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英语学习中的主观需求、态度和动机的实证研究

商务英语学习中的主观需求、态度和动机的实证研究

欧志峰[1]2004年在《商务英语学习中的主观需求、态度和动机的实证研究》文中提出学习者的个人差异因素,如自信、期待、态度和动机与语言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一直都是普通英语作为外语/二语学习环境中动机理论研究的焦点。大量的理论和模型的建立也从各方面证实了学习者特征对于语言学习成绩的影响。然而,在特殊用途英语,或者具体的说,商务英语的学习领域中,相关的研究却并不多见。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研究另外一组语言学习者,主要是在校商务英语方向本科生,来证明当前普遍流行的动机理论在另一领域的普遍可行性,从而探索商务英语本科生的主观需求、态度、动机与商务英语成绩之间的关系。在已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四个假设。主要的数据收集手段包括:商务英语本科生的各科期末考试成绩,问卷和结构化的访谈。回收有效问卷113份。访谈12人。研究的变量有自信心强度、期待值强度、态度和动机的类型。所采用的统计分析手段为相关性分析和描述性分析。相关性统计分析旨在证明普通英语环境下的动机理论在特殊用途英语领域中的普遍可行性和探索各变量与商务英语成绩之间的关系。描述性分析的目的是对商务英语本科生的语言学习具体主观需求进行探讨。 本研究主要的贡献和发现可概括为:首先,本文整理并总结了从1990年到2003年来主要的有关语言学习动机理论的研究和发现,以期使相关研究者或读者对动机理论领域的国内外近期研究发展有一定的了解。第二,正如在普通英语作为外语/二语学习环境中被证明的一样,商务英语本科生的自信心强度,期望值强度,对于学习环境的态度与商务英语成绩之间呈正相关的关系。第叁,商务英语本科生的学习动机大多数是属于“职业动机”。外部动机的强度,或者说职业动机的强度与商务英语成绩之间也是正相关的关系。第四,由于商务英语学习的职业倾向特征,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感兴趣的是诸如听说,口译或其它更有交际性的技能或课程。最后,在商务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已经意识到了了解跨文化差别在国际商务活动中的重要性,但是却缺乏足够的了解。 本研究是建立在以在校的商务英语本科生为研究对象的一项实证研究,因此,其主要发现是英语作为外语/二语学习中的动机理论在特殊用途英语领域中的补充和延伸。从实际意义出发,本研究提供了最近十年来国内外语言学习动机理论研究发展的系统总结和概括;重点探讨了商务英语本科生的语言学习具体主观需商务英语学习中的主观需求,态度和动机的实证研究求,这是商务英语课程设置过程中需求分析的一个相当重要的部分;并就如何更好地理解国际商务交际活动中的跨文化差异现象提出了建议。 在本研究的基础上,作者希望在商务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学习者的主观要求,态度和动机能够得到充分的重视,从而提高商务英语学习的成绩。

