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发展、创新与航海--2011年山西省中学入学考试语文命题解读_中考论文

继承,发展,创新,导航——2011年山西省中考语文命题思路解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山西省论文,命题论文,中考论文,语文论文,思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1年山西省中考语文试题以《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为依据,以《山西省2011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科目说明》为准绳,综合考虑了高级中等学校教育目标的要求、初中语文教育的特点、初中语文教材版本的不同,以及学生语文基础与能力的地区差异、城乡差异、社会对国民语文素养的发展要求和考生的自身特点等因素,力求通过考试达到有利于初中毕业生的合理分流,能为高级中等学校综合评价、择优录取提供可靠依据,有利于推进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使山西省的语文基础教育走向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2011年山西省中考语文试题,在考试内容、考试形式、试题结构、考试题型上与近几年的语文试题基本相同,在体现继承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寻求发展,有所创新。试卷结构内容包含三个板块:基础、阅读、写作,分值分别为20分、50分、50分,总分12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题型以主观题为主,适当结合了一些客观题,题型灵活,覆盖全面,难易适中,区分明显。

一、2011年山西省中考语文试题的特点

(一)宏观调控,彰显学科特点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2011年山西省的中考语文试题,在命制过程中努力追求格调的高雅,让语文的珍珠玛瑙贯穿始终,试题中有诗歌经典、美文精品、名人故事、千古历史,美词美句、名言佳作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学生无论研读还是挥笔,都如同品尝语文营养丰富的精神食粮。2011年山西省中考语文试题在坚持工具性、人文性相统一的原则中,从一个词的筛选,到一个句子的雕琢,再到一篇具有深度文化内涵文章的几经思索、经过对比后的最终敲定,都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厚度与广度,精心为学生打开广阔的视野,在他们心中撒下优良的种子。试题力争做到考生答题的过程就是一次精神洗礼的过程,就是一次特殊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以其“有神、有魂、有脉、有骨”的生命功能,影响正在成长着、长知识、长智慧的学生,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对于某些学生而言,中考的结束实际上也就意味着其整个学习生涯的结束,但语文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却将成为每一个人学无止境的课程。2011年山西省中考语文试题的命制力争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将考试变成学习的驿站、进步的起点,使其成为学生走出考场、走进生活的一座桥梁,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基。总之,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征在试题中充分凸显出来。

(二)微观操作,注重方法引领

2011年山西省中考语文试题与以往的语文试题相比,在继承中有发展,在发展中有创新。最为醒目的是注重了对教师教学行为的积极引导,加强了对学生学习习惯的正确引导。

1.引导教师用好用活教材

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文章,有的意境深邃,令人遐思;有的情节曲折,引人入胜;有的笔法细腻,清丽婉约;有的慷慨激昂,大气磅礴。让学生进入经典名篇的氛围,能给他们以美的享受,使他们喜欢阅读,自觉积累。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对教材的利用并不充分,特别是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学生根本没有阅读,其语文素养的提升也就成了无本之木。2011年山西省中考语文试题意在引导广大一线教师走出“考什么教什么”的怪圈和盲区,扭转教材利用率低的现状,以期引导广大教师充分用好用活教材,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积累”贯穿始终

“学好语文并没有什么诀窍。如果真要说有的话,那么,这个诀窍很简单,就两个字:‘积累’。”积累决定语文的厚度,积累决定语文的高度。2011年山西省中考语文试题的命制,对“积累”这一方法的引导贯穿始终。

(1)读题干引导“积累”

题干别出心裁的精心设计,旨在提醒教师要遵循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规律,引导学生学习语文,以对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尽可能产生积极的、有意义的深远影响。

例如,2011年山西省中考语文试卷的1、2、3、4、6等几道题的题干,含义深远,语言优美,在潜移默化中中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愉悦的情绪。尤为难能可贵的是,“积累”的梯度、层次非常明确。

背诵、默写是学习语文的基本功。第1题的题干是“只有当背诵像流水一样自然流泻出来,书上的营养才能化为自身的血肉”。因为只有背诵,才能积少成多;只有默写,才能长久不忘。这样,积累的知识就会像酿蜜一样慢慢地发酵,内化为营养。把默写放到试卷的第1题,意在凸显它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和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相吻合,体现了试题由易到难的阶梯性。

语文的学习,始自字词。第2题的题干是“语文大厦由文砖字瓦砌成”。“文砖”、“字瓦”让平面的文字立刻活跃起来,变成了立体的、可感的物体,强调“字词”的功能不言而喻。而且,第3题的题干作了这样的引领,“眼过千遍,不如手抄一遍”,真是“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第4题的题干是:“生活处处有语文。”做生活的有心人,才能让积淀深厚起来,才能在遇到问题时游刃有余、左右逢源。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精神培育和提升的过程。第6题的题干这样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学生通过阅读名著,继承了经典,拓宽了视野,丰富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在和书对话的过程中,一个人的精神支柱不知不觉就立了起来。

