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语言的基本特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本特征论文,历史教学论文,语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学语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授知识,从而影响学生的语言。各学科教学语言有一定的共性,但受教学目标和知识特点的影响,不同学科的教学语言又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本文试从历史学科的教学目标与知识特点出发,探讨历史教学语言的基本特征,以期为历史教师更好地把握与运用历史教学语言提供有益的帮助。
一、历史教学语言的科学性
中学历史课传授的历史知识,是有史实、有观点、有概念的知识,即史论结合的科学的历史知识。而历史知识的传授与掌握,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这就决定了历史教学语言具有科学性。
历史教学语言的科学性,首先表现为语言的真实性,它是历史教学语言科学性的基础。
历史有两层意思:一是指人类过去活动的客观存在;二是指人们对过去事物的认识。前者是不可改变的客观存在,而后者的认识必须建立在客观存在的基础之上。因此,客观性是历史学科的生命,历史教学语言必须具有真实性。它与文学语言不同,文学语言允许想象与发挥,而历史教学语言不能有任何程度的虚构。对历史过程的讲述、人物生平的介绍,必须符合史实;在分析历史问题、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揭示历史规律的时候,必须从史实出发、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例如,分析为什么说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问题时,就应结合中英《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内容来进行。如此才能言之有据,持之成理。著名学者章学诚说过:“文士撰文,唯恐不自己出;史家之文,唯恐出之己。”这非常恰当地反映了文史之间的这种区别。写文章如此,教学活动同样如此。因此,历史教学语言必须要多用真实之言。
要使历史教学语言具有真实性,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对所讲内容非常熟悉,补充材料真实可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语言的真实性,减少或避免语言表达的模糊性与随意性。
(二)使用直率而朴素的教学语言。不要妄溢文采,因美辞而害意。华而不实,往往容易丧失历史的真实性。
历史教学语言科学性的另一个表现,是语言表达的逻辑性,它是历史教学语言科学性的灵魂。
每个历史事件与历史现象都具有自身发生、发展直至结束的过程,各个历史事件与历史现象之间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教师在讲述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时,应注意事件的前后联系;在分析历史事件与历史现象的原因、影响、性质、作用与意义、经验与教训等问题时,必须揭示各个历史事件与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另外,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学生能力的培养,而培养学生能力的主要任务是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上述一切,都离不开富有逻辑的历史教学语言。缺乏逻辑的历史知识,是杂乱无章的知识;没有逻辑的教学语言,是令人费解的语言。那么,如何才能使历史教学语言具有较强的逻辑性?
(1)教师对中学历史的整个科学体系应该有一个较好的把握。这是分析各个具体历史问题的基础,因而也是突出教学语言逻辑性的重要条件。
(2)认真备课,吃透教材,切实把握每篇课文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因为一节课的内容往往不少,即便一个问题也可能分为几个部分,整课内容如同一盘散落的珍珠。只有把握各个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师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才能把整课内容联系起来,使问题之间过渡自然,课文内容浑然一体。例如,讲《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这一课,我们可以通过课文内容的如下安排,揭示出各个历史事件与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华北危机→民族危机严重→一二·九运动掀起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为了适应并迎接革命新高潮的到来,中共瓦窑堡会议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策略→在这一政策的推动和影响下,国民党内部分化→西安事变爆发及其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建立。除了掌握本课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外,还应注意新旧知识的前后联系。例如,讲清代“摊丁入亩”,可联系明代的“一条鞭法”,以说明土地税的逐步增加和人头税的逐步废除这一赋税制度的历史演变。