严明[2]2012年在《基于体裁的商务英语话语能力研究:构念界定与测试开发》文中研究表明全国有600多所院校设立了商务英语专业或在英语专业中开设了商务英语方向,截至2012年,教育部已正式批准62所高校设立商务英语本科专业。商务英语测试开发和效度研究对于保证专业教学的有效性,改进专业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由于起步较晚,国内商务英语专业测试开发尚处在起步阶段,缺乏系统完善的商务英语能力考核体系。商务英语测试开发的首要问题是,定义所要测量的语言能力,这是测试开发的理论基础。为了使测试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专业英语教学,测试开发者必须保证所开发测试的效度。正是在上述背景下,本文选择商务英语测试开发这一课题,重点探讨商务英语话语能力的构念界定和测试开发。本论文主要有叁个目的:一、通过对语言教学与测试理论的梳理,提出“基于体裁的商务英语话语能力”构念。二、围绕拟测构念“基于体裁的商务英语话语能力”,开发和设计标准化学业测试——商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TBEM-8)。叁、提出社会认知视域中的整体效验模式,对所开发的测试进行效度研究。根据以上研究目的,本论文围绕商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的开发和设计研究以下内容:第一,测试构念的界定。本论文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从话语共同体与实践共同体出发,构建商务英语话语研究的框架,并在该框架的指导下详细研究了商务英语专业的体裁谱系及各个体裁的特征。基于各种商务英语专业体裁,界定“基于体裁的商务英语话语能力”构念,从文本知识、语用知识、体裁知识、话题知识、情境组织能力五个方面具体化。“基于体裁的商务英语话语能力”是指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应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熟练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同时具有较高的专业思维、宽阔的国际视野和较强的国际商务话语能力,能够在专业培养的学术英语及职业英语领域内,即在特定商务英语话语研究及国际商务活动领域内,参照应用语言学研究共同体及国际商务实践的规则与惯例,结合特定交际任务的语境因素,运用情境组织能力及文本、体裁和语用知识,结合自身素质,通过专业体裁的建构、解释和使用,进行意义协商,有效完成书面和口头交际任务的跨文化沟通能力。第二,测试开发和设计。为了保证所开发测试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本论文参考与借鉴美国教育考试服务(ETS)和英国剑桥大学ESOL考试中心等着名语言能力评估机构的研究成果,提出商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开发的设计原则和开发流程。商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的设计目标是,能够科学地反映考生”基于体裁的商务英语话语能力”,以保障专业教学的质量,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商务英语人才。考试开发遵循以下几个原则:明确考查的知识和能力范围;确保测试任务的真实性和代表性;确保考试的信度和效度;确保对商务英语专业教学的正向反拨作用。第叁,测试的效度验证。商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是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而考试效度的检验和提高则是保证考试有效性的重要问题。本论文提出社会认知视域中的整体效验模式,基于效度整体观(Messick,1989)和社会认知效验模式(Weir,2005),结合考试流程,从考试构念、考试内容、效标关联、评分结果和考试后效这五个方面收集证据,检验TBEM-8是否能够有效地测量所界定的目标构念。构念效度研究的对象是五所大学参加TBEM-8范型试卷考试的341名考生。分数数据分析包括测试内部一致性分析和测试构念的探索性因子分析;作文文本分析重点考察考生作文的语篇特征;定性研究通过口述报告揭示考生的写作过程。研究结果发现:就题目的测量学属性而言,TBEM-8各分测试与总分之间有较强的相关,表明测试题目具有同质性;而分测试之间的相关程度中等,表明它们分别测量了构念的不同方面。测试的维度方面,因子分析能够提取叁个公共因子,即听力能力、阅读能力和体裁能力。这说明TBEM-8与测试构念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口述报告的分析显示,高分组考生在写作过程中体现了测试开发者所预期的行为,其写作行为与写作测试所要考核的技能基本吻合。这些证据总体上说明,TBEM-8能够检测构念相关能力,具有比较好的构念效度。内容效度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六位专家对于TBEM-8测试内容合适性和代表性的评定意见,接着采用统计分析方法计算内容效度指数和测试任务关联度。研究结果表明,TBEM-8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测试题目能够合理地反映考试大纲规定的测量内容范围。效标关联效度研究选取学生的专业课平均成绩、任课教师对学生英语能力的排序和剑桥商务英语考试(高级)成绩作为TBEM-8的效标,研究对象为商务英语专业2008级的163名学生。研究结果发现:TBEM-8成绩能够反映学生真实的商务英语话语能力,考试具有良好的效标关联效度。评分效度研究重点考察翻译和写作测试评分结果的可靠性。参加实验的对象为担任TBEM-8翻译和写作评分任务的八名评分员。统计结果表明,评分员间的相关系数在0.80以上,配对样本T检验显示不同评分员的评分结果无显着差异。由此可以得出结论:TBEM-8翻译和写作测试具有较高的评分效度,评分结果是可靠有效的。后效效度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分析TBEM-8对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和学习的反拨作用。341名学生参加了TBEM-8范型试卷考试并填写了“考试后效学生调查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318份。访谈对象为商务英语专业的15名在职教师。问卷和访谈结果表明:学生和教师认为,TBEM-8将对商务英语专业教学与学习具有良好的反拨作用,考试的实施能够强化和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考试结果可以为教学与学习提供有价值的反馈信息。本论文由八章构成。第一章是引言,主要对所研究问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进行介绍。本章概述了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和测试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程,指出商务英语测试开发和效度研究具有现实的必要性。需要对商务英语测试进行深入的研究,使其能够客观准确地测量教与学的实际水平,对教学起到正向反拨作用。第二章是文献综述部分,目的是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依据。本章对语言能力有关理论进行了较为广泛的评述;对效度、构念、构念效度、效度验证等概念进行了讨论;对国内外语言测试实践进行了简要回顾,探讨这些测试的成功经验对商务英语测试开发和设计的启示。第叁章介绍了研究的设计和采用的分析方法,具体包括本研究的整体设计思路、商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的开发流程和考试效度验证的研究框架。第四章和第五章是本研究设计与实施的理论基础。第四章对商务英语话语共同体、商务英语专业体裁研究和基于体裁的商务英语专业话语实践展开深入讨论。在此基础上,第五章提出“基于体裁的商务英语话语能力”构念框架。第六章介绍了商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的设计和开发过程,详细描述了从测试设计、操作到实施这叁个阶段的各主要环节。第七章描述了商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的效度验证过程。效验研究基于效度整体观,以构念效度为核心,从内容效度、构念效度、效标关联效度、评分效度和后效效度五个方面收集和分析效度证据。第八章是结论部分,总结了本研究所得到的发现及获得的结论,对使用的研究方法和过程进行了评述。本章还指出了本研究对于商务英语测试的贡献和不足之处,并提出了与本研究相联系的未来研究方向和思路。

