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危民族语言的保护与传播-以云南人民出版社《云南省通海县兴蒙蒙古族乡喀卓语》出版为例论文

濒危民族语言的保护与传播-以云南人民出版社《云南省通海县兴蒙蒙古族乡喀卓语》出版为例论文

濒危民族语言的保护与传播
——以云南人民出版社《云南省通海县兴蒙蒙古族乡喀卓语》出版为例

任娜 云南人民出版社

摘要: 语言,不仅是人类的交流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文明进步的标志。喀卓语是云南省通海县兴蒙蒙古族人独存的语言,是云南蒙古族历经沧桑760 余年,在与周边民族交往中逐渐形成的民族语言。然而,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喀卓语正面临逐渐消亡的危险。为贯彻落实国家民委关于“十三五”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规划以及国家关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要求,云南人民出版社在挽救濒危少数民族语言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编辑出版了《云南省通海县兴蒙蒙古族乡喀卓语》。从喀卓语词汇的搜集整理到兴蒙蒙古族历史文化的介绍,再到出版前后的专题讨论及宣传工作,本书承载的不仅是对乡愁记忆的保护、民族文化的传承,更是对人类文明的续写。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要求“坚定文化自信”并“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此书的出版实为利在当代、功在千秋之举。

关键词: 濒危民族语言;喀卓语;出版;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播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5个少数民族中绝大部分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云南省,喀卓语是云南省通海县兴蒙蒙古族人独存的语言,是云南蒙古族历经沧桑760余年,在与周围的汉族、彝族、回族、哈尼族、傈僳族等民族交往中形成的,既保留了部分北方蒙古语特色,又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部分兴蒙语,同时也融入了部分土著语和汉语。然而,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弥足珍贵的兴蒙喀卓语言正面临逐渐消亡的危险。据2014年调查统计显示,全世界仅5000 多人使用喀卓语,而且年龄越小,掌握使用喀卓语的能力越低。

根据课堂教学目标自设情境模拟教学方法评价问卷,内容详(见表1)。教学结束后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70份,收回有效问卷258份,有效回收率95%。

语言不仅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文明进步的标志。尽管我国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保护方面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其语言多样性保护却形势依然严峻。一些濒危的少数民族语言正面临着受强势语言、全球化、互联网等外界因素冲击而逐渐消失的危险。为贯彻落实国家民委关于“十三五”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规划以及国家关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的要求,云南人民出版社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开发”的指导方针,积极搜集整理并编辑出版《云南省通海县兴蒙蒙古族乡喀卓语》。这不仅是对兴蒙喀卓语在保护与传播方面做出的有益尝试,而且也为积极推进建设中国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提供了有声数据库;不仅有利于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而且有利于民族团结和社会安定。

出版,作为思想文化的记录载体,具有记录、传播、积累的功能,对民族语言文字的保护与传播也正是这一功能的具体体现。

综上分析可知,在隐意的产生过程中,意图和交际期待是刺激条件,它们激发了所言;而所言是前提条件,是隐意产生的前提;语境是控制条件,保证了隐意的顺利传达。我们可以用图1来描述隐意的产生机制。

一、注重对喀卓语词汇的搜集整理——保护乡愁记忆

《云南省通海县兴蒙蒙古族乡喀卓语》通过采访、调查研究的形式,在当地兴蒙蒙古族人的帮助下,搜集整理了较为完整的喀卓语词汇,并从中精选出在兴蒙乡长期流传和使用的常规用语,包括单词、词组、短语、语段等。由于喀卓语只有语言形式,没有相应的汉字,因此,只能用汉字注音,并在注音中以地方语言为主,部分向普通话靠拢。只讲字音,不讲字义。同时,为了对喀卓语词汇做全面整理和补充完善,还对喀卓语词汇进行了拉丁字标记、国际音标注音以及蒙古语翻译。语言不仅是交际工具,更是萦绕在人们心间的那一抹挥之不去的乡愁,是破译地域乡愁基因的独特密码。“摸么”“亚嗯”“目佐玛莫”“正板其”等喀卓语词汇,承载的是民族的生活方式,讲述的是民族的人土风情,表达的是人们的生活方式,这些都是抹不去的乡愁记忆。民族语言是对“乡音”的最好表达方式,可谓没有“土味”的乡音,无以慰藉乡愁。保护喀卓语,就是保护兴蒙乡蒙古族人的乡愁记忆。