(3)加强语言学、逻辑学知识的修养,避免语言表达过程中产生病句或出现逻辑性错误。
此外,历史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还应做到读音准确、用词严谨,这是历史教学语言科学性的表现形式。
中学历史教学语言读音的准确,包括三方面的内容:(A)每个字词的发音要准确。(B)注意掌握某些历史专有名词的特殊读音。如召公,“召”不读zhāo而读shào;阿房宫,“阿房”不读āfáng而读ēpáng,等等。(C)正确辨别某些容易混淆的历史名词的读音。如“夫差”,不读fúchāi而读fúchā;“御史大夫”,“大夫”不读dài夫而读dà夫;“陆贾”,不读陆jiǎ而读陆gǔ,等等。做到读音准确,一方面要加强语音和普通话训练,另一方面对一些历史专有名词的读音和容易混淆的读音要注意平时的掌握与积累,备课时对课文中出现的历史名词的读音要认真查对,充分准备。
用词严谨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遣词造句要恰当、准确、避免词不达意、言不传情;二是用词要符合历史知识的科学性,不要造成前后矛盾。例如,中国历史上的“宦官”和“太监”,两者不可任意串用。再如,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是: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制度”或者“封建君主制度”,但如果说成推翻了“封建统治”,那就与历史事实不相符了。因为辛亥革命只是结束了君主制度,无论是旧军阀还是新军阀的统治,都没有改变封建统治的本质,中国社会的性质依然是封建社会。在这里,“封建君主制度”和“封建统治”,文字上相差无几,而概念却完全不同,教师不可随意使用。要做到用词严谨,一方面要加强自己的文字修养,丰富词汇量;另一方面要加强历史专业知识的修养,对知识点和概念的掌握要准确无误。此外,备课时不要放过任何一个细小的知识疑点。如果一个教师的历史知识不够科学严谨,那么,他的教学语言也就难以做到严谨了。
二、历史教学语言的情感性
历史活动是人类的活动,人类的活动是受思想支配的,这就必然赋予历史以丰富的情感。如大禹治水在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邓世昌勇撞敌舰,冯如设计第一驾飞机等等。这些历史人物的言行,不正体现了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品格和充满着炽热的爱国之情吗?而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还是要充分挖掘历史知识中蕴含的情感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白居易说过:“感人者,莫先乎情。”教师只有用满面春风的语态,带有浓郁情味的话语,充满激情的语气,来引发学生的情感潜势,在情感共鸣的语境中对学生进行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可见,历史教学语言的情感性,既为历史知识的特点所决定,也是实施思想品德教育的需要。
要使历史教学语言具有一定的情感色彩,教师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1)平时注意掌握积累一定的史料,必要之时对课文内容加以补充
中学历史教科书由于受篇幅的限制,许多内容只是浓缩提练后的简单概括。但是,丰富的材料、充实的内容是产生情感的沃土。教师要创设鲜明的历史情境,营造感人的历史气氛,使课文讲述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就必须对课文内容给予必要的补充。例如,《元朝的社会经济和对外交往》一课,讲黄道婆对于棉纺织技术的传播与推广,只有简单的两句话。有位教师作了这样的补充:黄道婆,出身贫寒,十二三岁便被卖给人家当童养媳,受尽公婆、丈夫的虐待。为了逃避折磨,黄道婆只身出逃,随船流落海南岛。淳朴的黎族同胞十分同情黄道婆的遭遇,并把先进的纺织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她。她在崖州生活了二三十年之久。元朝元贞年间,她带着黎族人民的纺织工具,回到了乌泥泾。此时,植棉已在内地普及,但棉纺技术还很落后,她把其精湛的织造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家乡人民。通过对这段经历的讲述,就可很好地体现黄道婆自强不屈、热爱家乡、无私奉献的精神,使学生对她油然而生敬意。反之,内容空泛,光凭形容词的堆砌,是无法使自己的讲述充满感情的。