李茹[3]2017年在《民族地区高校外语教师学习及支持研究》文中指出教师学习是教师职业化发展对教师提出的必然要求。随着教师职业化的深入,教师作为学习的职业这一观点逐渐形成。因为,教师持续学习不仅保障了专业知识的更新与供给,更是履行教育使命和实现个人生命价值的重要条件。由于外语教师学习发展与个人、教学实践、环境、支持等因素紧密联系,我们对民族地区高校外语教师的学习问题进行研究。通过获得的数据,尝试构建支持教师不断学习的框架系统,以期实现教师学习机会最大化。首先,深入理解教师学习的实践性、情境性、动态性、社会性等特征。借鉴社会文化学习理论、系统复杂理论及现代社会学习发展的“自我-社群”思想,把教师学习置于更全面、整体、动态、系统的视角下进行考察,为探寻外语教师学习提供理论支持。其次,深度理解外语教师学习是研究过程的关键。从知识视角,剖析教师知识与实践的关系,并指出教师知识来源、方式以及表征形式。研究认为:真正促进教师成长的是那些“隐性”知识,即实践性知识,这是教师学习的重要方面;另外,从超越知识视角剖析教师学习深刻的蕴意、学习发生的内在动力以及最终目标。研究认为:时代赋予语言教师“思想代言人”的角色和使命,外语教师学习与个人、学生、学校及社会发展紧密联系;教师学习动机、认知水平、职业投入程度对学习产生重要影响,教师个体内在要素乃是推动学习不断持续的源动力;教师学习的目标是提高教育知能。最后,在外语教师学习理论指导下,通过对教师知识发生机制和教师学习内容分析,以实证研究探索我国民族地区高校外语教师学习及支持问题。本研究运用问卷调查、访谈和叙事方法并实地考察,对我国4个民族省区14所高校527名外语教师的学习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外语教师对学习的认识、动机、投入方式等,结合教师学习需求、环境及学习的支持现状,在教师学习发展原则和需求基础上,构建民族地区高校外语教师学习支持系统。研究发现:(1)民族地区高校外语教师对学习具有较高水平的认识,并拥有积极的学习体验;内部动机是驱动教师不断学习的根本力量;教师主要运用自我反思、合作和在实践中探究学习;(2)教师学习需求包括个人、职业和制度方面。国家教育发展、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是重要的外部需求因素;(3)教师学习支持环境和条件相对薄弱,民族地区高校外语教师大多处在“限制性”学习环境中,但教师常通过发挥个体能动性与环境积极互动,获得成长的机会和可能;教师对于学习发展拥有较高的期望,特别希望获得更多学习机会和条件。基于获得的数据并在有效支持教师学习发展的原则和框架下,结合民族地区高校外语教师学习现状、需求及环境因素分析,本研究认为:支持外语教师学习系统由个人、(院)系部、学校和社会四层“同心圆”组成,教师通过充分发挥个体能动性、学习领导力和自主性,以实现学习对于教师职业行为、职业态度和职业知识的变化,进而提高教育知能和实现个人生命的价值。研究结论强调指出:(1)民族地区高校外语教师学习具有典型的实践相关性特征;(2)教师学习需求呈现一致性和多样性特点;(3)“拓展性学习环境”是民族地区高校外语教师学习的重要保证;(4)系统学习支持是教师学习的根本保障。为此,支持教师学习的力量应是系统的、整体的、动态的和持续的。只有通过提高教师学习,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民族地区外语教育,进而实现教育发展的公平和公正。