二、加强对兴蒙蒙古族乡历史文化的介绍——传承民族文化

《云南省通海县兴蒙蒙古族乡喀卓语》从创作之初到出版发行,通过召开专家讨论会的形式,不断丰富完善本书的内容,宣传扩大本书的影响力。发行上,主要销往各大书店和各大图书馆,主要包括兴蒙蒙古族乡的学校和内蒙古的学校和图书馆。不仅方便了兴蒙人年轻一代对喀卓语的继续学习教育,同时也极大地促使了研究者及语言爱好者对喀卓语的研究探索、查阅利用。喀卓语,不仅代表着兴蒙蒙古族的社会风貌、人群心理、道德观念、自然地理、政治制度、社会形态等,而且还能折射出兴蒙蒙古族的社会历史文明。不同民族之间以及民族内部通过相互的交流和文化的渗透而不断地进步,其中语言就是作为一种承担文化交流与传播的载体而存在,发挥着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延续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从此种角度而言,《云南省通海县兴蒙蒙古族乡喀卓语》的出版就是在续写着人类文明。

三、加大对《云南省通海县兴蒙蒙古族乡喀卓语》的出版宣传——续写人类文明

《云南省通海县兴蒙蒙古族乡喀卓语》通过对兴蒙蒙古族乡历史沿革、民族文化发展的介绍以及受教育情况的分析,将兴蒙蒙古族人以立体的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了解到兴蒙蒙古族人内心的民族认同感。通过“避风珠”“马刨井的故事”“鲁班与旖班”“仙人桥”等民间故事,“欢腾的那达慕”“蒙家儿女乐”等歌曲,“三圣宫”“观音寺”“三教寺”宗教圣地以及“元世祖平云南碑志”等方式,展示出兴蒙乡独特的文化智慧和民族文化历史背景。这是一种历史积淀下来的文化,而文化又衍生语言,语言又传承文化……如此,便是寄托着深厚复杂的民族情感,积极传承和维护民族个性的文化自觉。引用我国著名民族学家费孝通先生的名言:“各美其美,美之人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阐释的便是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为了顾及读者的阅读习惯,同时为尽可能地展示兴蒙乡的独特文化,本书在封面和内文上都进行了精心独特的装帧设计,并增加了设计工艺。同时,采用大16 开的精装开本,内文使用 128 克铜版纸,使之易于展示喀卓语词汇。

同理可得到2#—6#酒样的模糊综合评判总分为:T2=76,T3=84,T4=58,T5=84,T6=90。

《国家民委“十三五”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规划》指出,到2020年,各民族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得到进一步保障,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基本满足社会需求,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各民族语言文字科学保护得到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作用进一步发挥,社会语言生活和谐发展。

党的十九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要更加自觉地坚定文化自信。故而,保护民族语言、传播民族语言、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实属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之举。要鼓励民族母语人士积极投身到其民族语言的保护中去,组织国内语言学者多多开展深度的调查和科学记录工作,在高校等适时地增设民族语言学习课程,增加与民族语言相关的就业岗位,扩大与国际学校等机构在民族语言传播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此举不仅让少数民族语言得以保护甚至“复活”,而且更让中华文化和东方文明熠熠生辉,如此方既是保护濒危民族语言的动力,也是保护的目的和归宿。

参考文献:

[1]云南省通海蒙古民族文化研究传承保护中心,内蒙古锡林郭勒职业学院蒙古文化研究所.云南省通海县兴蒙蒙古族乡喀卓语[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7.

[2]云南省通海蒙古民族文化研究传承保护中心.兴蒙蒙古族乡喀卓服饰[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7.

[3]戴庆厦.云南蒙古族喀卓人语言使用现状及其演变[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语言活力与语言濒危[R].2003.

[5]王立才.云南通海兴蒙蒙古族喀卓语[M].通海蒙古民族文化研究传承保护中心,2008.

[6]蒋安丽.云南蒙古族喀卓人语言态度研究[J].云南大学,2017.

作者简介 :任娜(1982.5),女,山东枣庄人,汉族,最高学历:硕士研究生,目前职称:出版中级,研究方向:教育。

标签:;  ;  ;  ;  ;  ;  

濒危民族语言的保护与传播-以云南人民出版社《云南省通海县兴蒙蒙古族乡喀卓语》出版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