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T测量椎小关节头尾侧趋向性变化框架下的退行性腰椎滑脱诊断价值评估论文_赵庆成

基于CT测量椎小关节头尾侧趋向性变化框架下的退行性腰椎滑脱诊断价值评估论文_赵庆成

赵庆成

(无锡市新区医院 江苏 无锡 214028)

【摘要】 目的:对CT测量在椎小关节头尾测趋向性变化框架下的退行性腰椎滑脱中的诊断价值予以探讨。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3年间收治的L4椎体滑脱患者30例,将其作为本次研究中的DS组;并选取同期在我院开展治疗的没有滑脱的椎小关节退变患者60例,作为本次研究中的DG组,对两组患者都实施CT扫描,对两组患者的椎小关节头尾侧角实施测量。结果:DS组患者各个节段头尾侧小关节角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并且与DG组的各个节段的小关节角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DS组滑脱节段与相邻节段头侧小关节相比都表现出矢状化的变化趋势。结论:小关节头侧的矢状面趋向性变化及小关节尾侧冠状面趋向性是导致患者出现退行性腰椎滑脱最主要的病因学因素。

【关键词】 椎小关节头尾侧;趋向性变化;退行性腰椎滑脱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0-0156-01

退变性腰椎滑脱主要是不伴有峡部裂所导致的椎体间位移,正常情况下,人体的椎体由于受到周围软组织、椎间盘、椎弓根、椎小关节、椎弓等的制约作用,不会出现滑脱现象,一旦这些制约因素发生异常,会导致其出现滑脱[1],本文就主要对基于CT测量椎小关节头尾侧趋向性变化框架下的退行性腰椎滑脱的诊断价值予以简单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中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3年间收治的L4椎体滑脱患者30例,将其作为本次研究中的DS组,其中包含有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19例,患者年龄处于50岁到80岁之间;并选取同期在我院开展治疗的没有滑脱的椎小关节退变患者60例,作为本次研究中的DG组,其中包含有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18例,患者年龄处于52岁到83岁之间。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实施CT扫描检查,扫描层厚为1毫米,在对小关节角开展观察的过程中,划分为2个层面来观察,一个层面是平行于上位椎体的下终板层面,将其作为检测层面,也就是与关节突头侧水平的层面;另一个层面为平行于下位椎体的上终板层面,将其作为检测层面,也就是与关节突关节的尾侧保持水平的层面,在开展这两个角度的测量的过程中,一般情况下都是将椎体的后缘作为参考平面。在此过程中,需要在椎体后缘的两个最高点上做出标记,然后画一个连线,或者是取椎体的中心画一条水平线,该连线就为椎体的冠状面,取关节突关节前内侧点与后外侧点的连线,关节突关节冠状位角就是该连线与椎体冠状面之间的夹角,对两组患者的L3~L4、L4~L5层面同时开展扫描,所有的角度都要开展两次测量,取其平均值,以便于开展统计分析的过程中,保证数据的准确性[2-3]。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中相关数据的处理应用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17.0实施处理,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DS组患者各个节段头尾侧小关节角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并且与DG组的各个节段的小关节角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DS组滑脱节段与相邻节段头侧小关节相比都表现出矢状化的变化趋势。具体数据如表1、表2所示:

表1 DS组患者头、尾侧对比

头尾侧L3~L4L4~L5

头侧63.38±4.4672.5 ±4.63

尾侧58.28±3.8358.25±5.37

P值<0.05<0.05

T值6.1614.96

表2 DG与DS组间头、尾侧对比

组别L3~L4头侧L3~L4尾侧L4~L5头侧L4~L5尾侧

DG组55.17±4.3453.2 ±3.8872.50±4.6358.25±5.37

DS组63.38±4.4658.28±3.8372.5 ±4.6358.25±5.37

P值<0.05<0.05<0.05<0.05

T值9.997.3222.356.16

3.讨论

小关节作为一个三维的立体结构,其头侧与尾侧的结构是有所不同的,人体正常腰椎L1到L5关节突关节与冠状面的交角是逐渐减少的,对于腰椎退行性滑脱患者来说,其小关节表现为与冠状面角度增大与矢状面角度逐渐减小的趋势,也是就其想着矢状面的方向发展,并且随着其矢状化现象的加重,会导致其小关节角的增大,也就是一种偏矢状化的发展趋势[4]。

本次研究中主要是探讨CT测量椎小关节头尾侧趋向性变化框架下的退行性腰椎滑脱诊断价值,将没有滑脱的患者于腰椎退行性滑脱患者进行对比分析,发现DS组患者的头侧小关节角均值与尾侧小关节相比,逐渐增大,由此可以看出,DS组患者小关节头侧与尾侧相比,更加偏矢状位方面,并且变化程度比较大,通过与小关节退变严重程度开展相关性分析,认为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的小关节退变的严重程度与小关节角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5]。

本次研究中,DS组患者各个节段头尾侧小关节角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并且与DG组的各个节段的小关节角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DS组滑脱节段与相邻节段头侧小关节相比都表现出矢状化的变化趋势。由此可见,小关节头侧的矢状面趋向性变化及小关节尾侧冠状面趋向性是导致患者出现退行性腰椎滑脱最主要的病因学因素。

【参考文献】

[1] 葛卫卫,邹月芬.CT测量椎小关节头尾侧趋向性变化在退行性腰椎滑脱诊断中的价值分析[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4,25(3):901-903.

[2] 朱晓琳,孔庆奎,魏翠萍,孙芬.峡部裂性腰椎滑脱影像学诊断的研究进展[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12(11):668-669.

[3] 杜绪仓,高飞,王庆华,黄英荷.退变性腰椎滑脱的MSCT征象[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3,25(13):456-458.

[4] 朱康,孙根文,乔培柳,塔依尔·阿不都哈德尔.椎旁肌横截面积变化可导致退行性腰椎滑脱[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26(2):301-302.

[5] 崔媛媛.腰椎退行性滑脱的影像诊断价值[J].继续医学教育,2010,25(10):123-125.

论文作者:赵庆成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2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9/30

标签:;  ;  ;  ;  ;  ;  ;  ;  

基于CT测量椎小关节头尾侧趋向性变化框架下的退行性腰椎滑脱诊断价值评估论文_赵庆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