王万智[4]2015年在《高等学校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管理要素创新研究》文中指出西方国家大学聘请国际教师执教由来已久,大学一般被认为是一个“聚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的地方”。但在我国,政府大量引进外籍教师在大学执教还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事情。国家外国专家局、教育部相继出台相关政策,在政府政策引导下,伴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和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迅猛发展,大批外国专家、外籍教师来华工作,高校每年聘请从事跨文化教学的外籍教师越来越多。外籍教师已然成为我国高校教师队伍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然而,伴随外籍教师的日益增多,目前,高校外籍教师管理也呈现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如何有效地实施高校外籍教师的跨文化教学管理成为一个现实问题,急需解决。回顾发达国家学术界对高校外籍教师管理的研究就会发现,其研究主要着眼于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交际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跨文化交际中强弱语境的研究等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伴随高等教育国际化以及政府政策的引导,我国学术界也开始探究高校外籍教师管理问题,学者们主要聚焦于高校外籍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研究、高校外籍教师课堂教学不适应及文化障碍等方面的研究,其中,跨文化教学管理问题刚刚走向研究视域,尚未深入研究。本研究以高等教育管理学的视角来探讨、研究高等学校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管理工作,选题的视角有创新。尽管国内外很多学者对跨文化管理工作进行过大量的研究,但绝大多数是以企业为研究对象的,研究的是企业中的跨文化管理。而以高等学校外籍教师跨文化管理为研究对象的几乎都是从事高校外事管理的工作人员,研究的视角大多聚焦于外事管理工作本身,研究内容多为对外事工作的体会、经验、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和建议。本研究聚焦于高校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管理问题,体现了选题视角及研究问题的创新。本研究在运用相关理论方面的创新点是,跨学科研究------从高等教育国际化理论、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跨文化管理理论这叁个维度来研究高等学校的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管理。目前,国内尚无人通过用上述叁个维度的理论对高等学校的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管理工作进行研究。因此,将高等教育国际化理论、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跨文化管理学理论用于高等学校外籍教师的跨文化教学管理这一特殊群体自身的特殊性以及对其管理的特殊性的研究应该是一全新的研究方法。本研究除了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等实证研究方法,围绕我国高校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管理这一主题,紧扣影响高校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管理诸要素进行实证分析,体现了研究方法创新。本研究运用跨文化管理理论和跨文化交际理论对高等学校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管理过程进行研究,在理论的指导下对高等学校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管理诸要素进行分析,并把相关理论有机地嵌入到本研究中,特别是在实证分析研究中,紧扣高校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管理与跨文化管理和跨文化交际之间的关联,体现了理论运用的创新。本研究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以实证案例分析为主线,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我国高校外籍教师教学的跨文化管理的全过程------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活动、教学要求、教学评价到教学激励、教学效果、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跨文化适应能力、交际能力的提高。深刻地挖掘高等学校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归纳、总结,凝练出应对策略及措施。在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基础上,以跨文化管理理论和跨文化交际理论等理论为指导,揭示高等学校跨文化教学管理核心概念、对高校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管理要素进行介说、在实证分析研究基础上提出了高校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管理举措与创新路径,体现了内容创新。本研究在阐释高等学校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管理要素的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提出了高等学校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管理中对学生自主学习的管理和创建真实语境并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应该是高等学校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管理特定情境中的崭新构成要素,体现了管理要素创新。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跨文化教学管理研究正在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明晰跨文化管理目标是有效实现高校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打造一支专业化的跨文化教学管理队伍是提升高校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明确管理任务与内容是富于针对性地进行高校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管理的前提;采用科学且完备的管理方法是有效进行高校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管理的关键;客观认识“跨文化间性”是高校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主体的核心特征,有利于跨文化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解决。