(2)加强自己的文学修养
平时注意阅读一些文学名著,选读一些优美的散文、诗歌,注意吸收其优美词句和抒情手法。在忠于史实和保持历史知识科学性的基础上,适当运用抒情手法和选用一些感情色彩较浓厚的词句,是有助于历史教学过程中情感的表达的。
(3)正确地运用体态语言
体态语言作为一种无声语言,主要包括人的手势、动作、面部表情和体态姿势等方面。表情主要是指面部表情,它集中体现在眼神上,通过它可以暗示对教材内容的赞赏、肯定、否定,以及表现喜悦、悲伤、憎恨、厌恶等情绪。动作主要指手势,它在加强情感力度、吸引学生注意力等方面,对配合课文内容的讲解能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正确运用体态语言,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A)体态语言应该是教师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在外部体态上的自然流露,并非有意做作或刻意摹仿。这就要求教师对其所讲的内容有真实情感。只有这样,表情动作才会真实自然,才能产生较大的感染力,引起学生的共鸣。
(B)体态语言要和有声语言紧密配合。比如在描述董存瑞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开导火索,高声喊道“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的时候,教师就应运用恰当的手势加以配合。如果只有有声语言,没有手势与表情的配合,或者两者相脱节、不协调,就会破坏情感的渲染和传达效果。
(C)体态语言的运用要适度、恰当。过分夸大地运用态势语言,反而会影响情感的表达效果。如讲到悲伤处,泣不成声;讲到高兴处,笑得前仰后合,手舞足蹈。这样做都是有害无益的,会失去情感的真实性。同时,也会妨碍有声语言的表达效果。
(4)注意语音技巧的正确运用
讲课中语音的变化,是受讲课的内容和思想情感支配的。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内容和情感的变化,适时地调控我们的语调、语气和节奏。
首先,要注意运用变化的语调来突出语言的感情色彩。一要注意声音轻重的变化,二要注意音调的高低与升降。语调的变化依赖于这二者的有机结合。情感激烈之处,音量要大一些,音调也要相应地高一些;内容一般,情感舒缓,就应音量适中,音调平缓;情感悲伤之处,音量小些,音调也要下降。如讲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革命斗争,不妨音调激昂,声音铿锵有力;讲奸佞当道,忠臣受贬,百姓受苦,则可使音调低沉,声音凝重等等。
其次,要善于运用丰富多变的语气;来准确、合理、充分地表现内容的情感。如庄重的内容,应采用严肃的语气;悲伤的情感,就应配之以沉重的语气,等等。此外,语气还要有力、酎久、顺畅,切忌呐呐之声和懦弱之声。
最后,要充分发挥语调与语气的作用,还须注意语言节奏的配合。只有把这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我们的历史教学饱含丰富的情感。语言节奏的运用,一要注意语速的快慢,情感激烈之处要快些,情感悲伤的内容则应语速缓慢。二要注意适时的停顿,情感激烈之处,或情节大起大落之际,或历史事件发生重大转折之时,应设置适当的停顿。停顿运用恰当,可起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三、历史教学语言的形象性
历史教学语言的形象性,首先是为历史知识的过去性特点所决定的。一切历史现象、历史事件都发生在过去,它们是无法返回的。历史知识的这种过去性特点,使学生无法对它们进行直接的观察,教师只有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来再现历史情节与历史现象。
其次,历史教学语言的形象性也是为中学生的思维特点所决定的。由于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其思维发展的过程是从具体到抽象,从低级到高级。而历史教学的本质,在于通过教师的语言,帮助学生形成历史表象和历史概念,进而抽象概括出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理性认识。这就要求教师在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概念的时候,必须借助形象化的教学语言,使学生感知具体的历史知识,再形成清晰的历史表象,最终形成准确的历史概念。
再次,历史教学语言的形象性,还是开展思想品德教育的需要。中学生对于抽象化的大道理和空洞的说教不易接受,而生动感人的史实却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因此,教师如果运用形象化的教学语言,来表现风云变幻的历史事件和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加上语气、语调、节奏的变化,渲染出一个生动鲜明、立体可感的意境,定会收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效果。
如何才能使历史教学语言形象化?