这就是学习语文的过程,这就是需要教师引领的,也是需要学生学会的方法。

(2)“积累”的内容广泛

2011年山西省中考语文试题的命制不仅注意了方法的引领,也注意了内容上的延伸。

①积累美词。如第2题的A项有“花蕾、苍穹、风筝、推敲”,B项有“美滋滋、沉甸甸、空荡荡、急匆匆”。

②积累美语。如第2题的C项有“芝麻开花——节节高、鼻子里插葱——装相(象)、猴子捞月亮——白忙一场、杀鸡用牛刀——大材小用”等优美的歇后语。

③积累美句。如第3题:A.看不厌,看不厌那些在波峰涛谷中飞翔的白帆。B.“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C.一把黄土塑成千万个你我,静脉是长城,动脉是黄河。D.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再如,第4题:A.虽然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B.藏古今学术,聚天地精华。C.运动奏响生命,锻炼点燃激情。D.节约用水一点一滴,珍惜粮食一颗一粒。还有第23题摘出来的句子:“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④积累现代诗词、古典诗词和文言文。如第1题、第8题、第9题和第10题。

(3)“积累”的题型丰富多彩

2011年山西省中考语文试题的命制也注意了形式上的引导,引导师生明白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积累、积累些什么、怎样积累。

①横线默写。采用空前式、绝后式、理解式、迁移式等。如第1题。

1.“只有当背诵像流水一样自然流泻出来,书上的营养才能化为自身的血肉。请在横线上默写____。”

②归类判断。如第2题。

2.语文大厦由文砖字瓦砌成。下列归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花蕾 苍穹 风筝 推敲【名词】

B.美滋滋 沉甸甸 空荡荡 急匆匆【形容词】

C.芝麻开花——节节高

鼻子里插葱——装相(象)

猴子捞月亮——白忙一场

杀鸡用牛刀——大材小用【歇后语】

这道题引导学生不仅要懂得积累,还要学会归纳同类项。归纳的意义在于学会掌握标准,在于使积累更加科学,更上一层楼。

③赏读改字。如第3题。

3.眼过千遍,不如手抄一遍。张梦超同学从初中语文课本中摘录了四个句子,但不小心抄错了一个字,请细心的你帮他改正。

本题中各选项语句凝练优美,学生在审题过程中同时也得到了美的享受。把错别字放在语境中,更利于增强学生的准确积累的意识。

④辨别确认。如第4题。

4.生活处处有语文。常耕耘同学搜集的语文素材,有一则与括号中注明的地点不相符,其序号是( )

A.虽然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理发店】

B.藏古今学术,聚天地精华【书店】

C.运动奏响生命,锻炼点燃激情【教室】

D.节约用水一点一滴,珍惜粮食一颗一粒【餐厅】

第4题在形式上虽然是配伍题,实际上却能增强学生的语境意识,增强学生准确判断和运用的能力。

⑤完成卡片。如第18题。

18.阅读助读资料,完成下面这张读书卡片。

卡片是语文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形式,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更有利于增加学生积累的广度和深度,以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⑥方格抄句。如第23题。

23.本文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有些语言十分生动、传神,请把第⑥段中对《高山流水》高度赞赏的两个句子,认真地抄在下面的方格里。

摘抄也是学习语言的重要方式之一。在阅读过程中,摘抄有利于资料的积累,更有利于学生深厚文化积淀的形成。

3.淡化语法,不是不教语法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传授相关的汉语知识、文学知识和文体知识,应当为学生语文学养的大厦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同时,初中汉语知识教学正处于承“下”启“上”的阶段,它既不同于小学的偏重识字教学,也不似高中对汉语知识的运用更讲究思维质量,而应当担负起教授、整理、归纳等学生必备的汉语知识的任务,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轻松地面对常见的汉语问题。

语法学习固然不能片面追求术语化、系统性,但还是需要最基本的知识概念与序列。《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29页罗列出了语法知识要点:

一、词的分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叹词。

二、短语的结构:并列式、偏正式、主谓式、动宾式、补充式。

三、单句的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四、复句(限于二重)的类型:并列复句、递进复句、选择复句、转折复句、因果复句、假设复句、条件复句。

所以,对于诸如词类、句子结构、句间关系等最基础的语法知识教师还是应该讲授的。在此基础上,突出词义和感情色彩的辨析、句式的选择和变化、语序和句序的安排等知识,教学中多以增、删、移的方式进行比较,这对克服语感教学中的主观性倾向、增强学生语感的准确性大有益处。