石慧[5]2010年在《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需求分析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社会对既精通英语又熟练掌握商务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针对这一需求,我国许多院校相继开设了商务英语专业。在专业建设中,课程设置作为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途径无疑处于重要地位,而合理有效的课程设置必须建立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之上。本文从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商务英语专业往届毕业生、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及用人单位4个角度进行需求分析。以Hutchinson和Waters及Dudley-Evans和St John提出的两种需求分析模式为依据,结合实际情况设计调查问卷和访谈问题,调查学习者的个人信息、职业信息、所缺乏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课程需求、对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评价、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实际工作需求以及用人单位对相应人才应具备的能力要求,进而对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加以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本研究旨在为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提供一定的依据,对商务英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有所裨益。

乔时[6]2010年在《顾客与服务提供者关系对顾客参与中的自我服务偏见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顾客参与反映出顾客的积极角色,涉及顾客为服务生产和传递提供的资源和采取的行动。对于很多服务而言,服务的有效传递和服务质量的保证往往离不开顾客的积极参与。鼓励顾客成为价值的共同创造者被认为是有效竞争的下一个前沿领域也激起了学者们和企业对顾客参与的更大兴趣。虽然很多学者从不同的侧面对顾客参与进行了研究,但是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质疑顾客参与对营销相关结果的正面影响并关注顾客在参与过程中的心理认知和反应,研究顾客参与中心理反应的一个最合适的理论视角就是社会心理学领域的自我服务偏见。本文主要基于自我服务偏见理论研究顾客参与中的心理反应,通过四组实验和一组质化研究检验中国的商业情境下,顾客在参与过程中出现的自我服务偏见及其对顾客态度结果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索顾客与服务提供者之间的人际关系是否可以作为抑制或减少自我服务偏见的有效机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通过复制Bendapudi和Leone (2003)对顾客参与中的心理反应进行的经典研究,本研究证实了在中国情境下,当顾客参与到和企业共同生产的过程中同样会出现自我服务偏见,进而影响顾客对企业满意度的评价。不管结果如何(结果好于期望、结果比期望差、结果和期望一致),参与到共同生产过程中的顾客的满意度都要低于没有参与的顾客的满意度。第二,不管是通过情景模拟的方法检验顾客与服务提供者之间关系还是直接检验服务背景下顾客与服务提供者之间自然发生的人际关系,本研究都证实了在服务背景下,顾客与服务提供者之间的亲密关系会抑制顾客参与中的自我服务偏见。具体而言,当顾客与服务提供者之间关系比较陌生或者疏远时,参与到服务中的顾客对好的服务结果(结果好于期望)要比不好的服务结果(结果比期望差)承担更多的责任;当顾客与服务提供者之间存在较为亲密的个人关系时,不管服务最终结果是好于期望还是比期望差,顾客在对结果承担个人责任方面没有差异,即在对好的服务结果要求赞许的同时也会对不好的服务结果承担更多的责任。亲密关系下的顾客要比疏远关系中的顾客更客观、更谦逊地看待自己对服务结果做出的积极贡献。此外,无论结果好于期望还是比期望更差,与服务提供者之间关系亲密的顾客比关系疏远条件下的顾客更满意,这也间接证实了顾客与服务提供者之间的亲密关系可以作为减少自我服务偏见的一种有效机制。第叁,通过调查顾客参与程度的调节作用,本研究发现顾客参与的程度会调节顾客与服务提供者之间关系对顾客参与中的自我服务偏见的影响。相对于顾客低度参与的情况,顾客与服务提供者之间的亲密关系对自我服务偏见的影响在顾客高度参与的情况下更强。顾客参与程度也会调节顾客与服务人员关系对顾客参与条件下的满意度的影响效果。相对于顾客低度参与的情况,关系亲密条件下的顾客比关系疏远条件下的顾客在高度参与的情况下具有更高的满意度。第四,本研究通过质化研究方法对中国消费者视角下的顾客与服务提供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发现顾客在服务生产和传递的过程中会和服务人员建立起个人间的关系,也包括建立和维系那种类似朋友一样的亲密关系或商业友谊。对中国消费者而言,一些重要的关系要素包括认同、喜欢、了解、信赖、承诺、自我表露、提供帮助等。本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应用跨学科的交叉研究方法,基于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对服务情境下顾客参与的心理反应及其影响进行了研究,这就对顾客参与现有理论的普适性进行了检验,并进一步深化了顾客参与的现有研究。本研究对中国情境下服务关系的探索性研究以及对服务关系中人际层面的关系对顾客心理层面的深层影响的研究也拓展了服务领域顾客与服务提供者之间关系的现有研究。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文献研究、深度访谈、问卷调查、内容分析、情景模拟的实验方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方法的综合使用也保证了研究的可靠性与科学性。研究结论拓展了营销领域对顾客参与和服务关系领域的现有研究,这也对企业更深入地理解顾客参与和服务关系,更有效地管理顾客参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也指出了本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研究方向。