(1)平时注意搜集积累一些与教材内容有关的史料,以便在讲课中适时、恰当地对课文内容进行补充。比如历史事件的重要情节、历史人物的嘉言懿行、历史现象的科学解释等等,都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构建一个生动可感的历史形象。反之,枯燥、干瘪的语言,是难以使教学内容形象化的。
(2)用词要准确。只有用词准确,才能恰当有效地传播你所要表达的信息。如果词不达意、语意不明,学生势必难以领会教师的意思,更谈不上建立鲜明、完整的历史形象了。
(3)对教材内容进行浅化加工。形象化的历史教学语言应该使学生不仅愿意听,而且能听得懂。所以教师应该对教材内容进行浅化加工。首先,根据教学的需要,把教材的书面语加工成带有书面语色彩的口语。例如,书面语:日军进攻旅顺,丁汝昌要求全力救援,李鸿章不许,命令他坐守威海卫港内保船;口语:……李鸿章说,你好好看着那几条船,其他没你的事。可见,口语与书面语相比,显得更生动、更形象。其次,把教材中的概念、术语、知识点,经过消化后变为内心的理解与体验,再选择学生好理解的话语表达出来。如人牲、士族、宦官、内阁、大一统、休养生息、一条鞭法,等等。再次,要善于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使复杂的历史问题简单化,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例如,讲造纸术的传播及其意义,教师可以把中国比喻成一颗光芒四射的太阳,而造纸术的传播像太阳光一样,由近而远,辐射全世界。通过这个比喻,一方面帮助学生建立了明确的空间概念,一方面使学生很自然地理解了中国科技之光照耀全世界的道理,从而突出了中国造纸术的历史地位。
(4)体态语言与语音技巧的正确运用和有机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配合恰当、得体的手势和丰富的表情,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特别是运用形象性手势,形事状物,可以帮助学生建立鲜明的空间概念。而语气、语调、节奏的变化,可以渲染意境,增强历史教学语言形象化的效果。两者的有机结合,能使教师的讲述给学生以具体、形象的感觉,产生强烈的历史时代感;使学生在历史课堂上,仿佛听见了几千年前陈胜在大泽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振臂高呼;仿佛看见了虎门销烟的滚滚浓烟;仿佛感觉到了鸿门之宴紧张的气氛中项羽的优柔寡断、刘邦的惊慌惶恐、范增的扼腕叹息和张良的临危不乱。
四、历史教学语言的凝炼性
历史知识是综合性的知识,它内容广泛,包罗万象。要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课文内容、抓住要领,更好地实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目标,提高教学效果,教师的讲课必须做到语言简炼、干净、明确,字少语精,提纲挈领,牵一线而动一片,具有很强的概括性与针对性。历史教学语言的这种凝炼性,是为历史知识的综合性特点所决定的。另外,历史教学语言的凝炼性,也是中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因为中学历史教学中能力培养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综合概括能力的培养,而培养这一能力的重要方式,就是对课文内容的整理与提炼。
要使历史教学语言具有较强的凝炼性,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深入的理解与掌握,在此基础上,对课文内容进行必要整理与再造,使史实高度浓缩,观点高度概括,问题层次分明。比如讲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教师可归纳为:割地、赔款、通商。这就使内容高度浓缩。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使教学语言精炼、条理清晰。
(2)在语言表达上,一方面要直截了当,要言不烦;另一方面要层次分明,多用短句,避免长句,使语言简洁明了。如讲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教师可概括为:金田起义、东乡称王、永安建制、定都天京。简短的十六个字,使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发展过程的主要环节一目了然。
(3)平时要注意积累掌握一些历史术语,使提炼出来的内容言简意赅,实现科学性与概括性的统一。如讲西汉王朝王国问题的解决,教师可把这一问题提炼为三个方面:刘邦封王、景帝削藩、武帝推恩。通过运用历史术语对内容的概括,使教师的语言多一字显得累赘,少一字则不足以表达意思。
由上可知,突出历史教学语言的基本特征,是实现中学历史教学目标的需要。而扎实的专业知识、得体的教态、娴熟的语言技巧,既是把握历史教学语言特征、提高历史教学语言水平的基本条件,也是一个历史教师应有的基本素质与基本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