另外,语文教学不能流于识别知识的层面,更要注重在语境中领悟与运用,这样,才有助于学生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如第2题和第17题。第2题属于归类辨识,第17题是关联词语的运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第17题是语法知识运用的很好的例子。题干中明确告诉学生“假如……就……”是表示假设关系的复句形式,不给学生造成审题的障碍,排除语法知识的枯燥无味,而且把句式的运用和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不能不说是命题者在试题形式上的匠心独具,以及在为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基方面所作的有益尝试。

二、2011年山西省中考语文试题的细节变化

(一)题型的变化

1.选择题的变化

2011年山西省中考语文试题在选择题的设计上把选择与改错结合了起来,一方面,发挥了选择题覆盖面广的优势,另一方面,弥补了选择题深度和区分度不大的缺陷,更有利于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同时增强试题的区分度,有利于体现中考“两考合一”的选拔功能。如第6题。

6.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下面是对四部名著的表述:

A.《西游记》中塑造的孙悟空具有超凡的智慧、特殊的才能、洞察一切的眼力和清醒的头脑。

B.《水浒》中的“豹子头”林冲、“黑旋风”李逵、“花和尚”鲁智深、“智多星”宋江等都是英雄好汉。

C.《伊索寓言》大部分是动物寓言,广泛采用拟人手法,刻画动物栩栩如生。

D.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写的《名人传》,赞美了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的高尚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以上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此项中错误的地方应改为:____________。

第4题则是把传统的配伍题改为了选择题(具体试题内容如本文前面所述)。

2.漫画题的呈现

2011年山西省中考语文试题设计了一道漫画题,丰富了卷面,使之图文并茂,并综合考查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与表达能力。尽管只是一道2分的小题,但却能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差异。同时,漫画的内容涉及到了互联网,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密切。

(二)考查方式的变化

2011年山西省中考语文试题在考查方式上较2010年有所变化,变原来的定点定量考查为综合考查。如对字词的读音和词义的考查没有单独设题,而是放到了阅读中去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字音和词义的掌握情况:文言文对比阅读的第7题对“翕”、“遂”的读音考查以及说明文阅读中的第19题对“曲高和寡”的“和”读音和字义的考查等。

(三)阅读的变化

一是文言文阅读采用了比较阅读的方式,扩大了考查的范围。在继承传统考点的基础上加大了学生对文章写法和作者情感理解的考查力度。同时,为降低难度,采用了按示例进行赏析的方法,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达到考查的目的,另一方面也可以教给学生一种学习方法。

二是记叙文阅读提供了助读资料,丰富了阅读的内涵,旨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给学生以正确的导向。在考点的设计上,增加了考查学生合理的想象能力的内容。如第14题要求学生写一段话具体表现绅士“焦急”的情景。

三是说明文阅读选取了以往及其他省市不常见的文艺性说明文。选文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可读性强。在试题设计上针对本文的特点除考查说明文知识的运用、判断外,重点考查了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如第21题对过渡句作用的理解,第24题对详细介绍成语作用的理解,第25题对首尾两段知识点的概括,等等。

(四)作文的变化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2011年山西省中考作文试题的设计与整套试题一脉相承,交相辉映,既顺应了近年来全国采用的“二选一”的潮流,又巧妙地采用了以“好习惯”为中心语来考查学生作文能力的两个半命题的形式。在试题前适当提供了有关“习惯”的名言哲语,为铸就学生健康人格、激发学生的思维提供了材料。学生可以选择补全前空、以记叙为主写自己的亲身经历,也可以选择补合后空,以议论为主写自己的感受见解,还可以用散文的形式去表达自己的心声,文体选择灵活自由。这一试题的设置是对基础、阅读部分关于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强化和延伸。

三、困惑和反思

语文水平的差距不仅是考试分数上的差距,更是生命质量、人生的差距。每年的中考语文试题,虽然不遗余力、煞费苦心、精心打造,但是如何能在内容、题型等诸多方面切实引领广大初中语文教师树立“怀揣着学生十年之后的人生而教好他们”的思想带领学生走进奇妙的语文天地,切实引领广大初中学生顿悟只有“远离考试,才能走进考试”,去探寻语文无尽的宝藏,仅靠一份试题去扭转积重难返的现状,仍然感到举步维艰、困难重重、力不从心!

因此,笔者对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建议:一是要遵循语文学习的内在规律,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扎扎实实进行语文教学,夯实语文基础。二是要充分利用好手中的教材,通过教材的深钻细研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三是“题海战术”有用但有限,与其题海碰“中考之针”,不如退而结“语文之网”,以不变应万变。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愿更多的有识之士透过中考试题之“管”而“窥”语文学习之全“豹”,为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给力!

标签:;  

继承、发展、创新与航海--2011年山西省中学入学考试语文命题解读_中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