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河孤旅,赤子情深-浅析黄万里先生的家国情怀论文

长河孤旅,赤子情深
——浅析黄万里先生的家国情怀

文/孙剑

摘要: 文章探讨了黄万里先生家国情怀形成过程中家庭对他的影响以及这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给予我们的影响和启示,并希望通过科学史教育,使学生了解科学发展历程,感受杰出科学家的人格魅力,学习他们的爱国精神,进而让红色基因得以传承。

关键词: 黄万里 家国情怀 科学史 红色基因

一、“初识”黄万里

六七年以前,一次非常偶然的机会,我在就读的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杂志阅览室,翻阅到一本《科学文化评论》杂志,上面刊载的一篇纪念黄万里先生的文章,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由此,黄万里这个名字深深的扎根在我的脑海中。后来,我又重新去阅览室找到那本杂志,翻阅了那篇题为《回忆父亲黄万里》的文章,才得知这篇文章正是黄万里先生的长女黄且圆女士在黄万里诞辰100周年纪念座谈会上的讲话。黄且圆女士在讲话中深情地回忆了父亲对生活的热爱,对科学和工作的热情,以及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尤其让我感动和感兴趣的是,作者用大量笔墨回忆了自己在兰州度过的美好的童年时光,以及自己对黄河,对黄河母亲塑像的无限深情,而彼时的我正在兰州求学,也正是由于这篇文章,让我与《科学文化评论》杂志结缘,并由此开始关注科学史和科学文化。

二、家学渊源

说起黄万里,我们不得不提及他的父亲——黄炎培,这位民国时期“最牛”的教育家,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奠基人,不仅桃李遍天下,而且家庭教育极为成功。黄炎培的众多子女,个个成才,可谓满门俊彦,甚至可以与梁启超家族“一门三院士”相媲美,这在中国近代史上是较为少见的。

黄炎培先生一生信守“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的人生准则,他教育子女,待人接物时要如春风一般,让人感到亲切随和;在原则问题上须严肃,让人感到肃穆庄严,如果认为是真理,是绝对正确的事,就应该坚持。黄万里先生早年漂洋过海,负笈美国,学成归来,希望用现代科学知识报效国家,造福黎民。然而先逢战乱,后逢运动,平生才学得不到充分施展,甚至多次被打入炼狱,饱受煎熬。他曾以一人之力战群儒、批龙鳞,反对三门峡工程上马;多次上书最高层,力陈三峡大坝和南水北调的不可行……黄万里先生作为20世界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楷模,其跌宕起伏的一生,完美的诠释了“外圆内方”的真正内涵。

家学渊源加上个人的勤奋努力,造就了黄万里先生高妙的学术造诣,他善作旧体诗,喜欢“诗言志”,甚至就连一些上疏也是四六体骈文。这与我们今天过早的文理分科、过早的进行专业化教育致使中小学生不能对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有宏观、整体的了解,学理科的学生缺乏基本的人文素养,学文科的学生缺乏必要的科技知识形成鲜明的对比!

三、先生的家国情怀

真正的知识分子,在名利面前,在关乎国家前途命运的大是大非面前,他会毫不犹豫的站在真理一旁。郝柏林先生说:“研究古代史或外国科学家在一定程度上是很容易的。研究当代问题需要勇气和策略。”我理解,学术研究有他内在的规律,任何企图用行政化的手段改变学术研究规律的做法注定会对学术研究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对于当下,更是如此。纵观中外科学技术发展历程,以政治强权压制学术研究,致使学术研究受到严重干扰甚至倒退的例子不胜枚举,坚持真理需要勇气,讲真话更需要勇气。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人对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渴望情绪空前高涨,然而当我国第一位本土科学家屠呦呦获奖以后,民众除了对奖项本身近似于鹦鹉学舌的品评之后,对生物学科,至少对中医药学科本身的发展不闻不问,更有甚者,彼时的一些关于娱乐明星的新闻大有盖过科学家获奖之势!我们不仅唏嘘,已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民众科学素养依然普遍较低,尽管政府层面一直提倡科教兴国、科技强国战略,但对科学本身的热爱至少在中小学生身上很少感受到,从他们身上更多的只是体现出对科学知识被动的接受。科学研究方面,就自然科学领域而论,以好奇心驱动而开展的研究并不多见,因而真正具有原创性的、影响深远的科技成果乏善可陈!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近代科学源于西方,中国近代百余年的曲折发展历程,再一次证明了要想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必须要有强大的科学技术,而教育是实现这一伟大复兴梦想的必由之路。