崔铭香[7]2010年在《青年农民工的生存境遇与学习行为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关注青年农民工的生存境遇与学习行为,通过质性研究方法深入访谈了六位青年农民工的打工及学习“故事”,进而深度分析和解读了他们的“故事”。首先,本研究对青年农民工的生存境遇和学习行为进行了素描,以摸索者、攀登者、求索者叁种类型呈现。摸索者是青年农民工生存境遇与学习行为的基础样态,攀登者是其生存境遇与学习行为的纵向深入状态,求索者是其生存境遇和学习行为的横向拓展状态。同时剖析了影响其生存境遇与学习行为的因素,主要包括社会环境的变化与挑战、成年早期面临的人生发展任务、个性因素作用等方面。其次,分析并归纳了青年农民工的生存境遇特点、学习行为特征及其生存境遇与学习行为之间的关系。青年农民工的生存境遇具有以下特点:客观生存境遇方面,职业境遇工作内容琐碎、工作时间长、工作环境差、工作待遇低;生活境遇方面,衣、食、住、行简约、朴素,业余生活单调、同质;社会境遇方面,社会地位较低,社会保障缺乏。主观境遇方面在感知、情绪、情感等方面感到受歧视、遭受过诬陷,甚至遭遇过欺骗。青年农民工的学习行为方面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学习动机、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方法、学习困难等方面。学习动机方面,青年农民工大多出于自愿而参加学习,其学习动机主要可以分为四种类型:职业进展型——为了适应工作;社会刺激型——为了满足生存需要;认知、兴趣型——为了求知;外界期望型——为了他人。其学习动机具有复合性、实用性的特点。学习内容包括学历方面的学习和非学历方面的学习,并且,以非学历方面的内容为主;非学历方面的学习中,又包括“学会做事”的知识和技能、“学会认知”的知识和技能、“学会做人”的知识和技能、“学会生活”的知识和技能等。学习内容具有职业指向性的特点。学习方法主要可以分为正式学习方法和非正式学习方法。正式学习方法主要有:看书、做题;多说、多练;提纲挈领、融会贯通;注重理解等。非正式学习方法主要有:向师傅学习;向同事、朋友、他人学习;从做中学;从书报、网络等大众媒体中学习;从反思、体悟中学习;从工作中学习等。学习方式具有复合特征,即每个青年农民工可能采取几种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学习方式因人而宜,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但又具有一定的共性特征:既包括正规学习,又包括非正规学习、非正式学习。其中,非正规学习、非正式学习是青年农民工的主要学习方式。青年农民工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主要包括学习时间有限、学习环境不利、学习支持缺乏等。青年农民工的生存境遇与学习行为具有以下关系。生存境遇对学习行为具有限制和激发作用;学习行为对生存境遇具有改善和提升作用——对客观生存境遇有改善作用,对主观生存境遇有提升作用。另外,青年农民工继上述学习行为之后,都决心成为终身学习的践行者。这可以说是其学习行为的“意外收获”。最后,对本研究的内容进行了反思和总结。首先,总结了本研究的主要研究成果;其次,阐明了从青年农民工的生存境遇与学习行为中获得的启示:要善于超越环境;要善于抓住学习资源;较高的教育水平有利于继续学习;坚强的意志关乎学习成效。进而提出了促进成人学习的相关建议,包括社会层面,创设学习条件;教育机构层面,保护学习热情;学习者层面,成为学习化个人。结尾部分从研究效度、推广度、伦理性等方面对本研究进行了反思。

