还较大,带来了片面追求地方短期利益等弊端。在京津冀也由此对经济圈产业协调发展产生了负面作用。例如,为了保证现时的地方财政收入和就业,不放弃一些不合适的产业。北京不转移有悖于自身资源禀赋特点的产业,河北则接受一些不环保项目;在引进外资中的竞争,过分依赖降低地价等成本,而不是通过营造良好的产业配套等产业发展环境来吸引项目,这反过来也不利于地方产业链的培育和产业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

京津冀三地政府应具有长远眼光,以可持续发展和区域合作共赢的理念为出发点做出产业发展的决策,这无论对各地还是整个经济圈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四、京津冀经济圈主要产业协调发展分析

1.电子信息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是京、津高新技术产业中具有绝对优势地位的第一大产业,是两市都将大力发展的主导产业。京、津均是我国第一批推出的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京津应在现有产业基础上,进行水平分工。北京应以掌握核心技术为途径,实现做大做强,重点发展集成电路、芯片产业等战略产业。充分发挥研发优势,致力于共性、关键技术和产业高精尖技术的开发。天津应依托北京的研发、营销优势,以高端制造为主,并与北京联合进行技术创新。京津地区应进一步形成电子信息产业群,打造世界级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和重要的研发中心。河北的电子信息产业还未形成规模,应以环京津地区融入京津产业群为契机,积极培育以电子信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现阶段主要应与京津实现垂直分工,成为其生产加工基地、产业配套基地、产业化基地,纳入其产业体系中。

2.医药制造业。京、津、冀三地的医药制造业均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三地应进一步开展产业水平分工,根据资源条件进行垂直分工,打造产业链完整、知识溢出效应和品牌效应等集群效应明显的产业群。北京主要侧重于高附加值、低污染的生产环节。北京也应依托院所、高校、科技园区等机构的科研资源和科研组织能力,成为京津冀经济圈乃至全国的医药研发中心、重要技术的辐射源。津、冀的医药产业关键在于提高技术水平以保持和提升竞争力,应充分利用北京的创新能力,实现不同层次科技资源的整合,获得持续发展。

3.汽车产业。京、津均通过利用外资,在较高起点上发展汽车产业,汽车产业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和重点扶植的产业,两市已形成一定的水平分工。京津应致力于加强外资企业与本地企业的产业联系,增强产业群的内生性,充分发挥技术外溢效应。同时,利用汽车产业与其他产业关联度较强的特征,大力发展与之相关的上、下游产业和旁侧产业,如橡胶、钢材、电子元器件等等,增强产业配套能力,增强产业群的根植性。河北的汽车产业基础虽不雄厚,但可以通过具有优势的冶金业等汽车关联产业,与京津形成强强联合,优势互动。就狭义的汽车产业来说,可以通过垂直分工融入京津产业链中,通过一系列的努力与资源整合,争取在京津地区形成实力较为强大的汽车产业带。

4.冶金业。由于较高的资源消耗量、对环境的不良影响等原因,冶金业与北京的要素禀赋、功能定位的矛盾日益突出,成为北京逐步退出的产业。但北京冶金业的研发资源集中,研发能力较强,应与津冀的产业技术力量结合,从提高技术进步能力这一根本素质上使经济圈冶金业的持续进步获得动力。天津的冶金业具有较强的产业基础,河北更是依托丰富的铁矿石资源,使冶金业发展成为第一大支柱产业。但与国内、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津、冀冶金业在规模效应、技术水平、产品结构上均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和优化。一方面,可以通过现有企业集团的联合、整合,扩大规模,获得规模经济,壮大实力。另一方面,可以结合北京的科技力量促进产业技术结构的升级。

5.化工产业。在京、津、冀化工产业均为支柱产业。北京以石油化工为主,天津则具有包括石化在内的较多门类,两市形成了水平分工,但也出现过争项目而两损的情况。京津应向实现产业规模效益,达到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产业水平努力,进行良性竞争,资源互补,强强联合。河北的化工产业则应以做大做强为目标,与京津形成产业配套是促进其自身发展的有效途径。

注:本文是北京市社会科学院课题“北京与津冀地区产业协调发展研究”成果的一部分。

标签:;  ;  ;  ;  

京津冀经济圈制造业协调发展研究_企业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