在马来西亚,斗蜘蛛是青少年们喜爱的一种游戏。人们到树丛中去寻找善斗的蜘蛛,这种蜘蛛长约l厘米,身上闪耀着一种蓝绿色的光亮。斗时,将两只蜘蛛放在盆里,有点像斗蟋蟀那样。战斗开始,双方摆出一副威吓的架式,伸直前肢,隆起肚子,缓步向对手靠拢。接着向对手扑抓,时进时退,十分凶猛。要不了10秒钟,败者便转身逃跑,胜者穷追不舍。人们斗蜘蛛并不打赌,只是一种纯粹的游戏。

四、几点启示及思考

数年前,因贪腐而落马的原铁道部副总工程师、运输局局长张曙光参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最终仅以1票末轮落选,后经披露,张曙光“运作”院士的内情竟是如此不堪的贪腐格局和包装手法。假如张曙光当选中科院院士,会不会使“中国科学院院士”这一中国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蒙羞?如果知识分子弃守科学底线,在学术界弄权媚钱,家国情怀又将从何谈起?在中国知识界整体上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绝大多数人习惯于随波逐流的年代,黄万里先生成为中国工程技术界的良知代表。他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贵象征。他是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他一时有些恍惚。这些年他拼命朝前赶,是以为她远远走在自己的前面。却不料一朝相见,她还留在原地,他却已经走出很远,很远……

整合农广校、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村成人教育学校、农业示范园区等教育培训资源,合理规划,统一协调,充分发挥教育培训和科技推广的功能,统筹教育培训资源,分别建立县级和镇级职业农民教育基地,共同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育工作。

教育行政化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基础教育领域的很多改革只是“文件层面上的改革”,真正的素质教育并未很好地推行实施,部分教育主管部门行政领导缺乏对教育的长远思考,把每年被“北大”“清华”等少数知名高校录取的学生人数作为最大的政绩,高等教育方面,就目前而言,我们还没有一所大学的办学成果能满意的回答“钱学森之问”……限于当下中小学课程设置和教师自身科学史素养的缺乏,他们很难在教学过程中开展科学史教育,也因此,学生就不能从宏观层面对科学的发展历程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更勿谈对科学的追根溯源和热爱。

“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黄万里先生毕其一生对科学的不懈探索,永远坚持真理而不惧权威不正是科学精神和赤子之情的最好体现么?黄万里先生的一生,正如他的传记名称,仿佛一条孤寂的长河,蜿蜒曲折,历经沧桑。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祖国的水利事业,对科学、对真理、对祖国、对人民,始终怀着一颗赤子之心,他是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是中华名族的脊梁!走近黄万里先生,走近像黄万里先生这样杰出的科学家,了解科学的发展历程,感受他们的家国情怀,才能筑牢我们的信念之魂,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也才能让革命事业血脉永续!

参考文献:

[1]赵诚.长河孤旅:黄万里九十年人生沧桑[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2.

[2]饶毅,刘亚东.中国科技的升级之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

[3]黄且圆.回忆父亲黄万里[J].科学文化评论,2011,(04):7-13.

[4]马力,张玉美.黄万里先生的十八封信[J].科学文化评论,2011,(04):14-22.

[5]厚宇德,马国芳.说声对不住,郝柏林等几位著名物理学家印象记[J].科学文化评论,2018,(04):93-103.

(作者简介: 孙剑(1990—),男,甘肃庄浪人,庄浪县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科学史。)

标签:;  ;  ;  ;  ;  

长河孤旅,赤子情深-浅析黄万里先生的家国情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