付蓓[8]2016年在《中国大学生英语口语自我概念发展个案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对培养具有合格的外语交流能力的人才越来越重视,国人也越来越多地关注自身外语交流能力的提升和发展。英语作为主要的国际交流工具更是引发全民学习热潮,然而,“哑巴英语”依旧是中国人学习外语和对外交流的最大瓶颈之一。英语口语学习上的困境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外语学习中学习者心理因素的重要性。在诸多的心理因素当中,自我概念较少受到我国外语教育领域的关注,而心理学领域已有的很多研究表明积极、健康的自我概念对个体行为选择、对环境的适应和自信等方面有积极影响(Berretta 1970;Marsh 1990;Byrne 1990,Skaalvik & Valas 1999)。本研究以某重点大学的6名大二非英语专业学生为个案研究对象,采用访谈、参与式观察、录像、日记、书面故事总结等资料收集方式,从跟踪观察他们的英语口语学习历程出发,探究他们在大学入学后两年多时间里英语口语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情况,以期为外语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们揭示大学生们的内心认知和情感感知,为进一步理解在外语学习情境下英语口语学习者的问题提供可能的理论和实践依据。本研究发现六位中国大学生对自身英语口语能力持有较为模糊或清晰的自我描述,积极或消极的自我能力判断,以及相关的情感感受和自我价值判断。不同的英语口语学习行为反映出个体的英语口语自我概念的相对稳定性、动态情境性以及发展性等特点。英语口语自我概念引导着个体在学习行为上的坚持、投入或者放弃。从符号互动理论视角出发,本研究就大学生们在大学前两年的课内外英语口语学习时的自我内在对话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发现他们的英语口语自我概念经历了不同的发展状态,其中包括忽视、冲突确认、冲突加剧、冲突减缓、冲突转移、冲突搁置、以及内在一致性。随着大学生英语口语自我概念发展进入不同的状态,他们对自身英语口语能力的内在思考在不同程度上促进或阻碍了他们具体的个人行为能力(时间管理、情绪管理、人际关系能力、整体能力感)的发展,并且进一步影响着他们身份认同、人生目标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本研究在英语口语自我概念的形成机制、发展状态、对外语教育的意义等方面做了初步的探索,为英语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们阐明了语言学习与个人成长之间的关系,所获得的研究结果丰富了英语口语学习和自我概念的研究内容。

彭梅[9]2014年在《继续教育英语专业学生听说能力培养行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构建学习型社会以及终身教育理念的不断推广,高等继续教育受到了国家越来越多的重视。继续教育英语教学近年来虽然取得了较快发展,但教学改革力度总体较小,教学内容和方法创新不够。从教师角度看,课堂教学基本上仍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和交际能力的培养;从学习者角度看,成人学生听说能力尤其薄弱,他们迫切希望提高听说技能。本文针对继续教育英语教学的现状,采用行动研究法的原则和步骤,结合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对继续教育英语专业成人业余学生的听力和口语培养过程展开研究(共四轮),试图探索出一条培养继续教育英语专业成人业余学生听说能力的有效途径。研究者对学生听力的培养重点通过以听写为主要手段的一系列教学活动来进行,对口语能力的培养重点通过以小组合作式英语短剧排演为主要手段的一系列活动来进行。同时,笔者在研究过程中对语言学习策略培训和形成性评价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研究者主要通过测试、问卷、访谈、学生书面报告、教师日记和录像等方式收集数据,利用描述统计分析、T检验、相关分析和标注归纳等方法分析数据。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四轮行动研究,笔者实施的听写和短剧排演教学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听力和口语水平,他们不仅听写水平和口语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比较明显的提升(听写成绩均分从5.25分提高到11.03分,口试成绩均分从79.83分提高到86.80分),其语法使用、词汇量、拼写准确性、团队合作能力、自信心、兴趣、态度、动机、学习策略和交流技巧等方面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最后笔者得出结论:针对学习者特点实施的听写和短剧排演是非常有效的提高学习者听力和口语水平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同时,在教学中对学习者施以有针对性的学习策略培训并且合理利用形成性评价也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主要在以下叁个方面有所创新:1)研究对象的创新: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继续教育英语专业成人业余学生,在国内现有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论文中较少见。该学习群体具有明显区别于普通全日制高校大学生的学习者特点,因此如何在教学研究中不断深化对该学习群体的认识、总结其学习外语的特征有助于拓宽国际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中究对象的广度和深度。2)研究内容的创新:本文的核心内容为如何创造性地利用“听写”和“合作式短剧排演”活动、结合语言学习策略培训和形成性评价来培养成人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相比该领域之前以理论式探讨和教学经验总结为主的英语教学类研究,本研究内容比较有创意。3)研究方法和研究时长的创新:本研究主要采用教师行动研究法,对学生的听说能力培养进行了4个学期(共4轮)的行动研究,研究方法和时长在我国高等英语教学领域比较少见,具有一定的开拓性。本篇论文由六个章节构成。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指出对英语专业成人业余学生的听说能力进行深入系统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第二章为文献综述。作者重点从以下方面进行文献回顾和评析:成人外语学习者特点、听力和口语教学研究、外语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语言学习策略培训以及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在文献综述基础上笔者阐明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第叁章为研究设计,包括研究环境和对象、初步研究、研究问题、研究方法、研究工具和研究过程简述。第四章作为本论文最核心的章节,主要从听力和口语两个层面同时展开。对听力和口语能力的培养分别通过以“听写”和“合作式短剧排演”为主要手段的系列活动来进行,按照行动研究开展的特点,逐一对四轮研究过程进行具体描述、分析、评价和反思。第五章是总结与反思。笔者以鸟瞰的角度对四轮行动研究结果进行归纳式总结,对本文四个研究问题做出正面回答,肯定了听写教学和短剧排演教学的积极效果,概括出比较有效的听写和短剧排演教学的策略和方法,同时对在研究过程中起到重要辅助作用的学习策略培训和学生学业评价体系进行描述、讨论和总结。最后一章结语部分首先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继而从应用层面讨论本文对继续教育英语教学产生的教学启示,反思了本研究的局限性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朱列[10]2010年在《基于学生需求分析的商务英语专业英语课程设置研究》文中提出商务英语是专门用途英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课程设置必须建立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之上。笔者在无锡师范学校的商务英语专业任教已有一定的时间,在教学过程中却发现学校在设置本专业的英语课程之前忽略了需求分析这一重要环节,从而导致课程设置和英语教学方面出现了很多问题。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需求分析理论的理解和运用,以马斯洛需求理论和需求分析与ESP课程设置关系理论为基础,在无锡师范学校的商务英语专业中展开学生英语学习需求分析。通过调查和研究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发现学校在英语课程设置中存在诸多问题,如:公共英语课过多,开设时间过长;专业英语课种类与课时太少,开设太晚;缺少英语选修课等。笔者研究得出的结论,再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建议,提出了一些改进课程设置的建议:预先做好需求分析,调整公共课和专业课比例,重视英语听说类课程,增开选修课,以及创建良好的英语校园文化;其最终目的是提高本校商务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质量并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本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研究的背景和对相关概念的界定。第二部分是的文献综述部分。第叁部分是本文的理论基础。第四部分为实证调查,通过有关英语需求方面的学生调查问卷和学生访谈,对在校学生以及往届毕业生进行英语学习需求分析。第五部分是基于以上的调查结果对无锡师范学校商务英语专业的英语课程设置作出分析。最后一部分是研究的结论和对学校课程设置进行改进和提高的几点建议。

参考文献:

[1]. 商务英语学习中的主观需求、态度和动机的实证研究[D]. 欧志峰. 湖南大学. 2004

[2]. 基于体裁的商务英语话语能力研究:构念界定与测试开发[D]. 严明.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2

[3]. 民族地区高校外语教师学习及支持研究[D]. 李茹. 西南大学. 2017

[4]. 高等学校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管理要素创新研究[D]. 王万智. 东北大学. 2015

[5]. 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需求分析研究[D]. 石慧. 黑龙江大学. 2010

[6]. 顾客与服务提供者关系对顾客参与中的自我服务偏见的影响研究[D]. 乔时. 南开大学. 2010

[7]. 青年农民工的生存境遇与学习行为研究[D]. 崔铭香. 华东师范大学. 2010

[8]. 中国大学生英语口语自我概念发展个案研究[D]. 付蓓.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6

[9]. 继续教育英语专业学生听说能力培养行动研究[D]. 彭梅.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4

[10]. 基于学生需求分析的商务英语专业英语课程设置研究[D]. 朱列. 华东师范大学. 2010

标签:;  ;  ;  ;  ;  ;  ;  ;  

商务英语学习中的主观需求、态度和动机的实证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